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为了探索提高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通过几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实验方法的可行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训练在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方面都有明显进步,更加坚定了学生学农、爱农与献身农业科技的信念。
关键词:农学专业;核心课;优化与整合;教学效果
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3月至9月是我国南方地区作物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更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重要观测期,在过去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安排上,经常遇到实验课安排与正常理论课进度不协调的矛盾。而且,过去作物育种学实验和作物栽培学实验分别附属于理论课,存在内容重复、部分内容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现状。同时,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实验课开设为独立的课程已成为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保证专业核心课实验与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对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教学计划经过几次调整,减少了总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实验与实习教学质量,我们本着以科研和生产实际为现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的内容。为此,我们根据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实验与实习教学大纲对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
一、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计划的优化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为目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为依据,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有机整合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并集成种子学和生物技术的部分内容,以科研、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村生产田为基地对实践教学计划、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为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计划。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数,作物栽培学实验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40学时;作物育种学实验由原来的22学时增加到40学时。二是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和作物生长季节性统筹考虑,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整合为农学实验一门课程,并单独考核实现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三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快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生态保护理念,改造与提升传统农学专业的步伐,强化本科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按照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原则,我们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即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实验内容。四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强度。在重新制订的实验教学计划中,我们按照作物生长发育和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强调了实验技能与操作的掌握。并在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加大有一定难度和强度并能结合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不会感到实验与实习乏味,调动学习热情。五是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我们将本科班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在第四、五两个学期以及期间的一个暑期进行。这样,避免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也为将来的综合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校农学系学生毕业综合实习都安排在全国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进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将在校专业核心课实验中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习中,无论是室内的考种、生化测试、电泳组培;还是田间的观察记载、杂交自交、常规栽培管理都能很好地完成,体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习表现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一致好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油料所、水稻所、土肥所、山东农科院、湖北农科院等实习单位都和我院签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承诺长期接纳我们的实习学生。学生通过实习也和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了良好关系。近几年先后有15名毕业生考入实习单位的硕士研究生;此外学生用实习中获得的数据完成的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有30多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我们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验的主体对象的原因是:①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江汉平原也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的主产区,选择这几种作物为主体对象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③涉及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科研成果、教学经验、技术体系和经验教训等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软件的支持;其次丰富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践培训的目的是为科研、生产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深入到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中去,才能真实地了解和熟悉科研与生产现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我们在新制订的计划中专门增加了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现场实验与实习的内容与学时。
二、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过去开出的实验20多个,共计48学时左右。优化整合成《农学实验》后,实验学时增加到80学时,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达到73个。由于实验项目多,实验学时有限,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一步优化配置,选择的实验内容精益求精,符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
1.根据专业核心课的特点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在作物栽培学实验中重点教会学生正确把握与处理“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应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使作物适应环境,或使环境满足作物。所以作物栽培学教学实验应能体现上述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在育苗技术方面增设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技术、早稻薄膜水育秧等4个实验;在田间苗情诊断技术方面设置了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田间苗情诊断实验5个;在作物形态学观察方面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类型识别、花芽分化、果枝叶枝区别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14个;在作物干物质生产与光合性能测定技术方面设置了叶面积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作物光合速率测定、作物干物质生产分析实验4个;在作物逆境胁迫方面设置了棉花旱、涝危害症状及有关生理测定、油菜的抗寒性鉴定、小麦苗期抗旱性测定3个实验。在作物育种学实验中优化设置了主要作物的杂交、自交与制种技术实验8个;主要作物育种程序设计实验2个;作物测产与室内考种实验7个;作物品质测定实验7个;种子检测实验5个;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实验6个;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3个。通过优化设置上述实验内容,既反映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专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专业核心课的实验课内容、项目进行优化与调整,主要是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加内容丰富、技术性强、代表面广的综合性实验。
2.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选择性地开设实验。在新整合和优化的73个实验项目中,由于实验总学时数的限制,这些项目不可能全部开设。我们根据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选择性地开设实验。例如作物田间生育观察以及田间苗情诊断技术在科研与生产中,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作物栽培还是作物育种工作,都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此外种子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杂交与制种技术、作物育种程序、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等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对这些实验我们将其列入必开实验内容,并作为考核学生专业核心课实践技能的主要指标。
3.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同步开设实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而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直观性,为配合理论教学,我们将理论教学的进度尽量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使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能够很好地完成。例如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我们将理论课安排在春季和夏季,这样在进行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育苗技术、形态观察、苗情诊断、杂交自交、光合性能测定等实验时就可以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从而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4.根据生产、科研发展趋势增设实验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手段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手段在生产上的应用,我们增加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的培育、DNA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等技术等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思路上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使学生能够把握学科前沿技术与学科发展动态,避免出现知识陈旧与过时的现象。
5.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实验内容。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核心课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学科知识陈旧肤浅,无知识可学或学了将来对自己找工作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以敷衍应付为主;二是认为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学习容易,应用困难。即认为专业核心课的实验技能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一用就错”,针对学生的心理,在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时,注意把专业核心课涉及的内容和当前生产科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将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把前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科研成果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以前的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多采用一个模式:讲解——示范——操作——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束缚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也不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尽量使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跃。如在“小麦与棉花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只讲解试验的目的和所用材料的性质,让学生自己设计田间试验的重复次数、小区面积大小以及种植的密度和规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再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的指导确定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的方案。这样的教学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专业核心课是通过对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等作物各项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以及主要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科学决策必须基于获得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系统数据,进而为田间诊断和指导科研与生产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科研与生产实践中没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这样的试验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的实验中,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新优化与整合的实验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许多相关思考方式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原始数据采集的原则和获得原始数据的方法;实际获得原始数据的操作要领;对原始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原始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对指导生产管理的意义;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等。学生在通过实验与实习后,参照上述思考方式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就有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必须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以往的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是在教学实验基地内单独准备,不仅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经费,而且实验材料并不来自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实验材料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通过与荆州市几家知名农业企业合作以及与学校周边农村合作,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全部取自于老师科研试验田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的生产田,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和科研现状。
四、优化与整合的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更加关心学科和生产的发展,并把在实验课中学到的专业技能主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来自农村家有生产责任田的学生,更加关心实验课,并把自家的作物生产情况与实验课中学到的知识相对照,不断与指导教师探讨生产中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较为完整的栽培与育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从事作物栽培与育种科研、生产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提高了学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并知道从何处入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还应用实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家的生产田进行分析,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些都说明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专业意识,坚定了专业思想。通过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培养了学生专业意识,使其明确了专业目标,进一步坚定了学农信念。考研率达到50%以上,95%学生表示毕业后用所学之长找工作,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专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优化与整合的体会
1.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用真挚的感情和饱满的作风去感染学生,这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2.实验内容要通盘考虑,合理选择,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灵活性和渐进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能主动接收知识和主动探索未知。
3.实验内容设置要有科学性。选定的实验要有实用性、典型性、代表性,实验结果必须科学、合理。对于学术界没有定论的或正在试验阶段的内容一般不列入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学术动态介绍。
4.实验取材要准确?摇这就要求实验准备要充分,除准备好仪器药品外,还要精心准备实验用的作物材料,如果材料采集不合理,实验结果就不准确,甚至得不到结果。
5.实验开设时间合理。专业核心课实验往往受作物生长季节影响,为了保证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专业核心课实验开设时间应该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否则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无法保证,因而实验就不能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郭风法,李向东,史春余,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4):79-81.
[2]海江波,索学芳,高金锋.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2,(2):39-40.
[3]李文,高尔明,赵全志,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4):25-27.
[4]李明达.加强《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3,(10):64-64.
[5]康向阳,胡冬梅.林木育种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68-70.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Y08008?摇2008)
关键词:农学专业;核心课;优化与整合;教学效果
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又是这两门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具有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3月至9月是我国南方地区作物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更是农学专业核心课程实验与实习重要观测期,在过去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与实习安排上,经常遇到实验课安排与正常理论课进度不协调的矛盾。而且,过去作物育种学实验和作物栽培学实验分别附属于理论课,存在内容重复、部分内容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现状。同时,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重视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实验课开设为独立的课程已成为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保证专业核心课实验与实习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思想,对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人才,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教学计划经过几次调整,减少了总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提高实验与实习教学质量,我们本着以科研和生产实际为现场,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不断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的内容。为此,我们根据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实验与实习教学大纲对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从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与整合。
一、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计划的优化与整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为目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为依据,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有机整合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并集成种子学和生物技术的部分内容,以科研、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村生产田为基地对实践教学计划、内容、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为使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专业核心课的实践教学计划。一是增加了实验课的学时数,作物栽培学实验由原来的24学时增加到40学时;作物育种学实验由原来的22学时增加到40学时。二是根据理论教学进程和作物生长季节性统筹考虑,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作物栽培学实验、作物育种学实验整合为农学实验一门课程,并单独考核实现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三是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加快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生态保护理念,改造与提升传统农学专业的步伐,强化本科生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按照有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快速发展的原则,我们对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即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实验内容。四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和强度。在重新制订的实验教学计划中,我们按照作物生长发育和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强调了实验技能与操作的掌握。并在新的实验教学计划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加大有一定难度和强度并能结合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不会感到实验与实习乏味,调动学习热情。五是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我们将本科班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安排在第四、五两个学期以及期间的一个暑期进行。这样,避免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同时也为将来的综合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我校农学系学生毕业综合实习都安排在全国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进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将在校专业核心课实验中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实习中,无论是室内的考种、生化测试、电泳组培;还是田间的观察记载、杂交自交、常规栽培管理都能很好地完成,体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实习表现得到实习单位领导和实习指导老师一致好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油料所、水稻所、土肥所、山东农科院、湖北农科院等实习单位都和我院签定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承诺长期接纳我们的实习学生。学生通过实习也和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建立了良好关系。近几年先后有15名毕业生考入实习单位的硕士研究生;此外学生用实习中获得的数据完成的本科学士毕业论文有30多篇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我们以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甘薯、马铃薯、芝麻等小宗作物作为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验的主体对象的原因是:①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最大,江汉平原也是我国水稻、棉花、油菜的主产区,选择这几种作物为主体对象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③涉及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科研成果、教学经验、技术体系和经验教训等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软件的支持;其次丰富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提供了硬件的支持。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践培训的目的是为科研、生产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只有深入到农业科研和生产实际中去,才能真实地了解和熟悉科研与生产现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我们在新制订的计划中专门增加了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现场实验与实习的内容与学时。
二、优化与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过去开出的实验20多个,共计48学时左右。优化整合成《农学实验》后,实验学时增加到80学时,可供选择的实验项目达到73个。由于实验项目多,实验学时有限,这就要求对实验内容进一步优化配置,选择的实验内容精益求精,符合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
1.根据专业核心课的特点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在作物栽培学实验中重点教会学生正确把握与处理“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的理论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应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使作物适应环境,或使环境满足作物。所以作物栽培学教学实验应能体现上述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在育苗技术方面增设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技术、早稻薄膜水育秧等4个实验;在田间苗情诊断技术方面设置了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田间苗情诊断实验5个;在作物形态学观察方面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类型识别、花芽分化、果枝叶枝区别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14个;在作物干物质生产与光合性能测定技术方面设置了叶面积测定、叶绿素含量测定、作物光合速率测定、作物干物质生产分析实验4个;在作物逆境胁迫方面设置了棉花旱、涝危害症状及有关生理测定、油菜的抗寒性鉴定、小麦苗期抗旱性测定3个实验。在作物育种学实验中优化设置了主要作物的杂交、自交与制种技术实验8个;主要作物育种程序设计实验2个;作物测产与室内考种实验7个;作物品质测定实验7个;种子检测实验5个;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实验6个;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3个。通过优化设置上述实验内容,既反映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和提高专业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专业核心课的实验课内容、项目进行优化与调整,主要是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加内容丰富、技术性强、代表面广的综合性实验。
2.结合科研与生产实际选择性地开设实验。在新整合和优化的73个实验项目中,由于实验总学时数的限制,这些项目不可能全部开设。我们根据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选择性地开设实验。例如作物田间生育观察以及田间苗情诊断技术在科研与生产中,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作物栽培还是作物育种工作,都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此外种子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杂交与制种技术、作物育种程序、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等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对这些实验我们将其列入必开实验内容,并作为考核学生专业核心课实践技能的主要指标。
3.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同步开设实验。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而课堂教学往往缺乏直观性,为配合理论教学,我们将理论教学的进度尽量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使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能够很好地完成。例如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我们将理论课安排在春季和夏季,这样在进行水稻、棉花、玉米等作物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育苗技术、形态观察、苗情诊断、杂交自交、光合性能测定等实验时就可以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从而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4.根据生产、科研发展趋势增设实验内容。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手段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科研手段在生产上的应用,我们增加了作物无土培养介质与培养液的配置;棉花无土育苗技术;水稻旱育抛秧的培育、DNA分子标记、组织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等技术等实验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能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思路上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使学生能够把握学科前沿技术与学科发展动态,避免出现知识陈旧与过时的现象。
5.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实验内容。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核心课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学科知识陈旧肤浅,无知识可学或学了将来对自己找工作作用不大。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以敷衍应付为主;二是认为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学习容易,应用困难。即认为专业核心课的实验技能是“一听就懂、一做就会、一用就错”,针对学生的心理,在优化与整合实验内容时,注意把专业核心课涉及的内容和当前生产科研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机结合,将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把前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科研成果贯穿融合于各个实验中。
三、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以前的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多采用一个模式:讲解——示范——操作——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束缚了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也不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与学的矛盾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尽量使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跃。如在“小麦与棉花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只讲解试验的目的和所用材料的性质,让学生自己设计田间试验的重复次数、小区面积大小以及种植的密度和规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再通过课堂讨论和老师的指导确定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的方案。这样的教学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专业核心课是通过对水稻、棉花、油菜、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和芝麻等作物各项农艺性状的调查分析以及主要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科学决策必须基于获得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系统数据,进而为田间诊断和指导科研与生产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科研与生产实践中没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是不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这样的试验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核心课的实验中,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重新优化与整合的实验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许多相关思考方式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原始数据采集的原则和获得原始数据的方法;实际获得原始数据的操作要领;对原始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原始数据分析结果说明什么问题;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对指导生产管理的意义;根据原始数据分析结果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等。学生在通过实验与实习后,参照上述思考方式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就有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必须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以往的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是在教学实验基地内单独准备,不仅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经费,而且实验材料并不来自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实验材料缺乏准确性和代表性。通过与荆州市几家知名农业企业合作以及与学校周边农村合作,专业核心课教学实验材料全部取自于老师科研试验田和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的生产田,通过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现状和科研现状。
四、优化与整合的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更加关心学科和生产的发展,并把在实验课中学到的专业技能主动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来自农村家有生产责任田的学生,更加关心实验课,并把自家的作物生产情况与实验课中学到的知识相对照,不断与指导教师探讨生产中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优化与整合农学专业主要专业核心课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大田作物水稻、棉花、油菜、小麦、大豆、玉米较为完整的栽培与育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以及从事作物栽培与育种科研、生产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提高了学生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并知道从何处入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同学还应用实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家的生产田进行分析,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些都说明通过专业核心课实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了专业意识,坚定了专业思想。通过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培养了学生专业意识,使其明确了专业目标,进一步坚定了学农信念。考研率达到50%以上,95%学生表示毕业后用所学之长找工作,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专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优化与整合的体会
1.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专业核心课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用真挚的感情和饱满的作风去感染学生,这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
2.实验内容要通盘考虑,合理选择,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灵活性和渐进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容易进入角色,能主动接收知识和主动探索未知。
3.实验内容设置要有科学性。选定的实验要有实用性、典型性、代表性,实验结果必须科学、合理。对于学术界没有定论的或正在试验阶段的内容一般不列入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学术动态介绍。
4.实验取材要准确?摇这就要求实验准备要充分,除准备好仪器药品外,还要精心准备实验用的作物材料,如果材料采集不合理,实验结果就不准确,甚至得不到结果。
5.实验开设时间合理。专业核心课实验往往受作物生长季节影响,为了保证有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专业核心课实验开设时间应该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否则实验材料与实验场所无法保证,因而实验就不能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郭风法,李向东,史春余,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4):79-81.
[2]海江波,索学芳,高金锋.作物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2,(2):39-40.
[3]李文,高尔明,赵全志,等.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4):25-27.
[4]李明达.加强《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3,(10):64-64.
[5]康向阳,胡冬梅.林木育种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1):68-70.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学专业核心课实验整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Y08008?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