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迁都600年,重塑近世中国政治格局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ewday4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21年2月1日,即明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朱棣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朝贺仪式。自此而始,北京为京师,不称行在。然而,从“两京体制”到还都南京,再到定都北京,整个迁都过程历时近四十年才尘埃落定,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
  洪熙元年(1425)闰七月十七日,刚刚即位的宣德帝朱瞻基,决定派遣长弟郑王朱瞻埈去南京孝陵谒祭。行在礼部呈上的“郑王诣南京谒陵合行事宜”中,明确规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皇太后圣节、中宫千秋节时要在本府拜呈表笺。同时限定南京各衙门的官员,只能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拜谒郑王。几乎将一年中各节日的事宜全部规划在内。由此看来,宣德帝并非是派郑王代替即位伊始的自己进行谒祭,而是起初就计划令郑王长期停留在南京。
  半年前的三月,洪熙帝朱高炽接受臣下还都南京的提案,当初身为皇太子的宣德帝被派往南京留守谒祭孝陵。某种意义上讲,郑王谒陵可以视为此事的沿袭,可见当时先帝还都南京的决定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约束力。
  随从郑王的官员,为丰城侯李贤和行在兵部尚书李庆。此前,随从皇太子即现在宣德帝的同样是此二人。当然,皇太子和亲王有着巨大差别,只因当时长男尚未出生,无法册立皇太子,选择长弟郑王前往南京应属妥当的安排。
  但是,八月二十一日启程前往南京的郑王,在动身仅仅45天之后的十月四日,便接到召还北京的命令。宣德帝令随行官员中的一人,即行在兵部尚书李庆留在南京管辖兵部。比照设想郑王长期停留在南京的“合行事宜”,这一紧急决定难免给人留下唐突的印象。
  宣德帝敕谕李庆留南京,理由是:“南京国家之根本,所系甚重,朕夙夜在念。必有心腹大臣居之。卿可留彼,专理兵部之事。”敕谕中如此叙述,标志着本应由皇族留守的都城南京降格为由大臣居守,地位明显降低。
  朱元璋在金陵(南京)建立政权,在历代王朝中首次将国都设置于此以统治全国。后经靖难之役,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洪熙帝决定还都南京,初创期的明王朝就像钟摆一样,南北摇摆不定。有人称这种动摇为“第二次南北朝”。即10世纪以来,由于塞外各民族的崛起和统治的需要,所形成的南北分裂时代的遗制。南北分裂的形势,自唐王朝灭亡后历经三个半世纪,才由所谓的“征服王朝”元朝实现了统一。即便在元朝统治的90年间,仍然留有可以称为“南北朝的延长”这一分裂的实质。朱元璋政权定都南京,以北方为中心配置诸王并赋予军权,洪武初期,将开封设定为“北京”,在临濠(后称凤阳)建设“中都”,也正是因为分裂的实质仍然存续。
  永乐帝决然迁都北京,是从汉族立场出发,谋求再次实现南北统一的举措。其结果,与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相反,在分裂时代实现扩张的中华世界的中心不得不北迁。永乐帝选择的是比分裂以前更加向北的移动,直接继承了蒙古皇帝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的“大都”。扩张后的中华世界不限于农耕社会,还包含了游牧社会,那么选择处于两种社会交界线上的北京作为首都就成为必然结果。然而,这种尝试的阻力非常巨大。从永乐元年(1403)創建两京体制起,到永乐十九年(1421)断然实行迁都,直至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定都北京,经历了近四十年的岁月。在北京的地位尚未稳固之际,宣德帝将郑王召回北京,废止皇族留守南京的制度,标志着永乐初年以来的两京体制,特别是为皇帝巡幸北京和皇太子监国南京的南北分裂的遗制画上了句号。政治的权力与象征,由南北两个焦点构成的椭圆形,重新归结为只有一个焦点的圆形。至此,明王朝进入守成期。
  由于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烧毁的严重事态,臣下们提出了对迁都的批判。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数上奏是指摘经济和政治的分离导致漕运的艰难,并没出现拒绝迁都的意见。经过争论和摇摆,朝野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相互补充的分离,中国近世社会的框架就此完成。
  (摘自外文出版社《明代迁都北京研究:近世中国的首都迁移》    作者:[日]新宫学    译者:贾临宇  董科)
其他文献
摘要: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在不同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起到了启发民智、化民成俗、传承文化、协管乡村治理、参与农业生产等诸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渗入,乡村文化中原有的伦理价值判断被当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所掩盖,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下降,乡村教师职业作用范围出现“收缩性”改变。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乡村青少年培养工作,振
期刊
摘要:201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四)》,该报告以2009-2016年出版的前三份报告为基础,依托159个国家的量化数据和质性描述,评估了各成员国在《贝伦行动框架》中所作承诺履行情况,呈现了全球成人学习和教育在政策、治理、筹资、质量、参与等五个关键领域的最新进展:成人学习和教育政策取得显著进步,成人学习和教育治理有所改善,成人学习和教育筹资机制加快创新,成人学
期刊
摘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技术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理念引领和技术支撑。以“大数据+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为例,该系统以云录播课程为平台,运用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技术,通过课前指导备课、课中点评技巧、课后改进反思等“点对点”的帮扶方式,对贫困地区教师进行科学化、精准化、个性化与针对性帮扶,为促进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该系统不仅能通过完善的机制设计引领教师专
期刊
摘要:自胡塞尔把“科学世界”从“生活世界”中分置出来并将两者对立,技术工具作为科学的构造物便被当作异化生活世界的力量,这使得教育技术工具的应用被认为会剔除教育世界原本丰富的意义和多元的价值。芬伯格的工具化理论却提出,技术工具并非纯粹的科学构造物而是生活世界塑造的结果,技术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共同决定着技术工具实践的最终样态,由此可见,教育技术工具对教育世界的不利影响并非必然。以工具化理论的视角看来,
期刊
摘要:教学学术旨在探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整合关系。长期以来,教学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评价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而忽略了对其发展与传播问题的探索。知识表征为分析教学学术的这一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学学术的表征涉及三个问题:谁来表征(知识主体)、表征什么(知识性质)、如何表征(传播技术与理念)。经系统考察教学学术的发展与传播和知识表征的关系发现,网络环境TCz学学术的表征范式呈现从“单向
期刊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治理问题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系统深入地分析近20年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的特点,审视与反思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研究中的问题,对新时代探索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方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97-2017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文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表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理念
期刊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多年来,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实践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1998-2018年的研究文献,大体勾勒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轨迹,呈现了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图景和研究成就,从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定位、性质、策略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和推进举措。赫钦斯率先提出 “
期刊
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思维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各行业人才都应具备的重要技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协作编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编程学习,但是在协作过程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动态发展情况却难以测评。“量化民族志”(Quantitative Ethnographv)既是一种对质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也是一种对专业能力进行网络化建模的技术,为协作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将该方法
期刊
2001年,20岁的冯亚斌远赴意大利创业。起初,他从中国批发服装和各类日用品,经海运从意大利那不勒斯港入境,进而分销至欧洲各地华人市场。20年来,他瞅准中欧贸易商机,逐步将事业版图扩展至国际电商物流行业,包括进出口货物的国际运输、第三方转口贸易、海外仓储及配运等服务。他自豪地说:“我是奔跑在‘一带一路’上的搬运工。”以下是他的自述。  “迎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我们公司叫“易赛法斯特”,是英文便捷
期刊
摘要:社会教育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存在的三种主要教育实践形式之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社会教育教学也走过70年风雨历程,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来探索与梳理我国社会教育教学在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对推进新时代我国社会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总体上,我国的社会教育教学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中国特色,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成效明显,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