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理存,1940年生,祖籍江苏宜兴。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到四川美术家协会从事美术创作。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会副会长。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出版有《朱理存画集》《朱理存、马振声中国画选集》等。
父母给了我生命,使我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他们都是医生,善良、敬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从医是我儿时的理想,也是父母的期望,但是艺术的魅力使我改变了方向。13岁读初中时,我画了一张画《我们劳动的果实——好吃的小萝卜》,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美展,获了奖。初中毕业时,美术老师鼓励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我没有什么绘画基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应试,结果被录取了,喜出望外,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
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了四年,专业课主要是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与此同时,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进而确立了真善美的艺术理想。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保送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格。一天,附中的几位同学到美院教授李可染先生家访问,当可染先生知道我正在为选专业犯难时,当下拍板说:“我给你选个专业,保证今后你永远不会后悔,这个专业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像一颗发光的明珠,在东方影响很大,也必将大大地影响世界。只是现在明珠上布满了灰尘,现在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擦掉上面的灰尘,让它重放光芒!”于是我進入了中国画系,三年级以后又选择了人物科深造,与中国画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大学五年中,我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中外绘画的史论知识,对国画的兴趣浓厚起来。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我们要倾全力学习和继承,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有更加开扩的视野,吸收更多、更丰富的艺术营养。毕竟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传统,是为了开创现代绘画的辉煌,创作出既有传统中国风又有强烈时代感的美术作品。
在国画系学习中,接触到很多令人尊敬的老师,例如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教授,他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还有李斛、刘凌沧、宗其香、郭味蕖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均有独特的建树,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没有一丝高傲和浮华,教学认真,对艺术精益求精。他们高尚的人品和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1964年大学毕业,我要求到基层去,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实现我的艺术理想——创作表现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我来到四川重庆,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报到,但不久就赶上了“文革”。
十年动乱不能画画,重新拿起画笔后,我很兴奋,但也有困惑和苦恼。我和丈夫马振声从四川到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时,忍不住诉说:“我们远离北京,身边没有老师和同学,周围画国画的人很少”可染先生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特色,这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要善于学习,要知难而进”,并在相册上题字“难亦不难”。画画只有热情和愿望还不够,还需要勇气才能脱壳而出,张开翅膀才能飞翔。
“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是我的艺术信条。我去过许多地方,我爱祖国的山川,不管是富饶的田园还是贫瘠的荒漠,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土地。我爱纯朴善良的各族人民,不论他们的衣着、面貌怎样,或文化水平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胞。我相信心诚则灵,当你怀着善良的心和艺术家敏感的目光去看世界,身边的一切便以最美的姿态向你展现。灵感由此而来,我常常感到手边有画不完的画,心中有唱不完的歌。
艺术美的规律需要研究和熟悉,熟才能生巧。艺术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我崇拜自然美,但作品中并不以再现为目的,而是在自然的启迪下,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按照艺术的规律在画面中认真经营,如同宇宙中的星球,各在其位又相互联系。创造一张作品如同创造一个宇宙,创造一个“牛命”,不可随意为之。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不愿重复古人、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每幅画有新的面貌或新的感觉,我就会高兴,随心所欲地画画就会高兴。
材料和技法只是表现的手段。1998年以前,我曾经画过一段工笔画,在我的画里表现生活的真实感受。因为工笔画在某些方面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自由,色彩更绚丽、更直接。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侧重于艺术的表现,因为我喜欢打太极拳,阅读研究拳理,并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哲学书籍,我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对中国画理、画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感到要使传统中的哲学观念、阴阳虚实的变化、轻重缓急的转换充分展现,必须提起毛笔大胆地写起来,横涂竖抹,水墨流溢才能过瘾。60岁以后我又画起了水墨写意画,起步虽艰难,但这个过程使我兴奋,我很享受。
我的作品在艺术的大花园中,不过是一朵小花或小草,虽然微不足道,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闪烁过。人们看到它露出一丝微笑,感悟到它的真实、善良和美好,我就满足了。
绘画伴随着我的生命,一幅幅的作品就是我生命的记录。我喜欢画画,我的乐趣和我的事业是一致的,这使我一生感到幸福、快乐、踏实。我的运气真好!
责任编辑:陈春晓
父母给了我生命,使我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他们都是医生,善良、敬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从医是我儿时的理想,也是父母的期望,但是艺术的魅力使我改变了方向。13岁读初中时,我画了一张画《我们劳动的果实——好吃的小萝卜》,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美展,获了奖。初中毕业时,美术老师鼓励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我没有什么绘画基础,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应试,结果被录取了,喜出望外,从此开始了学艺生涯。
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了四年,专业课主要是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与此同时,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提高,进而确立了真善美的艺术理想。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保送中央美术学院的资格。一天,附中的几位同学到美院教授李可染先生家访问,当可染先生知道我正在为选专业犯难时,当下拍板说:“我给你选个专业,保证今后你永远不会后悔,这个专业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非常有特色的,它像一颗发光的明珠,在东方影响很大,也必将大大地影响世界。只是现在明珠上布满了灰尘,现在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擦掉上面的灰尘,让它重放光芒!”于是我進入了中国画系,三年级以后又选择了人物科深造,与中国画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大学五年中,我学习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和中外绘画的史论知识,对国画的兴趣浓厚起来。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我们要倾全力学习和继承,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有更加开扩的视野,吸收更多、更丰富的艺术营养。毕竟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传统,是为了开创现代绘画的辉煌,创作出既有传统中国风又有强烈时代感的美术作品。
在国画系学习中,接触到很多令人尊敬的老师,例如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教授,他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还有李斛、刘凌沧、宗其香、郭味蕖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均有独特的建树,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没有一丝高傲和浮华,教学认真,对艺术精益求精。他们高尚的人品和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使我受用一生。
1964年大学毕业,我要求到基层去,到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中去,实现我的艺术理想——创作表现当代人和当代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我来到四川重庆,到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报到,但不久就赶上了“文革”。
十年动乱不能画画,重新拿起画笔后,我很兴奋,但也有困惑和苦恼。我和丈夫马振声从四川到北京看望李可染先生时,忍不住诉说:“我们远离北京,身边没有老师和同学,周围画国画的人很少”可染先生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到四川非常好。四川有大江大川,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特色,这就是你们最好的老师,要善于学习,要知难而进”,并在相册上题字“难亦不难”。画画只有热情和愿望还不够,还需要勇气才能脱壳而出,张开翅膀才能飞翔。
“发现生活美,创造艺术美”是我的艺术信条。我去过许多地方,我爱祖国的山川,不管是富饶的田园还是贫瘠的荒漠,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土地。我爱纯朴善良的各族人民,不论他们的衣着、面貌怎样,或文化水平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同胞。我相信心诚则灵,当你怀着善良的心和艺术家敏感的目光去看世界,身边的一切便以最美的姿态向你展现。灵感由此而来,我常常感到手边有画不完的画,心中有唱不完的歌。
艺术美的规律需要研究和熟悉,熟才能生巧。艺术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我崇拜自然美,但作品中并不以再现为目的,而是在自然的启迪下,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按照艺术的规律在画面中认真经营,如同宇宙中的星球,各在其位又相互联系。创造一张作品如同创造一个宇宙,创造一个“牛命”,不可随意为之。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我不愿重复古人、重复别人或重复自己。每幅画有新的面貌或新的感觉,我就会高兴,随心所欲地画画就会高兴。
材料和技法只是表现的手段。1998年以前,我曾经画过一段工笔画,在我的画里表现生活的真实感受。因为工笔画在某些方面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自由,色彩更绚丽、更直接。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侧重于艺术的表现,因为我喜欢打太极拳,阅读研究拳理,并学习有关中国文化的哲学书籍,我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对中国画理、画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感到要使传统中的哲学观念、阴阳虚实的变化、轻重缓急的转换充分展现,必须提起毛笔大胆地写起来,横涂竖抹,水墨流溢才能过瘾。60岁以后我又画起了水墨写意画,起步虽艰难,但这个过程使我兴奋,我很享受。
我的作品在艺术的大花园中,不过是一朵小花或小草,虽然微不足道,但在阳光的照耀下,它闪烁过。人们看到它露出一丝微笑,感悟到它的真实、善良和美好,我就满足了。
绘画伴随着我的生命,一幅幅的作品就是我生命的记录。我喜欢画画,我的乐趣和我的事业是一致的,这使我一生感到幸福、快乐、踏实。我的运气真好!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