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鲁迅小说的冬日印象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有众多故事发生在冬季,这些小说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是非常独特的,通过具体分析构建起鲁迅式的冬日印象,并探讨这些语言的艺术特色,对于理解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和品味鲁迅的文学作品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 冬季自然环境 特点
   环境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为小说的故事提供了背景,又被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魏饴在《小说环境论》中指出:“小说自然环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品中的人物与情节发展的需要,是小说创作主体审美观念的产物,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范围而存在,而常常是与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的审美领域。”[1]自然环境描写通常与小说中的人、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也是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一种方式。
   一.冬季自然环境描写
   关于冬天,文学家的作品中会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画面。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寻找冬季的自然环境描写,这些景象建构起的冬日印象,是凛冽的,也是刺骨的。鲁迅先生极偏爱某些特定的景致,比如漫天飞舞的雪花、寒夜当空的月亮等等。
   (一)雪花
   冬季的自然环境必定使人想到雪花,雪花景象在鲁迅的小说中频频出现,意蕴颇丰。在众多小说中,《祝福》被人称作是揭示国民性病态的一面镜子,故事发生时间正值旧历年底,“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①”,鲁镇热闹的年终大典,天色却愈加“阴暗”,为即将发生的惨事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雪花落在爆竹的烟霭里,人们正忙忙碌碌准备着“祝福”。瑞雪兆丰年,冬日里大雪纷飞,本是极正常的事,但这一片热闹喜庆的气氛在作者眼中却是“一团糟”,因这祭祀活动历来如此、年年循环,表明鲁镇一直以来都被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束缚着,因此作者的语气中有一丝无谓和反感。“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人人都在家中忙着祝福的时刻,也是祥林嫂悲惨死去的时刻,是这吉利时间的“不吉利”,被视为谬种,无人问津。这时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沉寂的雪野掩埋了祥林嫂这悲苦、凄凉的一生,这雪褥仿佛是封建社会的无主名的杀手。
   同样悲怆的冬日情景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体现,小说开篇仅用寥寥八字“深冬雪后,风景凄清”就把整个故事中的自然环境描绘出来,并且与故事讲述的主体,即“我”和吕纬甫的实际心境联合起来,塑造出多元化的情感意象。[2]可以说,这八个字概括了鲁迅小说关于冬季自然环境的总体风貌。“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读来毫无生机、了无意趣,周遭都是破败不堪的残垣,主人公也是百无聊赖的心情,来到了离旅店不远的小酒楼,然后便遇见了友人吕纬甫。随着友人的叙说,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吕纬甫麻木安静地说着自己的故事,使“我”的心情更加沉重。“小鸟雀啾唧的叫”象征着吕纬甫曾一腔热血、英勇“战斗”。冬雪将地面罩住了,这里的“雪”更像是一种强大的压力,压迫吕纬甫们缴械投降,使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颓唐失败了,最终他寻不出什么新的出路,也只能“赶早回巢”,这里寓指初步觉醒的知识分子们最终会败退下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阵营中。
   (二)月亮
   鲁迅曾说过:“我最讨厌的是假话和煤烟,最喜欢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3]鲁迅钟爱夜晚,月亮意象多次出现在他的小说里,并且富含着深厚的意味。
   在小说《白光》中,月亮出现的次数甚多,意蕴丰厚,带着诡异的意味,与陈士成的命运牵绊在一起,见证陈士成从满怀期待、到绝望、再到发疯、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陈士成又一次遭到落榜的打击,街坊四邻都不多管事,及早关了门,“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此时的月亮像是一位陪伴者。随着故事的发展,月亮的寓意也逐渐发生变化。“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诡秘的月亮用“寒冷的光波”对陈士成掘地挖宝的心思冷嘲热讽,“新磨的铁镜”写出了月亮的清亮与寒意,月亮越是清亮,就越能映照出陈士成心理上的扭曲与变形,映照出科举制度对人身心的双重残害。他自己房子里有几个掘过的旧痕迹,是“先前几回下第以后发了怔忡的举动”,所以陈士成的发疯并不是无迹可循的,他先前落第后就会一反常态,做出不能控制的举动。这一晚就着月亮的引诱,绝望的陈士成彻底疯狂,“但今天铁的光罩住了陈士成,又软软的来劝他了,他或许偶一迟疑,便给他正经的证明,又加上阴森的催逼,使他不得不又向自己的房里转过眼光去”,“铁的光”是指月亮,铁是沉重的、清冷的、没有一丝情感的,不断引诱着陈士成通向死亡的道路。这时的月亮在他看来“如一柄白扇团”,“摇摇摆摆的闪起”,说明此时陈士成已陷入疯狂,视野所及之处,万物都变得摇摆不定。随后月光又“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像是在戏耍陈士成一般,也让人感受到陈士成行为的可笑与可悲,陈士成最终像隐没的月亮一样被湖水隐没了。十六次满怀上榜的期待,十六次下第的打击和挫败,封建社会最终“吃”掉了这个年迈的传统知识分子。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笔下的冬天为何给人一种萧索、凄凉之感,这与他景物描写的特点有关。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点缀有利于气氛的渲染,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鲁迅不同于别的作家,他不用大篇幅语言铺叙自然环境,他的语言简约且传神,寥寥几笔稍加点缀,就能繪出图景的大致风貌,如同写人一样,他的环境描写也使用了白描的手法。《在酒楼上》里,“深冬雪后,风景凄清”,言简意赅地指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而后又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铅色的天空和飞舞的雪花,一句一景,毫不赘述,这样的景象陈列在“我”的眼前,不禁让人感到颓唐无望。在《故乡》中:“时候既然已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与故乡阔别二十余年,故乡早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美好模样,这几句话简洁明了地展现了一幅衰败、荒芜、凄凉、萧瑟的画面,结合杨二嫂与闰土的转变,这一次归来,故乡在“我”面前呈现了彻底的物是人非。在《祝福》中:“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侧面写出了鲁镇祝福大典的盛况以及鲁镇人对年终大典的重视。在《孤独者》中:“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突出了安静的可怕程度,人只有在孤寂落魄时才能注视到身边的小细节,“我”此刻怕犯了挑剔学潮的嫌疑,处境艰难,只能躲避家中,但还是小心注意着外界的风吹草动。既写出环境的恶劣,也显示出“我”的孤独。    此外,鲁迅选用的特殊景象意蕴丰厚,同样的景象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寓意。比如满天飞舞的雪花这一景象,在《祝福》中:“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雪褥仿佛是封建社会的无主名的杀手,残酷的“吃”掉了祥林嫂这个苦难的女人。在《在酒楼上》中,“许多积雪被从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这里的积雪指先觉者们所抗击的封建势力和旧传统文化。同样的景象在同一篇章的不同位置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比如月亮这一景象,重复在《白光》中出现,最初是以陪伴者的姿态缓缓出现在寒夜的空中;接着以嘲讽者的姿态“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然后又以引诱者的姿态催逼他掘地挖宝,“软软的劝……加上阴森的催逼”,致其发疯;最后像一位审视者,冷眼旁观陈士成可悲的一生,见证了陈士成死亡的整个过程。
   鲁迅在描写自然环境时,语言具有诗化的艺术风格。《在酒楼上》写冬天的雪景,他用:“深冬雪后,风景凄清。”《孤独者》写冬春交替时节的月亮,他用:“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故乡》写冬天的青山,他用:“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白光》这样写冬夜的天空:“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如此种种,这些语言都带有浓厚的诗意,非常优美,留有余韵。
   可以看出,鲁迅式的冬日印象是沉重、悲凉的,冬天的故事是绝望的。冬日里大雪纷飞,夜月当空,这时节即将迎来年底的祝福大典,可是这样的冬天总是与悲剧相关,祥林嫂死在热闹的祝福之夜中,陈士成在冬夜投湖捞财而亡,魏连殳在冬春交替的时节里安静地合了眼……但即使这样,鲁迅心中也有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行走在黑夜里,也不要忘记老梅斗雪,会开满树繁花。
   注 释
   ①鲁迅.祝福//鲁迅小说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46.如无特别说明,下文引用的鲁迅小说皆出自《鲁迅小说全集》人名文学出版社2011版。
   参考文献
   [1]魏饴.小说环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2).
   [2]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
   [3]增田涉.鲁迅回忆录[M].北京出版社,1999:146.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就小学生如何在课外阅读中学习积累汉语词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益的且具有较强借鉴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对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积累汉语词汇、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 语言词汇 策略   识字、积累语言词汇是小学生学好汉语的入门课程,而课外阅读是小学生积累词汇的主要渠道。引导小学生养成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掌握从阅读中汲取丰富词汇的方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广泛而大量阅读,这样才能使其在读中获取感悟和体验,积累语言同时促进语言水平的提升,还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个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缺乏有效性问题,过于表面化,学生在阅读中收获和汲取东西十分有限。基于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调转方向,重视文本细读,指导学生深入且有层次阅读,从而确保其在读中能够更为准确和全面把握文章,拥有较高的文本处理能力,做到高质量和
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黄金时期,浮躁的社会风气、开放性的社会环境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传统 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教育引导模式的创新已然箭在弦上。新课程
内容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最为基础的学科,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并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科学施教的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本文就此展开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策略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科
超常儿童主要指智力显著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以及在创造力或特殊领域中较同龄儿童具有高度发展能力 和卓越表现的儿童,但是他们往往心思细腻、内心脆弱,容易产生心理问
内容摘要:以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与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卡拉这两个人物形象比较,她们的两次逃离,第一次逃离父母大家庭,第二次逃离婚姻的牢笼。比较她们逃离后面对同样的女性生存困境:经济困境、爱情困境、自我困境等。各自文本中的两个宠物(阿随与弗洛拉)也隐喻着女性由逃离走向回归这一逃离模式。   关键词:女性 逃离 困境逃离 模式   “逃离”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断重复的母题,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共
商贸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近些年来逐渐得到学生的关注,因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商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也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专业选择。在商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学科,它注重探索真理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 维和学习态度,注重实验探究。物理的知识点是由表及里,从物质现象到
内容摘要: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其创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职院校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发展时期,其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已经成为现阶段中职教育的一大难题所在。针对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文章将围绕中职语文课堂教育的实施与
英语新课程的改革让中职英语课堂发生了很多的改变,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老师开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