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雨具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据《春秋左传》:“(卫灵公)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内乱,卫公让袒胸的副车车夫华寅拿着有把的雨盖当做盾牌,遮蔽车上的空隙处,以抵挡敌人的乱箭。可见在春秋时期,便已经有了有把的雨盖了。这种雨盖之所以能当盾牌用,可见它是比较结实笨重的。
  据《说文》解释,古代的雨盖是用比较柔软的草编织的。
  现在客家方言中,把雨伞称之为“雨盖”,可见雨伞起源于春秋时期有把的雨盖。


  笠据《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台”就是现在的莎草,可以用来编织斗笠。换言之,古代的斗笠相当于现在的草帽。
  从时间上看,最迟在春秋末期,便出现了类似于草帽的斗笠。
  簦(dēng)据《国语·吴语》:“吴王夫差使王使孙荀告劳于周曰:齐人为不道,不供承王事。夫差不忍,被甲带剑,簦笠相望于艾陵。”这里所提到的“簦”也是古代的一种雨具。它有些像现在的雨伞,有把,然而是硬挺的,不能像雨伞那样开合自如。在战国末期,古人已经经常使用簦了。
  伞雨伞古代叫“雨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提到在四川云阳县有一种伞子盐:“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
  可见至少在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北魏时期,可张可驰、可卷可舒的雨伞已经出现了。
  宋元明清时期,福州的制伞业十分发达。福州油纸伞和福州脱胎漆器、角梳被民间称为“福州三宝”。
  明清时期,福州每年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地纸伞100多万把。最盛时,福州雨伞牌号有上百种。福州纸伞选用闽北山区老竹为骨,经防蛀、防霉、防腐处理,使之坚实耐用、轻巧灵便;伞面选用特制绵纸,洁白细韧,富纤维质,拉力强。
  以“杨常利”号创牌人杨大坤所制纸伞为上乘。杨家的伞选用福建山区的青山老竹和优质丝棉细纸作原料,配以柿油、桐油,精工细作,牢固美观,有“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之美誉。
  蓑衣据《诗经·小雅·无羊》:“尔牧耒思,荷蓑荷笠。”可见在春秋末期,除了出现了类似于草帽的斗笠,还出现了蓑衣这种雨具。蓑衣也叫作袯襫。
  到了明代,蓑衣的制作更加细致讲究,做法和材料也更加多样,比如产生了一种用柔软防水的草编制而成的雨衣,被稱为玉针蓑。所谓“玉针”其实是指草的形状、颜色如“玉针”,一般是莎草,或者是可做灯芯的蔺草,或者是可编凉帽的白玉草。
  清朝富贵人家流行穿玉针蓑。《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记载:宝玉……披了玉针蓑,戴上金藤笠,登上沙棠屐,忙忙的往芦雪庵来。
  油衣油衣是从蓑衣发展而来的,蓑衣是用不吸水或者吸水少的棕丝、龙须草、莎草、蔺草、白玉草编制的,而油衣是利用油脂不吸水的性能,把油脂涂抹在布帛或者纸张上加工而成的。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比较做作。一次,他去观看军事演习,途中遇到大雨,随从把油衣披在他的身上,他说:“战士们全身湿透了,我一个人披着雨衣不好。”假惺惺地不肯穿油衣。
  到了唐朝,油衣便大规模地流行了,民间有许多油衣作坊。据《唐书》记载:大臣谷那律有一次和唐太宗去打猎,途中遇到大雨。估计是唐太宗的油衣漏水了,衣服湿了,他问道:“油衣怎么样才不会漏水呢?”谷那律说:“如果用瓦片来制造油衣,那就不会漏水了。”其实,谷那律是在含蓄地叫他不要再打猎了。
其他文献
牙疼挂口腔科?肚子疼挂消化科?腿疼时,骨科、风湿免疫科随便选一个碰运气?NO,NO,NO!挂号是门学问。  肚子痛  挂错号指数:★★★★☆  说起肚子痛,首选肯定是挂消化科的号。的确,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等,应该挂消化科的号。但当出现中腹痛特别是上腹痛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  【推荐科室】  1.首选消化科进行就诊,检查是否为消化道疾病导致的腹痛;  2.如果上腹
期刊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女性初潮年龄提前、绝经年龄退后、体重超重,而高脂饮食习惯、饮酒、缺乏运动等,均会增加乳腺癌的患病概率。因此,远离乳腺癌,首先应从改变饮食等生活习惯开始。  全谷杂粮降风险  多项研究发现,吃全谷杂粮能降低女性乳腺癌的风险;还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女性多吃一些燕麦粥,有利于降低绝经之前罹患乳腺癌的危险。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以下简称《
期刊
从字型上看,最初的笊篱肯定是竹子的,且应该是南方人的发明。在我幼时,笊篱一律用铁丝编成,样子夸张而粗笨,现在的漏勺与之已经毫无共同之处。  笊篱有没有皮的,我没做过考证。不过,我要说的皮笊篱是一个人。  在家乡的语汇中,形容一个人又抠又精明时,往往会说这家伙是个皮笊篱,并有一个形象的歇后语:皮笊篱——不漏汤。  “皮笊篱”结婚时,我七八岁,正是最淘气的年龄。家乡有讨喜火烧的风俗,即在新婚次日一早,
期刊
前年,老伴重病卧床,之后我们就一直跟随女儿一家生活。我们老两口还有一个儿子,常年定居国外。我快90岁了,常年的腿疾让我行动起来很是困难,每天下班后,女儿都会先照顾完老伴,再推着我到院里逛逛,陪我聊聊天,对我们照顾有加。我和老伴有一套价值300多万的小别墅,我们想在百年之后把它留给女儿继承,儿子觉得姐姐常年照顾我们,十分辛苦,也同意放弃继承权。  前一阵,女儿和女婿的感情出现了危机,整天吵架,女婿经
期刊
农村的小名,往往单调而雷同,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孩叫“住”的特别多,像“拴住”“留住”“锁住”等,我的一位初中同学甚至叫“扒住”。那个年代的乡村题材小说中,叫“拴住”的很多,但“住”往往易为“柱”。这种讹误,大约不是作者粗心或对乡村生活无知,而是刻意追求一种雅化。  我们村的第一位自杀者,小名叫“易来”。这样的名字非常少见,甚至是绝无仅有。到底是哪两个字,我想了很多年也没想明白,直到读大学时才
期刊
我叫杨定宗,45岁,四川省岳池县齐福乡人。我曾被邪教骗过,骗得很惨。  由于身处山区,家境贫困,又要供两个小孩上学,2000年春节刚过,我就去重庆打工,帮王老板养兔子。由于我老实,又比较勤快,王老板十分相信我,把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  2005年底,王老板对我说:“老杨啊,我看你老这样在我这儿打工也不是回事,你还是利用回家过年的机会好好考察一下你们本地的市场,回家开个兔子养殖场吧。这样既可
期刊
滋补不一定非要买昂贵的食材。听说以前新生儿如果没有奶吃,往往可以喂食粥油(尤其是小米粥的粥油)而活下来,可见粥油是多有营养的食物。我们现在调理身体,适当服用粥油,是很好的一种滋补办法。  所谓粥油,就是煮粥时熬出来的上面的一层稠汁。要说养生,其实最不可或缺的不是人参鹿茸,而是米,而粥油更是米中之精华,得喝。  清代名医赵晴初在其著作《存存斋医话稿》中,对粥油治病有很详细的记载——“余治一暑湿证,已
期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陈郡谢氏是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所以又有“王谢风流满晋书”的说法。谢家能保持几百年不衰,与其良好家风有莫大关系。东晋时,政治家谢安见侄子谢玄喜欢佩戴紫罗香囊——一种脂粉气很浓的物件,流行于当时贵族青年中——谢安怕他玩物丧志,又不想伤害他的自尊心,便以和谢玄打赌的形式,巧妙地赢得香囊,当面烧毁。这种启发式教育,属于不言之教,可谓煞费苦心。谢安的
期刊
应该说,家族中流传怎样的故事,就有怎样的家风。  据爷爷讲,我们这个家族虽然世代务农,但至少有过两次英雄般的壮举。一次发生在1913年,那年是个灾年,作为租地户,地里打的粮食仅够糊口,而东家死活不肯减租。人穷志不穷,我的祖太爷硬是提一把斧头把身为县警督的地主告到省城,不依不饶告了半年,最后地主不得不把口粮退回。这使得林家在十里八乡名声大震。另一次发生在1932年。那时林家已发展成当地大户了,有地有
期刊
那天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去曼彻斯特,大巴载着我们一路走的都是类似于乡村公路的小道,真的是看醉了我。  一幅幅童话般的美丽景致,在眼前闪过,从遥远的大前方飘忽而至,又躲到你的身后,悠然而去。身在其中,欲醉欲仙,真的是有一种悠然自得在英伦的诗意和惬意。  世界上的美景很多,如大不列颠乡村这般醉人心扉的地方,却并不多。因为,乡村是英国人留下的一条老命,也是一条同样牵着我们心素的老根。  英国人是最早在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