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课” 要一改枯燥乏味的面目,首先应该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要以关注学生为前提,是符合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的课堂,是艺术化的、高质量的、多姿多彩的,我在多年的计算课教学中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一、聊天式的课堂氛围;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三、超市式的练习形式,我觉得只有这样的计算课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学生所需求的。
【关键词】计算课;不枯燥;充满活力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算理和算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机械地重复大量练习,课堂一点生机和活力都没有。由此,我觉得“计算课”首先应该是生活,是符合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的课堂,是艺术化的、高质量的、多姿多彩的,只有这样的计算课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学生所需求的。
一、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计算课作为生活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谈话式的。如果在教学时,选择——谈话主题,让问题在师生的聊天中自然产生,自然解决,那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减法”时,由于课本提供的是旅客乘车场景图,我就根据这一场景选择了“郊游”这一谈话主题。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段,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欲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告诉的是以往郊游的情景,要求学生说出: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想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个个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抢着提问,还凭借生活经验清楚地解释了45座的客车就是可坐45人。在这样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环境中,学生乐于参加,敢于表达,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又如我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当学生通过分析情景图,得出算式9+3后,我问:谁能想办法找到这个算式的答案?其实学生通过情景图就可以知道答案,但是这样学生就不能体验9+3计算的过程。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相结合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只得到答案,而是体验到了算的过程及乐趣。
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不管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有结伴式的活动,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常在一起活动、一起探究、一起发现,儿童也一样,有这样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从小要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因此在教学中,安排结伴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伴去探究,从而消除恐惧,得到互补。例如我在教学“45-30”时,就将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选择所需学具摆一摆,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靠,学生没有了胆怯,大胆思考、实践,有的摆小棒,有的拨算珠,有的想分成,相互交流时,会说的先说,不会的后说,使本无想法的同学通过看、听、模仿等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想法,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又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时, 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将计算教学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强强和婷婷跑步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教材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从而会产生种种想学好数学的愿望。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简单枯燥这一特点,在“趣”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而一改以往计算课气氛沉闷的格局。我将几组习题设计成挑战闯关练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此外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数字卡片组算式的游戏。(课前,我给每张桌子的两个学生分别发放了一张卡片,这两张卡片上分别写着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巩固练习时,我让每桌的两个学生走到教室的前面,教师站在中间手举一张写有乘号的卡片,这样师生三人就组成了一道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立即就争先恐后地喊出这道题的得数,正确率非常高。我正是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传统的教学在练习时,是一环套一环地出示不同练习,迫使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奏走,孩子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主张,兴趣荡然无存。新课程强调要使课堂焕发生命力。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结合这一理念,我们不妨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可能更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根据班级学生数编制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如1号座位用71-70代替,将这些卡片放在学具篮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张卡片作为自己的座位号,并计算出来,再在本组内交流一下并说出你是怎样算的,最后全班按座位号排成队伍,在歌声的伴奏下一起去郊游,即下课。学生有了这样的选择权,个个都不愿放弃,算得非常认真,而且正确率高,达到了巩固的效果,还愉悦了孩子的身心。在教材的安排中,有很多练习是让学生自选条件解决问题或根据条件提问的,孩子们很主动,参与热情颇高。这些充分说明孩子有选择的欲望,他们渴望作主。也只有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又如我在教 “笔算乘法”这一章节时,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我都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的时间,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的计算方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出错时,心理上就处于“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教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开始逐步提高。
再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整数加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商场购物的情景(多媒体课件):一种空调2999元、一种冰箱3675元、一种彩电1880元、一种DVD898元,如果让你去选购以上两件不同的商品,你会选择购买哪两种?算一算,该付多少钱?由于购物是学生受欢迎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又是主角,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想很快就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中,为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了有效的铺垫。
总之,“计算课”要以关注学生为前提,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充满活力,这样才能一改枯燥乏味的面目。
【关键词】计算课;不枯燥;充满活力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算理和算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机械地重复大量练习,课堂一点生机和活力都没有。由此,我觉得“计算课”首先应该是生活,是符合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的课堂,是艺术化的、高质量的、多姿多彩的,只有这样的计算课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学生所需求的。
一、聊天式的课堂氛围
计算课作为生活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谈话式的。如果在教学时,选择——谈话主题,让问题在师生的聊天中自然产生,自然解决,那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减法”时,由于课本提供的是旅客乘车场景图,我就根据这一场景选择了“郊游”这一谈话主题。课始,给学生看梅花山的场景片段,背诵“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激起学生外出游玩的欲望,然后课件展示课本插图:一辆45座的客车,已经坐了30人。告诉的是以往郊游的情景,要求学生说出: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想解决什么问题?学生个个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抢着提问,还凭借生活经验清楚地解释了45座的客车就是可坐45人。在这样没有压力,没有束缚的环境中,学生乐于参加,敢于表达,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又如我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当学生通过分析情景图,得出算式9+3后,我问:谁能想办法找到这个算式的答案?其实学生通过情景图就可以知道答案,但是这样学生就不能体验9+3计算的过程。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棒的方法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动脑相结合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只得到答案,而是体验到了算的过程及乐趣。
二、结伴式的探究活动
不管家庭、学校、社会都会有结伴式的活动,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常在一起活动、一起探究、一起发现,儿童也一样,有这样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从小要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因此在教学中,安排结伴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结伴去探究,从而消除恐惧,得到互补。例如我在教学“45-30”时,就将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把他们所需学具集中放在一起,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选择所需学具摆一摆,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由于有了小组这个团体的依靠,学生没有了胆怯,大胆思考、实践,有的摆小棒,有的拨算珠,有的想分成,相互交流时,会说的先说,不会的后说,使本无想法的同学通过看、听、模仿等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想法,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又如我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时, 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将计算教学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并通过多媒体再现了强强和婷婷跑步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处理教材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来源于生活,从而会产生种种想学好数学的愿望。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简单枯燥这一特点,在“趣”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而一改以往计算课气氛沉闷的格局。我将几组习题设计成挑战闯关练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此外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数字卡片组算式的游戏。(课前,我给每张桌子的两个学生分别发放了一张卡片,这两张卡片上分别写着一个整百数和一个一位数。)巩固练习时,我让每桌的两个学生走到教室的前面,教师站在中间手举一张写有乘号的卡片,这样师生三人就组成了一道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坐在座位上的学生立即就争先恐后地喊出这道题的得数,正确率非常高。我正是通过这样精心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超市式的练习形式
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他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欲望。传统的教学在练习时,是一环套一环地出示不同练习,迫使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奏走,孩子失去了自由,没有了主张,兴趣荡然无存。新课程强调要使课堂焕发生命力。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结合这一理念,我们不妨将练习改为超市式的,让学生自由挑选,可能更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时,根据班级学生数编制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卡片,将得数作为每位学生的座位号,如1号座位用71-70代替,将这些卡片放在学具篮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张卡片作为自己的座位号,并计算出来,再在本组内交流一下并说出你是怎样算的,最后全班按座位号排成队伍,在歌声的伴奏下一起去郊游,即下课。学生有了这样的选择权,个个都不愿放弃,算得非常认真,而且正确率高,达到了巩固的效果,还愉悦了孩子的身心。在教材的安排中,有很多练习是让学生自选条件解决问题或根据条件提问的,孩子们很主动,参与热情颇高。这些充分说明孩子有选择的欲望,他们渴望作主。也只有这样的练习形式,更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课堂更富生活气息。
又如我在教 “笔算乘法”这一章节时,由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所以每节课我都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的时间,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的计算方法。当他们发现自己独立探究出来的结果与例题一样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分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探究的快乐;当他们始终计算不出来或计算出错时,心理上就处于“愤”、“悱”状态,急切地想知道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教师的点拔、指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渐渐地,他们探究的意识越来越强,常会主动自学新的计算内容,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系统,迁移类推的能力也开始逐步提高。
再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整数加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商场购物的情景(多媒体课件):一种空调2999元、一种冰箱3675元、一种彩电1880元、一种DVD898元,如果让你去选购以上两件不同的商品,你会选择购买哪两种?算一算,该付多少钱?由于购物是学生受欢迎的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又是主角,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想很快就集中到了学习内容中,为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了有效的铺垫。
总之,“计算课”要以关注学生为前提,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充满活力,这样才能一改枯燥乏味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