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式“万众创新”
  世界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在新时代更好地生存,我们就必须抛弃大量的旧观念与旧规则。比如,把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公司,一家一家踢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名单,然后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替代它们。因为这些“小公司”才代表未来。
  “小公司”凭什么代表未来?换个问题,我们以前为什么要跟大公司合作?
  很简单,以前越大的公司,拥有越多的创新实力,拥有越多的市场话语权。
  但近年来,这个趋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的中小企业取代世界500强,开始成为创新转化主体。
  比如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比如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比如海银资本投资的拥有全球最多电磁共振技术专利的WiTricity等。
  新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型科技公司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从小公司迅速成长为覆盖全球市场的大企业,并导致过去跨国企业的科技优势与市场优势迅速丧失。
  这些公司从创立到成为产业领袖,甚至垄断整个行业的整个过程,不再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甚至数年内就宣告完成。
  这个巨变是如何发生的?
  在我看来,这个重大变化,起源于美国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以及《1986年美国联邦技术转让法》。之前,美国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专利一直由政府拥有。由于审批程序复杂,这些专利很少向私人部门转移。截至1980年,只有不到5%的专利技术被转移到工业界进行商业化。而这两个法案规定:在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中,发明人也有权分享专利授权许可收入,而且小企业有优先获得转移许可的权利。
  这是美国式的“万众创新”和“开放民营资本”。
  正是这个体制突破,让技术创新不再被大公司垄断——即使没有资金和大批人才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获得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将创新转化为产品。
  美国科技创新由此迎来爆发式增长。
  一个经营经验很丰富、信用很好的企业家或连续创业者,加上发明了一个创新技术的专家,我称之为“双长制”,往往就能搭起这样一个创新中小企业的雏形。
  今天,已经有大批这样的美国中小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专利授权,开发新产品后投入市场。
  而这些具有产业洞察的中小企业,也成为我们当前所见到的,美国开放式创新浪潮的主导者。
  在这之前,很多人都看到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看到了苹果、Facebook和Uber,但事实上,这是整个科技行业的创新浪潮,尤其是在很多大家视为传统行业的领域,比如材料、能源、农业等领域,这样的变化也铺天盖地而来。
  而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已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的变革;
  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
  诸如此类,在各个信息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交汇地带,大批创新型公司的产生呈井喷态势。
  中国制造业灾难
  这个变化,可能为中国企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是的,灾难性后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众所周知,中国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制造业下滑不振,即使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但仍难以遏制其进一步萎缩。
  “Made In China”为什么不景气了?
  不只是因为全球经济环境持续低迷,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已经下滑,并将继续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形成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制造业的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然而,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却并没有买到科技创新的早班船票。
  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繁荣主要归功于改革开放,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吸引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以此获得强大的先进生产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企业贡献最多、得到支持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正是世界500强公司,是欧美的大企业。正是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他们源源不绝的庞大订单,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业生态环境,让中国世界工厂的齿轮持续运转。
  但现在,创新与市场已经向新兴企业转移,大公司的市场被侵蚀甚至颠覆,它们的收入与份额在下滑,它们的业务在萎缩,这个变化的压力自然也在向中国制造业传递。
  但我们,却依然停留在原地。
  那些取代巨头的创新公司离我们太远,发展又太快,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在它们发展的早期切入它们从标准制定、技术创新直至大规模生产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去。   等到它们成长起来,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就像特斯拉,因为是纯电动汽车,结构和传统内燃汽车不同,所以很多零件都必须单独设计,并且要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调整、设计,但早期产量有限,合作缺少利润,所以它并没有进入中国供应链的视野。
  于是,当Model S车型上市时,数千个零部件的供应商有来自德国的,有来自美国的,也有巴西和日本的,但唯独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大陆。
  此时再谈合作,强弱已经易势,话语权已经在别人手上,我们最多只能在价值链底部吃点残羹冷炙。
  最宝贵的契机VS最大的风险
  中国制造业如何成为全球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答案很简单,抛弃500强,拥抱中小型的创新科技公司。
  由于发展迅速,这些公司很难独立完成全部生产流程,他们往往是利用自身创新优势,大量与外部公司合作,形成群体性的创新环境。
  这种快速扩张的创新模式,对资本供血、大规模制造能力、以及足够庞大的市场预期,都有强烈的需求。
  而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已经从需要吸收外资的资本缺乏国家,转变为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未来20~30年,资本国际化更将成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些资本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通过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谋求更高的资本回报率,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积累,已经让中国建立起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与产业基础,彻底融入全球市场分工,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国制造工厂”。如今,更已启动向工业4.0智能制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转型。
  此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中国超大规模的内需潜力还在不断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在不断累积。
  这就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双赢机会:中国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能力,强大的制造能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中国制造业实现科技升级所需要的大量先进科技,又正好掌握在这些中小科技公司手中。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可以放眼全球,加紧前瞻性的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以投资为纽带,将这些新锐高科技企业带到中国,依托中国质优价廉的制造能力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在推进创新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扭转中国制造业持续萎缩的困局,最终联合拓展全球市场,实现双赢。
  如此,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以及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均有望顺利完成。
  这也将成为中国融入世界创新体系的契机。
  当然,科技业是一个资金密集的行业,虽然成功后的回报丰厚,但资金投入风险也很大。在海外与最前沿的中小创新企业合作更是如此。
  第一,海外市场波诡云谲,在不了解当地政策、社会、市场环境,没有当地人脉的情况下,就敢于盲目投资合作的,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傻子。
  第二,我们正处身于一个创新井喷的时代,各种技术层出不穷,最前沿的高科技与最顶级的骗术鱼龙混杂,甚至即使看准了一个技术的前景,也难预测整个产业趋势的变革与更迭。
  第三,与中国最普遍的微创新、应用创新不同,真正的基础创新与颠覆性创新门槛非常高,壁垒也很高,它的价值也与“微创新”天差地别。如果没有抓住对方的知识产权,没有抓住有明确专利、有研发能力的核心企业,就很容易变成盲目引进。
  那么,如何把握机会,同时规避风险?
  一要依靠政府力量过滤风险。如果政府在坚持改革开发的大方针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招商引资的具体实施进行战术性调整,把政策倾斜的重点,从世界500强公司调整到以国外中小高科技企业,把优秀的公司请进来,大家展开合作,企业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二是集合力量对冲风险。如果单独投资一家公司,风险非常高,但如果依托专注于国外创新科技公司投资的投资机构、孵化器或合作平台成系统地沿着整个产业方向的大势批量进行投资,那投资与合作的低风险高回报就可以预期。
  在这两方面,中国以前做得还不多,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可以预见,中国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合作体系将越来越完备、越来越成熟。这将大力助推中国制造业整体科技升级,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繁荣。
  中国的资本与中国企业也应该抓住宝贵的时机,与国外创新技术全面对接,布局美国科技前沿。
其他文献
大多数投资人都不愿谈及失败,因为所有人都可能分享你成功带来的福祉,却绝不会为你的失败埋单。而这个所谓四两拨千斤的行业,传说点石成金,投一丁点儿钱就能斩获千百倍回报,其实是个刀口舔血的营生。对于所投的项目,也就是初创企业,天使轮融资的那个阶段,正是成长曲线中最黑暗、最血腥的“死亡谷”区间。  天使从哪里来?天使从地狱中来。  穿越死亡谷  作为知名创投基金合伙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张志勇每周都要往返北
期刊
超级天使:一个人的武林  在创投江湖,他们是“大侠”、“英雄”一样的存在。你可能不认识他们,但一定听说过他们的故事。超级天使,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个武林。  构成超级天使的人们,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知名企业家、上市公司高管、超级职业经理人、IT人才甚至娱乐明星。因此,被超级天使选中的项目,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信誉背书、品牌关注、舆论传播以及更具可能性的未来。  老枝花卤是一个成都特产零食品牌,在
期刊
停车难,难于上青天。面对巨大市场需求,一大批停车App涌现,力争打造一款“停车神器”。但他们大多数都失败了。  究其原因,大多数停车App只能单纯提供实时车位信息或者停车场路径导航,并未能有效整合线下资源,同时车位业主、物业和开发商彼此相对独立,导致这些停车App一直没找到可行的盈利模式。  丁丁停车却与众不同。2014年7月,IPO律师宋珂与高级应用工程师申奥成立“丁丁停车”。它并不只是一个Ap
期刊
我是不是该安静地离开  对中国传统企业主,大概有这样经典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堪称当下中国制造业三大痛点。不仅制造业,中国经济已进入增速的提法,与当前形势相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走老路的传统企业必定举步维艰。而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的颠覆,貌似宣告传统企业走到生死存亡的时间节点,更是让这些企
期刊
你上一次用足记是什么时候?  你还在用脸萌吗?  在你看来“Duang”,是不是已经OUT了?  ——无数的流行语与新产品都在一瞬间攻占所有人的生活,又迅速地被抛弃。  想打造一个能持续火爆的产品,就必须提供源源不断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在这点上,发布当天就登上App Store首屏推荐,上线不到一周就获得A轮融资,吸引2万用户的FORK,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用交互打造活跃社区的方法。  消灭“蛮荒地” 
期刊
在好莱坞电影《黑客帝国》中,世界万物都起源于一个白色的小房间。  时下火热的“互联网+世界”,似乎也有这样一个源头:上海外滩圆明园路169号,一栋六层高的小洋楼协进大楼——众安保险所在地。2013年11月6日,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随后就与马云、马明哲一道挥毫写下一个“众”字,共同成为众安保险的股东。  这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互联网+保险”的公司。  我们大概只能用“大象无形”来形容
期刊
3亿元就这样飞了  “没了,全没了,钱和人都没了。”  2015年6月5日下午,福建厦门,股民华建风匆忙赶到给自己配资的公司门口,发现大门紧锁、人去楼空。门口聚集了十余位像他一样的投资人,都无比忧虑自己所投资金的下落。  在焦灼等待两天后,华建风等来了一纸公告。  这是一份堪称“史上最嚣张”的跑路公告。公告称,“因股票账号被恒生冻结1000多万元、公司已关闭”、“我要东山再起,需要这个钱,不可能还
期刊
初始用户要的是甜头  2014年12月14日,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大都会酒店,拥进了100名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球迷。宴会厅的墙上挂着巨大的电视,正在直播比赛实况。达拉斯牛仔队的托尼·罗莫传球落地,一个球迷从椅子上激动地跳了起来。  此时,离超级碗决赛还有两个月,这只是一场常规赛。球迷们之所以忘乎所以,是因为属于他们的决赛提前打响了——第五届年度FanDuel梦幻橄榄球赛锦标赛。  FanDu
期刊
我相信,“创业”是你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最伟大方式之一。把一群人用正确的股权激励方式组织起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让他们做到原本不敢想象的事,这本身就是一份美好的事业。  然而,尽管如此,大部分创业公司还是会失败。包括我通过Idealab(硅谷明星孵化器公司,中国“创新工厂”原型)所操盘过的那100多家公司,有大获成功的,也有失败得很难看的。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造就创业公司成功呢? 
期刊
钱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增值的。  把钱放在保险箱里或者藏在你的床底下,不会变出更多的钱。只有把钱放在一部“时间机器”里,随着“时间”的递增,你的钱才会增值。比如银行就是一台“时间机器”,钱放在银行的时间越长,增值越大;银行里六个月的定期存款利率必定比三个月的更高,十二个月的CD,肯定比六个月的更高。  “时间机器”各式各样,千变万化。老虎机是“时间机器”、股票市场也是“时间机器”、房地产是一部大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