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残缺美”——解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叙事模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o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叙事学视角解读阿来的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可较为清晰地发现其叙述模式的得与失:作为叙述主体的“一滴水”的新奇与遗憾;有关“生命”和“文化”的叙述主题的深邃与粗糙;叙述话语中仅有“文学味”浓郁的“叙述语”而缺乏升华作用的“转述语”.
其他文献
每次中考阅卷归来,笔者都感慨颇多,尤以作文为最.一篇作文往往要在须臾之间判定优劣,给出分数.这会不会误判?虽然公示的评分标准要求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赋分,但实际上都是取其阅卷第一感: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文以载道,一篇文章贵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说到底,能否让阅卷老师看出考生的写作意图,并迅速地判断出这篇文章是否是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往往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成败.有感于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复习备考的时候,要使其具有“一句话”意识.
期刊
本文借助“场域”理念,从阅读行为、情感和思辨角度出发,探索学生文言学习“场域”构建的方法及策略,实现审美直觉、知觉和概念能力的递进式训练,助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文章选取了苏轼第一次外任与贬谪期间关于“梦”的意象的部分词作,首先通过“时间轴”进行生平事迹的梳理,随后借助“梦”的意象的解读帮助学生体会这位大文豪“人生如梦”思想的形成过程、感受其心境的提升、品味其人生态度与价值.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彼格斯(Biggs)提出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理论,意为“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结构”.他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五种反应水平,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其思维发展所处的阶段(见表1).根据这一理论,内隐的思维发展水平是可以通过多维度观察并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为我们观察学生思维活动、测量其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提供了路径.
期刊
统编教材诗歌单元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向的是深度阅读,对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要求更高.咏物诗是中学生常见的题材类型,要读懂咏物诗,必须明确物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物及人,进一步分析人的“志”.有些物象特征不是很明显的,可以从咏物诗“不即不离”的特点去感知.读懂诗意后,可以借助托物言志的手法进一步品鉴诗人情志.在深度理解鉴赏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提升.
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直被视为志向远大、才能卓越的志士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大鹏一直被看作高贵、自由、奋发的象征.宋代邓肃的“大鹏抟九万,鹦鹉锁金笼”、陆游的“大鹏境界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李石的“懒则鲇鱼上竿,勤则大鹏跨海”、释慧开的“坐看东君行正令,大鹏一举到天池”都是对这些象征的进一步展现.但庄子《逍遥游》中原始的大鹏形象并非“道家化”和“儒家化”的,而是“庄子化”与“齐物化”的独特意象.笔者试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一rn宏大主题思想进入中学生作文的立意领域,红色经典事件(以下简称红色经典)成为中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不啻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也出现了“就纪念而纪念”“就红色写红色”的现象,这类作文绝大多数总是抒写红色经典而止于红色经典,并没有拓展开来,真正让它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
期刊
高考古诗文默写的考查对于诵读、传承经典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古诗文默写的考查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以地方卷为主的上下句记忆性补写,二是以全国卷和北京卷为主的情景理解性默写.上下句补写型试题考查形式单一,考生只要会背诵,能理清顺序,一般都能完成;而情景默写型试题考查形式灵活,需要考生依据提示,深入理解,才能锁定默写内容,相对于上下句补写而言难度较大.
期刊
在革命集体记忆的处理方面,《荷花淀》不但力求创建高尚完美的革命集体记忆,而且又努力寻找个体的情感与革命意识形态之间的缝隙.所以,它一方面表达出了个体对情感的真挚感悟,另一方面又没有跳脱主流意识的框架.《荷花淀》这篇小说,叙述了妇女探望丈夫的情节,隐晦地表述了个体对自身情感的合理诉求.在为革命不断奋斗的理想之下,个人的情感诉求也没有被忽视,而是找到了更加恰当和适宜的表述形态.最后的大团圆式结局,协调了个人情感诉求与革命整体步调的关系,让一切都回归到了抗日革命的主旋律之中.
我们究竟如何从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走向群书阅读呢?如何能够用相对恰切的方式和路径在学校开展群书阅读呢?rn“2017年版课标”和人教版和北京版以及统编版教材的单篇阅读、单元阅读、任务群教学和课内外推荐读物繁多,汉语言文学作品占据半壁江山.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作者对包括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在内的中国社会的思考.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本色与特点的认识,我们可以构建以“我所理解的\'乡土中国\'”为专题的系列化群书阅读,从社会学、文学、艺术、历史和生活体验等角度进行多维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