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伯林人》中视角转换的人际功能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Halliday的人际功能和Martin评价理论中的介入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都伯林人》中视角转化的人际功能。研究发现视角的人际功能强调的是叙述人与受述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对叙事视角的选择,表明了叙述者对叙事的介入程度及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客观态度和评价。
  关键词:视角转换 《都伯林人》 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的人际功能是由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语气结构主要体现话语角色关系,即给予和求取。各种具体的话语角色关系都可概括为两类:给予和求取。这两个动作过程蕴涵着给予物与求取物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四种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提问(张德禄,2006:104)。而叙事视角则提供了发话人/叙述人与受话人/受述人的两种角色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由叙述人给予受述人作为叙述内容的信息,提供/陈述的言语功能。视角的人际功能强调的是叙述人与受述人之间的角色关系。作家在设计如何让这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产生意义的时候,就是在实现视角的人际功能(王菊丽,2004:61)。叙述者叙述他所在位置或他所聚焦对象这一信息的“给予”过程时,叙事视角不仅实现了信息发送者在传递的信息内容,而且也以一定的口吻、语气将自己的态度以及人格特征、所属阶层、社会地位等属性表露出来,而所有这些都体现着叙事视角的人际功能。本文根据Halliday的人际功能和Martin评价理论中的介入为理论基础,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中的视角转化所体现的人际功能,进行探讨。
  二 视角转换的人际功能
  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在叙述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作品中常常出现叙述视角的频繁转换。通过采用不同人物的叙事视角,叙述者让读者有机会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同一事件,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白玉,2005:37)。在《都伯林人》中,前三篇小说中的主语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即采用涉世未深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述,视角转换主要发生在叙述者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之间。而在其他的12篇小说中,主要都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转换主要表现为叙述者本人和主人公之间。作者利用这种不断进行变换叙事视角,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展开故事的发展。
  1 增加命题说服力,突出小说主题
  在《姐妹们》中,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主人公小男孩的聚集人物,充当了事件的观察者,而叙述者“我”正是借用了他的眼光。因此,正在经历事件的小男孩的任务是观察事件,叙述者“我”的任务是叙述。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在第一人称视角中,视角转换主要表现在叙述者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之间。如故事第一段中的这段话:
  “每晚当我仰起脸,凝视那窗口的时候,总是喃喃自语:瘫痪。这个词在我听起来很陌生,犹如《欧几里得课本》中的‘磬折形’,后《教义问答手册》中的‘买卖圣职罪’。然而,现在听起来,这个词仿佛是一个邪恶的罪人的名字。这使我十分害怕,却又渴望更接近它,看看它致命的恶果。”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叙述视角发生了叙述自我到经验自我的转变,叙述者放弃了自己的视角,采用了小男孩的视角。指示词“现在”表明叙述者是经验自我,表达了很强的即时性和直接性,借此给读者展现了小男孩眼中简单的世界,同时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距离得以缩短,使读者对人物小男孩产生了亲近感和怜悯心。再如:
  “这是一家很不显眼的商店,招牌上笼统地称作服装店。里面主要出售儿童毛线鞋与伞。平时,橱窗里总是贴着一张告示:‘换新伞面’。此刻却看不见告示了,因为百叶窗拉上了。”
  这里的指示词“此刻”再次表明,叙述者采用的是小男孩的眼光,叙述者又一次从自己的视角转向了小男孩的视角。修饰词“不显眼的”和“平时”表达了很强的感情色彩,从小男孩的眼光中,我们看到了小男孩对弗林神父的爱戴和尊敬。
  在《死者》中,故事开始就用叙述者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三位莫坎小姐举办一年一度的圣诞舞会开始前的情景和到场的客人。当女佣莉莉帮聚焦人物脱掉大衣时,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领他走进餐具间,去帮他脱大衣。加布里埃尔听她称呼自己姓时发出的那三个音节,微微一笑,瞧了她一眼。她是个细长身材,正在抽条儿的姑娘,面色发白,头发是干草色。小房间里的煤气灯把她照得更苍白了。”
  这里,加布里埃尔注意到了“她称呼他的姓氏时说出口的那三个音节,微微一笑”。而感官动词“扫视”更表明了叙述者采用了加布里埃尔的眼光观察。显然叙述者的视角已经转到了聚焦人物加布里埃尔的眼光,因为只有他这个有学问见识的大学教授才会对语言的正确用法特关注,而随后的“微微一笑”既有嘲讽又有理解之意。显然,他年轻自负,自命不凡,洋洋得意,相对莉莉来说,显示出他的优越地位。几行描述之后,视角发生了转变,叙述者又采用了自己的眼光,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
  “他是个壮实的、高高个儿的青年人。他双颊上红润的血色甚至向上延展到他的额际,在那儿泛作几片不成形状的淡红色;在他没有胡须的面庞上,一副眼镜屏挡着他一双灵敏的、永不宁静的眼睛,眼镜上光洁的镜片和锃亮的镀金框架也在永不宁静地闪耀着光辉。他那有光泽的黑头发从中间分开,又长又弯地梳向耳后,在帽子压出的一道纹路下轻微地卷曲着。”
  文中的“眼镜上光洁的镜片和锃亮的镀金框架”、“一双灵敏的、永不宁静的眼睛”,说明在叙述者眼中,这个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以上视角的频繁转换表达了无论是从人物本人视角还是从叙述者的视角,都显示了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优势,而这与他后来连续三次受挫,导致他的虚荣心和自尊心一扫而光,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自高自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些都是他的精神瘫痪所致,突出了小说主题。
  2 蕴涵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起到了推卸责任或承担责任的作用
  为了表达客观性,作者把对人物的评价强加于人物身上,从人物的视角对其他人物进行观察描写,这时候视角转换可以起到推卸责任的作用。例如在《两个浪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叙述者视角与人物视角之间的转换:
  “科利不答腔。他晃头晃脑,悠闲地穿过马路。他那魁梧的体态、潇洒的步伐,以及皮靴践踏的囊囊声,都使他显得像一个征服者。他走近那年轻女郎,马上就和她攀谈起来了,连招呼都不打。她把伞挥得更带劲了,脚跟微微地转来转去。有几次,他凑近去,跟她悄悄耳语,她噗嗤一笑,低下了头。
  莱内汉注视了他俩几分钟,随即保持一段距离……”
  显然,叙述语言前面的对话部分用的是叙述者的视角,而从“莱内汉注视了他们几分钟”可以看出,对话后面的是采用了莱内汉的视角,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变给读者展现了莱内汉的独特眼光。从他眼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走路姿势非常奇特的人,其中“左右摇摆,庞大的身躯,敏捷的步伐,显示征服者的气派”等修饰语,都暗示了莱内汉对朋友科利的不屑。虽然之前莱内汉对科利一再奉承,但实际上他对朋友很不屑,这些修饰语都反映了莱内汉的虚伪本性。这样,通过视角转换,作者完成了对人物的评价,同时完成了人物塑造。
  以上的例子表明,视角转换完成了对人物的评价,并能起到推卸责任的作用。但是有时候,作者又会主动承担起对人物评价的责任。例如在《无独有偶》中,叙述者主要通过他的视角来进行叙述,并将主人公设定为聚焦人物,间或有一些叙述者重又以自己的眼光进行叙述的例子,如:
  “那汉子的目光从那位女士的脸上转到那蛋壳似的小头上,然后又转到女士脸上。转瞬间,一个绝妙的回答脱口而出:
  ‘我认为,阁下,’他说,‘问我这样的问题是不公平的。’
  办事员们都屏住气,声息全无。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包括说这句妙语的人以及他身边的人……”
  这里的“绝妙的”,如果说是傅林敦因为羞辱了老板而洋洋得意,那么“妙语”显然来自叙述者本人对傅林敦愚蠢行为的善意的嘲讽。这里叙述视角暂时出现了从主人公到叙述者的转变,暗含了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3 有利于形成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张力,引发读者的同情或不满
  作者巧妙地进行视角转换,可以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形成张力,拉近或拉开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人物充满同情或感到愤慨。在《阿拉比》中,作者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聚焦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但其中又不乏有叙述者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之间的视角转换。比如,叙述者在叙述小男孩对曼根姐姐的爱恋时,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我从未同她讲过话。可是,她的名字总是使我蠢头蠢脑地激动。”
  这里的“蠢头蠢脑”是非常个人化的词,没有人愿意称自己是愚蠢的。但是这里,叙述者却说小男孩是愚蠢的。可见,叙述者采用的是自己的眼光,而不是小男孩的。因此,这里的视角转换是从经验自我到叙述自我。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对曼根姐姐强烈的爱恋之情。叙述者的客观描述不仅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而且使读者对小男孩充满了同情。在《伊芙琳》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如:
  “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 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
  显然,一开始是叙述者的视角,然后转向了伊芙琳的视角,从自由间接引语“这样做妥当吗?”可以看出这种视角转换。叙述者带读者进入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从而缩短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并在叙述者与人物、人物与读者之间形成了理论的一种张力。同时,这种视角转换又体现了双声性,即叙述者和伊芙琳的声音,产生了一种反讽效果。
  以上例子显示,视角转换可以拉近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同样,作者还可以利用视角转换拉开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悲痛的往事》中,关于辛尼克太太的死亡报道是通过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展示给读者的——先是采用达菲先生的视角,之后突然转到叙述者的视角,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一下子被拉开了。
  “正义的上帝,多么可怕的下场!显而易见,她没有活下去的能力,缺乏坚定的意志,成为不良嗜好的牺牲品,成为人类文明培育起来的一个废物。真想不到她居然会堕落到这么下流的境地!他对于她的情况的误解难道可能达到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吗?”
  上面引文,讲述的是达菲先生看到辛尼克太太死亡新闻后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叙述者没有继续带读者进入人物内心,而是突然转到叙述者视角。这种视角突转,使读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开,并突出了达菲先生对辛尼克太太自暴自弃的气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叙述者反讽的语气,受到伤害的一方悲痛欲绝,在精神瘫痪中丧生;另一方却丝毫感觉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不妥,从而使读者对达菲先生的自私和冷漠感到愤慨。
  三 结语
  总之,乔伊斯在《都伯林人》中使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不断巧妙地变化视角和叙述者,使小说呈多元化叙述展开。这样,作者就可以不受单一叙述世界的限制,而是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在小说中适当地变化视角,使读者从不同侧面对主人公进行观察。视角转换不仅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主题起到了一种立体的表现效果,还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调整了读者与故事人物之间的距离,使人物性格从多方位、多层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2] 白玉:《论〈都伯林人〉中的现代主义特色》,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
   [3] 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2期。
   [4] 詹姆斯·乔伊斯,孙梁译:《都伯林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5] 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韩淑英,女,1973—,山东梁山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邯郸学院。
   王颢,女,1977—,河北辛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关注的是经历过灾难的人们在灾后的心理康复。而本文则探讨了在奴隶制的前提下,黑人家庭的概念往往超越了血缘关系,是由邻居和朋友等组成的扩大外延的社区关系所构成,从这一层面上讲,社区就是黑人的家;个人、家庭都不能孤立于社区独立存在。对经历了奴隶制浩劫的黑人而言,黑人社区帮助其重获健康心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创伤 黑人社区 黑人家庭 心理  中图分类
当代美国作家威廉斯泰隆在他的长篇小说《苏菲的选择》中巧妙地穿插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旋律,使得小说中主人公波兰天主教徒苏菲凭借音乐来释放自身的负罪感,并且在死神的面前选
罗伯特·佩恩·沃伦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多年来,国内对他
10月13日上午,山航“百度钱包慈翔号”彩绘飞机华彩亮相。 On the morning of October 13, Shandong Airlines “Baidu Wallets Cixiang No.” painted planes HuaCai debut
期刊
机场国际售票处:2014年4月25日晚上18:05有位旅客来到国际售票柜台欲购买到深圳的机票,柜台员工王芯接待了旅客。通过订票系统查询发现当日前往深圳的航班都已经结束。在与旅
期刊
美国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使用口服避孕药不会增加妇女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有关研究人员指出,这一结果对妇女来说是个“好消息”,可以消除她们不必要的担心。美国疾病控制
《披巾》是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一部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对印第安内部生活的深刻描写和对印第安人生活和情感的展示,揭示出博爱、无私的爱、先人
父亲或母亲患有癌症,父母总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将来也有患上同样癌症的危险,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是不是家族性肿瘤,因为带有遗传性的癌症主要来自家族性肿瘤。
人们都不爱吃剩饭,但剩饭用微波炉再加热后,味道仍会如刚烹饪好的食品一样可口。微波炉的这一特点,很为家庭所喜爱。微波炉的再加热,时间很短,熟食在进食之前放入微波炉中再
谈及癌症,人们不禁为之色变。其中最常见的是肝癌、肺癌、胃癌、子宫癌、乳腺癌等,近20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病症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尚未完全清楚,但目前已肯定与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