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兰:90岁奔波在庐剧传承路上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庐剧,合肥人并不陌生,从“难登大雅之堂”到前往中南海演出、精品频出,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都离不开“庐剧皇后”丁玉兰的杰出贡献。
  8岁开始学艺,丁玉兰82年来一直没离开过舞台,塑造了100多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退休后的她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教学、排戏、写剧本,每天都像只陀螺似的忙得连轴转。“没有庐剧,就没有丁玉兰。”90岁的丁玉兰继续为庐剧传承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年少学艺 开启戏曲人生
  带着敬仰之情,记者来到丁玉兰的家里,客厅只有七八平方米,四面挂着她各个时期的剧照。虽然已是90岁高龄,但她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了老艺术家的风范与魅力。
  谈到自己与庐剧的渊源,丁玉兰说,她的童年十分凄凉,和母亲过着讨饭、捡菜叶的困苦生活。从8岁起,丁玉兰就在养父丁有和的戏班里学艺并登台演出,开始了自己的漫漫戏曲人生。
  丁玉兰告诉记者,她登台演的第一出戏叫《雷打张继保》,“当时台下乌压压一片人,年幼的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上台了。虽然害怕,但还是在老艺人的眼色和手势提醒下,顺利地演完了这折启蒙戏”。
  学艺先吃苦,艺从苦中生。提起刚开始学戏那会儿,丁玉兰记忆犹新。“刚学戏时,是头天晚上学,隔天下午就要演。因为从来没有上过学,她记起台词来就要比别人多花更多的力气,唱词、对白全靠强记,必须起早贪黑才能把曲目记全。”丁玉兰说。
  从艺80载 绽放庐韵芬芳
  12岁时,丁玉兰拜庐剧著名艺人郭士龙为师,专攻花旦、青衣,到18岁前已掌握了庐剧大部分的唱腔与剧目,成了戏班里的主要演员,在皖中一带声名鹊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玉兰进入安徽省庐剧团。她如饥似渴地补充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和观摩兄弟剧种演出,广泛吸取各剧之长,为自己的表演艺术增添新的生命力。1954年,她参加华东地区第一届戏曲会演,主演了庐剧传统剧目《借罗衣》,获得演员一等奖。
  1957年,丁玉兰参加安徽省地方戏赴京汇报演出团,这将她的庐剧事业推向顶峰,是她庐剧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主演的《休丁香》《借罗衣》,在首都文艺界引起了轰动。艺术大师梅兰芳看了她演的《借罗衣》后都说:“你的跑驴舞蹈演得很好,我要向你學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丁玉兰脸上充满了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丁玉兰受邀参加了当年的五一庆典,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此行也成了庐剧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篇章。
  《小辞店》里爽朗、干练的店大姐胡凤英,《借罗衣》里爱慕虚荣的“二嫂子”,《观画》中的大家闺秀秦雪梅,《休丁香》里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里的英雄江姐……从艺80多年来,她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同盛开的玉兰花,洁白芬芳、令人陶醉,为广大戏迷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
  发挥余热 退休后义务教学
  1993年,从合肥庐剧院退休的丁玉兰并没有停歇脚步。她一边给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庐剧班的学生上课,一边继续给合肥市庐剧院的青年演员授课、排戏。
  如今,她不顾高龄,风雨无阻往返于3所老年大学之间,“这3所老年大学分别在合肥百花井、香港广场和庐江汤池,前两处一个星期去一次,庐江汤池半个月去一次”。
  为了方便排戏和演出,丁玉兰还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玉兰艺术团,团中有五六十个成员,都是她在老年大学的学生。目前,她教授学员1000多人次,有10多岁的艺校生,有专业院团的青年演员,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一名真正的演员,只有经过舞台上的锻炼,才能提高自身技艺,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丁玉兰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带着玉兰庐剧团又排练了包括《梁祝》在内的7台大戏和《借罗衣》在内的11个小节目,至今参与公益演出400多场。
  2017年4月26日,87岁的她还在国家非遗专场演出《小辞店》,风范不减当年。“只要观众需要,我愿意一直唱下去,我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丁玉兰说道。
  改革创新 庐剧焕发新活力
  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玉兰在艺术上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她始终认为,创新是更好的传承,尤其是庐剧艺术,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满足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019年,她推出了一场30分钟长的扶贫庐剧,“台词、唱腔、导演都是我一个人完成”。2020年2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丁玉兰和同行合作演出了一场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庐剧,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我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分钟都很珍贵。”丁玉兰说,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还要写日记、看书,“每天我都要到凌晨才能躺下,早上5点多醒来,脑子里就开始过一遍今天要忙的事”。
  与庐剧艺术相伴多年,丁玉兰现在早已习惯忙忙碌碌的生活,只要她还能唱,她的戏曲人生就永不“退休”。
  耄耋之年 不忘庐剧传承
  对于培养庐剧人才,丁玉兰一直是尽心尽力、毫不藏私,她已带过8批徒弟。
  2020年8月22日,丁玉兰“喜纳新徒”仪式在众人的共同见证下举行,敬拜师帖、宣读弟子誓词……3位弟子在庄重的礼仪中,正式拜入丁玉兰门下。丁玉兰也赠给3位新徒碗、筷、勺子等物,以及她的庐剧演出光碟。
  丁玉兰谈到收徒的标准,直言学艺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处世、和人相处要诚实,要孝顺父母。“艺术上欠缺的我能教,但是人品、素质不行,我没办法教。”丁玉兰认为:德艺双馨,首先是德。
  “妈妈一直很节俭,穿衣打扮朴素、低调。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要学艺先做人’,平时她待人亲切温和,平易近人,深受大家的尊敬。”在丁玉兰大女儿付桂英的心中,母亲就是她的榜样。
  丁玉兰的爱人、两个女儿都从事庐剧工作,二儿子从事的是京剧,侄子、侄孙也都有学习戏曲。“现在政府开展的经典剧目复牌、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对于庐剧发展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学生都能超过我。只有一代比一代强,庐剧才有希望。”丁玉兰满怀憧憬地说道。
  (摘自《合肥晚报》2020年9月14日,清风素梦荐)
其他文献
警察是每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守护者。不过,警察作为一种职业,可以说历史短暂,从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队伍组建到现在,不过200多年的时间。然而,警察还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行使警察职能的机构和职位从先秦时期就已有之。  古代雅典最早的“警察”  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是“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雅典是古希腊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邦国家之一。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出任这
期刊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在朝中做官的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轼没有实权,被人监视不说,一家人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生活费吃紧,不得不开源节流。根据当地市面上柴米菜蔬的价格,他规定一家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得超过150钱。他想了个法子:每月初一,取出4500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挑下一份来,而后将叉子藏起来;当日花销若有结余,另存在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傷;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
期刊
小时候,爷爷种在院子里的一棵紫红色月季,在董明智的心里默默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如今,自己到了当爷爷的年龄,他已把心田的种子浇灌培育,任其繁花绽放—300多盆月季、100多盆三叶草,其他品种还有茶花、兰花、铁线莲、矮牵牛、百合、杜鹃、菊花……  他还把养花的知识、经验和感想融入他的爱好—文学创作,并配以中国古典诗歌,通过自媒体发表,以花会友,惜花惜友。  勤读书,追记者梦想  从合肥三中毕业后
期刊
《府城岁月》《火山石古村落》《谕示禁判碑》《坊楼塔桥亭台》《羊山古村门》《祠庙》《井泉》《民居》《墓葬》《牌匾》……海口退休老人林芳善,用10多年时间踏遍海口城區和乡村,完成了10个系列、共12册的历史文化遗存图录初稿。  走遍600多个村落  高高的个子,灰白的头发,走起路来腰身挺直,讲话不急不缓,71岁的林芳善,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  “我退休前在琼山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工作了20多
期刊
无论你多忙,无论你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获得多大快乐,你都应该保持一份追求“闲情逸致”的心,让自己时不时跳脱出来,反观这个更广阔的世界。  人生在世,时日不长。一个人需要对这个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保持一种最基本的好奇,了解一切他应该知道的东西。只有把自己手里的事与一个广阔的世界图景勾连起来,他才能获得踏踏实实的快乐。  真实的世界充满了悲喜剧,英雄层出不窮,怪事迭出,令人称奇。那些对世界赋予的
期刊
1978年,当传记影片《孫中山》为珠江电影制片厂赢回金鸡奖最佳影片和其他8个单项奖的时候,丁荫楠觉得心里那块隐约存在的石头好像放下了:自己终于拿了“第一”,如果母亲能看到,应该会为自己感到骄傲。  从《孙中山》到《周恩来》,再到《邓小平》,丁荫楠的人物传记影片从一座高峰到达另一座高峰,给国人影像记忆留下了一部部经典。回望走过的路,丁荫楠始终觉得母亲的影响一直牵引着他前行。  1938年10月,丁荫
期刊
祖国说,你是泱泱中华的赤子  保家卫国是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青春的热血,染红了边关的战旗  喀喇昆仑,用生命筑起巍峨的界碑  故鄉说,你是红色两当的孩子  巍巍秦岭锤炼铮铮铁骨  陇原沃土培育家国情怀  一江七河滋养着的滚烫血脉  是乡亲们引以为傲的卫国戍边英雄  母校说,你是百年师大的骄子  爱国进步的精神一脉相承  行旨须直的校训铭刻在心  携笔从戎,没有成为传道授业的先生  用鲜血和生命启迪
期刊
书是—  撵走寂寞的琴弦,  逐除孤独的神鞭。  奋勇向上的暖流,  砥砺前行的风帆。  渊博知识的学府,  长人才干的教坛。  添增本事的课堂,  敏锐思维的校园。  乐享天年的美食,  充沛精力的盛宴。  升华境界的熔炉,  陶冶情操的锤锻。  净化心灵的玉液,  明白事理的觉禅。  抵御诱惑的盾牌,  斩首邪恶的利剑。  决胜千里的助手,  运筹帷幄的帮办。  提高修养的沧海,  放飞梦幻的
期刊
旅游是求知的方式之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知行统一。一味地读书,从不实践,是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的。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凭空想象,怎能对外面的世界有直接、深刻的感受呢?世界如同一本摊开的大书,等着人们用脚步去“阅读”。如果你不去爬长城,怎么知道长城的雄伟之处;如果你不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怎么体会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功绩;如果你不去参观罗浮宫里精美绝伦的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