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浪费时间是惊人的。只有不懈地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进程环环相扣,才会生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教学进程环环相扣,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观摩一节课时,仔细观察教师使用时间的方法,精确记录整个片段。例如,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可利用时间是40分钟,但是你观察时,发现前3分钟用于检查谁完成了或没完成作业。课程中间时学生分组讨论用了5分钟。最后,教师在时段结束之前总结课程用了5分钟,并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结论:40分钟的可利用时间,13分钟用于非学术性的或非教学型活动,27分钟用于切实的教学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浪费时间是惊人的。教师说废话,教师的低水平发问,因为是先交代不清不得不做的反复解释,因为环节衔接不好造成学生入题太慢,因为处理个别人问题耽误多数学生学习,因为事先通知不清楚造成的学生学习用品不全,因为教师的情绪失控造成的长时间发泄……这些都是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情景。老师课堂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是纷纷争夺学生的课外时间,多留作业。节约教学时间,是一门重点掌握的教学技术。
温斯坦说:“……教学进程环环相扣在课堂秩序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教师用来控制错误行为的特殊技巧。”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学者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的四位教师是非常勤勉的“看表人”。他们小心翼翼的检测时间,通知学生什么时候下课。
……
上课铃响了,弗雷泽将一篇摘自《新闻周刊》的文章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拿出纸和笔。“在我登记分数时,请阅读这篇文章并做批注。你们有12分钟的时间。之后,我们讨论一些问题。好好记笔记-我要收上来-而且你们要口头表达你们的观点。”
学生安静下来进行阅读,弗雷泽拿出记分册,坐在讲台上。他悄悄的把那些已经讨论的学生标出来。几分钟后他看了一下表。“同学们你们还有7分钟的时间完成阅读和记录。”
过了一会,他又提醒了一次学生“还有2分钟,你们就应该完成。”12分钟结束后,他从讲台旁站了起来。“好的,你们已经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笔记。在纸的下面,请总结一下,字数不超过25个。”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了避免学生浪费,教师不但要是事先安排好教学环节,而且一定要在每个衔接部分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怎么做,有多少时间供你使用,中间还要适当提醒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弗雷泽说“在纸的下面,请总结一下,字数不超过25个。”这个要求看来简单,其实有技术含量。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你们把自己的笔记做个总结”,不说写在何处,不说写多少字,学生就可能这个人问“写在另一张纸上行不行?”那个问:“写多长呀?”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就过去很长时间,甚至可能造成纪律问题。有些教师甚至不反思自己的技术问题,却责备学生“捣乱”,“不自觉”,这是很不恰当的,在这个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做的核心原则是:预设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可能的反映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课堂上的准备活动
众所周知,准备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加强准备活动重要性的教育,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在学生昏昏欲睡的时候给他们布置一系列任务,当然是行不通的,甭说做,听都听不全。怎么办?可以说点题外逗乐的话提神,可以做点游戏提神,等学生进入状态,再入正题。但是这些办法都会浪费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所以从整体学生活动中找出最初的,最简单的活动,先让学生动起来,用这种方法振奋起学生精神,集中学生注意力,等学生进入状态,再详细布置本堂任务。这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不脱离本次活动主题的“准备活动”,先“热身”一下。
2.控制问答和讨论
我们谈到问题,总是首先注意它是否巧妙,是否有新意,是否吸引人,而谈到讨论,则往往首先注意它是否热闹。这或许也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课堂问题和讨论其实都是“系统工程”,教师的掌控更重要。
2.1 根据实际,进行提问与回答。
这种练习是就个人、当时、当地、本班、本校的真实情况开展问与答。在进行真实问答时,练习形式趋向个别。为了人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实际意义,应多进行小组活动,特别是两人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问答,老师巡回监听,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正确地练习。
2.2 设置“信息沟”,进行信息交流。
设置“信息沟”就是通过向部分人提供信息,向部分人保留信息来进行信息交流。
2.3 创设情景,进行角色表演。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不仅能使语言交流更接近真实、自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操练以教学内容和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师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设计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训练,从控制性操练(如模仿,分角色朗读,背诵,就对话内容问答等)到半控制性操练(如围绕对话内容询问学生的经历和看法,看图说话,从对话中抽出某个短语或结构进行模仿练习等),最后过渡到非控制性操练(如对话表演,根据所给的情景用所学的语言形式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这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过渡,以达培养交际能力这个最终的教学目的。
3.课堂活动的流畅过渡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结束第一个活动,宣布过渡,确定每个学生注意力集中,过渡就可以流畅的进行。换句话说:流畅的过渡以界定分明的界限为特征。例如在下面这篇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蒂娜完成了一个界定分明的过渡,观察一下她使学生从小组活动过渡到全班活动所作的准备。学生们分成四到五人的小组坐好,为其他组设计诗歌课。克里斯蒂娜在教室里走动。她看了一下表,然后走到教室的前面。“请注意一下,我们准备开始这节课的下一部分。仔细听我所有的要求,不要动。首先,每组的一个组员交上你们的作业。这位同学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份作业都写了名字。然后,回到你们原来的座位上,拿出笔记本和课本,翻到第295页。还有,拿出笔放到桌子上。坐好之后,请阅读295页上的简介。还有什么问题吗?好,现在可以动了。” 后来,评价她的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完成过渡时,她说有时让学生耐心地等待要求很困难。
经验告诉我们,当课堂活动从一个转换成另一个,而这两项活动又差别比较大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轻易发令让学生转向下一个活动,因为一放开再收回来就不容易了。一定要趁课堂未乱之前,把前项活动的收发工作、后项活动需要做的准备清清楚楚而又简洁明了地说给学生,而且保证他们都听明白了,没有疑问了。也就是说,要保证从现在的安静局面到下一个安静局面之间教师不再需要说任何话,只要监督学生动作就行了。
但是俗话说,林子大什么鸟都有。无论你说得多么清楚明白,总难免有极个别的学生不能完全按你的要求去做,对此要有思想准备。但是千万注意,教师首先要关注多数人,大局不乱最重要,只要大局不乱,极少数人犯糊涂没关系,等下一个活动开始了,全班进入正轨了,再抽时间个别处理个别问题不迟。比如说我要求学生下一项做课堂练习,人家都知道该做哪道题,他居然举手问,教师可以让同桌告诉他,而不必此时批评他刚才没好好听,否则你这种批评就会影响多数人。这个学生的问题,最好课下解决。
如果过渡需要一系列的动作,他们就想在听到你的第一个要求时就开始动。如果你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就听不到其他要求了。过渡时间自然就延长,因为你不得不浪费时间重复每一个要求。我学着告诉他们:“不要动,真到我讲完。”
这看起来只是一项教育技术,然而缺乏这种技术却会浪费教师大量语言和精力,甚至会白生很多闲气。我国班额大,50人是常见的,有些还更多。人越多这个问题越重要。如果学生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教师一撒手,下文就是混乱。
4.教师应讲究教态艺术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讲究语言艺术以外,还应特别讲究教态艺术。所谓教态,是指教师授课时的姿态,它是由表情、语调和体态等因素构成。教室犹如舞台,教师好似导演,引导学生象演员那样进入角色。教师不仅要讲授启发,而且要有手势、眼神及体态与之配合,最有效地传情达意,使台下愉快合作,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去讲究教态艺术呢?
教师要注重身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身体语言的动态表现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身体用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达自己对周围各种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手势、协调的动作,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融入意境,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一个优美的手势、动作,会让学生永远难忘,必然有助于课堂教学。教师除用手势、动作以外,还要善于用眼睛。用眼睛“传神”,用眼睛“说话”,用眼睛“解惑”。
教师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做到以情感人,切忌一味呆板,平铺直叙,缺乏语调变化,不生动、不形象,这样对学生哪还有吸引力,像是和尚念经一样,学生不打瞌睡才怪,不用说,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回忆道,他还清楚的记得先生上课那抑扬顿挫的语调,由此可见,语调富于变化,对于学生不只上课有益,还给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实践中,我体会到:高“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只有不懈地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才会生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晓春.《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长春出版社,2001.
[3]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3.
【关键词】教学进程环环相扣,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观摩一节课时,仔细观察教师使用时间的方法,精确记录整个片段。例如,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可利用时间是40分钟,但是你观察时,发现前3分钟用于检查谁完成了或没完成作业。课程中间时学生分组讨论用了5分钟。最后,教师在时段结束之前总结课程用了5分钟,并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结论:40分钟的可利用时间,13分钟用于非学术性的或非教学型活动,27分钟用于切实的教学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浪费时间是惊人的。教师说废话,教师的低水平发问,因为是先交代不清不得不做的反复解释,因为环节衔接不好造成学生入题太慢,因为处理个别人问题耽误多数学生学习,因为事先通知不清楚造成的学生学习用品不全,因为教师的情绪失控造成的长时间发泄……这些都是课堂上经常见到的情景。老师课堂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于是纷纷争夺学生的课外时间,多留作业。节约教学时间,是一门重点掌握的教学技术。
温斯坦说:“……教学进程环环相扣在课堂秩序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教师用来控制错误行为的特殊技巧。”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学者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的四位教师是非常勤勉的“看表人”。他们小心翼翼的检测时间,通知学生什么时候下课。
……
上课铃响了,弗雷泽将一篇摘自《新闻周刊》的文章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拿出纸和笔。“在我登记分数时,请阅读这篇文章并做批注。你们有12分钟的时间。之后,我们讨论一些问题。好好记笔记-我要收上来-而且你们要口头表达你们的观点。”
学生安静下来进行阅读,弗雷泽拿出记分册,坐在讲台上。他悄悄的把那些已经讨论的学生标出来。几分钟后他看了一下表。“同学们你们还有7分钟的时间完成阅读和记录。”
过了一会,他又提醒了一次学生“还有2分钟,你们就应该完成。”12分钟结束后,他从讲台旁站了起来。“好的,你们已经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笔记。在纸的下面,请总结一下,字数不超过25个。”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为了避免学生浪费,教师不但要是事先安排好教学环节,而且一定要在每个衔接部分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的告诉学生你要做什么,怎么做,有多少时间供你使用,中间还要适当提醒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弗雷泽说“在纸的下面,请总结一下,字数不超过25个。”这个要求看来简单,其实有技术含量。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你们把自己的笔记做个总结”,不说写在何处,不说写多少字,学生就可能这个人问“写在另一张纸上行不行?”那个问:“写多长呀?”你一言我一语,时间就过去很长时间,甚至可能造成纪律问题。有些教师甚至不反思自己的技术问题,却责备学生“捣乱”,“不自觉”,这是很不恰当的,在这个意义上,“细节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做的核心原则是:预设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可能的反映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课堂上的准备活动
众所周知,准备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教学步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加强准备活动重要性的教育,还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在学生昏昏欲睡的时候给他们布置一系列任务,当然是行不通的,甭说做,听都听不全。怎么办?可以说点题外逗乐的话提神,可以做点游戏提神,等学生进入状态,再入正题。但是这些办法都会浪费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所以从整体学生活动中找出最初的,最简单的活动,先让学生动起来,用这种方法振奋起学生精神,集中学生注意力,等学生进入状态,再详细布置本堂任务。这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不脱离本次活动主题的“准备活动”,先“热身”一下。
2.控制问答和讨论
我们谈到问题,总是首先注意它是否巧妙,是否有新意,是否吸引人,而谈到讨论,则往往首先注意它是否热闹。这或许也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课堂问题和讨论其实都是“系统工程”,教师的掌控更重要。
2.1 根据实际,进行提问与回答。
这种练习是就个人、当时、当地、本班、本校的真实情况开展问与答。在进行真实问答时,练习形式趋向个别。为了人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实际意义,应多进行小组活动,特别是两人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问答,老师巡回监听,帮助表达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正确地练习。
2.2 设置“信息沟”,进行信息交流。
设置“信息沟”就是通过向部分人提供信息,向部分人保留信息来进行信息交流。
2.3 创设情景,进行角色表演。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不仅能使语言交流更接近真实、自然,还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操练以教学内容和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师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设计听说读写的言语技能训练,从控制性操练(如模仿,分角色朗读,背诵,就对话内容问答等)到半控制性操练(如围绕对话内容询问学生的经历和看法,看图说话,从对话中抽出某个短语或结构进行模仿练习等),最后过渡到非控制性操练(如对话表演,根据所给的情景用所学的语言形式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这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过渡,以达培养交际能力这个最终的教学目的。
3.课堂活动的流畅过渡
如果教师能够做到结束第一个活动,宣布过渡,确定每个学生注意力集中,过渡就可以流畅的进行。换句话说:流畅的过渡以界定分明的界限为特征。例如在下面这篇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蒂娜完成了一个界定分明的过渡,观察一下她使学生从小组活动过渡到全班活动所作的准备。学生们分成四到五人的小组坐好,为其他组设计诗歌课。克里斯蒂娜在教室里走动。她看了一下表,然后走到教室的前面。“请注意一下,我们准备开始这节课的下一部分。仔细听我所有的要求,不要动。首先,每组的一个组员交上你们的作业。这位同学要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份作业都写了名字。然后,回到你们原来的座位上,拿出笔记本和课本,翻到第295页。还有,拿出笔放到桌子上。坐好之后,请阅读295页上的简介。还有什么问题吗?好,现在可以动了。” 后来,评价她的学生迅速而有效地完成过渡时,她说有时让学生耐心地等待要求很困难。
经验告诉我们,当课堂活动从一个转换成另一个,而这两项活动又差别比较大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轻易发令让学生转向下一个活动,因为一放开再收回来就不容易了。一定要趁课堂未乱之前,把前项活动的收发工作、后项活动需要做的准备清清楚楚而又简洁明了地说给学生,而且保证他们都听明白了,没有疑问了。也就是说,要保证从现在的安静局面到下一个安静局面之间教师不再需要说任何话,只要监督学生动作就行了。
但是俗话说,林子大什么鸟都有。无论你说得多么清楚明白,总难免有极个别的学生不能完全按你的要求去做,对此要有思想准备。但是千万注意,教师首先要关注多数人,大局不乱最重要,只要大局不乱,极少数人犯糊涂没关系,等下一个活动开始了,全班进入正轨了,再抽时间个别处理个别问题不迟。比如说我要求学生下一项做课堂练习,人家都知道该做哪道题,他居然举手问,教师可以让同桌告诉他,而不必此时批评他刚才没好好听,否则你这种批评就会影响多数人。这个学生的问题,最好课下解决。
如果过渡需要一系列的动作,他们就想在听到你的第一个要求时就开始动。如果你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就听不到其他要求了。过渡时间自然就延长,因为你不得不浪费时间重复每一个要求。我学着告诉他们:“不要动,真到我讲完。”
这看起来只是一项教育技术,然而缺乏这种技术却会浪费教师大量语言和精力,甚至会白生很多闲气。我国班额大,50人是常见的,有些还更多。人越多这个问题越重要。如果学生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教师一撒手,下文就是混乱。
4.教师应讲究教态艺术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除讲究语言艺术以外,还应特别讲究教态艺术。所谓教态,是指教师授课时的姿态,它是由表情、语调和体态等因素构成。教室犹如舞台,教师好似导演,引导学生象演员那样进入角色。教师不仅要讲授启发,而且要有手势、眼神及体态与之配合,最有效地传情达意,使台下愉快合作,顺利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去讲究教态艺术呢?
教师要注重身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身体语言的动态表现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身体用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达自己对周围各种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手势、协调的动作,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融入意境,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一个优美的手势、动作,会让学生永远难忘,必然有助于课堂教学。教师除用手势、动作以外,还要善于用眼睛。用眼睛“传神”,用眼睛“说话”,用眼睛“解惑”。
教师要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做到以情感人,切忌一味呆板,平铺直叙,缺乏语调变化,不生动、不形象,这样对学生哪还有吸引力,像是和尚念经一样,学生不打瞌睡才怪,不用说,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好的。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回忆道,他还清楚的记得先生上课那抑扬顿挫的语调,由此可见,语调富于变化,对于学生不只上课有益,还给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实践中,我体会到:高“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只有不懈地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才会生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晓春.《开辟素质教育的绿地》,长春出版社,2001.
[3]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