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朗读价值,提高课堂参与度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_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用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张志公先生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朗读教学,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并引导学生练读,根据文中不同人物特点去朗读,从而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钻研文本,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理解和体验文本,并对文本进行感悟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语文课堂沉闷的现状。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的保证是需要一定的课堂参与度的。反过来语文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又影响着老师的授课效果,所以每位老师都希望学生们能够紧紧跟着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来学习、思考,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探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的情形。这种阅读教学方式轻视学生的个性审美情感体验,是导致初中语文课堂沉闷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客观原因,孩子们开始更注意面子,更在乎自己在同学的肯定。如果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回答错误了,难免会遭到同学的嘲笑。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保护起来,不回答,别人也就不清楚自己到底几斤几两了。不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其实是孩子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这种内外因素的结合导致了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如果老师不想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那就只能把语文这样一门富有艺术审美性的课程变成了“程式”化的机械记忆,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没有了学生独立的思考,个性的理解,最终语文课会变得枯燥无味!老师成了教书匠,孩子成了机械录入。最终并不是培养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而是扼杀了孩子的语文天赋。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以朗读为切入口,在课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一定的作用。语文课堂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们从读中受感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训练,将文字视觉形象转换为听觉形象,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挖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能使学生在跌宕起伏、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接受美的陶冶。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教者在实践中进行如下训练。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句中的停顿、声音的快慢以及语调的高低,使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准确地在停顿、语速、重音、句调等方面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但同时又要告知孩子们,朗读成功最关键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体验和理解感悟。
  例如在给孩子们推荐《老人与海》时,我放了“朗读者”中演员王千源的朗读视频,孩子真切感受到了声音带来的强烈震撼。接着补充介绍了王千源的经历,而他也正因在朗诵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才能成就如此酣畅淋漓地朗诵。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本身所透露出来的美的意境,听完这段精彩的朗诵,教室里朗诵的声音立马高出几个分贝,甚至有的孩子还摇头晃脑,全身心投入其中,也乐在其中。从孩子们的角度而言,反复揣摩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字背后深刻地内涵,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够顺利地达成了。
  二、及时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如果学生在朗读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前一次有进步了!”“别泄气,再读一次会更好!”教师的这些话语能唤起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如果学生朗读出色,对文章情感把握得很到位,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表扬。人都需要赏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赏识时,自信满满,认定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优秀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以更为积极的状态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课堂的活跃度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也自然跟随其提升。
  三、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
  孩子们是有差异的个体。作为老师应该了解并及时监控孩子们的这种差异,以此来分层次制订教学计划。为此我把孩子们分为三类:很内向的(以前课堂基本不主动举手参与),只要举手读书就大肆表扬并且双倍加分;位于中间的(以前课堂会主动参与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学活动),鼓励读书时候要掌握方法并读出自己的理解;比较优秀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朗读很好),让他作示范,带领大家朗读。这样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就感,积极性也就高了起来,朗读的竞争意识也就调动了起来。孩子们都争先恐后想让自己的朗读最有特色、最出彩、最成功,而反过来要做到这些,孩子们就必需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意,仔細揣摩人物形象,寻找出比别的同学更胜一筹的朗读效果。孩子们朗读完,教师要及时把握住提问的机会,通过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这样读,你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读了之后,你理解作者了吗?”等。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的阅读实践经验,有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他们必定会有很多话来回答,这样课堂师生活动的质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也实现了突破。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就如同去品味一坛坛美酒,学生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越能发掘文本的价值和意义;而反过来这种主动的朗读又提升了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文本解读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站在培养学生,创造人格的高度,去引导学生自己实现自身素质的飞跃。这一过程不再是教师强压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运用朗读这一抓手(与文本发生共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然后自觉地发生的。这种实践体验进行整体建构的过程,才是现时期语文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朗读训练,所执教班级的整体课堂氛围达到了预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高了,有效课堂也就初见成效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214000)
其他文献
"审美与鉴赏"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它要求学生"能感受和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理论——求诚,主张学生在写作时秉承真实、诚恳的态度,保持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这一写作理论对于教师的作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应注重践行叶圣陶的“求诚”理论,引导学生真实写作,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  一、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要靠平时的积累,积累是倾吐的前提。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在写作上要完成从小学到
文学作品用文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传神性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发挥读者的创造力,在脑海中勾勒出作品的艺术形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想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该如何利用想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一、深入文本,启发想象  文章是由语言文字组织而成
本文针对调频广播对于航空通信方面产生干扰的有关因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及阐述,并对干扰航空通讯的有关原因进行了研究。依照实践当中存在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制定了对应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阅读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变化。阅读能力不只是指能够解答好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更重要的是指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在阅读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  一、搭建阅读平台,解决“无书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越来越重视言语本身的价值存在,重视从语篇、语境、语感中挖掘值得玩味的意义。这就是不可少的“语文意识”,这种精气神必将使得语文教学更加情趣浓浓、生机盎然。要想让语文在一路高歌的过程中,散发悦耳音响;让语文在七彩缤纷的田园间找到大自然纯正气息,让语文在人文关怀中流淌真情实感,需要教师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让他们在追求语文的“言”和“意”高度统一中,快乐学习、自由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