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垫脚石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ix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本文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并对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加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例如,为了引入“对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手中的这张纸厚0.083毫米,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对折30次,厚度大约是多少?”学生们纷纷估计,我说:“经过计算,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们感到惊讶,甚至很多学生表示怀疑.于是列式计算:0.083×230.这时,我说:“计算230要费很长时间,很容易出錯,如果学会使用对数,很快便能算出结果.”学生们急切地倾听.这样,成功地创造了学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境.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解决问题的前提,形成创新思维的起点.有了疑问,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不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的影响,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相互独立事件”的教学中,可根据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已知诸葛亮想出计谋的概率为0.85,三个臭皮匠甲、乙、丙各自想出计谋的概率各为0.6,0.5,0.4.问这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吗?”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或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
  如,对习题:“过抛物线y2=2px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此抛物线相交,两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1和y,求证:y1y2=-p2”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用常规法、斜率关系、定义和平面几何知识等多种方法证明后,再对问题进行如下变式.
  (1)若抛物线y2=2px焦点弦两端点为A(x1,y1),B(x2,y2),则x1x2=.
  (2)过抛物线y2=2px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的弦长为.
  (3)过抛物线y2=2px焦点且倾斜角为θ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则|AB|=,S△ABC=.
  (4)若线段AB是抛物线y2=2px的焦点弦,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
  实践表明,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观念冲突,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四)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求点P(0,6)到直线l:y=x 2的距离;
  (2)求点P(1,6)到直线l:y=x 2的距离;
  (3)求点P(0,6)到直线l:x y 2=0的距离;
  (4)求点P(x0,y0)到直线l:Ax By C=0的距离.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要注意把握“度”,必须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且要合理有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五)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是一种探索性问题,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思起于疑,有疑始有进.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性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实现数学学习再创造.
  二、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展示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表征.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表征不一样,所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会不一样,这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二)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这需要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探索是能解决的,但同时,问题又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即明白.
  (三)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情境”转化,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归纳、猜想、论证等有意义的过程,真正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不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其中能获得知识,因此,需要注意设计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四)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教材,问题情境可以源自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主题偏离,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能获得新的信息,体会到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要避免就事论事,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等目标.
其他文献
在小学生眼里,“数学课堂练习”常常存在大量的数字和符号,是枯燥无味的,抽象难懂的,毫无一点生气!这样一来,学生们做起练习来总是无法提起兴趣,从而容易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其数学成绩不理想.这种现象给我们数学老师带来不小的压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就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
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学内容在逐渐丰富,教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一直以来,高中数学都是让学生们头疼的一门学科,原因在于数学课信息量大,知识复杂.而在素质化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微课的出现,为广大教师解决了该问题,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够更为清晰、直观、高效地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为数学课堂增添色彩,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巧用微课
【摘要】分享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感知、探究、质疑、交流、分享的过程,通过“学习单”的操作,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在训练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在反思中学会总结、学会质疑;在评价中学会管理、学会交往.  【关键词】数学课堂;分享式教学;学习单;应用  所谓分享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历感知、探究、质疑、创新、得出思考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的一种教学方
【摘要】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高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真正做好因材施教,以便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摘要】课堂教学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预定的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或引导学生直接到达预定的答案,而不希望节外生枝,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动态生成”被我们忽视了,那么如何把握好动态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动态;课堂;精彩  一、动态生成应加强课中的有效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倡导动态生成不是全盘否定预设,是对预设的扬弃和超越,当然预设不是借学生的口说出
一、“目标教学法”解读  笔者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阐述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理念的指导下,以“目标教学法”教学模式为依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1)”为案例,从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说明如何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定位的目标教学法为导向,以师生活动的构建为基本形态,以达标测试为
【摘要】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数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要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连接延伸的,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标准;旧知识;新知识  建构主义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下,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加以重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创新自身教学的观念和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推导和探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比例函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忽视从
1.台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台体及其体积公式的内容做了删减,在新人教版数学必修2中也仅列出台体的体积公式,并未对其由来和证明过程做介绍.然而,台体体积公式所隐藏的数学价值却不能被一个简单的式子给遮盖住.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展示它的魅力:“埃及几何里最了不起的一个法则就是计算截棱锥体的体积公式!”可见,若是在讲授台体体积公
【摘要】授课时,教师会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几乎做到了“密不透风”,但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过程;认知过程  又上了一节“认图形”(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新课以后,总感觉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特别是在钉子板上围和在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还有一定的困难.我不禁反思起来:凭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