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城乡精神娱乐的同质化,地方戏曲的发展空间逐渐变小,这对地方戏曲的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在当前的文化消费环境下,传统戏曲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在师资与传承方面。因此,传承和创新才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共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清末,黄梅县的采茶曲流传到安徽省内,很快地,黄梅戏就与当地民间戏曲形成完美的结合,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式剧种。而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并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一、黄梅戏人才发展的现状
(一)市场与教育的衔接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十多年来,黄梅戏团体实现转企改制,黄梅戏院团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一批黄梅新人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梅戏事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中小学戏剧教育没有得到扎实推进;黄梅戏学校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生源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体系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剧团待遇普遍较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整体演出实力较弱;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整理发掘不够;从剧目创作到商业推广,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黄梅戏未来发展的方向终究要与时代相适应,在自媒体大范围普及的条件下,黄梅戏应该逐步由舞台、剧场表演向影视剧、短视频以及大规模山水实景剧演出渗透。黄梅戏本身就有很强的感染力,百姓喜闻乐见,这些都是黄梅戏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黄梅戏要主动融合受众群体的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这样才能实现黄梅戏的复兴之路。
(二)人才培养的问题
曾几何时,黄梅戏作为地方戏剧种,在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不仅有《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的知名作品,还有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这样的著名演员。尤其是中青年演员马兰、吴琼、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她们的演技,博得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那也是黄梅戏发展的黄金年代。就黄梅戏的现状,吴琼曾指出:“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已经离戏曲越来越远,戏曲工作者应该主动地走到年轻人的队伍里面和他们同行。”笔者认为,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目前缺少像于魁智、张火丁那样的京剧知名演员,也缺少像王珮瑜那样对年轻观众具有号召力的中青年演员,因此想要保持持久的活力,再复当年的辉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黄梅戏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传统戏曲面临的问题。如果一个戏曲剧种只是那么几出老戏,说起来还是过去那些老演员,喜欢听戏的只是一些老观众,而没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那么这个剧种也就失去了活力。
二、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优秀的戏剧要有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更离不开的是各类戏曲人才,黄梅戏未来的发展其实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竞争,当然这里说的人才包括舞台表演人才、剧目创作人才、音乐人才和导演人才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乡精神娱乐的同质化,地方戏曲的发展空间逐渐收窄,严重制约地方戏曲的持续发展。当前,传统戏曲面临不小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在师资与传承方面。传承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如何培养黄梅戏艺术人才,加强该剧种的人才储备,已经黄梅戏文化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黄梅戏人才的培养。
一是要在充分吸收黄梅戏精髓和底蕴的前提下,有计划有要求地发掘和培养人才。从现阶段来看,黄梅戏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创作人才不够精也不够多。传唱了多年的老曲目已经是经典作品,后世人才不可能会在翻新经典曲目基础上获得原曲目当时的成功,因为经典曲目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演绎已经让百姓有了思维上的定式。因此,人们需要再发掘再创作,创新型人才才是黄梅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人们为之提供优渥的土壤条件,通过专业的院校学习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文艺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政府人才培养政策和资金的保障,逐步优化现有黄梅戏人才培养环境,吸引大量爱好黄梅戏、愿意为黄梅戏事业发展努力学习的人才。
二是成立专项基金为各类人才創造机会,降低艺术人才评选职称的门槛。建议政府拿出专项基金来成立艺术人才的帮扶项目,为年轻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提供展示的平台,设立奖项。同时,召开专家听证会,根据黄梅戏艺术的现状,降低评聘职称的门槛,为艺术人才创造机会。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单位、地域、身份、职称界限,对一些特殊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在户籍迁移、职称评定、奖励评比、家属随迁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三是扶持培养本土艺术人才。黄梅戏的地方戏特征决定它是一个接地气的剧种,任何外来形式的艺术在黄梅戏领域的尝试都必须与本土相融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黄梅戏艺术人才摸底,摸清黄梅戏艺术人才家底,建立黄梅戏人才数据库,大力扶持培养本土艺术人才。加大对戏校的资金投入,支持黄梅戏校的发展:对戏校学生学杂费实行全免,由省市财政实行转移支付;提升戏校学历档次,充实戏校师资队伍,放宽增人政策,改革现行增人不增资的财政定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在戏校开设“黄梅戏少儿班”“黄梅戏新秀班”,培养黄梅戏后继人才;真正把戏校办成培养、输送黄梅戏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四是发现和培养戏曲新媒体精英人才。从瓦肆勾栏之中的小戏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跨越式发展固然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样不可否认电影、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功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梅戏尤其要运用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当下,黄梅戏应当与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黄梅戏的两次全国化进程是分别通过电影、电视剧的传媒形式实现的。这种现象说明,黄梅戏比其他的剧种更具有与现代传媒的亲和力。在未来发展上,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应该是产生独立的艺术品格,如能在影视剧中最大限度保有戏曲舞台演出中“场”的效应和互动性,黄梅戏的影视化道路必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创意提供新的视点!
(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鲁昆鹏(1979-),男,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黄梅戏演唱。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共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清末,黄梅县的采茶曲流传到安徽省内,很快地,黄梅戏就与当地民间戏曲形成完美的结合,衍生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式剧种。而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并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一、黄梅戏人才发展的现状
(一)市场与教育的衔接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十多年来,黄梅戏团体实现转企改制,黄梅戏院团市场意识不断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一批黄梅新人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成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黄梅戏事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中小学戏剧教育没有得到扎实推进;黄梅戏学校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生源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体系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剧团待遇普遍较低,人才进不来、留不住,整体演出实力较弱;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整理发掘不够;从剧目创作到商业推广,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黄梅戏未来发展的方向终究要与时代相适应,在自媒体大范围普及的条件下,黄梅戏应该逐步由舞台、剧场表演向影视剧、短视频以及大规模山水实景剧演出渗透。黄梅戏本身就有很强的感染力,百姓喜闻乐见,这些都是黄梅戏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在不失本色的前提下,黄梅戏要主动融合受众群体的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这样才能实现黄梅戏的复兴之路。
(二)人才培养的问题
曾几何时,黄梅戏作为地方戏剧种,在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不仅有《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的知名作品,还有严凤英、马兰、吴琼、韩再芬这样的著名演员。尤其是中青年演员马兰、吴琼、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她们的演技,博得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那也是黄梅戏发展的黄金年代。就黄梅戏的现状,吴琼曾指出:“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人群已经离戏曲越来越远,戏曲工作者应该主动地走到年轻人的队伍里面和他们同行。”笔者认为,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目前缺少像于魁智、张火丁那样的京剧知名演员,也缺少像王珮瑜那样对年轻观众具有号召力的中青年演员,因此想要保持持久的活力,再复当年的辉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黄梅戏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传统戏曲面临的问题。如果一个戏曲剧种只是那么几出老戏,说起来还是过去那些老演员,喜欢听戏的只是一些老观众,而没有很多年轻人喜欢,那么这个剧种也就失去了活力。
二、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优秀的戏剧要有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更离不开的是各类戏曲人才,黄梅戏未来的发展其实是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竞争,当然这里说的人才包括舞台表演人才、剧目创作人才、音乐人才和导演人才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城乡精神娱乐的同质化,地方戏曲的发展空间逐渐收窄,严重制约地方戏曲的持续发展。当前,传统戏曲面临不小的发展困境,尤其是在师资与传承方面。传承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如何培养黄梅戏艺术人才,加强该剧种的人才储备,已经黄梅戏文化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黄梅戏人才的培养。
一是要在充分吸收黄梅戏精髓和底蕴的前提下,有计划有要求地发掘和培养人才。从现阶段来看,黄梅戏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创作人才不够精也不够多。传唱了多年的老曲目已经是经典作品,后世人才不可能会在翻新经典曲目基础上获得原曲目当时的成功,因为经典曲目已经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演绎已经让百姓有了思维上的定式。因此,人们需要再发掘再创作,创新型人才才是黄梅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人们为之提供优渥的土壤条件,通过专业的院校学习培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文艺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政府人才培养政策和资金的保障,逐步优化现有黄梅戏人才培养环境,吸引大量爱好黄梅戏、愿意为黄梅戏事业发展努力学习的人才。
二是成立专项基金为各类人才創造机会,降低艺术人才评选职称的门槛。建议政府拿出专项基金来成立艺术人才的帮扶项目,为年轻的编剧、导演、作曲、演员提供展示的平台,设立奖项。同时,召开专家听证会,根据黄梅戏艺术的现状,降低评聘职称的门槛,为艺术人才创造机会。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打破单位、地域、身份、职称界限,对一些特殊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在户籍迁移、职称评定、奖励评比、家属随迁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三是扶持培养本土艺术人才。黄梅戏的地方戏特征决定它是一个接地气的剧种,任何外来形式的艺术在黄梅戏领域的尝试都必须与本土相融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黄梅戏艺术人才摸底,摸清黄梅戏艺术人才家底,建立黄梅戏人才数据库,大力扶持培养本土艺术人才。加大对戏校的资金投入,支持黄梅戏校的发展:对戏校学生学杂费实行全免,由省市财政实行转移支付;提升戏校学历档次,充实戏校师资队伍,放宽增人政策,改革现行增人不增资的财政定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在戏校开设“黄梅戏少儿班”“黄梅戏新秀班”,培养黄梅戏后继人才;真正把戏校办成培养、输送黄梅戏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四是发现和培养戏曲新媒体精英人才。从瓦肆勾栏之中的小戏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跨越式发展固然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但同样不可否认电影、电视等新型传播方式的功劳,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梅戏尤其要运用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黄梅戏。当下,黄梅戏应当与现代传媒、新的传播渠道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黄梅戏的两次全国化进程是分别通过电影、电视剧的传媒形式实现的。这种现象说明,黄梅戏比其他的剧种更具有与现代传媒的亲和力。在未来发展上,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应该是产生独立的艺术品格,如能在影视剧中最大限度保有戏曲舞台演出中“场”的效应和互动性,黄梅戏的影视化道路必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创意提供新的视点!
(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鲁昆鹏(1979-),男,湖北黄冈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黄梅戏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