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域民谣保护的现实意义——以西华县民谣整理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谣从传播途径上来讲,主要是依靠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诗歌谣谚,极富地域特色,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区域民族心理的直观反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呈现着交流与融合的态势,这会给地域文化的特色性造成冲击。以及普通话的普及,会给以地域方言音为主的地域民谣带来影响。地域民谣区域特色的弱化,以及依托语言环境的变化,在给其自身流传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民谣所特有的教化作用衰弱。因而,对地域民谣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谣;保护;意义;西华
  河南省西华县一带广泛流传着以盘古女娲创世为主题的民间歌谣,其内容丰富多彩,以盘古、女媧为主要歌颂对象。在盘古与女娲的文化背景之下,相关当地进行了系统的民谣整理,出版了《盘古与女娲经歌选编》一书。这不仅有利于民谣的保护与流传,还有助于盘古与女娲文化的传承。地域民歌是直接的地域文化心理的反应,其内容包括历代人们对生活的朴素追求,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系统的对民谣进行保护和整理,对文化保护以及当地民众教化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保护意义
  民间谣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创作而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谣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都依托于当地实际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这就使得民谣具有区域性及地域性明显的特点。民谣所具备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民谣的传播特点。民谣的传播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一般是统一方言区域。与其他文化样式相比,民谣受众少、传播范围小,并且主要以人们口耳相传为传播载体。民谣在流传的过程中,在被不断地增添新内容的同时,那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就被省略。在古代,民谣按照这一发展路径,使自身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各个地域之间交流与融合速度加快,相近地域特色不明显。这会给地域特色文化带来冲击。普通话的普及,在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弱化方言的地域特色。以方言为依托的民谣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我们要系统的对民谣进行整理,把民谣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来缓解民谣在这种恶劣生存环境下的流失。这是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一个分支。
  二、民众教化意义
  《盘古与女娲经歌选编》中《教子经》,开篇从女娲造人开始 “想当年女娲娘抟起黄土,造出了男和女咱的祖先”。接着叙述女娲造人之后为了自己的孩儿不受难而施法术。“她让天不下雪下起白面,她让花连着开开了四季,她让果一直结结了连年,她让树叶不落四季常青,她还让那五谷穗头结满。”但是,儿孙们不知感谢娘恩,不用真心对待他人,说一套做一套。不知尊老爱幼,只想着自己,也不懂珍惜。由此转到中心,女娲娘教子严。为了让儿孙懂得敬老尊敬祖先,她给儿女讲盘古开天和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为了让儿孙懂得珍惜,她让花每年只开一季、“果熟了不摘就烂完”、五谷只留下一个独头、冬天不降下白面;为了让儿孙学会干活,她送儿孫到高山、大河、荒原、孤岛上历练。接下来又说莫要怪女娲娘教子严,若不是这样“哪有咱人类主宰世间”。奉劝世人不要忘记女娲娘的教诲,“要做个好男儿为国立功,对他人咱可要多结善缘,有善心才能够对人公正,做生意万不能缺斤短两,得便宜弄不好会遭报应”,做到乐善好施那么“女娲娘一定会把恁保佑,保佑恁得好报福享一生。”
  《教子经》用最简单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女娲塑造为一个慈母的形象,养育以及教化儿孙。通过这样一个民歌载体,告诫世人,尊敬父母先祖、懂得珍惜、乐善好施、真诚待人。普通人民是民歌创作及传承的主体,就影响了民歌通俗的创作风格,也使得民歌能够直接反应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在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的民众教化的任务,导人向善。
  三、地域寻根意义
  区域文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地区特殊的文化符号的带动作用。周口市西华县在盘古与女娲为区域特色传承的民谣都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谣以盘古、女娲为主要歌颂对象,分为创世经、治世经、救世经、劝世经、功德经等几个类型。这几个类型的民谣围绕着盘古和女娲展开,如《造化经》开篇“自从咱盘古爷开天辟地,有天地才有这世上空间”又有“咱娲娘恩德深法力无边,补完天还要把万物造全”;《尘世劫》“女娲娘将真身飞离昆山,到天堂与兄长盘古相见”。
  西华民谣中蕴含了盘古女娲的创世神话传说,构成了完整的创世神话体系。西华人民信奉着女娲创世造人,这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寻根意识。而在西华民谣中女娲是创世女神、造人始母、治世女皇、救世英雄的形象,这也与母系氏族的母系传承、女性主导、神灵崇拜、氏族公社的基本特征相吻合,可以说明女娲神话属于母系文化的范畴。
  民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各个地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一环。民谣保护应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系统的对民谣进行整理和记录,才能使得民谣在现代的大环境下焕发勃勃的生机,充满生命力。使其能够在人民群众中更大限度的传播,发挥民谣导人向善的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耿宝山编著.盘古与女娲经歌篇[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5
  [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王文章,2008
  [3] 地域文化常识[M].北岳文艺出版社,李麟,2010
  [4]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M].民族出版社,袁少芬主编,2004
  作者简介:张文燕(1990—),女,河南省焦作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传统英语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簡称AHD)是众多美国大学词典中颇有特色的一部词典。该词典是美国国内非常有影响、非常权威的词典,初版于1969年,最新版为第五版。本文试图对AHD5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从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方面分析AHD5的特色,指出其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希望对国内大
期刊
【摘要】:我给你们说:“我希望你们年轻人,能真正静下心去爱护我们的祖国,去欣赏我们的国歌,去高唱我们的国歌!”  “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植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都是能打动人心的!”  “你们一定要真诚,要善良善良善良,坚强坚强坚强,心中一定要有信仰!”  ……  【关键词】:《国之当歌》;《盐神的女儿》;人民;信仰  我给你们说:  “你们不要觉得外国有多好,外国的景色有多美丽,我们当年去了艾非尔铁塔
期刊
【摘要】:随着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对现当代小说英译越来越关注了。葛浩文,作为莫言小说的主要翻译家,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英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是位了不起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他将不仅将中国现当代小说推广到世界,而且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全球。他以其独特的翻译思想和翻译伦理再现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原著的神韵。夏志清教授曾在《大时代——端木良四十年代作品选》的序言中,说葛浩文是“公认的中国现代
期刊
【摘要】:古代汉语中的不少动词有活用的用法,除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这些常用的词类活用现象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即一些动词用作谓语时,其所代表的动行为并不直接涉及宾语,即宾语是動作的间接涉及对象,本文主以为动用法为例探析其结构类型和内部结构关系。  【关键词】:为动用法;结构类型;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一、为(wèi)动用法概说  关于为动用法这一术语,最早是徐仲华提出的,他认为“动词对于
期刊
【摘要】:贝多芬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鸣曲堪称古典的最高成就。其中d小调《暴风雨》就是他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的第三乐章运用了优美的明暗变化舒展出精彩的钢琴独奏技巧。如何将该作品的演奏技术性与音乐性完美的结合。是演奏者不可忽视的“音乐思想”。 本文将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便更一步提高演奏技能和知识水平。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暴风雨;演奏特点  
期刊
【摘要】:文化创意扶贫在市场进化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中,从创新、价值、技术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出视觉传达设计从标志设计和包装设计两个方面对文化创意扶贫的影响,分析文化创意扶贫中对标志和包装设计的应用,得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创意扶贫;视觉传达设计;价值  一 文化创意扶贫的内涵  文化创意扶贫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和扶贫开发计划。两者结合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言人类学视角出发研究廉政熟语,通过分析廉政熟语语义探求其反映的廉政思想、制度及文化心理,将廉政文化通过熟语形式反映并于语言人类学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關键词】:语言人类学;廉政;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熟语在其形成过程中,经过了汉民族人民在使用过程中的反复锤炼与加工,内涵和意义也不断得到升华和充实,而作为汉语的建筑材料,熟语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
期刊
【摘要】:文本类型理论是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根据语言功能对文本进行功能划分的理论。赖斯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翻译策略是指译者根据文化取向、读者对象、交际意图、审美观念、客户要求等因素而采用的翻译方法。翻译時译者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及其主要功能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选择合适的译文文体,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并结合实例讨论了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性规定,界定了其范围,而且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基本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法律保护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
期刊
【摘要】:从第一座现代主义建筑萨沃伊别墅的发展看,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遗弃,进入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时期,设计师更加注重建筑背景,设计文化和多样化的材料形式,建筑物的区域性质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重视,如何成为建筑的区域表现,本文就区域建筑创作方式和思路,思路,实施有益的探索,以及宁波博物馆设计为例,试图找到现代区域建筑的创意灵感。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文脉;建筑材料;人文尺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