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大鹏形象在儒道思想下的不同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直被视为志向远大、才能卓越的志士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大鹏一直被看作高贵、自由、奋发的象征.宋代邓肃的“大鹏抟九万,鹦鹉锁金笼”、陆游的“大鹏境界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李石的“懒则鲇鱼上竿,勤则大鹏跨海”、释慧开的“坐看东君行正令,大鹏一举到天池”都是对这些象征的进一步展现.但庄子《逍遥游》中原始的大鹏形象并非“道家化”和“儒家化”的,而是“庄子化”与“齐物化”的独特意象.笔者试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其他文献
写作源自生活的真实,发自性情的必然,是“个体生命的宣示”.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同一化倾向严重,教师该如何理性认识个性化写作问题,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充满个性的作文,值得大家思考.rn纵观中学语文课程发展历程,以中学“课程标准”为思考视角,研究作文个性化教学发展,我们发现1902-1948年近五十年的中学“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都有阐述.现做一梳理,探寻其发展轨迹,希望对今后的写作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重读青年毛泽东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语文课程改革,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鼓舞的力量.rn1912年6月,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举行作文比赛.湖南省立一中学生毛泽东以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获得“优胜”.
期刊
在朱自清的《春》中,可以系统地学习到比喻修辞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比喻句的构成、分类,以及比喻修辞的写作价值.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围绕“怎样选材”设定的,张中行先生的文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收入此单元时,其篇幅由4600多字删改成2200来字.一半的内容被删掉后,还能高质量完成“怎样选材”的读写任务吗?rn先来看看删掉了什么,删掉的内容对全文有何影响.第1段就直接删掉了 200多字,这些内容是对本文选材的说明.对于叶圣陶的业绩、事迹,人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作者不写那些众所周知的成就,只写与自己有关的、不见于高文典册的事情.文章选取什么材料,为什么选取这些材料,事关文意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选材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总课时为18节,《乡土中国》可以安排6课时来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者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这就明确指出了《乡土中国》教学的基本路径:“教师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当前不少学校仍然停留在传统文本解读模式中,不厌其烦地讲授,而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落实,探究和讨论成为空谈.
期刊
每次中考阅卷归来,笔者都感慨颇多,尤以作文为最.一篇作文往往要在须臾之间判定优劣,给出分数.这会不会误判?虽然公示的评分标准要求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赋分,但实际上都是取其阅卷第一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文以载道,一篇文章贵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说到底,能否让阅卷老师看出考生的写作意图,并迅速地判断出这篇文章是否是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往往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成败.有感于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复习备考的时候,要使其具有“一句话”意识.
期刊
本文借助“场域”理念,从阅读行为、情感和思辨角度出发,探索学生文言学习“场域”构建的方法及策略,实现审美直觉、知觉和概念能力的递进式训练,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文章选取了苏轼第一次外任与贬谪期间关于“梦”的意象的部分词作,首先通过“时间轴”进行生平事迹的梳理,随后借助“梦”的意象的解读帮助学生体会这位大文豪“人生如梦”思想的形成过程、感受其心境的提升、品味其人生态度与价值.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彼格斯(Biggs)提出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他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五种反应水平,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其思维发展所处的阶段(见表1).根据这一理论,内隐的思维发展水平是可以通过多维度观察并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为我们观察学生思维活动、测量其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提供了路径.
期刊
统编教材诗歌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向的是深度阅读,对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要求更高.咏物诗是中学生常见的题材类型,要读懂咏物诗,必须明确物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物及人,进一步分析人的“志”.有些物象特征不是很明显的,可以从咏物诗“不即不离”的特点去感知.读懂诗意后,可以借助托物言志的手法进一步品鉴诗人情志.在深度理解鉴赏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