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敌亦友促思辨——“虚拟论敌”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iant_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缘起]rn如何利用统编版教材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是一个全新的单元,归属“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专业性较强,大部分内容都是从逻辑学这一专门领域辑录来的,这可能也是一部分教师教学时放弃这一单元的原因.细细看来,其中第三部分“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中所提到的“学会间接论证”(如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以及“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对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此次教学设计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虚拟论敌”来加深对议论文写作标题的思考与认识,并初步思考议论文写作的逻辑层次.
其他文献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直被视为志向远大、才能卓越的志士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大鹏一直被看作高贵、自由、奋发的象征.宋代邓肃的“大鹏抟九万,鹦鹉锁金笼”、陆游的“大鹏境界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李石的“懒则鲇鱼上竿,勤则大鹏跨海”、释慧开的“坐看东君行正令,大鹏一举到天池”都是对这些象征的进一步展现.但庄子《逍遥游》中原始的大鹏形象并非“道家化”和“儒家化”的,而是“庄子化”与“齐物化”的独特意象.笔者试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一rn宏大主题思想进入中学生作文的立意领域,红色经典事件(以下简称红色经典)成为中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不啻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也出现了“就纪念而纪念”“就红色写红色”的现象,这类作文绝大多数总是抒写红色经典而止于红色经典,并没有拓展开来,真正让它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
期刊
高考古诗文默写的考查对于诵读、传承经典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古诗文默写的考查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以地方卷为主的上下句记忆性补写,二是以全国卷和北京卷为主的情景理解性默写.上下句补写型试题考查形式单一,考生只要会背诵,能理清顺序,一般都能完成;而情景默写型试题考查形式灵活,需要考生依据提示,深入理解,才能锁定默写内容,相对于上下句补写而言难度较大.
期刊
在革命集体记忆的处理方面,《荷花淀》不但力求创建高尚完美的革命集体记忆,而且又努力寻找个体的情感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缝隙.所以,它一方面表达出了个体对情感的真挚感悟,另一方面又没有跳脱主流意识的框架.《荷花淀》这篇小说,叙述了妇女探望丈夫的情节,隐晦地表述了个体对自身情感的合理诉求.在为革命不断奋斗的理想之下,个人的情感诉求也没有被忽视,而是找到了更加恰当和适宜的表述形态.最后的大团圆式结局,协调了个人情感诉求与革命整体步调的关系,让一切都回归到了抗日革命的主旋律之中.
我们究竟如何从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走向群书阅读呢?如何能够用相对恰切的方式和路径在学校开展群书阅读呢?rn“2017年版课标”和人教版和北京版以及统编版教材的单篇阅读、单元阅读、任务群教学和课内外推荐读物繁多,汉语言文学作品占据半壁江山.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作者对包括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在内的中国社会的思考.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本色与特点的认识,我们可以构建以“我所理解的\'乡土中国\'”为专题的系列化群书阅读,从社会学、文学、艺术、历史和生活体验等角度进行多维解读.
期刊
从叙事学视角解读阿来的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可较为清晰地发现其叙述模式的得与失:作为叙述主体的“一滴水”的新奇与遗憾;有关“生命”和“文化”的叙述主题的深邃与粗糙;叙述话语中仅有“文学味”浓郁的“叙述语”而缺乏升华作用的“转述语”.
《摆渡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名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荒原意象的塑造.荒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不同时期的作家在不同作品中都赋予“荒原”不一样的象征意义.《摆渡人》中的荒原意象承载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象征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价值取向,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和探析价值.
[设计缘起]rn通过写作调查问卷及实际作文教学,笔者发现: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还存在不能采用合适的写作手法增强文章可读性等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写作时动笔难的问题,同时还能帮助其采用恰当的写作手法合理组织材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呢?
期刊
群文阅读让语文课堂由“单调乏味”走向“生机勃勃”,让学生“动”起来,走向古诗词,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以“李清照——命运遭际与才女求情”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以《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点绛唇》及《临江仙》六首词作为范例,尤其以“愁”为中心,以《醉花阴》《声声慢》为生长点,促使学生在思考、交流、探究、分享过程中达成共识,获得个性体悟,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文章倡导通过联结策略命题,考查学生对综合性知识的习得与内化.通过考查评价体现教学思想和理念,用测评来引领教学,改进教学,体现“教学评一体”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