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象 悟意 化言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从“显象”出发,经过“悟意”,最后能“化言”,一首诗歌的教学才算真正结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意境
  据调查,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重翻译轻吟诵,重分析轻体验,重知识轻见识,重精确轻模糊,以点带面缺乏变通,拘泥单篇缺乏张力。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有一条既不违背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教学思路,如此才能获得古诗词教学的真谛。这一教学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显象、悟意、化言。
  一、显象
  诗的语言密码就是意象。从创作过程来看,诗歌是诗人观物取象、立象传意、依象成言的结果,是将一个无限包容于有限的过程;从鉴赏过程来看,鉴赏是读者依言成象、辨象会意、得意忘言的过程,是通过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得诗歌之意须先通过显象还原,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泡”,这种思维方式叫意象思维,是中国诗歌独特的审美感知方式。诗其实是对欣赏水平要求最高的体裁,要欣赏诗的美,要有“解压缩”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就应从意象入手,这首诗主要的意象有:渔翁、孤舟、寒江、千山,其中最小的意象是翁,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苍茫中独立的渔翁,比渔翁大的是这一叶孤舟,是这一叶孤舟承载了渔翁,然后这一叶孤舟又是在一寒江上,这条寒江又在千山的包围中,这千山最后消失在茫茫的宇宙间。从空间的角度看,渔翁在这里面是最小的一个意象,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结论:宇宙太大,空间太阔,人在茫茫宇宙间是非常渺小的。于是自然的永恒,生命的渺小、短暂、无常的诗意便从意象生发出来了。康震教授说,他从这首诗歌读出了生命的绝望,是一种被遗弃的绝望。
  显象是最能够显现古诗词本色的教学环节。主要做法是依托意象,再造想象,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将古诗词的语码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
  二、悟意
  诗言志,对诗歌教学而言,重在研究情感。任何学习,包括古诗词,如果只是和记忆挂钩,不和理解、感受、体验、情感结合起来,其实是“反人性的”。钱理群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因此,“悟意”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
  何为“悟意”?“悟意”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在显象的基础上“入境”,从而准确感受和把握情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由意象营造的特定氛围开拓的审美空间叫虚境。实境处于表层,虚境处于深层,唯有由浅入深进入虚境,才能称得上“入境”。进入实境,只是显象,进入虚境,才是“悟意”。那么,悟意悟什么?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情感的独特性、特殊性,理解和感悟情景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怎样悟意?方式很多,诗意简单的吟诵、描述即可抵达,稍难的需要借助想象、联想,隐晦的则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参悟。
  还是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一部分诗意哲理在显象之后,即可恍悟、抵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倒过来想象一下,作者描述了那么浩瀚的宇宙,那么丰富的千山,那么广博的寒江,那么孤单的小舟,它为什么有存在的意义呢?它的意义在于有“人”的存在,就是这个作品当中渔翁的存在,这个渔翁是作者柳宗元的投影。如果我们画一个数学中的概念集合,可以发现,所有的这些景物最后都收于渔翁的眼中,烙在渔翁的心中,所以“人”才是世界的主体,“生命”才是最博大的。再联想到写作背景,《江雪》与《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差不多的时间,读《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永州的那段时间是非常忧惧苦闷的,在永州奇峭深远、漫江飞雪的山水中,他顿悟到:在广袤的宇宙中,生命虽然渺小,但有一个人是不屈服的,有一个灵魂是不可战胜的。这时,通过联想、想象,我们完全可以悟出柳宗元创作《江雪》的真意,他用《江雪》这首生命的绝唱向当时所有的人、向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发出的一声呐喊。
  比较作为诗歌悟意的高级手段,是指让学生通过对比两组或多组景和情后,去发现情景的差异,进而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同一题材下不同诗人不同作品的差异;可以去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之间的差异;也可以是同一题材(或诗人)诗与文的印证对比,同一题材古诗与现代诗文的印证对比。如比较柳宗元的《江雪》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我们知道《江雪》其实是一首藏头诗,这首诗的每一行的第一个字就组成了“千万孤独”,这首诗中他既然要表达一种千万孤独,所以这个孤就是“诗眼”;《独坐敬亭山》的“独”,李白需要一座敬亭山,让他在云飞鸟尽之际有“相看两不厌”的对象,让他在人世受到伤害后,心灵在自然温情的怀抱中愈合。李白的“独”是一种孤独,柳宗元的“独”是比孤独更高的一个境界,是生命不屈的呐喊,是孤傲。
  三、化言
  化言是读者对诗歌充分理解吸收、内化于心,并根据自身的经历体验,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有感欲发,诗词原旬原意、借意借型、新意新型脱口而出,化为己言。“化”是学以致用,是生命的滋养,是理解的最高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化”有审美和实用两重价值。
  审美价值是身心极度愉悦和认识自然升华的独特体验。它需要充分的积淀,是饱受诗歌浸润、生命滋养之后的感悟,有以境会意、临境生意等多种形式。大诗人苏轼贬谪黄州纵一苇于浩渺的长江时,脑海里闪现出柳宗元的《江雪》意境,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深沉喟叹,是一种认识的升华。当我们置身于白雪漫漫的旷野时,自然也会发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感叹!
  实用价值是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附加值,就是可以提高语文得分,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和作文两种题型中。比如,一篇关于流行网络用语的作文,阅卷老师给了满分。文章这样写道:
  “蓝瘦香菇”,一口方言的失恋者偶然性的表达,居然在一夜之间成为全民时尚,这不是时代的悲哀又是什么?“藍瘦香菇”的背后折射着国人“娱乐至死”的心态。流行语大多直白,缺少一种文字的精加工,这是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当人们开始习惯于用“蓝瘦香菇”表达难受时,他们早已忘记,曾经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想哭,这是多么优雅的表达。流行语是一面镜子,照见古诗词里曾经的名士风雅,士人风骨,也照出如今人心的空洞荒芜。
  笔者以为,从“显象”出发,经过“悟意”,最后能“化言”,一首诗歌的教学才算真正结束!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材分析】  “简单的时间计算”是学生在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新知识。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是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是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时间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计算和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计算。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
期刊
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
期刊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湾潭镇土家族民间佛教丧葬仪式之“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研究对象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二为佛教施食仪式的湾潭个案背景。选择该个案的原因在于区域内传统文化的还原程度高、鲜明的土家山区特色、宗教信仰复杂交融以及精湛的民间文本创作水准。选择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为研究点,原因在于针对佛教施食仪式的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前人关于唐宋以来佛教施食仪式的研究结论并发起进一步探讨,也可为佛藏于民间的流变和佛教施食仪式的史学考察提供一份鲜活典型的研究资料。
  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为历史
2010年,南京市教研室与上海教科院合作,开展了运用“课堂观察”手段进行《课例式研究》的课题研究.笔者有幸参加了此课题研究,主要研究“课前与课后检测”. 在具体的课例研究中负责命制前后测试题,统计分析检测结果,根据课前检测结果对课例教学设计提建议,根据课后检测结果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笔者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个课例(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3.1 图形的旋转)的“课前检测、
期刊
副词是古汉语虚词中数量最多、范围最广、使用最为复杂的一类词。目前上古汉语副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一些重要典籍还没有进行详尽的副词统计分析。因此,研究副词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特选取《墨子》副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性研究。本文简单介绍《墨子》,论述《墨子》的研究现状及意义,阐述副词的界定与分类,提出复音副词判定标准,论述《墨子》副词的数量及音节构成情况。分析副词的词项数量与使用次数。《墨子》中的副词词项总数共有112个,其中单音副词有97个,复音副词有15个,使用总次数为4684次。
听过一张文学音乐歌碟,其中有一首歌《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了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
期刊
在上《桥边的老人》一课时,有一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令笔者猝不及防,因为这是在备课时不曾注意到的。学生问:“文章开头第一句‘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后面文中又出现了‘我瞧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满是尘土’好理解,因为战争逃难,但是两次出现‘钢丝边眼镜’就令人费解了,‘钢丝边眼镜’背后到底指的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  对此,笔者没有急
期刊
摘 要: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第20题,既有导向之功,又和教学脱节严重。命题时脱离学情是其弊端,解决之道是先下定义再作考查。相较而言,要发挥高考试题的教学纠偏作用,2018年浙江高考语文卷的第16题作了很好的示范。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命题;诗歌鉴赏;点染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除作文引起热议外,还有一道题目,即第20题也引人关注。试题如下:  这首诗(注:李颀的《送王昌龄》)与柳永
期刊
摘 要:《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朱自清先生心里不宁静,所以走出家门去寻找宁静。在月下荷塘里,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两次求得了心灵的安宁。在月下荷塘里,作者摆脱了生活烦扰,寻得了生活层面的自由;在江南旧事和诗文回忆中,作者更进一层,找到了哲学层面的自由。  关键词: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是有口皆碑的美文。宁静优美、淡雅朦胧的景物背后,是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期刊
摘 要:2018年,分析诠释型试题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分析诠释型作文题有三大特点:立意上不倡导质疑,内容上需要对核心概念和基本关系作诠释,文体上不限于论述文。写好此类作文需要在分析材料和诠释概念上下功夫,而采用“八段论”论证结构是不错的行文表达。  关键词:高考作文;分析诠释型试题;论证结构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主要有三大命题形式:一是任务驱动型,以在写作要求中出现“完成写作任务”这样的字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