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故事导课,激发求知欲
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中,故事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借助故事导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铺陈渲染,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兴趣盎然,求知欲冲动。例如,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第4胎一定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
2. 适度提问,激活思维
回答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整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设置的问题之间还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例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此后提问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 设计讨论,激励参与
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利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的教学。比如学习“形形色色的生物”这一节,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特征?一个人的回答往往比较单调,不能全面准确的概括。小组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能激活个人思维,触类旁通,引导更多的思考,得出多样化的答案。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考,淡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另外,小组成员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他们经常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就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小组成员间各有分工,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內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显示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4. 联系生活,激起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节内容时,可结合讲授常见的器官疾病(如胃疼、阑尾炎、胰腺炎、盲肠炎和肝脏疾病等)及其预防,并利用可拆卸的人体模型给学生展示相应器官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课后还将模型留在教室里供学生巩固和探索。于是常有学生指着自己的某个部位问:老师,如果这里有些疼,是不是说明器官有问题?在讲到“血液”和“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时候,将事先准备的医院血液检查分析报告单和尿液检查分析报告单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分析病情。每到此时,学生都表现得异常好奇,甚至有的学生会将自己或家人的化验单拿来和大家一起分析探讨,或课后找教师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也激起了学生了解科学的好奇心。
5. 灵活运用教材,提高效率
为了与教学设计联系更密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尝试灵活运用教材。例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教材按照事物形成的规律呈现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而学生在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模型,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后,完全有能力直接推测出尿的排出途径。这样就节约了课堂时间,为本节的重难点“尿的形成”留出了足够的分析讨论时间,课堂结构更趋于合理。
6. 课堂训练,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它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形式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要富有创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活学活用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清晨我们喝下的水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水分的排出是不是无意义的浪费现象?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水习惯?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中,故事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师借助故事导课,用绘声绘色的语言铺陈渲染,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能使学生精神焕发,兴趣盎然,求知欲冲动。例如,在学习“人的性别决定”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超生游击队”的故事,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疑问,女主人公一连生了3个女孩,第4胎一定会是男孩吗?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故事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同学们不禁想:如果他们真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
2. 适度提问,激活思维
回答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整合等。比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一般陆生植物的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绿?为什么要将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处理的薄而透明?设置的问题之间还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例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此后提问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 设计讨论,激励参与
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利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教师的教学。比如学习“形形色色的生物”这一节,出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生物有哪些特征?一个人的回答往往比较单调,不能全面准确的概括。小组讨论时,你一言我一语,能激活个人思维,触类旁通,引导更多的思考,得出多样化的答案。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考,淡化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另外,小组成员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他们经常进行交流,相互之间就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小组成员间各有分工,这样能在有限的时间內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显示出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4. 联系生活,激起好奇心
例如,在讲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一节内容时,可结合讲授常见的器官疾病(如胃疼、阑尾炎、胰腺炎、盲肠炎和肝脏疾病等)及其预防,并利用可拆卸的人体模型给学生展示相应器官在人体内的具体位置,课后还将模型留在教室里供学生巩固和探索。于是常有学生指着自己的某个部位问:老师,如果这里有些疼,是不是说明器官有问题?在讲到“血液”和“尿的形成和排出”的时候,将事先准备的医院血液检查分析报告单和尿液检查分析报告单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相关知识分析病情。每到此时,学生都表现得异常好奇,甚至有的学生会将自己或家人的化验单拿来和大家一起分析探讨,或课后找教师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指导生活的科学方法,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也激起了学生了解科学的好奇心。
5. 灵活运用教材,提高效率
为了与教学设计联系更密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尝试灵活运用教材。例如在“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教材按照事物形成的规律呈现内容: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出。而学生在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模型,了解了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后,完全有能力直接推测出尿的排出途径。这样就节约了课堂时间,为本节的重难点“尿的形成”留出了足够的分析讨论时间,课堂结构更趋于合理。
6. 课堂训练,活学活用
“课堂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它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注意练习形式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要富有创意,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注重活学活用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学习“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练习:清晨我们喝下的水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水分的排出是不是无意义的浪费现象?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饮水习惯?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