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歌剧魅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歌剧魅影》是根据同名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作品,它以华丽的巴黎歌剧院为背景,用经典的音乐唱段讲述魅影、克里斯汀和劳尔三人之间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本文从经典音乐剧曲目的运用和色彩的角度分析影片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关键词:魅影 克里斯汀 音乐 色彩
  《歌剧魅影》是法国侦探小说家加斯通·勒鲁在1911年创作的小说作品,后来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改编为音乐剧,于1986年在伦敦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2004年,韦伯作为编剧和导演舒马赫合作将这部经典音乐剧目改编为音乐电影《歌剧魅影》。它以华丽的巴黎歌剧院为背景,三位主演杰拉德·巴特勒、艾米·罗森和帕特里克·威尔逊用经典的音乐唱段讲述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人的音乐,个性分明的男女主角和画面的感官刺激等因素的完美结合使这部影片备受好评。
  一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影片讲述19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影片开头用黑白色调描绘1919年的巴黎,年迈的劳尔坐着轮椅参加歌剧院的拍卖会。导演摒弃彩色,运用黑白色调更能衬托出剧院的破败不堪。伴随着水晶灯缓缓拉起和灰尘拂去,画面逐渐转为彩色,金碧辉煌的剧院大厅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歌剧院的地下室常年住着一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魅影”。他因为生来丑陋被父母抛弃,受尽凌辱,最终藏身于黑暗的地下室,在孤独、绝望和仇恨中长大。幼年丧父的克里斯汀被吉理夫人带到歌剧院接受舞蹈训练,每当深夜无法入睡,魅影便会假扮音乐天使来安慰她幼小的心灵,并传授她歌唱的技巧。长大后,年轻貌美的克里斯汀在魅影的帮助下一夜成名,与此同时魅影也慢慢地爱上了克里斯汀。一次演出中,克里斯汀与曾是儿时玩伴的年轻英俊的劳尔子爵重逢,亲梅竹马的二人迅速坠入爱河并私定终身。
  在歌剧院的化装舞会上,魅影突然现身强迫歌剧院演出他的新作品歌剧《唐璜》,他要求由克里斯汀担任女主角。当剧院经理拒绝他的要求,他在剧院制造种种令人胆战心惊的事故。在《唐璜》首演当晚,杀死男主角的魅影上场与克里斯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里斯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恼羞成怒的魅影启动机关使歌剧院的巨型吊灯坠落。随后克里斯汀被挟持到魅影的地下密室。魅影用绳索勒住追踪而来的劳尔,以此威胁克里斯汀答应他的求婚并永远待在他身边。在最后的危急时刻,克里斯汀给狂暴的魅影深情一吻,魅影终于明白他的爱情无法实现,绝望的魅影放走了克里斯汀和劳尔,悄然离去,只剩下白色的面具。
  片尾,镜头回到1919年的拍卖会,劳尔拍下一个身穿波斯袍子敲着铙钹的玩具猴的音乐盒,并把音乐盒带到了克里斯汀的墓前。同时,墓前还有一支绑有墨绿色丝带的玫瑰花。
  故事的结局引人深思,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年迈的劳尔孤身一人?劳尔和克里斯汀逃出剧院的地下室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劳尔的叹息是伤心还是惋惜?克里斯汀墓前那只戴着钻戒的娇艳欲滴的玫瑰又预示着什么?孤单而又绚烂开放的玫瑰留给观众无限的感叹与遐想。
  二 经典音乐唱段的完美运用与人物形象塑造
  作为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音乐在该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尤其是本片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音乐功不可没。电影除了使用同名音乐剧中的知名音乐唱段,韦伯还亲自创作电影配乐。片中的Think of Me,Angel of Music,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All I Ask of You等唱段均来自于同名音乐剧。虽然三位主演中只有劳尔的扮演者帕特里克·威尔逊曾在百老汇登台演出过音乐剧,但是他们对这些音乐唱段的精彩演绎细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感情变化,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饱满。这些音乐唱段描绘出善良纯真的克里斯汀对魅影的崇拜和依赖,对劳尔的爱恋;富有音乐才华的魅影深爱着克里斯汀,却因为克里斯汀与劳尔的相爱而心生嫉妒直至愤怒和憎恨,一步步走向魔鬼的深渊。
  Think of me这首乐曲使克里斯汀一举成名。当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卡洛塔喝了药水不能演唱时,吉理夫人推荐克里斯汀试唱。在纯净的钢琴伴奏下,克里斯汀轻柔悦耳的演唱,加上清纯的造型和温柔的眼神,打动了所有观众,也得到子爵劳尔的关注。
  首次演出获得成功后,克里斯汀回到后台,梅格问起她的神秘导师,克里斯汀缓缓唱起Angle of Music。这首乐曲缓慢柔和,体现出克里斯汀对魅影的依恋和信任。她初进巴黎歌剧院时刚刚失去父亲,父亲临死前说走后会带给她“音乐天使”。每当夜深人静,魅影用充满男性魅力的声音对孤苦无依的克里斯汀歌唱而且教会了她唱歌,像父亲般地陪她成长,魅影可以说是她童年时期最大的安慰。她深深地相信魅影就是父亲派来的音乐天使,她对魅影的感情是一种孩子对父亲或对某种精神慰藉的依恋,魅影不仅是克里斯汀的心灵导师也是音乐导师。但是,音乐天使始终未现身,音乐是她与魅影之间唯一独特的交流方式,天使对于她是美好而神秘的。演唱Angle of Music时,克里斯汀目光呆滞,仿佛被施了魔法,完全被魅影充满魅惑的歌声迷惑。此时的她对音乐天使非常温顺和迷醉,被他的音乐催眠,音乐让她的灵魂飞翔。
  电影主题曲Phantom of the Opera是古典音乐与各种流行元素的完美结合,在剧中贯穿始终。克里斯汀首次登台演出获得成功,回到后台被魅影带入歌剧院的地下室,Phantom of the Opera的音乐骤然响起,营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交响乐团奏出的强烈摇滚节奏也使人为之一震。二人的唱法融合了美声和流行唱法,乐队采用节奏鲜明的摇滚音乐风格,尤其是结尾处魅影对克里斯汀演唱的指导,三次转调将歌曲推上最高潮,感情的宣泄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演唱体现了克里斯汀和魅影在音乐和精神上的高度合一。魅影的演唱完美地展现了美声唱法与野性摇滚的结合,摇滚风格体现了他神秘而狂野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他对克里斯汀的强烈控制欲,美声部分则让观众感受其出众的音乐才华和魅力。而克里斯汀用天籁之音表达了她对音乐导师的崇拜之情。   在黑暗而又梦幻的地下室,魅影用低沉的男中音对克里斯汀演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歌声和音乐优美圆润,旋律悠扬婉转,透出魅影对克里斯汀的真挚感情。魅影具有复杂多变的性格,柔情与邪恶。The Music of the Night展示出他的柔情,他的敏感细腻,正是这段演唱使很多观众被魅影的魅力倾倒。但是,魅影希望克里斯汀来到他的黑暗世界,完全属于他,这表现出他强烈的占有欲望,为他日后因为克里斯汀和劳尔的恋情展开疯狂报复埋下伏笔。
  All I Ask of You 这段音乐由劳尔和魅影演唱的不同版本体现对克里斯汀不同的情感。在剧院的顶楼上,克里斯汀和劳尔深情对唱All I Ask of You互诉衷肠,这首乐曲被视为二人的爱情主题曲。首先劳尔用深情的音调安慰克里斯汀,承诺保护她远离黑暗,表达了他对克里斯汀炽热的爱。克里斯汀随后也唱出了她对劳尔的期待,结尾的合唱完美诠释了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当二人离开,魅影从黑暗中走出,从冰冷的雪地拾起他送给克里斯汀的玫瑰,这时的音乐All I Ask of You变为幽怨,充满了愤恨。劳尔的出现阻碍了魅影对于克里斯汀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使他陷入永远的孤独。魅影认为克里斯汀背叛了他,被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彻底激怒,强烈的嫉妒让他的爱转为愤怒,发誓要将二人永远分开。
  三 色彩的感官刺激与人物形象塑造
  音乐唱段是影片《歌剧魅影》的主要语言,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以外,色彩也是该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可视为语言的一部分。色彩的表达在电影中存在很多种形式,可以是影片的基本色调,可以是部分画面的场景,也可以是环境或人物服装的色块。色彩在电影中被广泛运用以实现营造意境、烘托气氛、塑造人物性格或是展现人物心理等功能,为电影的主题、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色彩不仅是满足画面美感和观众情感的需求,也是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角色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手段。
  影片《歌剧魅影》整体使用两种色调,黑白和彩色。黑白和彩色镜头的切换实现了时代的穿插,黑白场景的现实和色彩华丽的回忆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开头的拍卖会采用黑白色调,幽暗的灯光和破旧的歌剧院营造出诡异的气氛,随后镜头切换到富丽堂皇的巴黎歌剧院,明亮的色调,闪闪发光的水晶吊灯,舞台上嘈杂的排练,管玄乐团的表演,人们的视觉完全被填满。克里斯汀、魅影和劳尔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在华丽的巴黎歌剧院上演。当魅影最后从歌剧院消失,克里斯汀和劳尔从地下室逃出,影片又转为黑白色,镜头切换到片头的拍卖会。劳尔带着魅影的音乐盒来到克里斯汀的墓前,发现墓前带着钻戒的玫瑰花,然后玫瑰花丛黑白色渐变为红色,娇艳欲滴,故事到此戛然而止。黑白到彩色的转变给人无限美好,也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
  导演在影片中主要运用黑色和白色对克里斯汀和魅影进行精心刻画,充分利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黑色往往给人以庄重、肃穆、神秘、恐怖、悲伤等感觉,白色则代表纯洁、美好、宁静和自由。魅影在片中一直身穿黑色的披风,搭配黑色的靴子和手套,克里斯汀多为白色的长裙,而劳尔永远都是衣着光鲜,白色的衬衫搭配黑色的外套和金色的配饰,这正符合他贵族的身份。魅影极具才华,是音乐家、魔术师和建筑师,为自己建造了黑色的地下宫殿。魅影因为得不到克里斯汀的爱,制造了种种血腥惨剧展开疯狂的报复。黑色给人以沉重和神秘感,黑色彰显了魅影凄惨的遭遇和他的孤独,也展现他残忍魔鬼的一面。白色是属于克里斯汀的颜色,剧中她大多身着白色长裙,尤其在初次登台演唱Think of me,白色纱裙的装扮突出了克里斯汀的纯真善良,表演令人眼前一亮,对于魅影来说,她就是他的音乐天使,是照亮他的黑暗世界的光。对于克里斯汀,魅影是无尽的黑夜,劳尔则是温暖的阳光。黑色与白色形成巨大反差,这种色差注定了故事的结局,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能拥有完美的爱情。
  还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在片中的应用。尽管黑色是魅影的代表颜色,他在假面舞会上却换上了一身火红的衣服。假面舞会上人人带着面具,在面具的掩盖下尽情狂欢,谁也不知道面具后面是怎么样的人。而永远都带着白色面具的魅影,此刻好似卸下了面具,展露他的真心,他要向克里斯汀表明他狂烈炽热的爱,浓烈的爱恋好似红色的火焰。娇艳欲滴的红色玫瑰花也是魅影对克里斯汀爱的象征。
  四 结语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文字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剧通过演员的对白和唱段刻画人物,而电影可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切换,色彩和灯光的运用都服务于人物形象和剧情。电影《歌剧魅影》通过色彩特别加强了时代交错的情节,这是舞台音乐剧所不能呈现的。经典动人的音乐完美地融入到画面中,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为观众提供了绝佳的视听感受。
  参考文献:
  [1] 陈潇彤:《音乐剧〈歌剧魅影〉的艺术魅力》,《大众文艺》,2010年第16期。
  [2] 霍海波:《从〈歌剧魅影〉看电影音乐的几点功能》,《北方音乐》,2011年第8期。
  [3] 周小川:《音乐剧之旅》,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陈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着重刻画了一位牧师和一位普通女子之间跨越宗教伦理束缚的爱情悲剧,反映出男女主人公在对上帝的爱和世俗欢愉之间艰难选择的心理成长过程。本文将采取解构主义的视角对小说加以解读,从而揭示小说中神性之爱与世俗之爱对立的主题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  关键词:解构 神性之爱 世俗之爱 二元对立  《荆棘鸟》是女作家科林·麦卡洛的代表作品,小说自1977年问世以后,迅速成为风靡全球
期刊
摘要 爱情是人类历史上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题材。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都把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看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佳作。欧·亨利的《爱的奉献》、《麦琪的礼物》便是这样的两篇作品。本文通过对这两篇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的层层剖析,逐渐探寻和了解欧·亨利独特的爱情观。  关键词:欧·亨利 《爱的奉献》 《麦琪的礼物》 爱情观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
期刊
摘要 《蝇王》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它是一部寓言小说,以探索人性恶为主题。戈尔丁运用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情节和主题巧妙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人类在不受文明约束时邪恶的内心世界。在世界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类面临着更大考验的今天,重温《蝇王》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寓言 人性恶 象征手法 战争 《蝇王》  《蝇王》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
期刊
摘要 劳伦斯以其独到、敏锐的目光,发现工业革命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且于文学作品内进行了大量的揭露与批判。劳伦斯除了在小说中揭露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的同时,还寄托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在劳伦斯看来,人类需与自然和谐共处方能获得发展活力。论文以“生态批评”理论视角对劳伦斯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并以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三部小说为例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写于19世纪的著名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是新颖且高于时代特色的作品,其中对主人公爱丽丝的描写颠覆了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成年女性和女孩的形象。正是爱丽丝身份的多重性才使作品拥有适合不同阅读人群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爱丽丝 女人 女孩  一 爱丽丝的新女性形象  路易斯·卡罗尔笔下带有无理性和超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就像
期刊
现代化的道路给人们带来了便捷而又多彩的生活,与此同时,在这个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中,青年人的成长也经历了更多的“烦恼”,而从精神文化层面上来说,人的真正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烦恼才能使人走向成熟,它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教育小说中的成长  成长可以跨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个体成长中的内外因素是个体经验的扩展,是一个充满着困惑和痛苦的过程,其历经的阶段和不可逃脱的烦恼体验,构成了生命本体的
期刊
摘要 成长是人类发展和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自英国文学史肇始以来,成长主题贯穿其发展的始终。本文将结合理论与案例,采用历时和共时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英国有影响的成长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探讨他们笔下英国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以及建构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英国 成长小说 作家  一 引言  英国是一个具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国家。17世纪至19世纪,笛福、菲尔丁、狄更斯等作家纷纷把
期刊
摘要 《恋母记》是谷崎润一郎在“恋母”的情感驱使下的产物,是他在母亲去世后,出于对母亲的思念以及遭遇创作“瓶颈期”,对一种新的创作体裁的尝试而创作的。而意象分析可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恋母记》的内涵和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恋母记》 梦 母亲  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创作主题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女性崇拜,一个是恋母情结。《恋母记》被视为谷崎表现浓郁“恋母情结”的开篇习作
期刊
摘要 卡夫卡作为西方现代派的鼻祖,他的作品体现出极强的孤独意识。孤独可以说是卡夫卡的精神内核,渗透在其所创作的作品中。卡夫卡作品中的孤独意识体现出一种本能的、绝望的、发自于情感最深处的孤独。  关键词:弗兰茨·卡夫卡 孤独 绝望 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这位以保险公司职员职业身份生活了终身的人,却因为他的小说《城堡》《变形记》等,被后人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刻入记忆并载入史册。卡夫卡被西方众多的文学流派“
期刊
摘要 “命运悲剧”是中国古典文学与希腊神话共同描述的一种文学话题,两者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相同之处,包括命运的神秘性与不可抗拒性,悲剧命运背后隐藏着的人性光辉等,都是本文研究二者的重要文学素材。  关键词:古典文学 希腊神话 命运悲剧 抗争  希腊神话以其独特的悲剧色彩和叙事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相较希腊神话,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作为根植于社会发展历程的优秀文学作品,在多种方面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