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因材施教”思想的深入思考,进而对比当今国内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因材施教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困难性,并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 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孔子既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同时他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的思想。那么,孔子关于教育的这些成功经验,在几千年后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仍然适用?
1 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思考
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来源。《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首先,孔子注重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其次,孔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那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以鼓励为原则,并且能够巧妙地加以夸赞和引导,使学生克服自己胆怯的性格。
可见,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它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学生个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授行为间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
2 “因材施教”在小学实际教学中运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作法。那么,在小学教学中怎样因材施教呢?以下就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2.1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受益无穷,所以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小学阶段,老师在这方面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做到这一点。
形成对学习马马虎虎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着某种活动;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或者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受到挫折打击,改变了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些学生,应当分析他们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目的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己对于未来的理想,使他们有一个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对于因迷恋游戏、上网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则通过积极诱导,把他的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至于最后一种积极性受挫的学生,则需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或失败的正确态度,并积极帮助他们迅速摆脱这种不利的处境。
2.2 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把只注重学生的整体性转变为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喜好的不同个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兴趣关注点和各自的闪光点。所以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最终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成才。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应找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比如:男生和女生之间,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或者不同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多不同点等等。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要摸清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找准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近水知鱼性”,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其次,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比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老师就要引导他加入学校体育队,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使他的体育天赋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生存价值;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老师就要引导对他进行软笔、硬笔等专业训练,使他的书法专长得到正常发展;其他有音乐、美术等天赋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强项上加以发展,并且平时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因材施教”。
2.3 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就是说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引导者,注意和学生的互动。
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创新。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改变以往枯燥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总之,在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要胜任教师这一基础又神圣的角色,就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多用心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征,用心施教,一方面无愧于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阶段先进的教学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人才。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小学教育 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孔子既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同时他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的思想。那么,孔子关于教育的这些成功经验,在几千年后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仍然适用?
1 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思考
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来源。《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首先,孔子注重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其次,孔子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那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以鼓励为原则,并且能够巧妙地加以夸赞和引导,使学生克服自己胆怯的性格。
可见,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它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学生个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授行为间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
2 “因材施教”在小学实际教学中运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作法。那么,在小学教学中怎样因材施教呢?以下就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2.1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一旦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受益无穷,所以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小学阶段,老师在这方面更应该有意识地去做到这一点。
形成对学习马马虎虎漠不关心的态度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有的是因为有某种特殊爱好,迷恋着某种活动;有的是兴趣分散,不专心学习;或者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受到挫折打击,改变了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后一类学生多半由于有强烈荣誉感和自尊心,对学习上的失败特别敏感,由于条件不利,遭遇困难,就常以“不在乎”的表现掩饰自己的失败,久而久之,形成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针对这些学生,应当分析他们不同的原因采取适当措施,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目的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己对于未来的理想,使他们有一个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对于因迷恋游戏、上网等荒废学业的学生则通过积极诱导,把他的特殊爱好与学习结合起来;至于最后一种积极性受挫的学生,则需要培养他们对待困难或失败的正确态度,并积极帮助他们迅速摆脱这种不利的处境。
2.2 注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教育观念,把只注重学生的整体性转变为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喜好的不同个体,他们有自己不同的兴趣关注点和各自的闪光点。所以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最终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成才。那么,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应找准学生的个体差异。找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比如:男生和女生之间,在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或者不同的学生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有很多不同点等等。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要摸清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找准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近水知鱼性”,及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其次,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比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老师就要引导他加入学校体育队,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使他的体育天赋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生存价值;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老师就要引导对他进行软笔、硬笔等专业训练,使他的书法专长得到正常发展;其他有音乐、美术等天赋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强项上加以发展,并且平时多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因材施教”。
2.3 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阶段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就是说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教学的单一化、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引导者,注意和学生的互动。
其次,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创新。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改变以往枯燥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总之,在当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要胜任教师这一基础又神圣的角色,就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多用心观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征,用心施教,一方面无愧于教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阶段先进的教学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