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肩负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任,应解放思想,从实践条件、创新氛围、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创造条件,积极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刘薇(1976-),女,湖南张家界人,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农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王立金(1975-),男,贵州安顺人,华中农业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0)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号召下,华中农业大学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己任,在“崇尚学术、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于2000年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并倡导各学院设立学院级科技创新基金,是湖北省较早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高校,2007年又成为首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经过多年努力,逐步构建了国家、学校、学院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
  1.更新教育思想,让观念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推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2007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实践、创新、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突出了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实践育人观念,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实验教学项目”等立项,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将最新科研信息和成果应用于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近五年来,学校共立项74项实践教学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方法、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等,近400余名教师参与了改革研究,探索以学生探究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打下了实践基础。观念的更新,凝聚了一批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支持学生创新的导师。据不完全统计,90%以上的教授、副教授通过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等形式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
  2.营造创新氛围,让文化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牵引力
  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环境熏陶,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三年来共举行了各类讲坛、讲座427场,近500名学者、行业精英向我校学生展现了独具个性的思想和智慧,促进了学术情怀、学术素养、学术追求的形成和提升。为促进大学生交流学术,分享经验与教训,学校于2002年起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论坛,以项目进展报告、经验交流会、专家学术报告等形式开展交流;于2003年起每年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勇于创新”为宗旨,以论坛、沙龙等为主要形式开展交流;动物科技协会、水产科普协会等19个学术性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启动了“千问计划”和“教授下寝室”活动,营造了宽松、平等的环境,鼓励教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目前,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创新文化已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3.建设科技创新基地,让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学校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建设、集成功能”的思路,系统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创建了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由创造的环境条件。目前,拥有24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与科研基地有机连接、集中成片、交融互促的校内基地2000余亩和近211个校外基地。2009年,学校着力实施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教学实习基地。此外,学校有作物遗传改良、农业微生物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46个校级研发平台和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一套由研发、中试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宏观调控,学校建立了吸纳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的长效机制,教学科研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近5年来共完成1313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接纳了8000余名学生参加研究。
  4.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让制度成为科技创新的保障
  学校自2000年起逐步构建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理科基金项目)—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三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体系。为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健康发展,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协调指导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创新实验教学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一系列申报、立项、指导、评审、验收、奖励、转化制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自组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申请、自主实验、自主管理”。为激发学生热情,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将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参与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研训练及其学术成果认定课外学分。建立科技创新档案,评选“优秀研究项目”、“科技之星”、“科技创新积极分子”。对创新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获得专利或产生一定社会应用价值的学校给予奖励,并在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授予“大学生科技创新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的创新成果在教师技术职务晋升时等同指导教师成果。
  5.总结学生创新成效,让内在需求成为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技创新活动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找到了学业目标,拓宽了专业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部分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表示“有时候觉得很辛苦,但是看到预想在逐步实现,心里很有成就感”;“我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受挫,但是正是这样的考验,使我们得到了锻炼。”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发现了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好苗子,增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使命感。老师们反映“大学生虽然基础较薄弱,能力有限,但他们身上蕴含了无穷的创造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科技繁荣的希望”;“如果科技创新要敢于冒险,那么大学生就是寻求突破的工兵。”科技创新成了众多学子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挑战杯”、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120余项,其中一等奖60余项,各类竞赛获奖总计达600多项;90多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5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8项,2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光明日报、武汉晚报、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节目等媒体专题报道了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几点思考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模式上为学生营造创新空间
  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同时也需要解放时间和空间。过多的学时学分容易使学生疲于上课,疲于考试,因此,应适当减少总学时学分的要求,重点减少课内学时学分,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时空。此外,高校应根据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按“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创新,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类培养、本硕贯通、双学位、主辅修、研博衔接以及“学研产”结合等培养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围绕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核心任务,始终贯穿主动实践理念,加强实验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课内外结合,强化综合实习和科研训练。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上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改变这一状况,应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开展小班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核心课、实验课等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研究性教学课程,强化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学术性,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互动研讨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倡导团队学习、网络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和网上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加大考试方法改革力度,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
  3. 加强与社会业界的联系,从实际出发拓宽大学生创新领域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起到一定的教育功能外,还应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所研究的领域,因为学生的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的局限,大部分内容囿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其价值体现较为单一。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业界的联系和互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增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的社会性和应用性,此外,应加强教务、科技、学工、团委多部门及业界联动,健全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的激情。
  总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应打破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投入等创新教育瓶颈,把创新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让广大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高翅,徐跃进,王平祥,等.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多元实践育人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80-82.
  [2]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3]张廷.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生生涯导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谐视域中的大学生生涯导航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中心,倡导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和谐;其价值取向是以和谐价值观引导为方向,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其动力源泉是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倡导人的内在心灵的和谐。  关键词:隐性课程;和谐价值观;积极心理学  作者简介:罗泽如(1970-),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机械
期刊
摘要:用测验法与问卷法,以高职生为被试,探讨认知风格与三段论推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性学生和场独立性学生推理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说明“气氛效应”对不同认知风格学生三段论推理成绩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查普曼等人的换位理论。(2)在三段论推理中,场依存性学生和场独立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处于不同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方式的变化。本研
期刊
摘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与技能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考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能力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尹尚军(1968-),女,安徽桐城人,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化学、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它象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把握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需求,引导其网络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网络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郭秀兰(1964-),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教授,管理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及教育现状,本文分析了目前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提出大学生如何强化素质教育以及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并对如何解决工程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全面教育  作者简介:张军(1967-),男,黑龙江大庆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
期刊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更是受到全球的关注,北京大学生在大型活动中高水平、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志愿服务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其是北京地区中小型高校的就业工作开辟了新渠道,如何将志愿服务沉积的成果长效化并运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校思政研究的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作为基础公共课的数学课程改革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考核办法的改革等方面说明了笔者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数学实验  作者简介:于烊(1981-),男,河北沧州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学。(河北 保定 071051)    高职教育以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和够用
期刊
摘要:利用Flash开发工具,设计矢量化图形的以通用组件为单元的数字电子技术课件,通过编写组件控制的AS脚本,不仅使之操作简单、快捷,而且应用灵活、多变,达到一个组件多示例演示的功能,并且为多媒体课件的资源整合和架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通用组件;课件;多示例演示;资源整合;架构设计  作者简介:于国防(1965-),男,山东高青人,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信电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期刊
摘要: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构成。高职院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等多项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构成;提升   作者简介:杨虹(1978-),女,湖南临澧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肖贻杰(1973-),男,湖南武冈人,长沙航空职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与行动,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上从消极心理到积极品质、从事后干预到积极预防、从被动矫正到积极治疗的转变;在实施策略中以增加积极情感、塑造积极人格、构建积极环境为主,开展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教育   作者简介:姜志强(1985-),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助教,工程硕士,主要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