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止堵了正门漏了偏门。
现金贷行业泰山压顶,正如曾经的校园贷。
12月1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为现金贷乱象划下休止符。
不过,“市场需求还在,很可能换个‘马甲’。”一位现金贷从业者说。校园贷前鉴不远,此前經历整治,不少校园贷很快就变身为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产品、新名词。“监管要防止‘堵了正门却漏了偏门’。”
“一脉相承”
作为资深从业者,张欢(化名)从2014年起就带着一款校园贷产品进入了市场,亲历了此后校园贷、现金贷数年来的财富狂欢。“那时候,趣店集团还只是趣分期,乐信集团还只是分期乐。以前大家都一起吃过饭,如今人家做了平台,去纽约上市敲钟了。”
在张欢看来,现金贷与校园贷“一脉相承”。
范围上,二者都是从区域扩散至全国。两者的发端都是由民间借贷机构针对学生或成人放款。2014年,全国性的校园贷平台正式产生,一年后现金贷后来居上。
息费上,二者都是滚雪球式的层层推高。校园贷的月息最初仅10%-20%,学生需求迅速扩张致使息费越抬越高。而现金贷更是多头借贷,息费比校园贷还更高一筹。
成长史上,两者更有“血肉联系”之处。
“市场已经完全变味,不再是一个校园贷产品,且有的不再是平台行为而是民间个人行为。”张欢说。由于手续简单、覆盖面广,民间高利贷涌入互联网平台进行放款,周息高达20%-30%。“半年借款由几万元滚到几十万的案例,不在少数。”
直到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校园贷整治提出五字方针“停、移、整、教、引”,市场顿时一片“哀鸿”。
实际上,6月正式整治之前,校园贷与现金贷之间的界限就已模糊不清。
规模排名前五的校园贷平台分期乐、趣分期、名校贷、优分期、爱学贷中,四家都试图转型,在原有业务上实现集团化并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
而监管整治之后,仍有一些平台的业务界限不规范。
早在2016年10月,趣分期便宣布退出校园,但今年10月上市之际,大学生仍能在趣店集团申请到贷款。趣店集团CEO罗敏对此回应:“目前趣店集团没有完善的方法来鉴别用户是不是大学生。”更点燃了外界对其业务合规与否的质疑。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对趣店集团这样的平台而言,校园贷与现金贷在客群定位和操作手法上,仅一步之遥而已。
宿病标签
无论现金贷或校园贷,利息高企、暴力催收的标签都如影随形。
“这与年轻人的客群定位不无关系。年轻人易受诱惑,最可能举债消费,但收入有限、感情用事,债台高筑之下易出现极端行为,引发社会问题。”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理事肖飒说。例如,有大学生分期12期来付款购买iPhone,还款到第三笔就再次借款买平板电脑,债越借越多,终不堪重负。“刚毕业还需要租房、装扮、交际,往往对过度负债缺乏认知。”
大额借款之风也在年轻客群中逐渐兴起。
据肖飒介绍,现实中的确存在为创业借贷十几万,失败后合伙人遁逃的轻生大学生。他们仅有三种选择,一是申请大额信用卡,积累工资来逐渐覆盖债务;二是求助于亲友,一次性还清;三是更换联系方式来躲债。
“尽管借款人受到法律保护,但这样年轻的‘老赖’不在少数,平台坏账率攀升进而引发了暴力催收。”一位上海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人士说。
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虞磊珉表示,其根源在于平台风控主要以守约人的还款高息覆盖违约人的坏帐损失,强调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考察,而非事前衡量其还款能力。“用守约人的高利息为坏账买单,明显不合理。”
肖飒认为,消费者教育也应加强,平台放款时应为借款人提示借款额度、还款能力、法律规定等内容。同时,平台风控还急需资金与人力的大量投入,任重而道远,但一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机平台往往放弃成长,有一笔赚一笔。
需求仍在
虽在异化过程中饱受诟病,校园贷和现金贷的确满足了一部分市场需求。
2016年创办米米贷的朱尘,就坦言自己曾被银行贷款拒之门外。尽管2002年时他已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三年多,却仍不具备在工商银行办理信用卡的资格。直到在英国接触到现金贷这一概念,才开始尝试在国内创办自己的现金贷平台。
“在我国,针对长尾人群的小额贷款服务才刚刚开始。我国目前仅2亿人拥有信用卡,剩下12亿人中除去老人小孩等,约有6亿人有需求但还未享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即便是金融活动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人们对存款的动力也大于贷款。”PPmoney董事长陈宝国分析,消费金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在该平台平均借款千元左右的用户中,70%是用来消费的。
如此巨量的市场空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何不够积极?
事实上,2004-2009年间,商业银行曾争抢校园信用卡市场,带来了“三高现象”:高注销率、高睡眠率和高坏账率。
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持卡人须年满18周岁;二是第二还款来源方须同意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此后,仅少量银行保留了校园信用卡业务且信贷额度大大降低,本科生仅1000元以下,博士生也基本不超过3000元。
问题在于,校园贷、现金贷平台都在强调自己弥补市场空白的作用,但其具体作为是否适时、适当?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多数平台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并无要求,且无真实应用场景,这样缺乏还款能力的借贷行为早就应该得到控制,以防资金流入黄赌毒场所。“与校园贷一样,现金贷平台也应依据相应的标准来接受监管。”
最新的严监管政策无疑将加速行业的大浪淘沙。曾经纸醉金迷,如今满目萧然,洗牌重塑之后,方能行业自净。
现金贷行业泰山压顶,正如曾经的校园贷。
12月1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发布,为现金贷乱象划下休止符。
不过,“市场需求还在,很可能换个‘马甲’。”一位现金贷从业者说。校园贷前鉴不远,此前經历整治,不少校园贷很快就变身为了名目繁多的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产品、新名词。“监管要防止‘堵了正门却漏了偏门’。”
“一脉相承”
作为资深从业者,张欢(化名)从2014年起就带着一款校园贷产品进入了市场,亲历了此后校园贷、现金贷数年来的财富狂欢。“那时候,趣店集团还只是趣分期,乐信集团还只是分期乐。以前大家都一起吃过饭,如今人家做了平台,去纽约上市敲钟了。”
在张欢看来,现金贷与校园贷“一脉相承”。
范围上,二者都是从区域扩散至全国。两者的发端都是由民间借贷机构针对学生或成人放款。2014年,全国性的校园贷平台正式产生,一年后现金贷后来居上。
息费上,二者都是滚雪球式的层层推高。校园贷的月息最初仅10%-20%,学生需求迅速扩张致使息费越抬越高。而现金贷更是多头借贷,息费比校园贷还更高一筹。
成长史上,两者更有“血肉联系”之处。
“市场已经完全变味,不再是一个校园贷产品,且有的不再是平台行为而是民间个人行为。”张欢说。由于手续简单、覆盖面广,民间高利贷涌入互联网平台进行放款,周息高达20%-30%。“半年借款由几万元滚到几十万的案例,不在少数。”
直到今年6月,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校园贷整治提出五字方针“停、移、整、教、引”,市场顿时一片“哀鸿”。
实际上,6月正式整治之前,校园贷与现金贷之间的界限就已模糊不清。
规模排名前五的校园贷平台分期乐、趣分期、名校贷、优分期、爱学贷中,四家都试图转型,在原有业务上实现集团化并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
而监管整治之后,仍有一些平台的业务界限不规范。
早在2016年10月,趣分期便宣布退出校园,但今年10月上市之际,大学生仍能在趣店集团申请到贷款。趣店集团CEO罗敏对此回应:“目前趣店集团没有完善的方法来鉴别用户是不是大学生。”更点燃了外界对其业务合规与否的质疑。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对趣店集团这样的平台而言,校园贷与现金贷在客群定位和操作手法上,仅一步之遥而已。
宿病标签
无论现金贷或校园贷,利息高企、暴力催收的标签都如影随形。
“这与年轻人的客群定位不无关系。年轻人易受诱惑,最可能举债消费,但收入有限、感情用事,债台高筑之下易出现极端行为,引发社会问题。”中国科技金融法律研究会理事肖飒说。例如,有大学生分期12期来付款购买iPhone,还款到第三笔就再次借款买平板电脑,债越借越多,终不堪重负。“刚毕业还需要租房、装扮、交际,往往对过度负债缺乏认知。”
大额借款之风也在年轻客群中逐渐兴起。
据肖飒介绍,现实中的确存在为创业借贷十几万,失败后合伙人遁逃的轻生大学生。他们仅有三种选择,一是申请大额信用卡,积累工资来逐渐覆盖债务;二是求助于亲友,一次性还清;三是更换联系方式来躲债。
“尽管借款人受到法律保护,但这样年轻的‘老赖’不在少数,平台坏账率攀升进而引发了暴力催收。”一位上海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人士说。
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虞磊珉表示,其根源在于平台风控主要以守约人的还款高息覆盖违约人的坏帐损失,强调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考察,而非事前衡量其还款能力。“用守约人的高利息为坏账买单,明显不合理。”
肖飒认为,消费者教育也应加强,平台放款时应为借款人提示借款额度、还款能力、法律规定等内容。同时,平台风控还急需资金与人力的大量投入,任重而道远,但一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的投机平台往往放弃成长,有一笔赚一笔。
需求仍在
虽在异化过程中饱受诟病,校园贷和现金贷的确满足了一部分市场需求。
2016年创办米米贷的朱尘,就坦言自己曾被银行贷款拒之门外。尽管2002年时他已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三年多,却仍不具备在工商银行办理信用卡的资格。直到在英国接触到现金贷这一概念,才开始尝试在国内创办自己的现金贷平台。
“在我国,针对长尾人群的小额贷款服务才刚刚开始。我国目前仅2亿人拥有信用卡,剩下12亿人中除去老人小孩等,约有6亿人有需求但还未享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即便是金融活动相对发达的江浙地区,人们对存款的动力也大于贷款。”PPmoney董事长陈宝国分析,消费金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在该平台平均借款千元左右的用户中,70%是用来消费的。
如此巨量的市场空白,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何不够积极?
事实上,2004-2009年间,商业银行曾争抢校园信用卡市场,带来了“三高现象”:高注销率、高睡眠率和高坏账率。
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持卡人须年满18周岁;二是第二还款来源方须同意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此后,仅少量银行保留了校园信用卡业务且信贷额度大大降低,本科生仅1000元以下,博士生也基本不超过3000元。
问题在于,校园贷、现金贷平台都在强调自己弥补市场空白的作用,但其具体作为是否适时、适当?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多数平台对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并无要求,且无真实应用场景,这样缺乏还款能力的借贷行为早就应该得到控制,以防资金流入黄赌毒场所。“与校园贷一样,现金贷平台也应依据相应的标准来接受监管。”
最新的严监管政策无疑将加速行业的大浪淘沙。曾经纸醉金迷,如今满目萧然,洗牌重塑之后,方能行业自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