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基引起广泛热议。它们收藏于挪威卑尔根KODE博物馆,去年12月,该博物馆与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达成协议条款,黄怒波将为该博物馆修缮中国艺术藏品展位计划提供一半的预算资金,共捐资160万美元(约合970万元人民币)。作为回报,7根圆明园大理石柱基将于今年9月被送回中国,并放置于黄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
7根柱基均高约1米,保存相对完好。它们原本位于圆明园内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分别属于养雀笼、谐奇趣、海晏堂、方外观等建筑外侧扶手间的石构件。因为涉及圆明园,所以这一文物回归举动引来众人关注,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起。
有人认为此次文物回归“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是一场炒作。黄怒波对此很愤怒:“我用自己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合同半年前就签下了,一直保密没有宣传,这次是《纽约时报》挖出来的,为何到了国内就有人说我是炒作?”
还有人质疑:文物不放在圆明园算不算真正的回归?对此,黄怒波表示不相信圆明园能保护好文物,他只愿意将文物捐献给自己信任的母校。在他看来,北大是他的母校,也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将这7根石柱放在北大博物馆收藏,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最大。
文物回归的方式也引发了争论。对于此次协议究竟是购买、赎回还是捐助、自愿偿还,黄怒波表示,这并非购买文物,而是文化交流:“我支持他们博物馆建设,他们把圆明园文物还回来。”对此,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表示:“如果是还回来,那应该由文物部门来定夺文物放在哪里。如今他指定了放在那里,那所有权还是在他,他是行使了他的所有权。买一件东西,说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只有通过政府之间正式回归,才值得骄傲。”
微言微语
@小子周道冰
此商人有此爱国之心当然好,但个人觉得没必要再花钱去购买这些旧石头旧东西了,放在国外的博物馆就放吧,也好让每个中国人记住当年民族之耻,好发奋图强,强我中华。这些钱如果拿来资助国内有需要的贫困学子,不是更好吗?
@夏宫的刘阳
为什么挪威博物馆KODE有2000多件中国文物,只要回圆明园西洋楼这7件,其他的不要?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这7件能确定是圆明园的且最不值钱!挪威也愿意还!而且仅“圆明园”三个字足以叫此人上国内所有报纸!这就是此人炒作的目的。
@挪威六月雪漫飞
祖国的宝藏流落海外是挺悲剧的。但反过来想,如果当时它们没有流落海外,现在还会存在于世吗?可能不会了。火烧圆明园后遗留下的好多残垣断壁后来不都被国人拿去腌咸菜、当垫脚石……最后不知所终了吗?
@李国荣公民
黄怒波先生在促成此项合作中作用关键,资助北大和Kode研究项目,承担7座圆明园石质柱基的回家,出资修复中国展馆设施,一片赤子情怀,令人敬佩。质疑他“炒作”,对他很不公平。
@张亚斌
花钱买回圆明园石柱没必要,离开中国土壤,就是破石头,无依无靠的老农民更需要政府重视,中国母亲:您还爱那些受穷受罪的孩子吗 ?他们和石柱哪个重要啊?
@拨云访古道
散落在海外的文物如果都拿钱去赎,中国将再次成为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国家。若真爱国,就应该用这些钱巩固国防、发展科技,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保护这些国宝。否则,再来一次八国联军入侵,这些东西又将被掠夺一空。
麻辣评语
有些网友理直气壮地认为“抢走的东西就应该还给中国”,但实际上,这些文物并不是挪威人抢走的。此外,部分媒体在没有厘清事实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讹传甚至是无端的指责,也让人颇感遗憾。在对待流失文物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成熟的大国心态和文化自信。而对于这种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我们也应乐见其成。 新华网
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回购和捐赠;其中,商业回购一直颇具争议。一些声音认为,这等同于“受害者出资购买赃物,承认掠夺者的合法性”,且间接推高了文物价格,助纣为虐。而黄怒波这次未直接购买而选择捐资,就有避开非议的考量。7根柱子值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关乎民族、国家的“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舆论应当回到这一点的终极意义,坚持法理,同时亦当抛弃狭隘、挑剔的眼光,对流失文物的回归形式,多一些包容。如何避免由拍卖等方式推高文物价格进而助长盗窃走私之风,中国如何与国际合作提高依法追讨效果,全社会皆当建设性探索。 《侨报》
无论是去年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还是今年中国商人黄怒波向挪威博物馆捐资换回大理石柱基,在媒体上与社会中都引发了“震动”。相较之下,国内圆明园文物未引起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国内一些有价值的圆明园文物,却因未得到金钱上的估价,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大众习惯将流散海外的圆明园文物与被侵略掠夺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考虑文物本身的价值。海外流失文物要继续追踪,被侵略的历史更不能遗忘。但同时,对国内圆明园文物的妥善保护似乎也不能忽略。市场价格不高,并不代表文物价值低。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在关注海外流散文物的同时,我们也应给予国内现有的圆明园文物同等关注。 《新民晚报》
黄怒波选择将石柱捐给北大而非圆明园,暴露出中国国内文物保护水平陷信任危机的尴尬事实。对此,黄怒波自己的解释是不相信圆明园能保护得好,只相信自己的母校。北大能否不辜负黄怒波的这番信任尚不可知,但近年来圆明园、故宫等地的文物屡屡传出失窃或被损,却是不争的事实。去年,香港知名影星成龙将自己收藏的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引发争议,也是对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失望后的“忍痛割爱”和“用脚投票”。而各方争夺石柱,对于具有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承载精神价值的文物而言,自家人的利益纠葛,面红耳赤,多少有些亵渎纯粹,遗人话柄。 欧洲时报网
7根柱基均高约1米,保存相对完好。它们原本位于圆明园内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分别属于养雀笼、谐奇趣、海晏堂、方外观等建筑外侧扶手间的石构件。因为涉及圆明园,所以这一文物回归举动引来众人关注,各种质疑声也随之而起。
有人认为此次文物回归“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是一场炒作。黄怒波对此很愤怒:“我用自己辛辛苦苦赚的血汗钱,合同半年前就签下了,一直保密没有宣传,这次是《纽约时报》挖出来的,为何到了国内就有人说我是炒作?”
还有人质疑:文物不放在圆明园算不算真正的回归?对此,黄怒波表示不相信圆明园能保护好文物,他只愿意将文物捐献给自己信任的母校。在他看来,北大是他的母校,也曾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将这7根石柱放在北大博物馆收藏,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最大。
文物回归的方式也引发了争论。对于此次协议究竟是购买、赎回还是捐助、自愿偿还,黄怒波表示,这并非购买文物,而是文化交流:“我支持他们博物馆建设,他们把圆明园文物还回来。”对此,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表示:“如果是还回来,那应该由文物部门来定夺文物放在哪里。如今他指定了放在那里,那所有权还是在他,他是行使了他的所有权。买一件东西,说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只有通过政府之间正式回归,才值得骄傲。”
微言微语
@小子周道冰
此商人有此爱国之心当然好,但个人觉得没必要再花钱去购买这些旧石头旧东西了,放在国外的博物馆就放吧,也好让每个中国人记住当年民族之耻,好发奋图强,强我中华。这些钱如果拿来资助国内有需要的贫困学子,不是更好吗?
@夏宫的刘阳
为什么挪威博物馆KODE有2000多件中国文物,只要回圆明园西洋楼这7件,其他的不要?答案很简单,因为只有这7件能确定是圆明园的且最不值钱!挪威也愿意还!而且仅“圆明园”三个字足以叫此人上国内所有报纸!这就是此人炒作的目的。
@挪威六月雪漫飞
祖国的宝藏流落海外是挺悲剧的。但反过来想,如果当时它们没有流落海外,现在还会存在于世吗?可能不会了。火烧圆明园后遗留下的好多残垣断壁后来不都被国人拿去腌咸菜、当垫脚石……最后不知所终了吗?
@李国荣公民
黄怒波先生在促成此项合作中作用关键,资助北大和Kode研究项目,承担7座圆明园石质柱基的回家,出资修复中国展馆设施,一片赤子情怀,令人敬佩。质疑他“炒作”,对他很不公平。
@张亚斌
花钱买回圆明园石柱没必要,离开中国土壤,就是破石头,无依无靠的老农民更需要政府重视,中国母亲:您还爱那些受穷受罪的孩子吗 ?他们和石柱哪个重要啊?
@拨云访古道
散落在海外的文物如果都拿钱去赎,中国将再次成为一个贫穷落后、任人宰割的国家。若真爱国,就应该用这些钱巩固国防、发展科技,只有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保护这些国宝。否则,再来一次八国联军入侵,这些东西又将被掠夺一空。
麻辣评语
有些网友理直气壮地认为“抢走的东西就应该还给中国”,但实际上,这些文物并不是挪威人抢走的。此外,部分媒体在没有厘清事实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讹传甚至是无端的指责,也让人颇感遗憾。在对待流失文物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成熟的大国心态和文化自信。而对于这种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我们也应乐见其成。 新华网
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法追讨、回购和捐赠;其中,商业回购一直颇具争议。一些声音认为,这等同于“受害者出资购买赃物,承认掠夺者的合法性”,且间接推高了文物价格,助纣为虐。而黄怒波这次未直接购买而选择捐资,就有避开非议的考量。7根柱子值多少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关乎民族、国家的“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舆论应当回到这一点的终极意义,坚持法理,同时亦当抛弃狭隘、挑剔的眼光,对流失文物的回归形式,多一些包容。如何避免由拍卖等方式推高文物价格进而助长盗窃走私之风,中国如何与国际合作提高依法追讨效果,全社会皆当建设性探索。 《侨报》
无论是去年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无偿捐赠鼠首和兔首,还是今年中国商人黄怒波向挪威博物馆捐资换回大理石柱基,在媒体上与社会中都引发了“震动”。相较之下,国内圆明园文物未引起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国内一些有价值的圆明园文物,却因未得到金钱上的估价,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另一方面,大众习惯将流散海外的圆明园文物与被侵略掠夺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考虑文物本身的价值。海外流失文物要继续追踪,被侵略的历史更不能遗忘。但同时,对国内圆明园文物的妥善保护似乎也不能忽略。市场价格不高,并不代表文物价值低。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讲,在关注海外流散文物的同时,我们也应给予国内现有的圆明园文物同等关注。 《新民晚报》
黄怒波选择将石柱捐给北大而非圆明园,暴露出中国国内文物保护水平陷信任危机的尴尬事实。对此,黄怒波自己的解释是不相信圆明园能保护得好,只相信自己的母校。北大能否不辜负黄怒波的这番信任尚不可知,但近年来圆明园、故宫等地的文物屡屡传出失窃或被损,却是不争的事实。去年,香港知名影星成龙将自己收藏的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引发争议,也是对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失望后的“忍痛割爱”和“用脚投票”。而各方争夺石柱,对于具有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承载精神价值的文物而言,自家人的利益纠葛,面红耳赤,多少有些亵渎纯粹,遗人话柄。 欧洲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