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适应恩施州机械起垄的甘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对甘薯品种恩薯4号采用人工与机械起垄方式,不同行距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种植行距在机械起垄的60 cm时,产量为54 450.0 kg/hm2 ,其次是人工起垄的60 cm时,产量为53 325.0 kg/hm2,二者间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综合比较,采用机械起垄60 cm的种植方式,不仅综合产量最高,且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更适用于山区种植,为实现恩施州甘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依据。
关键词 甘薯;机械化;恩施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8-086-01
甘薯又名红薯、白薯、番薯、山芋和地瓜[1],在恩施州俗称“红苕”。目前甘薯在我国种植面积大,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年均种植面积在450万hm2 左右,总产约1亿t,分别占全世界的45%和80%。恩施州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3],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恩施州甘薯种植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紧张,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甘薯产业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整个恩施州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机具机械配套不成熟,大规模应用还需技术指导与时间。该试验对甘薯品种“恩薯4号”采用不同的机械化起垄方式,不同的行距水平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处理下甘薯的综合性状,以期摸索出最佳的栽培模式,减少劳动力,降低种植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甘薯品种“恩薯4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西河坝试验基地,海拔450 m,试验地平坦,黄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油菜,播前翻耕,人工碎土后播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6个处理(表1),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各小区长5.56 m,宽2.40 m,面积为13.34 m2。在出苗期、花期各追肥1次(每次按设计用量的50%追施),同时中耕除草。
1.4 栽培管理 2014年3月16日排种,5月25日大田整土,5月28日栽插大田,栽前施足底肥,田间施肥量为:底肥40.00 kg复合肥(含NPK各15%),6月10日大田追肥1次,施尿素225.00 kg/hm2,7月10日中耕除草,7月12日追施复合肥1次,施复合肥(含NPK各15%)225.00 kg/hm2、钾肥37.50 kg/hm2,8月4日、8月30日分别叶面喷施钾肥1次,每50.00 kg水加磷酸二氢钾0.10 kg和尿素0.25 kg。10月15日田间调查,10月17日收获甘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甘薯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处理甘薯均能正常生长,单株结薯个数为3.4~5.6个,大中薯率为81.0%~96.6%,无论垄距长短,机械起垄的单株结薯数要略高于人工起垄的单株结薯数,而机械起垄的大中薯率要略低于人工起垄的大中薯率(表2)。
2.2 不同处理对甘薯鲜藤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处理对甘薯鲜藤产量的影响幅度较小,处理⑤藤产产量最高,为55 372.5 kg/hm2,与处理①、处理③、处理④相互之间鲜藤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②、处理⑥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处理均是机械起垄甘薯的产量比人工起垄的产量要高,但增产幅度均比较小,在1.01%~2.26%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①综合产量最高,折合单产54 450.0 kg/hm2 ,其次是处理②折合单产53 325.0 kg/hm2,处理⑥综合产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 。处理①与处理②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在机械起垄的60 cm时,其综合产量最高,折合单产54 450.0 kg/hm2 ,其次是人工起垄的60 cm时,合单产53 325.0 kg/hm2,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人工起垄行距为120 cm时,综合产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 。综合比较,虽然机械起垄的商品薯率低于人工起垄,机械起垄垄距60 cm时,产量最高,与最高人工起垄间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间显著。在武陵山气候条件下,采用机械起垄60 cm的种植方式,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且产量不会有明显下降,更适用于山区种植。至于甘薯的商品薯率与起垄形式是否有明确的联系,则需要更一步的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维金,朱旭彤,余德谦.作物栽培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7-197.
[2] 金善宝,庄巧生,李竞雄,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6.
[3] 谢瑞礼.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长江出版传媒,湖北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8.
关键词 甘薯;机械化;恩施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8-086-01
甘薯又名红薯、白薯、番薯、山芋和地瓜[1],在恩施州俗称“红苕”。目前甘薯在我国种植面积大,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2],年均种植面积在450万hm2 左右,总产约1亿t,分别占全世界的45%和80%。恩施州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3],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恩施州甘薯种植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紧张,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甘薯产业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整个恩施州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机具机械配套不成熟,大规模应用还需技术指导与时间。该试验对甘薯品种“恩薯4号”采用不同的机械化起垄方式,不同的行距水平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处理下甘薯的综合性状,以期摸索出最佳的栽培模式,减少劳动力,降低种植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甘薯品种“恩薯4号”。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西河坝试验基地,海拔450 m,试验地平坦,黄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油菜,播前翻耕,人工碎土后播种,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3次重复,6个处理(表1),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共18个小区,各小区长5.56 m,宽2.40 m,面积为13.34 m2。在出苗期、花期各追肥1次(每次按设计用量的50%追施),同时中耕除草。
1.4 栽培管理 2014年3月16日排种,5月25日大田整土,5月28日栽插大田,栽前施足底肥,田间施肥量为:底肥40.00 kg复合肥(含NPK各15%),6月10日大田追肥1次,施尿素225.00 kg/hm2,7月10日中耕除草,7月12日追施复合肥1次,施复合肥(含NPK各15%)225.00 kg/hm2、钾肥37.50 kg/hm2,8月4日、8月30日分别叶面喷施钾肥1次,每50.00 kg水加磷酸二氢钾0.10 kg和尿素0.25 kg。10月15日田间调查,10月17日收获甘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甘薯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处理甘薯均能正常生长,单株结薯个数为3.4~5.6个,大中薯率为81.0%~96.6%,无论垄距长短,机械起垄的单株结薯数要略高于人工起垄的单株结薯数,而机械起垄的大中薯率要略低于人工起垄的大中薯率(表2)。
2.2 不同处理对甘薯鲜藤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所有处理对甘薯鲜藤产量的影响幅度较小,处理⑤藤产产量最高,为55 372.5 kg/hm2,与处理①、处理③、处理④相互之间鲜藤产量差异不显著,与处理②、处理⑥之间产量差异显著。
2.3 不同处理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所有处理均是机械起垄甘薯的产量比人工起垄的产量要高,但增产幅度均比较小,在1.01%~2.26%之间,差异不显著。处理①综合产量最高,折合单产54 450.0 kg/hm2 ,其次是处理②折合单产53 325.0 kg/hm2,处理⑥综合产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 。处理①与处理②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行距在机械起垄的60 cm时,其综合产量最高,折合单产54 450.0 kg/hm2 ,其次是人工起垄的60 cm时,合单产53 325.0 kg/hm2,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人工起垄行距为120 cm时,综合产量最低,只有46 800.0 kg/hm2 。综合比较,虽然机械起垄的商品薯率低于人工起垄,机械起垄垄距60 cm时,产量最高,与最高人工起垄间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间显著。在武陵山气候条件下,采用机械起垄60 cm的种植方式,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且产量不会有明显下降,更适用于山区种植。至于甘薯的商品薯率与起垄形式是否有明确的联系,则需要更一步的试验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维金,朱旭彤,余德谦.作物栽培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7-197.
[2] 金善宝,庄巧生,李竞雄,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66.
[3] 谢瑞礼.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长江出版传媒,湖北农业科学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