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凸轮类零件由于零件形状的特殊性,尖角效应在感应加热时异常明显,尖角部位常出现裂纹、过热、金相组织粗大、硬化层过深等缺陷,最终造成凸轮能承受冲击次数显著下降。本文探讨如何弱化尖角效应的方法。
[关键词]感应淬火电磁效应尖角效应
中图分类号:TM924.5 文献标识码:TM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554―02
1、前言
在Siemens高压输配电控制部件中,经常用到各种凸轮零件,并且此类凸轮通常需要承受6KN~28KN瞬间冲击,因此凸轮表面硬化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要求特别严格。
由于受凸轮结构的限制,在淬火过程中,对于不能对易产生尖角效应的凸轮棱边进行屏蔽保护,通常弱化尖角效应方法是:
a) 适当增大感应器与零件尖角或突起部分的间隙,以减少该处磁通量和电流密度分布;
b) 将零件尖角处的感应器做成圆弧状,在零件突起处适当增大曲率半径,以保持整个加热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上述方法优点是能弱化尖角效应的影响,即裂纹、过热等缺陷改善明显,缺点是常常造成尖角部位硬化层深度浅和表面硬度低等新缺陷。
因此,还需我们从许多细节着手,采取一些新措施。
2、零件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a)零件技术要求
我公司的凸轮采用42CrMo材料,零件感应淬火前已调质处理,感应淬火区域为图示─┄ ─区域,感应淬火后要求达到:
①热处理要求:─┄ ─区域进行感应淬火处理,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HRC56~60
②硬化层深度:Rht525=2~4mm,
b)零件特点:
轴向较厚、R角小、硬化层深度均匀性要求高。
3、工艺参数的确定
3.1感应淬火频率的选择
A)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电流热态透热深度、零件的加热方式、感应器的设计和零件淬火质量,根据《实用热处理手册》查得透热深度简化计算公式:透热深度 【1】
为了获得较好的淬火质量,通常采用透入式加热,是硬化层深度小于透入深度,我们选用中上差来计算所需电流频率,△=3.5㎜。
电流频率 = 5002×△2 =20.4 kHz(通常20 kHz划为高频)
B)在满足工艺要求(表面硬度和层深)的情况下,由于感生电流(涡流)功率与电流频率平方成正比,因此尽量降低加热功率,这样可降低加热速度、延迟加热时间,使零件在受热过程中起一定均温作用,避免高功率、短时加热,产生尖角效应。其理论依据如下:
感生电流(涡流)功率(P):
【2】
3.2加热方式选择
①一次整体加热方式
凸轮的棱边和拐角处易发生尖角效应,造成淬裂和表面硬度不均,且尖角处硬化层深是其它部位硬化层深的2倍以上,下图是上海一热处理厂为我公司进行感应淬火的该凸轮零件。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一次整体感应淬火磁场在感应圈制成后,调整尖角处磁通密度手段效果不理想:增加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则尖角处表面硬度不足;如减少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则尖角效应明显,硬化层太深。
因此,一次整体加热方式虽然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相对低,但该加工方法不适合本零件。
②连续扫描加热方式
当我们固定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后,通过以下方法来避免尖角效应:
a)调节扫描预加热起止点:为避免凸轮上下边缘尖角效应,从凸轮轴向上下各留出1~2㎜,在凸轮轴向中部约85%区域进行扫描感应预热和加热;
b)调整感应器与凸轮的相对移动速度来控制加热:对于凸轮的上下边缘附近,感应加热移动速度较快,这样弱化上下边缘尖角效应;对于凸轮的中部,感应加热移动速度稍慢,中部可以充分加热。
c)第三,为避免零件产生应力集中,连续扫描加热方式可设定预热2~3次,使零件表面加热均匀。
该方法优点:连续加热方式适合于凸轮轴向较宽,加热平面较大,使零件受热均匀,减少热应力。
3.3感应器设计
感应器的设计采用经验公式和试验法相结合,我们重点关注凸轮沟槽和凸轮尖角,感应器的材料选用紫铜板,感应器的外形采取仿形。
根据感生电流(涡流)功率公式【2】可知,电流频率确定后,增加或减少导磁材料,能有效改变局部感应电流热效率,因此在尖角端部减少导磁材料可以减轻尖角效应。因此我们在感应器沟槽处镶嵌磁通集中器(0.1㎜硅钢片),在感应器尖角处增加充填绝缘树脂板。
另外,在感应器的形状做一些调整:上部1/3厚度做成圆锥状,下部2/3厚度为直筒状,这样上下间隙差使加热零件在移动过程中有一个预加热过程,以防止凸轮过热变形开裂。
3.4凸轮与感应器间隙的确定:
一旦感应器制作完成,适宜的感应器与零件间隙,它能直接影响到感应器效率和高频淬火表面质量。感生电流密度(在距表面X处的电流密度)
当零件与感应圈间隙越小,感应效率越高,零件的感应功率的效率就增加,加热速度就越快,加热层(淬硬层)也就较浅;反之,加热速度较慢,加热层也较厚.
根据试验,间隙选择1.8~2.4毫米之间,感应器的效率约为0.8。对于凸轮的尖角部位,间隙取上公差,有利于减轻尖角效应,同时又确保尖角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
3.5、凸轮 机加工改善细节
凸轮加工流程:下料→锻造→调质处理→机加工(粗车、精车)→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从上述工艺过程看,影响尖角效应的环节有:
A)凸轮厚度方向的上下边缘的棱角;
B)尖角处的粗糙度;
C)尖角处的尺寸公差带等。
①上下边缘的棱角R
为避免“坯料端部效应”,对于感应加热淬火的凸轮,上下表面的棱角R,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增加R2~5,如客户允许,R角适当再增大一些。
②尖角处粗糙度对比:
粗糙度大对感应淬火面来说,将会引起表面温度不均匀,同时淬火介质易附着在表面,形成气膜,造成冷却强度不一,变形量大,容易开裂,表面硬度也会不均匀。常见的表面刀痕或较深伤痕在感应淬火时易开裂。尖角处粗糙度会加重尖角效应,造成凸轮淬火时易开裂
我们通过试验,表面粗糙度选用Rz 25~63比较经济合理。
③尖角处尺寸:
控制好凸轮尺寸,并合理利用尖角处尺寸公差带,适当增大曲率半径。
4、感应淬火程序及试验结果
①高频设备(UM1500)程序:
N10 DEF REAL START_POS,END_POS,ANZAHL_1,ANZAHL_2,ANZAHL_3,ZAEHLER
N20 DEF INT KKK
N30 R4=1000
N40 FOR KKK=1 TO R4
……
N150 G64 G01 G90 Y=‐30 F5000
N160 F500 Y=START_POS
预热循环过程
N170 H0=84
N180 M86
N190ANF1:
……
N260 WHEN ZAEHLER==4 DO HO=86
N270 ZAEHLER=0
加热循环过程
N280 ANF2:
N290 IF(ANZAHL_2<=0)OR(ZAEHLER>=ANZAHL_2)GOTOF END2
……
N340 END2:
N350 ZAEHLER=0
喷水过程
N360 G90 G0 Y=‐10
……
N450 ENDFOR
N460 M30
②试验结果:
从横剖面上可以看出:高频处理后硬化层深度较均匀。我们利用4XB-TV型金相显微镜未发现金相组织粗大;利用430SVD型维氏硬度计对①、②、③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5、结束语
本文对凸轮类零件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为避免尖角效应,除使用常规弱化尖角效应的方法外,还要考虑各种可能改善尖角效应的环节,才会达到理想结果;同时,在生产实际中还应考虑以下方面:
1)新产品试制时,初步确定一个参数或方案,需要几次试样才能确认下来一种最佳方案;
2)对于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首件最好走完全流程。这是因为不同批次间细微差别也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比如:凸轮R角尺寸,如果一个批次是上公差,而另一批次是下公差,公差带宽为0.2㎜,这两个批次的产品将影响凸轮R角与感应圈的间隙,对于高频后的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
3)淬火介质的种类、浓度、温度,感应圈的磨损以及感应圈中磁通集中器(0.1㎜硅钢片)磁场强度等细节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或次数后应进行一次再确认,以防有明显变化影响我们制定的工艺参数和流程。
4)在取样检测高频产品时,注意取样部位是否具有代表性,取样时是否造成组织变化、甚至引起内应力释放产生裂纹等影响。
参考文献
【1】《实用热处理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薄鑫涛、郭海祥、袁凤松主编,2009,P288
【2】论文《电磁感应加热理论研究和强力感应加热器设计》,胡旭东,2004,P4
[关键词]感应淬火电磁效应尖角效应
中图分类号:TM924.5 文献标识码:TM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554―02
1、前言
在Siemens高压输配电控制部件中,经常用到各种凸轮零件,并且此类凸轮通常需要承受6KN~28KN瞬间冲击,因此凸轮表面硬化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要求特别严格。
由于受凸轮结构的限制,在淬火过程中,对于不能对易产生尖角效应的凸轮棱边进行屏蔽保护,通常弱化尖角效应方法是:
a) 适当增大感应器与零件尖角或突起部分的间隙,以减少该处磁通量和电流密度分布;
b) 将零件尖角处的感应器做成圆弧状,在零件突起处适当增大曲率半径,以保持整个加热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上述方法优点是能弱化尖角效应的影响,即裂纹、过热等缺陷改善明显,缺点是常常造成尖角部位硬化层深度浅和表面硬度低等新缺陷。
因此,还需我们从许多细节着手,采取一些新措施。
2、零件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a)零件技术要求
我公司的凸轮采用42CrMo材料,零件感应淬火前已调质处理,感应淬火区域为图示─┄ ─区域,感应淬火后要求达到:
①热处理要求:─┄ ─区域进行感应淬火处理,处理后表面硬度达到HRC56~60
②硬化层深度:Rht525=2~4mm,
b)零件特点:
轴向较厚、R角小、硬化层深度均匀性要求高。
3、工艺参数的确定
3.1感应淬火频率的选择
A)频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电流热态透热深度、零件的加热方式、感应器的设计和零件淬火质量,根据《实用热处理手册》查得透热深度简化计算公式:透热深度 【1】
为了获得较好的淬火质量,通常采用透入式加热,是硬化层深度小于透入深度,我们选用中上差来计算所需电流频率,△=3.5㎜。
电流频率 = 5002×△2 =20.4 kHz(通常20 kHz划为高频)
B)在满足工艺要求(表面硬度和层深)的情况下,由于感生电流(涡流)功率与电流频率平方成正比,因此尽量降低加热功率,这样可降低加热速度、延迟加热时间,使零件在受热过程中起一定均温作用,避免高功率、短时加热,产生尖角效应。其理论依据如下:
感生电流(涡流)功率(P):
【2】
3.2加热方式选择
①一次整体加热方式
凸轮的棱边和拐角处易发生尖角效应,造成淬裂和表面硬度不均,且尖角处硬化层深是其它部位硬化层深的2倍以上,下图是上海一热处理厂为我公司进行感应淬火的该凸轮零件。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一次整体感应淬火磁场在感应圈制成后,调整尖角处磁通密度手段效果不理想:增加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则尖角处表面硬度不足;如减少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则尖角效应明显,硬化层太深。
因此,一次整体加热方式虽然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相对低,但该加工方法不适合本零件。
②连续扫描加热方式
当我们固定零件与仿形感应圈的间隙后,通过以下方法来避免尖角效应:
a)调节扫描预加热起止点:为避免凸轮上下边缘尖角效应,从凸轮轴向上下各留出1~2㎜,在凸轮轴向中部约85%区域进行扫描感应预热和加热;
b)调整感应器与凸轮的相对移动速度来控制加热:对于凸轮的上下边缘附近,感应加热移动速度较快,这样弱化上下边缘尖角效应;对于凸轮的中部,感应加热移动速度稍慢,中部可以充分加热。
c)第三,为避免零件产生应力集中,连续扫描加热方式可设定预热2~3次,使零件表面加热均匀。
该方法优点:连续加热方式适合于凸轮轴向较宽,加热平面较大,使零件受热均匀,减少热应力。
3.3感应器设计
感应器的设计采用经验公式和试验法相结合,我们重点关注凸轮沟槽和凸轮尖角,感应器的材料选用紫铜板,感应器的外形采取仿形。
根据感生电流(涡流)功率公式【2】可知,电流频率确定后,增加或减少导磁材料,能有效改变局部感应电流热效率,因此在尖角端部减少导磁材料可以减轻尖角效应。因此我们在感应器沟槽处镶嵌磁通集中器(0.1㎜硅钢片),在感应器尖角处增加充填绝缘树脂板。
另外,在感应器的形状做一些调整:上部1/3厚度做成圆锥状,下部2/3厚度为直筒状,这样上下间隙差使加热零件在移动过程中有一个预加热过程,以防止凸轮过热变形开裂。
3.4凸轮与感应器间隙的确定:
一旦感应器制作完成,适宜的感应器与零件间隙,它能直接影响到感应器效率和高频淬火表面质量。感生电流密度(在距表面X处的电流密度)
当零件与感应圈间隙越小,感应效率越高,零件的感应功率的效率就增加,加热速度就越快,加热层(淬硬层)也就较浅;反之,加热速度较慢,加热层也较厚.
根据试验,间隙选择1.8~2.4毫米之间,感应器的效率约为0.8。对于凸轮的尖角部位,间隙取上公差,有利于减轻尖角效应,同时又确保尖角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深度。
3.5、凸轮 机加工改善细节
凸轮加工流程:下料→锻造→调质处理→机加工(粗车、精车)→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从上述工艺过程看,影响尖角效应的环节有:
A)凸轮厚度方向的上下边缘的棱角;
B)尖角处的粗糙度;
C)尖角处的尺寸公差带等。
①上下边缘的棱角R
为避免“坯料端部效应”,对于感应加热淬火的凸轮,上下表面的棱角R,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增加R2~5,如客户允许,R角适当再增大一些。
②尖角处粗糙度对比:
粗糙度大对感应淬火面来说,将会引起表面温度不均匀,同时淬火介质易附着在表面,形成气膜,造成冷却强度不一,变形量大,容易开裂,表面硬度也会不均匀。常见的表面刀痕或较深伤痕在感应淬火时易开裂。尖角处粗糙度会加重尖角效应,造成凸轮淬火时易开裂
我们通过试验,表面粗糙度选用Rz 25~63比较经济合理。
③尖角处尺寸:
控制好凸轮尺寸,并合理利用尖角处尺寸公差带,适当增大曲率半径。
4、感应淬火程序及试验结果
①高频设备(UM1500)程序:
N10 DEF REAL START_POS,END_POS,ANZAHL_1,ANZAHL_2,ANZAHL_3,ZAEHLER
N20 DEF INT KKK
N30 R4=1000
N40 FOR KKK=1 TO R4
……
N150 G64 G01 G90 Y=‐30 F5000
N160 F500 Y=START_POS
预热循环过程
N170 H0=84
N180 M86
N190ANF1:
……
N260 WHEN ZAEHLER==4 DO HO=86
N270 ZAEHLER=0
加热循环过程
N280 ANF2:
N290 IF(ANZAHL_2<=0)OR(ZAEHLER>=ANZAHL_2)GOTOF END2
……
N340 END2:
N350 ZAEHLER=0
喷水过程
N360 G90 G0 Y=‐10
……
N450 ENDFOR
N460 M30
②试验结果:
从横剖面上可以看出:高频处理后硬化层深度较均匀。我们利用4XB-TV型金相显微镜未发现金相组织粗大;利用430SVD型维氏硬度计对①、②、③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5、结束语
本文对凸轮类零件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为避免尖角效应,除使用常规弱化尖角效应的方法外,还要考虑各种可能改善尖角效应的环节,才会达到理想结果;同时,在生产实际中还应考虑以下方面:
1)新产品试制时,初步确定一个参数或方案,需要几次试样才能确认下来一种最佳方案;
2)对于同一产品的不同批次,首件最好走完全流程。这是因为不同批次间细微差别也会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比如:凸轮R角尺寸,如果一个批次是上公差,而另一批次是下公差,公差带宽为0.2㎜,这两个批次的产品将影响凸轮R角与感应圈的间隙,对于高频后的产品质量有明显影响。
3)淬火介质的种类、浓度、温度,感应圈的磨损以及感应圈中磁通集中器(0.1㎜硅钢片)磁场强度等细节问题,在使用一段时间或次数后应进行一次再确认,以防有明显变化影响我们制定的工艺参数和流程。
4)在取样检测高频产品时,注意取样部位是否具有代表性,取样时是否造成组织变化、甚至引起内应力释放产生裂纹等影响。
参考文献
【1】《实用热处理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薄鑫涛、郭海祥、袁凤松主编,2009,P288
【2】论文《电磁感应加热理论研究和强力感应加热器设计》,胡旭东,2004,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