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芒福德和社会学思想中的有机主义概念

来源 :都市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易斯·芒福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社会有机主义(social organicism)的倡导者之一,他把古典的、中世纪的和现代的有机思想的许多支流汇编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强调家庭和邻里在有机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理想社会包含了一种平衡的、“有机的”关系,这种平衡和有机不仅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物质和技术设备。在广义的术语上来说,芒福德试图通过考虑个人、地方和区域自治,竞争势力的多元化,以及历史发展的可能性,来界定社会有机主义的形式,以避开左派分子和自由主义者对社会有机主义思想毁灭性的批评:那就是说,如果假定在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错误的标准化社会,其主要特征是中央集权政府、保守不变和阶级分化。简言之,即保守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辟。通常来说,由于芒福德的理论经历了广泛的批评和修正,他突破了已有的社会有机主义思想束缚。如果说有的话,其社会理论面临 Lewis Mumford,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dvocates of social organicism in the 20th century, compiled many of the tributaries of classical, medieval, and modern organic thought into a complex one. In his career, he emphasized the indivisibility of the family and its neighbors in the organic life of the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he believes that ideal society contains a balanced, “organic” relationship that contains not onl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equipment. In broad terms, Mumford attempts to define the form of socioculturalism by considering the individual, local and regional autonomy, the multiplicity of 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circumvent the leftists and liberals That is to say, if one assumes that collective interests take precedence over individuals, it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wrongly standardized society whose main features are centralized government, conservativeness and class differentiation. In short, the restoration of conservatism and fascism. Generally, as Mumford’s theory has undergone extensive criticism and revision, he has broken the shackles of the existing social organicism. If anything, its social theory is facing
其他文献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一种超出生理和心理承受程度的“紧张状态病”(泛称高技术病)正在美、日等发达国家蔓延。 据对筑波科学城一万名科技人员的综合调查表明,有41.2%
据英国 New Scientist1995年4月15日报道,澳大利亚谢菲尔德大学的穆尔(Harry Moore)和莫纳什大学的塔格特(David Taggart)两位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双精子优于单个精子。负鼠
新一期的《环球财经》重点探讨“80后”(及部分“90后”)成长的历史意义,《环球财经》副总编辑彭晓光把这一代人称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近卫军”。他对这一代人给 The new i
摘要通过翻译后文本来研究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但通过研究翻译过程来研究翻译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只能通过认知来实现。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译者首先要在大脑中形成对原文语言的概念,这是翻译的第一个阶段;然后,根据原文的情境,译者会对这些概念形成认知意义,从而构建自己的译文。  关键词:认知 翻译过程 概念 认知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  
在很多国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打孩子的现象时有发生。无疑,对孩子实施体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国外研究表明,体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体罚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由文学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文学的价值取向必须从这两个基本性质入手进行分析。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呈现为多元化,我们更应当关注
为汇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学文章之精萃,总结档案工作实践经验,反映当代档案学研究成果,中国老教授协会档案与文秘研究所邀请档案界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有关报刊主编共同组成
高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表现在专业教学工作、专业实践工作、职教理论学习、学校文化建设与职业压力、继续教育专业学习五个方面。按照我国七大地理区域选取1398名高职教师
摘要文化“失真”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现象,本文运用接受理论的观点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失真”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学翻译中的有意、无意“失真”进行了探讨,进而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失真”的失与得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失真” 接受理论  中图分类号:H0-06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学翻译中文化“失真”的理据  传统的文学研究重点放在作家和作品层面,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认识意义、审
1950年代至1980年代,文学是一种至少看上去“公共性”极强的文化门类。大批的革命文学作品的普及率,绝不亚于今天的畅销读物。在这几十年里,文学在上层建筑领域里起着顶部装饰的作用,文学家则在公共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公众的教导者和拯救者的角色。但这并非因为文学家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而堪称道德典范,相反,这个时期的文学家们在基本的人格尊严和艺术品格上,乏善可陈,在更多的时候,他们甚至还不如普通民众更有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