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丰富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好的血肉才能造就文章强健的“体魄”。要生血长肉必须有营养的供给,必须充分地阅读。所谓“胸中有丘壑”,如果不曾看过“山水”,不曾登临思想的山峰,眼界便不会开阔,胸怀便不会广远;同时,要善于阅读,融会贯通,“为有源头活水来”,心中没有活水,思维也会枯竭僵化。所以,要使材料丰富,平常必须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信手拈来,写作时才能轻松自如地运用。下面从丰富材料的角度具体谈谈如何将文章写得充实。
  一、不能忽视“表面”的丰富
  作文的材料要有一定的量。有的同学全篇仅使用一两个材料,而且对材料的核心点把握不到位,自说自话,肤浅而拖沓,占了不少篇幅却并没有多少价值,论证效果不佳;有的同学则走另一个极端,材料使用过多,而不重视对材料的评论,成为了堆积材料。所以,同学们要重视材料的选择,根据文意的需要,适当安排,并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安排位置,分布笔墨,逻辑条理,讲究详略层次。
  二、突出“内质”的丰富
  1.丰富选材角度,精准对应话题
  关涉话题的材料有很多,如何选择要讲究技巧。从材料类别方面看,有理论材料,即借用或者化用已有的理论入题、过渡或论证,还有事例材料,使用事例材料要对应精准,简洁恰当。从材料角度方面看,有正面材料、反面材料和侧面材料等,使用各种材料多角度分析,驳立相间,正反相生,自有气势。有时还可以从人文性和时空特点出发,注重以文史哲方面的材料为主,政科为辅,或者以国内材料为主,国外材料为辅。总之,最好能做到纵横取材,对应话题点且不落窠臼。
  2.深度挖掘内涵,丰富材料意蕴
  每篇作文都在使用材料,怎样去判断材料使用率高低呢?任何材料都有它的内质,而很多同学对材料的挖掘还没有到精髓,让人有种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之感,没有涉及核心点,分析论述还停留在表层。因此,我们在论述时,要抓住材料与主题的契合点,找到材料的核心和灵魂,突出其思想性。这样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材料的丰富不一定是字數的丰富,而是思维含量和精神含量的丰富。
  3.评述语言稳健犀利,言简义丰
  要让材料精彩,必须重视评述语言。许多同学在引述材料本身时着墨多,而没有对引述材料进行归纳梳理,这样的材料不精练,拖泥带水,喧宾夺主,影响了评论的主体作用。评论文字是分辨作者辩证思维的关键,精彩的评述语言能够洞悉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看到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水平,从辞藻运用中能品读出作者的语文感知力。评论语言是主旨的直接体现,因此要做到:一是要稳健,沉稳地针对话题,有紧密的黏合度,准确无误;二是要文辞简洁而内涵丰富,语言虽然简短但是内蕴必须丰富,做到言简义丰。
其他文献
还记得遥远的那片湛蓝的天空下,我曾在风中放风筝。风筝像在白云间翱翔的鸟儿,鸟翼下流动的是碧玉似的河流。不知道,现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里,刮过的那阵风,会不会经过那样一条河流,河水从城北流向城南,河两边也有像山峦一样的河堤和树木在逶迤着。  如今,我在一个慵懒的午后,伏在被尘土晦暗的玻璃窗前,想着遥远的那片湛蓝的天空下安静的小城,然后无奈地笑笑,抬起不再清澈的倦眼,望一望久不注意的天空……  还记得
期刊
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诗人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枯燥乏味的生活和苦闷无聊的思想。  前两句叙事,描写军中饮宴,引发军士的愁情。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
期刊
当今社会有一种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的现象,那就是人们会因为某些个体,给一个大群体贴上标签,然后引来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指指点点。  重庆公交车坠桥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可怕的事故发生后,相比公交车上人们的安危,掀起更大反响的竟然是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因为有过公交车司机的不良报道,就造谣此次事件是司机不守职业道德熬夜疲劳驾驶导致的;因为“女司机开车”这一“经典”话题就认定女司机逆行……明明已经有许多可怜的
期刊
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
期刊
优秀作文的结尾大都不拘一格,因为好的文章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其实,“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作文的结尾犹如“撞钟”,其声是否嘹亮,是否震撼,是否令人咀嚼回味,是否余音绕梁,只在于收尾之艺术与技巧。下面结合一些优秀作文之结尾,来窥探优秀作文的结尾艺术。  一、戛然而止,表现余味无穷之魅力  这种结尾方法的要义是:作文收尾时,不写对文章所叙事件的评论或抒情,结尾自然简洁,
期刊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底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在船帮上玩闹的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急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
期刊
美国作家海明威从小就展现出了写作方面的天赋,初中时,就为学校的两个文学报撰写文章,升上高中后,成为了学报的编辑。18岁时,海明威到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有一次,海明威的朋友因为需要求证一项资料,邀请海明威同他一起驱车到一所艺术博物馆参观。可是,当他们到达这所博物馆时,却被拦在了门外,工作人员称因某些特殊的原因,博物馆暂不接待游客。朋友原
期刊
青春是用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灭的希望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年应学习“匡衡凿壁偷光”,也应懂得“车胤囊萤照读”,只有奋勇拼搏的青春才能绘就多姿多彩的画卷。无论什么年代,最美的青春都属于奋勇拼搏。  青年的奋勇精神从来不缺。  看当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不断拼搏,敢想敢做,早已成为中国发展潮流的中流砥柱。正是凭着这股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抓时间,求效率,才创造了中国经济社
期刊
《秋声赋》是宋朝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一篇文赋,作者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联想到人生之秋,联想到生命受到的摧残,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可贵的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悲哀的层面上,而是顿悟出淡泊无为的人生态度。  淡泊无为也是一种节操。金钱、名利、地位……一切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又何必刻意为之忙碌一生,到头来一无所获呢?  【由《秋声赋》引出观点,分析透彻,丰
期刊
“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由于其考查形式的灵活性和命题角度的多样性,近年来,在文学作品阅读题中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该题常考查的角度有:表现手法的效果、表现手法的赏析以及表现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关系等。  一、表现手法的效果  表现手法的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在语言上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技巧,最适宜地达到了作者的目的。解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