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意蕴、路径与逻辑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素材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数学素材教学转向是指在本质上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改变使用素材的教学程式,在逻辑上营造共生状态;其意蕴是课程目标生长之处与核心知识新落脚點;其路径是从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转到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强调从只注重思维的基础与导向,转变到不仅关注思维而且关注心理与行为;其逻辑是思维逻辑与伦理逻辑共生,追求厘清关系与批判质疑,达成素材的技术因素与道德基础的统一。
  关键词:数学素材;教学转向;意蕴;路径;逻辑
  数学素材指的是数学教科书上的文字、图形、图片以及活动等,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对象,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转向是指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主旨等,由不确定到确定、由模糊到清晰、由碎片到系统、由预设到生成、由前者到后者的过程。数学素材教学转向是指在本质上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改变使用素材的教学程式,在逻辑上营造共生状态。问题是,教材的编写、修订总是落后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致使数学素材虽然需要随着教学转向而有所改变,但是滞后于教学转向,尤其是教学转向不是后者否定前者,而是后者是前者的发展。这时的数学素材常常被一些教师形成固化理解,对其教学转向的意蕴、路径及逻辑产生误解,从而形成了习得性教学误区。而且这种误区导致教师客观上忽视、主观上有意、做法上片面,因此会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一、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意蕴在于课程目标生长的可持续性及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素材教学表征的两个关键量是课程目标与课程知识,数学素材教学转向意味着这两个关键量发生了变化。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内在意蕴在于教学活动中根本性的课程目标取向与现实情境的核心知识指引,从模糊走向清晰,从割裂走向统一。其价值在于课程目标生长的可持续性与发展愿景的统一,在于核心知识落脚点的现实与可能的统一。
  (一)数学素材教学转向于课程目标的生长之处
  课程目标的生长,在数学教学大纲的出台与修订、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与修订之时最为明显,一般表现为原目标与新目标在内涵上的联系与区别。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素材的教学转向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于第一学段数学教材,其要求:“素材要使得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对于第二学段数学教材,其要求:“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可见,此时的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标志是三维目标中的“双基”,因为此时绝大多数教师对于如何达成教学大纲中的“双基”是心中有数的,而对于如何达成课程标准中的“双基”则是心中无底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数学理解”。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标志是三维目标中的“四基”。因为经过10年的摸索,绝大多数教师已经掌握了落实三维目标中“双基”的策略,而对于“四基”的实践样态是陌生的。
  (二)数学素材教学转向于学科核心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素材是呈现核心知识的重要载体。换句话来说,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目标下的落脚点是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根本所在。美国杰弗尼亚大学希尔斯教授指出:“核心知识是‘共享、稳固、序列和具体’的知识”。陕西师范大学龙宝新教授认为:“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可见,目前数学核心知识的落脚点是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素材的教学应转向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数学素材教学从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转向关注学生探究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教学理念的转向来引发教学技术的转向,依据教学理念来改进教学技术,达成数学素材的教学转向。也就是说,根据转向后的教学理念对一定的数学素材进行技术改造,促成教学目标与方法的转向。问题作为呈现核心知识的素材,并非在于呈现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也并非在于表达一种学与教的方式,而是在于教师与施教目标、学生与学习任务,是基于活动而产生多样化情境。而且,某一素材绝不是某个知识显性化的唯一形式,学生只有把这一素材所呈现的信息综合在自己的思维里,才可能解决新知对自己的挑战。
  对于素材,教师要从激活学生思考经验转到关注学生探究意识,努力促使学生勇于探究新知。因为学生探究新知的意识是学生思考经验与数学素材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正是这种“探究意识”的存在,学生才会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发生探究新知的真实行为,生成对学习结果负责任的心理。教师要从只注重思维的基础与导向,转变到不仅关注思维而且关注心理与行为,并防止“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却“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
  (一)把学生的思维经验作为深度探究的基础
  要帮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形成探究的方法与路径,进而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就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探究并生成赋予了一定生活意义的核心知识。正如上海师范大学陈建华教授所言:“对教育知识的选择乃至对于这些知识的传授都要考虑到目的取向和手段取向的统一,重视教育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因此,要创设蕴含核心知识的生活情境,从核心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所学核心知识的看法、学生因之而产生对其他核心知识的理解来拓展并形成合理的探究空间。   (二)把学生的探究勇气作为课堂生成的追求
  正确把握素材教学转向的路径,关键是要把学生难以抽象的、难以概括的间接知识,通过一定的操作、感知,转化为学生的感性经验与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思考方法、基本思考过程、基本操作经验(思维操作经验,动手操作经验)进行比较科学地预设,在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生动地再现所教知识合理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旧知”而不断地探究“新知”,最终创造出“新知”,从而不断增添探究知识的勇气。
  三、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逻辑关系及误区
  陕西师范大学郝文武教授认为:“知识不仅有思维逻辑,也有伦理逻辑,知识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从这样的角度看,數学素材是数学知识(含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的承载体。因此,数学素材也有思维逻辑与伦理逻辑。素材的思维逻辑是根据学习目标探求知识,有效地完成任务,强调素材的技术因素。素材的伦理逻辑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素材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统一,强调素材的伦理基础。
  (一)数学素材的思维逻辑必须与伦理逻辑和谐共生
  素材的思维逻辑追求的是厘清关系,是把素材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素材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素材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素材的伦理逻辑追求的是批判质疑,要求学生对数学素材保持一种批判怀疑的态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质疑辨析,在新的情境中深入思考,从而加深对素材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呈现核心知识的素材进行批判质疑,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对素材及其关系进行再思考、再判断、再分析。这就需要学生找到某个素材,呈现某个核心知识的局限性,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下的优化,来感悟素材对于获得核心知识的积极意义。
  (二)谨防数学素材教学转向逻辑的习得性误区
  许多教师在理解数学素材教学转向的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最为突出的是只求思维逻辑(厘清关系),不求伦理逻辑(批判质疑)。导致这种误区存在的根源是复杂的,主要有观念与技术两个方面。在观念上,他们把数学课堂上学生的知识习得、经验习得、技能习得中的“习”与“得”机械地分离,只强调“因习而得”与“有习才有得”。在技术上,他们缺乏对素材进行批判质疑的三个不同水平的操作经验。通常情况下,对于素材的批判质疑有三个水平:一是初步感知。指学生能根据自己或同伴对某个知识的探究、体验,结合具体的数学素材,初步感知这种素材的意义。二是独立判断。指学生能够分析新素材,判断其呈现的数学知识。三是辩证分析。指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经历、活动、操作、观察、感悟等来分析某个素材呈现某个核心知识的局限性,并在与同伴交流中不断完善认识。
  综上所述,数学素材教学转向是当前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抓手,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前提,强调的是依据核心知识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很多教师仍然停留于对数学素材应有意蕴的误解上。唯有不断反思,破解误区,方能使数学素材的教学转向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瞭望,201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进行中共党史教学,教师需要明确主题并基于丰富的历史情境和适切的问题导向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既要以清晰的主线进行历史叙述,又需将中共党史置于一个宏大的世界背景和时代背景中进行探析。同时,教师还需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智慧,通过见人、见事、见情,有效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力行。
统编教材中选编了相当数量的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类课文由于离学生生活较远,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要让其受到思想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补充背景资料,降低阅读难度;立足语言文字,感受伟人形象;关注阅读方法,感悟革命精神。
据统计,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有四十余篇、初中学段有三十余篇课文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如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冼星海的《黄河颂》、吴伯箫的《灯笼》,等等。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意味深长,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对进一步促进教师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大的作用。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呢?
我校是全国首批足球特色学校,基于这一定位,我们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立足实际问题探索开发课程的路径;借鉴先进的建学理念,构建了“五级金字塔型”足球课程体系;通过设计足球队队徽、球队Logo和队歌,丰富大课间以及课外活动,打造了具有足球特色的校园文化。我们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战略的有效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争取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让更多学生热爱足
语法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使用,忽视语言交际情境;学生一味关注语法结构,忽视语法的意义和功能。其实,教师可以将语法的表意功能、语法结构、语法运用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内化语法意识,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使语法教学从“静态的语法规则”走向“动态的语法规范”。  译林版《英语》五、六年级教材每个单元独立增设Grammar time板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风云变幻中,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  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广大学子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立德树人、打牢“地基”的关键课程,其课堂理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期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与选择性,对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表现之一是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对我国青年思想造成了较大影响。2021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迫切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引导
深度教学是深度学习的促成条件,数学学科的深度教学应超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数学方法和策略的习得上升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高。要想达到数学深度教学,教师的深度备课是关键。做到深度备课,教师要备教学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备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课堂切入点,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深、教得懂和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深、学得懂、学得活,进而促成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