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佳幸:一位80后策展人的词汇表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_624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Philipz)赢得了在当代艺术中举足轻重的特纳奖。她录制自己的清唱,在不同的公共场域内播放,比如泰晤士桥洞,金融街,居民区,有些应和环境,有些与环境相悖,从听觉上触发人们的感受。雕塑专业出身的苏珊并不认为自己是声音艺术家,而只是使用了声音为操作材料的艺术家。但这也挡不住公众开始察觉到视觉之外,声音也能成为艺术。
  从二十世纪初声音被提出来成为一个艺术门类至今,声音艺术皆以独立和疏离的姿态对抗主流的视觉艺术秩序,地下、边缘变成了一种常态的身份标识。策展人巢佳幸认为声音艺术有自身的困境,即使现在逐渐加温进入公众视野,也需要有“冷”思考。翻译《千高原》的哲学家姜宇辉提出“后声音艺术”的概念,希望声音艺术能更广泛拥抱大众成为普遍媒介。此外,上世纪六十年代皮埃尔·舍费尔提出“还原聆听”,即去除意义,关注声音本身的质地与音色。这两个理念成为此次展览背后的“声音”。
  1984年出生的巢佳幸感兴趣的策展模式是把哲学家的思想与艺术家的作品放到同一个场域内实验,让它们生成新的东西。透过她的语言和词汇我们看到一位年青策展人的思维坐标,她的视角和方法。



  Q=《北京青年》周刊A=巢佳幸
  Q:怎样的契机开始使用这种策展方法:哲学概念结合艺术作品?
  A:2013年的时候上海同济大学的哲学教授陆兴华邀请法系哲学家朗西埃做了一次中国行,到高校、美术馆做演讲交流,对上海的艺术圈震颤很大。之后,没顶公司的徐震,杨震中,周啸虎一批人跟陆兴华之间有一个长达两年的团契,每周都会有一个小的分享会,老陆选一个主题,包括海德格尔、朗西埃、德勒兹等等,让艺术家了解现在的哲学世界的发展,然后他们用艺术家的思维对这些思想进行转译,或者是误读,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创作。但是这个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上海的民营资本那么发达,大家都在赶展览,因为要出名嘛。那一波的讨论就结束了。那两年的上海是有趣的。
  到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陆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大的巡展叫“单性知识”,那个展览是从性别政治的角度做的。单性知识是去除了性向之后,野蛮的、知识的、装饰性的美学,抵抗的是资本主义的异性设置以及家庭这个装置。那个展览就是哲学与艺术家之间相互的实验,我寻找符合哲学主张的艺术家,并预设在展览的整体中会生成新的东西。那个展览从最初想法到实现有两年的时间,请了20多位艺术家,效果很不错,意犹未尽。
  Q:合作的都是年轻艺术家?
  A:和我的年龄有关吧,所以合作的艺术家都比较年轻。我看重能否有探讨的关系,能否有知识交换。
  Q:这次“泛声考”的预期是什么?
  A:把它当作一个小型的宣言。姜宇辉提出这个“后声音”理论已经很久了。他是做法系哲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德勒兹和梅洛·庞蒂的研究上,他对于声音艺术历史和前沿哲学动向都很了解,但对于国内年轻艺术家的实践接触较少。所以,策展人的角色是让这个理念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这次合作的艺术家并不是声音艺术家,国内真正的声音艺术家应当还是实验音乐的范畴吧,这4位是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声音是他们艺术创作的一个基础思维。


陈熹&Kyle Skor ,《a voice-over of the dirt》,由预先录制的声音、在北京大霾下的演员即兴表演组合成(2015)

  Q:后声音理论是指什么?
  A:姜宇辉认为80年代、90年代的声音艺术家的实践走向了一种原教旨主义者的倾向,追求远离主流,成为地下、小范围的一种活动。后是一种扩大,走向多元,后是一种反叛,就像后现代是对现代的一个反叛。后声音也是希望声音的观念扩大,形成新的外界联系,就是让声音成为一个普遍媒介,或者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陈熹和Kyle?Skor的《a?voice-over?of? the?dirt》(《霾的旁白》)就非常符合姜宇辉讲的“后声音”。陈熹是视觉艺术家,Kyle?Skor的身份是写作者,他是哈佛学心理学的。两人虚构了两个故事,都是关于真实个体的世俗奋斗,这两个故事被录音,然后音频被放入另一段即兴表演的视频中。所以这个视频和音频是两个来源。声音中有一条是中式英语,在谈社会细节和艺术,包括地域歧视,几个城市对待当代艺术的态度等。另一条是纯正的加州美语在以诗性回忆自己的生活。而视频的录制是在大霾天的央视大楼下,整个表演无人对霾做出回应,霾转化为一个隐秘的声音。这里视觉、声音和语言都含混在一起,让人产生心理共振或者摺叠。
  Q:怎样开始关注到声音这个媒介?
  A:2011年至2015年我经营一个非盈利的艺术空间,组织过这类活动,也可以说我允许了这类作品发生在我的空间里。相对于视觉艺术,声音是弱势的。视觉艺术是被社会共同构建的,它具有优越性,而声音常是辅助的,或被转译成文字,它从来不是目的,只是功能和媒介。单就声音方面的研究者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美院的姚大钧,但我更多的是想衔接哲学和艺术的关系。现在看到的这个空间里,我加了一面镜子,它反射了作品,又加了一些移动的椅子是和德勒兹谈的“流动”的意象相关的。这是我的预设和暗示,希望观众与这个环境有一个心理上的共振。


童义欣,《大提琴》,合板, 基柱, 无缝循环影像投影, 杉木(2011)这个装置是无声的。一位女性大提琴演奏者在这个影像里拉着一个大提琴。大提琴桥的功能是把琴弦的振动传递到琴体以放大声音。然而, 此刻,琴桥被单独陈列出来,得到仪式般的关注,它是在对无声进行放大。

  Q:现在独立策展人的圈子是怎样 ?
  A:中国的独立策展人不太可能形成圈子。这个体系本来就是不完善的。其实也不存在“独立”这个东西,只能叫自由策展人。国外的独立策展人是游离在体系之外,他们会有联盟。西方人比较注重人脉,比如脸书,都是以扩大人脉为目的。但中国的微信是以缩小人脉为目的,中国的社群还有宗祖关系与国外的人脉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独立策展人很难联合起来,你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对抗,艺术是和资本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有ICI的独立策展人机构,专门和各大美术馆联系,做培训,做展览,交换资源。
  Q:你们之中是不是又有一个留学与本土的区分?
  A?:“85前”的年轻策展人大部分是中国的学院毕业,毕业之后自我组织进行实践。“85后”的策展人多是从西方回来的,有些学的是策展专业,他们的训练更系统,比如博物馆策展经验,另有一部分是接触了独立策展人的方法,他们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同。他们的规训更多一些,我们更直接,我们是从目的开始,再倒回去找方法,但他们是从一套方法论开始。现在,年轻的策展人找到自己系统性方向的还是很少,因为实践的时间还不够吧。国外回来的策展人会好一些,但是他们调动资源的能力又不如国内的强,他们对国内的情况会有失忆,就是不太知道国内的情况了。


童义欣,《单一声明》,框中笔记本, 新闻纸, 卡祖笛, 言语录音 (3’23’’ 循环), 耳机,架台(2011)一个演说的声音被人工回响弄得模糊不清,但这个伪公共演说的结构和动态, 却被突出出来,在一些“高潮”点,来自卡祖笛的显著的嗡嗡声音失真是对这个表面严肃的发言的幽默扰乱。通过耳机与这个假定的公开发言声音的单个相遇使得它的功效减弱但同时也让它变得个人化并轻微异常。

  Q:年轻策展人关注的方向是怎样?
  A:非常多元,什么都有。比如社会问题,往社会学方向发展;也有关注艺术科技,标签就是科技跨界;也有人什么展览都做,跟时尚跨界的也有。对于传统的艺术门类的讨论已经很少了,那是更偏诗学、文学性的角度,是从情感上,从过去的学院训练上来谈这个事,那些讨论在2009年左右就结束了。


常羽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录像,声音,17:36 (2016)艺术家以一种渐变的方式朗读《共产主义宣言》,从英文开始,到中文结束。它的语法极其紧致,也是因为这个它的逻辑那么强悍。艺术家想保留这种语法,先把主语和代词换掉,再把介词和状语换掉,到最后原来的语法就倒塌了,意思不再存在,只剩下对声音的聆听。

  Q:为什么认为对当代来说,艺术史不是很重要?
  A:艺术史可以不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手段了,既然是当代的,它和横向有很多联系,所以社会学的知识会对当今的艺术评论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依靠艺术史,仅仅依靠社会学知识也可以分析当代艺术。


常羽辰,《唱片》,干刻铜版画/声音装置,17 x 10 in. (2012)一个由喇叭,电池,长钉(用作铜版针),和铜版组成的电路。每当铜版针接触铜版,电路便会接通,于是喇叭震动,发出声响。由于铜版并不是完全纯粹和均匀,声响会随着铜版针的移动而变化,就像播放一张唱片。而手的速度和压力也会对声音构成影响,手和电路中的电子以合作的方式共同作业。
其他文献
跟艺术家张梓倩聊声音艺术,她兴致盎然——“跟我一样这一辈子玩玩这个,很好!”她有一点像一只勤勉的蜜蜂,好像距离她的理想——科技艺术越来越近了。而张锰则认为收藏让他的人生丰盈,“就像变形金刚里旧车遇到新车就会自动更新一样,工作室里的物品就是那个更新我的新车”。东旭在崩溃的时候自己做娃娃、画画、雕塑,于她那是一种安抚。  就像他们这样,拼命地热爱生活,积累一切有趣的物质,过好自己的日子取悦自己,这也是
期刊
“她的舞蹈令人心醉。她的作品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展现出了人性的欲望……”作为舞者,王亚彬受到过众多赞誉。她还是个多面体,创建了“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她是第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委约邀请的中国编舞;在影视剧中,她是《乡村爱情故事》里淳朴倔强的“王小蒙”,《推拿》里执著为爱的“金嫣”,《十面埋伏》里的舞蹈设计及不为人知的“幕后舞者”。她还在利用一切时间写作,办过校园诗展,出版过《身体笔记》
期刊
最新消息是,自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获奖者鲍勃·迪伦始终保持沉默,诺奖委员会也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到底他会不会现身颁奖典礼,成为舆论关注的新一轮话题。在此之前,吃瓜群众们热烈讨论的则是:鲍勃·迪伦不是个唱歌的吗?凭什么能拿文学奖!  那些觉得迪伦得奖奇怪的人,可能并不熟悉诗歌批评界的情况,所以会大惊小怪。2004年当代最重要诗歌批评家之一Christopher Ricks 写了本评迪伦的书,把他跟
期刊
征梦太空,是人类颇具挑战性的跨越,这其中蕴含的无惧与智慧,是强者的力量表达。处于失重状态下的浩瀚太空中,宇航员携带的腕表,不仅要承受升空时的强大震动以及加速,还需抵挡来自外太空的辐射、温差、真空等极端环境的影响。能够战胜地球引力,升上太空的腕表少之又少。  飞亚达乃中国航天专用腕表  中国航天从创建至今短短60年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卓越成就。从老一辈的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先生,到智勇兼备的新一代后
期刊
近日,胡歌身着Emporio Armani2016秋冬系列黑色单粒扣枪驳领西服套装,搭配黑色圆领衬衫和马甲出席于长沙举行的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并领奖。胡歌凭借在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精彩演出,夺得当晚的最具人气男演员和观众喜爱的男演员两项大奖。  当晚,胡歌在台上发表了一篇诚挚的获奖感言,胡歌的获奖感言层层铺垫,代表了他对演员这个职业和人生道路的思索。  在领最具人气男演员奖时他讲:“说句
期刊
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王一淳凭借处女作《黑处有什么》摘得青年电影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标准的家庭妇女,没有任何电影经历。和此前获得同样奖项的《路边野餐》导演毕赣不一样,王一淳不是一个天赋型的新导演,用FIRSR影展策展人段炼的话讲,“王一淳是一个勤能补拙的导演,她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和传递个人想法的人,但她会在剧本里做很精细的处理,甚至会精细到一个群众演员,他所穿的衣服
期刊
来自纯意大利制造,采用经手工玛瑙柔化并磨光的零瑕疵亮泽鳄鱼皮及100%羔羊皮内里打造的现代都市保龄球包,具有与众不同的开合设计与色彩冲突。从灵感源自马术界的名称到仿马缰绳设计的斜纹开合,充满了高贵时髦的运动元素。手工缝线与特殊内面外翻式结构,彰显了对巧妙设计兼并使用功能的热爱。  Tips!  Loro Piana 2016秋冬 在经典中求变  本季系列服装采用Loro Piana的顶级羊绒及真丝
期刊
最近,Google 发布了一份 《2016 年流行趋势报告》。在这份报告中,Google 总结了全球流行的时尚风格,在这份报告里指出最流行的款式是飞行员夹克,所以想做时尚达人的你一定要来那么一件飞行员夹克!  在电影 《飞行者》 (The Aviator)中,美国飞行大亨霍华德·休斯的飞机静静停靠在洛杉矶湾准备起飞的情景足可以作为一幅20世纪初的时代风情画。毕竟现如今,适用于飞行员夹克的开放机舱式
期刊
《士兵突击》10周年纪念热潮正在掀起,人们重新瞩目王宝强。然而,真实的士兵突击般的人生是什么样?白航,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特种部队中的一员猛将,立过战功,闯过阿富汗,受过伤,流过血。他说特种兵都是玩真的,普通兵和特种兵就是小学和大学的区别。他能顺着阳台轻松爬上家里住的四楼,这在他眼里就跟上台阶似的。退伍之后,白航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身边的人,又不想当祥林嫂,于是干脆就把这些写成了一本本的小说。  真正的
期刊
服装设计师Grace Chen位于上海华山路1515号的瑰丝·陈花园  一说到高级定制我们就好似陷入到旧日的金粉里,没有了电子时代的快节奏,设计师们把关于浪漫和精致的梦想一针一线地糅入到每一件衣服里,将时光赋予丝线,将人生奉献给衣香鬓影间的曼妙,从劳伦斯·许为范冰冰黄袍加身,到胡社光带有烟火气的东北花布,再到Grace Chen为郎平设计的婉约礼服,这是丝线交织而成的人生,所以说,你们才不是没有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