礼乐重建追根溯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9日至13日,第五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在中国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届传统音乐节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此次传统音乐节的主题是“礼乐重建”,共分为三个板块的内容,包括七场传统雅乐音乐会、三场学术研讨会和三个传统音乐大师培训班,集观赏音乐、学术研究和教育传承三重功能为一体,构建了一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传统音乐节。
  一、“礼乐重建”主题鲜明,各国各朝雅乐云集
  礼乐文化源于上古时期,是中华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中国人内、外修养的浓缩,礼乐作为人格教育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正如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所说,北京传统音乐节“礼乐重建”所传达的是“礼乐精神”的重建,不但是要寻求那停留在纸上的痕迹、存于中华文明血液中的记忆,更是找寻那巍巍中华的“历史之声”,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感恩。
  音乐节期间,七场雅乐音乐会精彩纷呈,体现出音乐节的观赏与传播功能。开幕式是“燕国礼乐专场音乐会”,由周纯一教授执导的中国音乐学院雅乐团和台湾南华大学雅乐团表演,分为宗庙乐、宴飨乐、韶乐三个部分,呈现出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以及祭祀始祖的实况,以大型祭祀礼仪及雅乐舞的形式呈现出中华民族对天、地、祖先的崇敬。
  “亚洲宫廷乐专场音乐会”由来自日本大学雅乐部、韩国汉阳大学、柬埔寨古典舞高棉艺术团、越南顺化音乐学院雅乐团和印尼日惹舞蹈团的艺术家们表演了亚洲各国的宫廷音乐,体现出音乐节的国际化特色,展现了东南亚各民族音乐艺术的异域风情。
  平顶山学院雅乐团表演了具有中原古韵风格的西周应国礼乐,雅乐团采用中国传统乐器展现了千年雅乐的风貌,其中包括仿制的河南叶县出土的许公宁编钟、编磬及建鼓、瑟、古琴、骨笛、埙等,古乐器相和而鸣,雅声叠涌,共同演绎了一场高尚典雅的“古应风云”。内蒙古阿斯尔乐团则以潮尔歌曲《圣主成吉思汗》、宫舞《珠岚》、呼麦说唱《满者拉汗赞》、宫廷乐舞《大帐宴歌》展现了蒙古族宫廷乐舞的昔日风采。
  “瞿小松乐坊——心心南管乐坊”的音乐会演出中,台湾艺术家王心心等表演的南管音乐让人们领略了其独特魅力。
  在天坛公园举行的“神乐署清代雅乐专场音乐会”完整重现了清代宫廷音乐艺术的华美与雅致。《诗经·国风》之《关雎》悠扬动听的旋律折射出古人以诗言志、以乐载情的美好意境,《有瞽》则展示了钟鼓齐鸣、祝敌齐奏的宏大场面,还有清宫廷中的宴飨乐《踏摇娘》、《喜遇元宵》、《太平令》、《嘉平之章》等,再现了明清两朝举行祭祀、朝会及宴飨活动时所使用的音乐,这也是中国古代规模宏大、最具典型意义的宫廷音乐,体现了“金声玉振”的宫廷特质。
  “台湾汉唐乐府专场音乐会”再现了汉唐乐府从静态古典音乐跨越到动态梨园舞蹈转型之作“艳歌行”,此场音乐会以南管古乐与梨园舞蹈为基础,在既成的传统架构中注入现代剧场元素,以旺盛的创作活力及编排手法,融合传统与当代的文化对话,体现了汉唐乐府深邃的文化精神、古典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化的音乐特质。
  多媒体音乐会“礼乐和鸣”构成了宏大的闭幕式演出,各朝雅乐云集,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颂周武王文德武功的周代雅乐《大武》,清代中和韶乐祭祀舞蹈《文德之舞》,金声乐团表演的唐代大曲《倾杯乐》、《水鼓子》、《夜半乐》,王苏芬古诗词吟唱团队表演的汉乐府诗歌《凤求凰》,歌唱家马金泉表演的将传统和声和现代对位技法相结合的《静夜思》j南管名家王心心则根据南管风格对《心经》谱曲填词,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演绎得静谧而幽远;新雅乐府哈辉团队带来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乐舞《淑归》;龚琳娜演唱了由老锣作曲的三首古诗词歌曲《静夜思》、《桃源行》和《山鬼》,将李白的五言诗、王维的七言乐府诗以及屈原的楚辞演绎出一种静雅清逸、清新脱俗的感受,独具一格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二、学者参与、名家点评,打造高端学术品格
  如果说七场音乐会给观众带来的是一场场饕餮的视听盛宴,那么音乐节期间召开的三场研讨会则体现出了北京传统音乐节高端的学术研究品质,众多学者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的火花。
  首先举办的是“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院校的发展”。台湾南华大学校长林聪明、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方建军、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刘永平、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林翠青、新疆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欢、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等全国十多所音乐院校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对各位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倡导共同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传承,加强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传播做出贡献。
  在10日至12日举行的“第二届雅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研究雅乐的专家学者们就“各国雅乐”、“雅乐理论”、“雅乐‘重建”三个板块的议题进行了研讨。赵塔里木认为,“雅乐的研究,对于提高思想,构建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类的进步,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来自日本的山口修教授和越南的潘顺草(Phan Thuan Thao)研究员分别做了关于日本、越南雅乐的报告,着重介绍了当地的雅乐历史与现状,为重建雅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案例。在雅乐理论方面,赵为民、赵维平、田耀农等分别就古乐复原问题、礼乐认知的误区、南宋《中兴礼书》的雅乐乐谱问题、先秦雅乐观、古瑟审美取向在雅乐中的运用、民国年间婺源祀孔仪式,以及《中和韶乐》传承中华礼乐文化的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深入剖析了雅乐的乐律、音阶、乐器、技艺等关于建构雅乐体系的问题。在雅乐重建方面,周纯一、方建军、蔡璨煌、陈文革、王玲、李幼平、王任亚等分别对台湾文艺复兴运动的礼乐重建经验、高校中的雅乐团建设、天坛神乐署的传承和发展、宋代大晟雅乐编钟复原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总结。   “首届乐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3日举行,会议包括主题发言和三个分论坛。主题发言包括清华大学彭林《诗教与乐教》、北京大学龚鹏程《中华乐教百年回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文教与乐教》、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大乐与天地同和——谈古代乐教的教育理念与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周代国家礼乐教育相关问题辨析及启示》等。分论坛围绕“中华古代乐教文化讨论”、“中国乐教活态现状考察”和“新乐教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三个论题进行了研讨。此次“乐教”研讨会是我国首次举行如此规模较大的“乐教”文化大讨论,为“乐教”文化在我国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开辟了道路。
  三、大师亲授、传承文化,体现音乐节的教育特质
  三场传统音乐大师培训1班体现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教育传承功能。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进行了《先秦时代的乐器、乐理与乐教》的讲座。彭教授认为,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应用十二平均律和七声音阶,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乐理以及乐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还通过对《论语》、《孟子》、《礼记》等传统著作有关段落的解读,讲解了儒家对于礼乐的认知以及当今社会礼乐重建的必要性。
  台北阳明山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陈玉秀女士进行了《雅乐舞动态结构初阶段的应用——身心自我觉察》的讲座。陈教授从1972年开始追踪汉字文化圈雅乐舞的踪迹,并将古代华夏民族传承于韩国、日本雅乐舞中的动态原理,转化为现代人类易理解的课程单元。她认为身心自我察觉是雅乐舞动态的基本。传统汉字文化圈的动态虽然风格有所差异,但是传统动态艺术的基本动态结构具有高度的同实性,雅乐舞应该有中心轴和张力。陈教授现场讲解、示范身心自我觉察的诸多动作要领,并给予听众们亲身指导与规范。
  来自印度尼西亚玛达大学的音乐家TriyonoBramantyo主要研究东亚和东南亚的音乐文化,他做了《印度尼西亚宫廷音乐》的讲座,介绍了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音乐,其中包括爪哇甘美兰、巴厘岛甘美兰、客隆钟音乐等,展示了来自东南亚民族的音乐艺术魅力。
  结语
  据北京传统音乐节的执行艺术总监谢嘉幸教授介绍,“北京传统音乐节”之“北京”有三层涵义,即“北京之北京”、“中国之北京”与“世界之北京”。“传统”亦有两层涵义,我们说传统是“根”,传统是“河”。“根”者,大树仰其扎实深厚而挺拔屹立,甚或高耸入云;“河”者,大江仗其海纳百川而长流不息,甚或波澜壮阔。“节”于此处,则不仅是一种时段的划分,更是一种对国人重新认识传统的期盼和希冀。
  本届音乐节以“礼乐重建”为主题,志在“寻根溯源,回归本土文化”。“礼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建礼乐文化,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尚永娜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音乐学院2013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响曲是西方近代音乐发展的文化标志。它以庞大的器乐规模和复杂的音响结构,将宏大叙事与哲学理念融汇其中,成为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音乐体裁。中国的大学教育酝酿于洋务运动,发端于戊戌变法,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大学”之名古已有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中的观念点明了“大学”修身治世的教育本质。行至近代,西方教育体制在中西文化的
2006年12月13、14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意义深远的音乐会。谓之别开生面,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师生同台,这在中国音乐院校的作曲教学上还是首屈一指的。其意义远不止两场作品音乐会,其形式反映的内在的教育理念的确为中国作曲教学的同行们显示了一条本应有的必经之路。这并非叶小纲教授刻意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实这正是作曲教学中内在的一个要求。“因才施教”,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
“梦回大寨——献给劳动者的歌”大型晚会  在山西省昔阳县举行  2014年4月28日晚“梦回大寨——献给劳动者的歌”大型晚会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礼堂举行。乡土艺术家刘改鱼、石占明、刘红权、刘海平和来自晋中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近二百名师生为大寨的劳动者们送上节日的祝福。85岁的老英雄宋立英、大寨铁姑娘郭凤莲以及几百名大寨人观赏了节目。  演出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是“寻梦到大寨”,主要看点是刘海平的晋中
2011年10月13—15日,“第九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来自日本大学、东京大学、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创造学园大学、日本泽丽大学、日本昭和音乐大学、日本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日本立教大学和日本学术振兴会等10所日本教研机构,以及国内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山东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
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环节,音乐表演及其理论研究在近年逐渐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宏观与学理上的把握,同时,对于表演专业而言,无疑将推进其教学与练习过程中的系统性与学术性。目前,国内关于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音乐表演的创造性问题、对音乐诠释问题的研究、音乐表演心理研究、音乐表演表现性分析”①,与之相比,杨健所著《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
正如屈原《招魂》篇中“魂兮归来”句。我想,阿炳音乐也有灵魂。这种灵魂,未曾因阿炳有过不堪回首的生活遭遇而暗淡,迄今仍在中国民族乐坛飘柔徘徊。如此说来,在当下这种渐失传统乐魂的时代,是否也需要为之呼喊“魂兮归来”!?  一、阿炳音乐之魂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哪里?我的思考和认知便是:  阿炳音乐的灵魂在传统。  阿炳的传统音乐底气厚足,他是一位技艺全面的传统音乐行家里手。他不仅精通道家音乐和二胡琵琶等
日前,钟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市实验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2015年度中小学教师一对一跟班培训”启动仪式,来自全市各乡镇中小学校的108名首批培训教师参加仪式,此举标志着钟祥市千名“影子教师”跟班培训正式启动。  本次培训活动采取郢中城区9所“影子教师”培训学校与乡镇对接,一名骨干导师指导一名乡镇专任“影子教师”的模式进行。在结对骨干导师指导下,“影子教师”通过跟班听课、随班上课、参与班级管理
随着20年代70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学者们已经认识到要想认识世界,首先就得认识人类心智。一些学者甚至喊出出了“不搞认知科学,奢谈世界一流大学”①的警句。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皆是心理活动。没有心理的探索,我们无法深入了解人类精神世界的任何现象产生的动因。也正是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现代心理学与各类学科——其中也包括了艺术,文化和语言——有了更多的边缘结合,给即将到来的、打开人类认知奥秘的2
继2011年首届居庸书苑“再续兰亭——山水情怀琴书诗会”的圆满成功之后,时隔两年,2013年5月25-27日,中国传媒大学曾田力教授再次发起并携手音乐理论家李西安教授、青年作曲家张朝、青年歌唱家龚琳娜夫妇等音乐家和学者策划、举办了第二届“再续兰亭”的雅集。为期三天的活动分为“指尖上的中国”、“琴韵流深”、“百家问学”三个大的板块。  此次活动仍然延续居庸书苑一贯的探索路线,即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传统音
当代中国声乐艺术庞大的从业者(这其中主要包括从事表]和教学的两大类专业人士)、学习者和爱好者队伍相比,关于声乐表]理论评论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我国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造成的时间上的断层,有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观念隔阂,更有这一研究需的极强专业知识支撑而对研究者在学术素养上提出的特殊要求。所以,纵观在中国当代声乐艺术理论研究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如郎毓秀、沈湘、李维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