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断言太轻率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8年到2004年,全国总人口增加35%;同期就业人口增加87%,城镇就业人口增加178%。
  
  今年6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发布的《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断言:亚太地区的很多开放经济—— 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成功范例——所取得的高速增长却反而致使就业机会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和女性经历了“无就业增长”。
  我们认为,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 “高速增长”是真,而所谓 “低就业”或“无就业增长”则是由于统计口径、手段与方法不适应时代特征而导致的假象或误判。
  
  
  统计口径不同导致误差
  
  但“高增长低就业”的看法确是十分普遍,其理由有两点:一是对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中国城镇职工就业弹性系数(指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的计算显示,系数在减小甚至是负数;二是由于城镇下岗失业人群与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汇合,短时期内造成了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的大矛盾,造成了“就业形势严峻”。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转型阶段,承认就业形势严峻应该是有理有据也是有益的,但是断言“高增长低就业”则是缺乏根据的。因为,分析或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不能只以“城镇”为视点,而不以“全国”为视点;不能只以“正规就业”的“城镇职工”为基础,而不以符合就业标准的“全国就业人口”为基础;更不能只对“城镇正规就业”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计算与推理,而不对全国实际就业状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否则难免以偏概全。
  就以“就业弹性系数”来说,由于对“从业人员”或“就业人员”采用的界定标准不同,统计数据不同,测算出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差很大。
  比如《北京市统计年鉴2004》的全市“从业人口”总数为703.3万人,而《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市“就业人员”为858.6万人,差距高达155.3万人,其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市统计年鉴》未把私营企业雇员和自雇就业者作为“就业者”统计。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完全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的历年数据,测算了不同人群的“就业弹性系数”,详见附表。
  从附表可以发现:1990-2000年间,北京市的GDP每增长1%,“从业人口”和“在岗职工人数”出现负增长,呈现出“高增长、低就业”现象;而同期外来从业人口增加0.36%,表明经济增长对带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明显。2000-2003年期间, GDP每增长1%,“从业人口”增加0.29%,“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数”基本无增长,而外来从业人员增加约0.69%,这说明进入21世纪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积累下来的就业问题逐步得到消化,社会经济与就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就业弹性系数”呈现出“高增长、高就业”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鉴于中国的制度性特点,对中国城镇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并藉以判断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即使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推测“就业弹性系数”,也应该区分不同的人群进行测算。
  
  就业人数统计数据远低于实际
  
  大量从农村到城镇的就业人员,往往被城镇统计部门界定为“外来从业人员”,既有统计的困难,又有基于习惯势力的忽视。而我们从实际调查中得知,政府统计的城镇就业人数,大大低于实际的就业人数,主要理由如下: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层层上报统计报表的统计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无法全面执行。原有统计队伍的人数、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等,都没有能力使就业的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我们所接触的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或自雇就业者,几乎不愿意如实地向政府部门申报雇员或帮工人数,大都是尽量少报或不报。这主要是为了少交纳雇员的社会保障费用;三年前北京远郊区在日工资低于18元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露天作业,还有大量的农村男性劳动力主动上门求职。今年,高于25元/日还无人问津。北京周边农村的青壮年男劳动力都己在非农行业就业,青年女性劳动力也难以在田边地头发现;我们对山西天镇县(国家级贫困县)进行调查发现,该县建筑技工日薪己达70元以上,普通青壮劳动力也在40元/日以上;对山西代县(省级贫困县)一家国营小型制糖厂调查发现,该厂在上世纪90年代下岗的200多名职工,现已全部在当地就业,收入也大为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同意对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判断,相反,我们认为中国是“高增长、高就业”。此前2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不依靠庞大而廉价劳动力,仅借助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程度;中国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也远不可能在不增加劳动力总量的前提下,取得经济的高速增长。
  从21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中国就业形势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特点是: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但转移人口中青年劳动力绝对数量将趋向减少,中年以上和女性人口将相对增多;农村户籍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定居将大幅度增加;由于取得大城市的户籍很困难,农村劳动力将越来越趋向于在家乡附近城镇就业,大城市所需低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全国城镇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将大量短缺,高文化程度的新生劳动力所期望的高薪或管理性职位将长期供不应求,他们可能会感到就业困难,但只要降低或拓展择业目标,就业其实并不会很难。
  
  相关报道
  2006年6月2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后,本刊7月10日第26期曾对此作过报道。
其他文献
毫无疑问, 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很强。在推进试点过程当中,能否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成为判断这次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试点通过后,破解难题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避免暴富与贫穷两极分化     —试点第一年的承包原则:承包主体全部为普通林业职工,拒绝社会资金、各级领导干部不参与,不私留山林。  “美国西部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溪村人。先生父亲诸献庄,家境清贫,却非常喜欢金石书画,从小刻苦攻读,清光绪年间十七岁考取秀才,以“耕读传家”为本。诸乐三先生自幼得父启蒙,酷嗜书画篆刻。十四岁时已能赋诗写字,村里人每遇婚嫁过年,都请他写大字喜联匾额。弱冠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医,同年师从吴昌硕老人学艺,得其教诲,在课余时间学习书画篆刻。医专毕业后,辗转沪
【摘要】篆刻是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是在方寸之间展示汉字的形态之美、布局之美、结构之美的小众艺术,也是用一节课时间可以承载的艺术形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创生出的各种书法篆刻的App,如果稍加组合,运用到书法篆刻课堂中会怎样呢?在篆刻教学中有趣的尝试会给我们的书法、篆刻教学带来新的启发。  【关键词】篆刻教学;信息技术;微课;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
錢秀进
期刊
曾梁寶
期刊
摘 要:对于学生容易混淆内能、热量等抽象物理概念的问题,本文通过“三角恋”的比喻,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地理解温度、内能和热量三者关系的方法。避免使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和“必要不充分条件”等过于专业的论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辨析抽象的物理概念。  关键词:热学;温度;内能;热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58-2  九年级物理
【关键词】方整;冶铸;凿刻;天然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3-0059-02  谈到金文书法,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商周时期的《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钟鼎铭文书法,然在三代之后,汉代的金文书法在铭刻书法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若以汉代为时间参考系作一简单勾勒,汉金文的制作手法与审美精神上可通甲骨文,近则暗合秦诏版、秦汉印章
【摘要】实境碑刻融合刀锋与笔锋,实境行走衔接课内与课外,实境溯源,圆融古文与今文,串联起了“书法广域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学生习书大奠基、激发学生习书大渴望、畅想学生习书大未来,追求在实境体验中给学生一个“书法文化场”,让学生书法学习延展开阔。  【关键词】儿童书法;广域课程;实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
地处福清市的江阴码头,海风轻徐。  8月15日,融侨集团总裁助理林权指着正在动建的3#泊位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如果不出意外,将于明年初建成。”  同日,《中国经济周刊》从福州市江阴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江阴集中区”)获悉,从2001年开始,随着江阴港区的进一步开发与建设,到2005年底,江阴集中区已签约项目75个,入区企业58家,吸引侨资1045814万元,占总投资的一半左右,完成工业产
《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一度备受争议的《物权法(草案)》已正式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审议,该审议稿在吸收各方意见修改后,明确了对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和私有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曾经白热化的争论终于有了“暂时”的结论,曾经被“搁浅”的《物权法》立法工作也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党的十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