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意象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富阳文村改造设计,通过对比现实文村所处的语境与改造后的文村,来阐述文村营造的一种中国本土的乡村建筑类型;文章浅析文村通过一种现代语言来表现当代建筑,用建筑追摩自然,向自然学习,尊重在地生活习惯,自发并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文村重新拾起被遗弃的建造手法,营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表现本土精神。
  关键词:文村;本土;自然材料;营造
  一、现实:当代语境下的文村
  炎炎夏日,清晨初醒,決定聚集好友去趟文村。想去文村已经是很早之前的决定了,一直等到现在,其一则是没准备好怎样去观看它;其二是带着什么思考去触摸它。开车从杭州北上大概六十几公里就可以到达,途中让笔者感到影响深刻的是转湖进入山中的一段路,这条路左边是远山,右边是密布的村落建筑;远山在浓郁的树木映衬下,只看到一片绿。右边是当地的村落,这里建筑表达形式丰富,有夯土的,有杭石灰石砌的,有白石灰粉饰的……俨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文村全村四面环山,是一个非常适宜居住的自然村落(图一)。文村处于山地和平原过渡的位置,这里依溪沿山而建,村落中有三种当地的建造手法比较成熟。黄色基调的夯土墙建筑,表面质感细腻而纹理自然。白色的抹泥墙,黑灰色的瓦片屋顶典型的江南民居;白墙被风吹雨淋,整体呈现斑驳的状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灰色的杭石灰墙,每块石头垒砌的严密自然,不同纹理的石头垒砌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墙面是那么的自然,这是一种具有差异性的自然。
  笔者在进入文村探究时,误入带有天井的老建筑里,这里建筑破败,建筑上的装饰木构件部分已消失,家中只有一些老人在制作一些手工制品以营生。闲聊之余,得知房子破败不修缮,是因为年轻人都到城里买了新房子,觉得老家没什么修缮的必要了。其中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房子上原本雕刻精细的木构件,被城里来得设计师以高价全都收购而走。
  然而,现今的文村也受到城市建造的影响,建造了大量的方盒子洋楼(图一),一种与自然,与传统村落完全断裂的建造开始兴起。这是文村在改造之前所面临的问题。当下语境下的传统村落,开始走向没落,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轻人开始向城市涌进,本土文化也随之流逝。
  二、意象:一种本土的建筑类型
  王澍教授将对传统村落以及自然山水的感情以建筑的形式物化。在文村建造的十四座新房子以及传统村内的自然景观的改造,都是一种情感的物化,谓之意象。在中国《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原本是用来记录物候变化规律的,逐步被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在这里“意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像山一样的屋顶、使用面积更大的杭石灰石墙、现代手法建造的夯土墙体……等等(图一)。
  局部是现代的,整体却和老村建筑和谐统一。这种差异性的营造,把控的非常和谐,与传统建筑,与周围山水自然连成一片。人造的自然物赫然就在眼前诞生(图一)。在村落中游走,明显能感知到王澍教授在设计文村时,保持着对土地,对自然山水的尊重。新建的房子位置排布疏密得宜,村中道路曲折而错落。
  观赏之余,有幸进入到一座建筑的内部,通过楼梯爬到阳台,站在与屋顶齐高的位置,观看远山,有如站在一座山旁远望对面的远山,这时建筑的身份被设计者悄然的转译了。在离开村落时,站在河对岸,回望村落,远观水、建筑、劳作的村民与带有雾气的山,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明朗,恍惚感觉自己是在观看一副动态的山水画。一种本土的建筑类型由此诞生。
  三、结语
  乡村项目又属于改造,受各种限制,在建造细节上是很难把控的。文村亦如此,王澍教授也只能把握整体效果,很多细节的不到之处实属可惜。王澍教授的理想与出发点总是超前的,他带着构想以及文人理想完成了文村的改造与新设计,运用设计的力量使文村得以复苏,传统民居得以保留。
  使用者由于生活情趣的改变以及受当今城市的建造风气的影响,我发现文村在使用上处于一种混杂。建筑是传统建筑的现代表达,尊重传统文脉,保持原有生活习性,室内却被使用者装饰成及其不搭的欧式风。这种混杂依稀存在,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主要力量的引导,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复苏,使用者也会渐渐地理解与更好的对待建筑。对自然,对传统文化将不再处于割裂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欣,金秋野.知天知地,建筑自然——关于水岸山居的对谈,建筑师,2016.(03)
  [2]王澍,与水絮语,建筑创作,2016.(04)
  [3]董豫赣,空间·感知·想象,建筑学报,2015.(12)
  [4]陈立超,匠作之道,宛自天开——“水岸山居”夯土营造实录,建筑学报,2014.(01)
  [5]王澍,造房子,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
  [6](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著,王俊阳译,《建构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10.
  [7]王澍.隔岸问山——一种聚焦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J].建筑学报,2014,(01):42-47.
  作者简介:
  孙涛(1991.03),男,江苏省连云港市 ,大连工业大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综合空间设计。
其他文献
一、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 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之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期刊
摘 要: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开始引进和推行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内容,力求展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综合技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性的为“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教育;潮阳英歌;长效发展机制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道具舞蹈是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道具种类繁多,其中头顶道具的舞蹈技艺是最具特色的,技巧精湛,道具舞的美与人体动作的美交织一起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选取北方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蒙古族,从个头顶道具舞蹈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入手增加对头顶道具舞蹈的了解。逐步加深对头顶道具的认识,深刻了解“盅碗”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发展与运用,并结合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沉淀其中的历史文化
期刊
《共和国识别码》《共和围之路》的作者李忠杰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书中,他精心总结出311个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把这些关键词称为“识别码”。一个个“识别码”,就是一個个小传、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程、一个个领域、一幅幅素描,就是一个个据以识别、定位的经纬度节点。把这些“经纬度节点”汇总起来,就从总体上呈现出共和国的基本面貌,展示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时代特
期刊
摘 要:研究文化记忆空间的后现代重生,是应对当今中国广遭诟病的千城一面现象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纪念性与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活态”利用,客观展现古城扬州地域风貌,剖析其特质,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理论与实施建议,并对中国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性作出更多思考。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中国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文化记忆;重生; 城市空间规划;扬州  引言  当今世
期刊
摘 要:电影《海街日记》由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传承了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一贯的传统日式美学风格,以安静美好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节奏将镜头对准了发生在古城镰仓的香田家的四姐妹,将一个有关情感、时间以及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用生活诠释了爱与理解。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中,人物间细腻的情感往往通过生活中具象化的事物以及真实平凡的点滴细节呈现出来,体现着日式美学独具的魅力与哲思,引发人们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
期刊
摘 要:遥远的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森林,神秘的山神,久居的鄂伦春人,最后一位萨满。时代在变迁,森林在消逝,族人在迁徙,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在这样一个原始与现代文明更迭过度的特殊时期,编导孙曾田将触角伸向了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用镜头记录下这部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并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边缘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新旧文明的碰撞中鄂伦春族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景观。本文试图
期刊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主要以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为思想根源,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催生的文艺作品中也诠释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记忆碎片》就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创作范式,本文试图借助其影像的叙事风格来分析它所呈现给观众的后现代主义审美体验。  关键词:记忆碎片;后现代主义;影像叙事;解构  2000年,由诺兰执导的悬疑惊悚类型影片《忘忆碎片》上映,影片以碎片化、戏谑化的叙事方式和极具悬念感受到了众多影迷的追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这种紧张的社会生活氛围,人们对于家具的各方面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人们不仅仅只是关注于家具的功能性设计方面,也越来越关注其趣味性方面的设计。文章旨以“嘟嘟椅”的设计研究为例,对功能与趣味共生这一理念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  关键词:多功能;趣味性;共生;椅子  引言:多功能家具设计一直以来在现代家具设计中都非常重要,随着人
期刊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必备工具,起内容和形式均反映了一定历史,地理和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状态。同时,作为社会文化的的一个主要载体,语言又反应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当语言被人类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或进行有声思维时,能够唤起人们的各种想象并产生与之密切相关的心里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也日益增加,汉哈译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