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锚式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建构必须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地理解和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理解的时空,让学生身临其境、饶有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一、巧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在导入部分精心设计悬念题,既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也可以吸引学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利用悬念新授可以盘活思维。在例题教学时,如果平铺例题,学生学起来不怎么兴奋,印象也不够深刻。但若将例题巧设成悬念题,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题:学校食堂一月份节约用煤1/6吨,二月份节约用煤1/5吨,三月份节约用煤1/7吨。三个月共节约多少吨? 例题的意图是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如果枯燥地讲解算法,学生会感到单调。教学时,我将例题调整如下: 条件: ①一月份节约用煤1/6吨。 ②二月份节约用煤1/5吨。 ③三月份节约用煤1/7吨。 请你任意选择条件偏配问题,再列式计算。另外,我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结果编成文字密码,操作时,同时出示题板和密码板,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破译密码。当学生破译出一句句幽默的句子时,趣味横生。这样,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进行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悬念结尾余味无穷。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的人民币的知识告诉同学们呢?”这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急不可待地想说出平时生活中了解到的知识。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了思维的效率。
  
  二、巧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思维
  
  问题教学时创设“矛盾”情境,有利于引发探索思维,提高思维的效率。
  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到矛盾根源,并对这一知识点终生难忘。
  
  三、巧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思维
  
  在数学活动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炎热的夏季,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不久,猪八戒大汗淋漓地抱回了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悟空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8给八戒。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不对!”,“有问题!猪八戒上当了!”,“1/4和2/8哪个大?”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设计了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巧设“喜悦”情境,激励学生有效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思维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即数学思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及成功而产生欣喜和愉快,也就是说喜悦来自于“因困难造成悲观,因繁琐造成烦恼”之中,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所以创设喜悦情境,有利于提高思维效率。
  如在教授《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节课,老师请同学们都当校长,比一比看谁有领导才能。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向学生家长承诺四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一天,李明奶奶找到校长说:昨天李明的作业写了70分钟,老师留的作业太多了。请问各位校长,面对这个问题,您准备怎么办呢?同学们针对这个现实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想出了多种办法,最后认为最好的办法应当是:对全班同学的作业时间进行统计,形成一个表,看看全班其他同学的作业时间是不是在40分钟之内,只有李明例外。这种方法最有说服力。新知的教学在同学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展开,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学们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教学实践表明,从学生的情境状态着手,巧设“悬念”、“矛盾”、“趣味”和“喜悦”的问题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效果。当然在巧设问题教学情境的设计时,既要从情境状况着手,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问题情境”故事化、活动化、生活化,在激趣的同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概括、去合作、去质疑、去评价,形成“问题解决”的佳境,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思维的有序性,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儿童思维的广阔性,问题解决的求异性,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缺少生活的气息,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数学学好、学活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
一代教育巨匠、语文教育界享誉最盛的大师叶圣陶先生,以他深厚的创作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写作教学方面提出了言简意赅的“需要和诚实”教学理论,为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需要和诚实”写作教学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一种涵盖了从学生为什么写、怎么写,到教师如何命题、如何引导,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生本位“写作教学观。在这里,就这一经典写作教学理论做简要释析,与同行共享;将自身
任何课程都离不开训练,没有训练,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思维品质的提高、学习能力的促进都得不到落实。语文课自然也不例外。语文训练高屋建瓴、理性支撑的固然不少,但训练效率不高,甚至少慢差费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情况的出现首先由人的因素决定,也与语文的学科特点有密切关系。语文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但一般说来编写语文教材,很难将之以线性的形式呈现。基于现有教材有效地帮助学生归纳、整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都
语文教学中,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从而拓展知识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学生识字的速度和质量,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改革课堂结构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识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通过采用“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再设计——再实施”过程,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背景说明    目前新课改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
摘 要: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本时,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正是其自主探究,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教师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释疑,让他们在探究答案过程中主动思考,加深问题认识,提高理解能力,学习自然会富有实效。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读书贵有疑。古往今来许多大家莫不如此,宋代张载提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育家李镇西认为:“阅读要读到‘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8~10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摘 要:针对当前化学探究教学中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窘境,分析影响学生提问的原因,提出促进学生提问的教学对策。并以具体教学案例,阐述这些对策在一堂课之前、之中、之后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化学探究教学;提出问题;实践问题;实践对策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化学教学中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同时,科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