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语出《佛典》。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从一朵花中能看到世界,从一片叶中能顿悟真理,的确非凡夫俗子所能及!这告诉我们:人世间很多智慧、真理、情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感悟与体验。联想到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多:完成限时阅读、根据题意判断、归纳中心思想等,总是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教师企盼的“标准答案”,从而顺利完成阅读任务。事实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长、缘木求鱼。因为阅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与理解能力,透过文字标点,能够感受一种氛围、寻求一种乐趣、获得某种智慧,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感悟才是阅读活动的本质。
  一、感性体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感悟,首先是来自感性的体验。人世间存在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而无论是善良和邪恶、美好与丑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小学生人生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某种感性体验。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只注重对文章分析的现象依然存在。阅读课上,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而后帮助学生分析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的后果是淡化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判断,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中逐渐被泯灭了。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构建心中的一幅“图景”。这种图景可以是有现实基础的,也可以是虚无缥缈的,既可以令人欢欣鼓舞的,也可以令人暗情神伤的。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会找到它的“情感”基础,才会迸发出它的生命火花。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笔者借助多媒体将课文中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特产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美”的赞叹声。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通过天空美、小河美的描写,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作用,感受文本的内涵;同时,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让学生尽情陶醉在美不胜收的情境中,充分诵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品味作者那种简练而多样的表达方式。
  二、理性思考,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毋庸置疑,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得到一定的情感体验,了解了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感受到文章的魅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渴望。然而,这种体验是瞬间的。如果学生不加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这种美好的“感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把感性的体验升华为深层的感悟,让学生不仅看到“花”,更要看到“花”后面的“世界”;要引领学生在美的感染和熏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例如,《特殊的葬礼》一文叙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辉煌的历史和枯竭的命运,令人深省。阅读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葬礼通常都是为逝世人而举行的,但本文的题目是“特殊的葬礼”,这“特殊”在什么地方?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是什么样的?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又是什么样的?用“ ”画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枯竭?用“■”画下来。在学生阅读后,教师继续引导:“塞特凯达斯瀑布犹如一位慈祥的老人,刚刚还在亲切地与你讲着故事,与你在夜幕下数着星星,可突然,他闭上了眼睛,渐渐離我们远去了……”通过今昔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原因,寻求答案,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阅读,摒弃了教师“专家式”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与感悟,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对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三、自然生成,提升学生读写水平
  经过长期的阅读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当阅读材料中的情境与学生们的生活经历有某种关联时,他们情感的火花就会闪现出来,他们的感悟思维就会被激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思维的多样性与情感的复杂性就会呈现出来。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让学生在感悟作品的同时进行再创作,读与写相结合,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来。例如,在讲解《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三位学生当杂草,一位当小稻秧,一位旁白;朗读时,力求用表情、语气、语调来表现角色的特点,如杂草气势汹汹、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因为这篇童话故事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所以学生们在情感上与“小稻秧”十分接近。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对故事进行续写,对“小稻秧的历险”进行补充,让故事更加精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实现阅读的拓展和延伸。
  总之,语文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抓住阅读活动中“感悟”这一本质,让学生深入和文本对话,和作者以及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写作需要一定的素材积累,如果素材缺乏,作文也就会变得假、大、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习作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取习作的原料,丰富习作的素材。    一、活用教材资源  苏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课文到课后练习,再到每单元练习的设计,无不蕴涵着语言积累的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一)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学生年龄不同,阅读兴趣、认知水平也就不同,一、二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就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个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开始,让孩子慢慢来。    一、朗读,从音乐声里找感觉  下面是山东常丽华老师《泉挂岩而成瀑》的教学片断:  (放《致爱丽丝》的钢琴曲。配乐再读。)  师:听音乐,自己找拍子,看看从哪里开始读,要让音乐进入到你心里,进入到
【设计特点】  该教学设计为“非指示性”教学中的“基于自主点评”的设计。主要用于语言有意味、思想有深味但其语言味、思想味又不容易领悟到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俱佳的文学类文本。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该设计的“自
李镇西,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于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曾短期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出版有《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怦然心动》《心灵写诗》《听李镇西老师讲
人教版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在“语文园地”中出现了口语交际与习作合编在一起的题型。这种“合”的编排方式是在“分”的基础上的“超越”,自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口语交际”和“习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教学板块,“合”了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应该先教。通常情况(看过一些课也确实如此)是把口语交际的教学置于前,即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后再转向习作的教学。这当然是一种“序”。但除此是否还可
题记:  有一次,我校二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正对本班学生进行预习作业的训练,那节课是对科普童话《蚕姑娘》的教学。教学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蚕姑娘的认识,问题一出,学生的回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通过查找书籍或网络对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生字教学时,学生更是热情高涨,拿出了人手一本的“我的字库”和大家交流。学生因此对生字的音、形、义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师再稍作引导,大部分学生基本
真实有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课堂练习又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起着重要作用。可是,有的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在语文课堂上也出现了题海战术;而有的则针对考试“疯练”“狂练”,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其实,我们需要的语文课堂很简单,那儿没有花花哨哨的场面,有的是学生的静思默想,有的是
一段恰如其分的导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沿着我们所指的方向奔去,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我们要潜心、用心,让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好的开始。  一、平实:恰如其分地引  有的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要给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不必花心思去设计什么导语;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只有上
作文质量的好坏能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一个班级的写作能力,可以直接反应出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 抓童趣,重童心  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小学的作文题材必须是来自儿童用自
自1987年至今,我与德伦老师相识、共事已有二十余年了。他是一名植根教学实践、潜心研究、锐意改革创新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实践中,他撰写了四五百万字的经验材料,涉及语文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十余部,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中发表语文教育论文、教学指导文章数百篇。在作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尤为精深。    一、实践“读与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