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智慧、热爱生活、善于创造而著称,五千年的文明演进、文化发展,铸造了一个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诗词大国。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的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文学和音乐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创作特点、演唱与表现都体现着中国的古韵之美。但是,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和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原有专业的古典诗词歌唱家都已经年长岁高,如今整理、研究、传承和弘扬古诗词歌曲,应该是我们中国当代音乐人的应有之责任。本刊希望通过本期“对话与争鸣”,呼吁更多的当代音乐人,都能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来!
  地点:北京艺海影杰国际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吴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中国音乐教育》主编。
  姜嘉锵:中央民族乐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
  王苏芬: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歌唱家。
  汪国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著名诗人、书画家、作曲家。
  王玉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张巨河:视情教育创始人、中国少儿歌舞学会常务副会长。
  徐敦广: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音乐》主编。
  徐敦广: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大家一起对话我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和传承问题。这一话题的缘由是我担任《当代音乐》主编后,召开了一次全国编委会扩大会议,吴斌老师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当代音乐》要有当代的气息,要有批评和争鸣的声音。后来在大家的策划下就产生了一个栏目——《对话与争鸣》。这一期的话题我受王苏芬老师的启发。王老师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年自筹资金,一直在努力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已经举办了两次大师班,自出经费出版三本古诗词歌曲集,里面很多的曲目非常有价值。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歌曲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态,我觉得将有助于传承中国的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大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建立起中国民族文化的自省意识。我认为,中国古诗词歌曲语言洗练,有高远的意境,加之深邃的内容,优美的旋律,无不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中国古诗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歌曲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古韵之美,中国声乐艺术的意韵就在其中。今天请各位歌唱家、作曲家、教育家一起对话中国古诗词歌曲,宗旨就是希望引起音乐学者、音乐教育者的关注。
  中国古诗词歌曲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信息,但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举步维艰;在高等声乐教育中,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内容严重缺失,作为高校声乐教师,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相信此次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文化发展,或者说对高等声乐教育的发展,将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王苏芬:中国古诗词歌曲的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它的意义就深远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成立以后,我跟院里提议我们搞一个研讨会,但始终都因为没有资金而搁浅。古典诗词歌曲已经濒临灭亡到什么程度了?很多古典诗词歌唱家都已经相继去世了,目前活着的只有三位!年龄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古诗词歌曲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如果再不为之努力我将是历史的罪人,我就是失职!古代真正流传下来看得见的曲谱寥寥无几,只有敦煌的壁画有些,姜夔的17首作品和琴歌流传下来了。我觉得古典诗词歌曲濒临灭亡,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抢救。古诗词歌曲是中国历史音乐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有机会一起探讨如何传承古典诗词歌曲,我从内心感到高兴,也非常感谢徐敦广教授给大家这样一次对话和研讨的机会。
  姜嘉锵:真正的古曲是古代人写的,清朝以前的。古典诗词歌曲分几部分,一部分是敦煌壁画、姜夔的作品;中国音乐很多精华都在古琴音乐中,我经常在这里面找古曲;还有在戏曲中寻找古曲。中国艺术上的表现手法很多是和欧洲不一样的,欧洲有欧洲的语言,中国有中国的语言;欧洲人讲多音节,讲重音的语言;中国人讲单音节,是讲音调的语言。声调语言太丰富了!就四声而言每个声调都有变化,有很多弦外之音。一个“妈”字应该怎么说都有好多学问,不同段子的感情都赋予了“妈”字不同的感情色彩。我们都要努力地去找寻、去思考,我们自己风格的歌曲应该怎么唱?我不客气地说,目前中国的声乐停留在发声的阶段,没有进入到文化的层面。书法是文化,书法本身的气韵就是音乐的线条。苏轼评论王维,说他的诗像画,他的画像首诗。这说明美术与音乐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文化要往高层走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本民族的东西。当下一些搞音乐的人对中国传统的东西学的不深,有很多人学习京剧只是学到了皮毛,京剧中的很多精华没有学会。从物理的角度看,音乐无非是高、低,明、暗,长、短等等。音乐是一种对比的艺术。中国对比的手段比欧洲歌曲远远丰富。中国有平、直、弯、曲等等很多手法。乐句中的停顿与摇晃都是中国音乐表现的特点,现在这些特点全没了。很多歌曲的演唱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文化。一首歌曲外国人唱的是这样,中国人唱的还是这样,没有特色。
  中国音乐的表现方法特别丰富,一是语言的表现,汉语有很多地方方言的特色。汉语在戏曲、民歌中的表现手段真是太多了!是取之不尽的。我们搞声乐的人把这种特色都丢掉了,多可惜啊!现在唱民歌全是一个味儿。我们音乐的表现手法存在语言之中,存在于各个地方的戏曲和民歌之中,我们搞声乐艺术的人要把这些都学好并继承下来。语言最好的表现就是在古诗词里面。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炼,从这里面开拓出一条道路,就是我们怎么样演唱中国其他的创作歌曲。就现在的歌曲而言,无论是借鉴外国的还是自己创作的,我都觉得太简单了。我们传统的唱法没有把共鸣很好地发挥出来,这点我们要吸取外国的经验。外国科学的发声技术方法是应该借鉴的,为了让我们语言的表现力怎么样更丰富,我们要运用更多的手段表现自己的语言。我每演唱一首歌曲都是需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简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作品的?当时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自己的思绪是什么样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怎么在我们的歌唱艺术里面得到很好的发挥。“歌曲”重要的就是“歌”,就是要有漂亮的声音,要有感人的声音,要有丰富表现力的声音。而不是说照着古曲的谱唱就等于是在唱古曲了。另外,我觉得音乐是陶冶人的性情的,是一种在文化上的一种感性的、无形的培育。所以我觉得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要重视自己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不是拿来就能唱的,是需要潜下心来研究的!每个字应该怎么唱,每段旋律应该怎么流动,这样唱出来的歌曲才有味道。不是说要你的声音有多漂亮,而是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徐敦广:姜老师对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诠释有自己的视角。您的这种演唱理念我真希望能够传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所以说我们要和姜老师一起努力。把姜老师的这种理念,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吴斌:我曾主编一套中小学音乐教材,全国有1亿左右的学生在用。我们的教材在2001年以后加入了一些古诗词的配曲。只是,我们对中国古诗词的定义和概念可能不太准确。你们刚才讲的是原创的古诗词包括琴曲,原词原谱。我们现在说的古诗词歌曲是指把古诗词经过现代作曲家创作改编而成的。所以概念还不统一,因为概念、内涵不一样,可能目标和要求就不一样。姜老师刚才从歌唱的韵律、咬字吐字、风格上讲了很多,技术层面讲了很多。我们当然是要体现综合性的教育,不仅是把它跟文学、艺术、美术,包括思想理论教育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跟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概念还不一样。因为完全传承古诗词语文课本里有,用不着音乐课本里单独做这件事情。也就是说目标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刚才的谈论,我们有的说古诗词,有的说古曲。这个定位并不清楚。我们所说的古诗词歌曲和大众认识的和基础教育认识的以及刚才您二位说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定位要把它定清楚。包括做非遗,为什么说京剧可以做“非遗”?昆曲可以做非遗?它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了。就是说古诗词歌曲是一类题材呢?还是一个体裁?它没有建立起一个自己的体系的时候,如果说有一个理论家能够把它建设起来,古诗词歌曲算不算上一类音乐体裁?还是文学类的一个题材?
  如果说是体裁,那么在音乐中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健全的体系。刚才姜老师和王老师讲的东西要建立起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作为艺术的传承并不依靠口传心授,建立一个体系等于一个小的学科。您在这儿能教,离开您了也能教。必须做到这一点,它才能够传承。如果说(古诗词)只有姜老师能教,离开姜老师别人都不能教,这个事情就传不开。它没有一个总结,没把它理性化。其实现在还没有人认为古诗词歌曲是一个音乐体裁。它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存在于音乐当中,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音乐表演的体裁。我们中小学的教材只是唱着一首歌,但这首歌音乐上的价值没有人来研究,没有人表述。我们讲到艺术歌曲的时候会在教材里面先介绍什么是艺术歌曲,什么是抒情歌曲,什么是颂歌,什么是室内乐。如果不是作为音乐的一个体裁,它是很难在音乐界流传开的。今天我才认识到一点,中国古诗词歌曲有它的演唱方法、咬字吐字规律和韵味,还有音乐和歌词的密切结合。我们学音乐史的时候都知道《诗经》有音诵,《诗经》本来就是民歌,《诗经》都是唱的,是因为谱子没有留下。《诗经》是因为其谱子没法记录音的高低,所以只把词记录下来了。中国很多所谓的古曲都被称为“假古董”。没有真正古董的意义,都是后人的理解。如果古诗词真有原汁原味的价值,从出版的角度来说,从“非遗”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把它整理出来。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古诗词歌曲是将古诗词配上乐,而在您的理解中是原来就有古诗词这种体裁。但是现在没有总结出古诗词歌曲的特点。
  如果说把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成很有难度,词曲结合很有特色,表现出与西方艺术歌曲及韵律的不同,包括音乐发展的手法也不同,把这些能够高度总结出来,这样的问题必须有理论家给你归纳,建立由浅入深的学习顺序。建立起一个体系而不是一种经验,经验难以推广,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事都在于一个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推动。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很多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已经没有价值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需要传承下来。该灭绝的就得灭绝,该新生的就要新生。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所以我刚刚听两位老师讲,觉得(古诗词歌曲)很有价值,我们要挖掘它独特的价值,一般的价值没有意义。中国诗词就很有特点,中国的诗词的特点再加上琴曲音乐,琴曲的破译为什么说还有难度?是因为一个古琴曲我们现在留下来的谱子只有它弹的那个音。这[JP2]个音用这个指法弹,但这根弦上这个音之后的音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后来人需要根据音的韵律来理解,来翻译。古琴是减字谱,把弹法、指法记录下来,但音乐音响留下来的就很少。
  中国的声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发展出了中国声乐的演唱风格,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和咬字吐字都有别于西洋的一种唱法。风格上有理论支持,发展出中国声乐的一套方法,这样可以成为一个体系。这就可以建立一个中国声乐的演唱方法。所以古诗词歌曲是要从文学上定位价值,还是从音乐体裁上定位价值,还是从文化传承上定位。到底我们推广古诗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音乐的方式把古诗词传播开来?还是要通过古诗词原词原谱的演唱建立起中国民族声乐的训练方法和演唱风格?还是将古诗词作为综合文化的体现,对人、对孩子的综合素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要唱古诗词。这些目标是不一样的。必须确定一个目标,为什么现在古诗词推广这么难?我的理解是音乐学院要推广古诗词必须在音乐上建立独特的体系,不要考虑古诗词文化传承的作用。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音乐可以百听不厌,音乐的特点是记住旋律终生不忘,但记住歌词就未必了。所以我们原来编教材的时候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插上音乐的翅膀,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跟今天您二位的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你们这个出发点更有价值。如果说真正做好了,从评价体系、学科体系上建立起来,把它作为一种体裁形式在音乐词典上、在我们出的音乐书上都把它作为一项来讲,像讲艺术歌曲一样讲出来。这样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性,做一点基础建设。要把您的经验进行提炼,个人的经验带有很多个体的行为。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差异是理性。中国音乐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逻辑,咱们的音乐是传承的方式。西方的教育是建构主义,很多人共同建立将那一时期的特点总结出来。中国音乐每个人都有体系,一大堆“派”。西方音乐里没有“派”,只有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有综合的特点。中国音乐发展最糟糕的一点就是缺少建构,缺少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建立一个体系。将体系理论化、系统化,然后再推动政府、推动高校在评价上建立一个完整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得好。此外,说“琴谱”就音响是有差异的。减字谱记录的是演奏法,不是音乐。   王玉珍:古典诗词歌曲,我是个门外汉。古典诗词歌曲对民族声乐也是一个启发,洋为中用确实做了不少工作。现在大家都在苦苦挣扎,我们中国的声乐,洋为中用做得多,古为今用做得太少了。为此我感到很遗憾!没有人把中国民族声乐的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大家应该来研究下,古为今用用哪些?发扬哪些?继承哪些?需要思考。这些工作都没有做。作为歌剧演员,我给我定下三条规则:声乐要像歌唱家一样,表演要像话剧演员一样,身段要像舞蹈演员一样,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歌剧演员。自生自灭是件很可惜很遗憾的事情,怎么样把民族的东西传承下来是我们的责任。
  汪国真:大家知道我是写诗的,我也很喜欢音乐。这些年我除了写诗之外也曾试着给一些古诗词谱过曲。但是我的谱曲不是按照古曲(的风格)来谱曲的,因为我觉得即使把古代曲谱找到了,可能从当代审美观或审美习惯来讲也不一定容易接受。与古典诗词相比,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很多我都不喜欢。很多歌词与古典精华的诗文差得太远了。现在很多人包括歌手、主持人等对古诗词是不熟悉的。给古诗词谱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要争取做到雅俗共赏。古诗词大家要喜欢唱才能够流传和推广。古诗词的普及是很重要的。为古诗词谱曲的要求要尽量做到好唱、好记、好听。
  姜嘉锵: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扭曲了,从普及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来说,课本上有了,音乐上也有了,现在的难点是在表演上也要体现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不是一定要摇头晃脑,而是要表现出旋律的沉浮和味道。注意语言的表现、人的声调、语言的画外音。能够抓住它们,融会贯通起来。
  〖HTH〗张巨河:〖HTSS〗语言本身就是音乐的一种呈现形式,中国人的语言就是音乐,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多年智慧凝练出来的经典。如果中国的音乐中没有运用中国的语言,中华民族多年的积淀就会丢失。传承非常重要,但传承如果有广泛的基础会更好。但如果说只关注传承,只关注古诗词歌曲本身的研究,不研究它的广泛应用,让更多的人受益,这种研究会步履艰难,结果就是很宝贵的东西会有一个“悲壮”的结局,而我们要的是成功和辉煌。
  徐敦广:我们今天的谈话可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歌曲原词原曲如何能够演绎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至少我们的学生能够喜欢,喜欢才有发展的可能。还有,我们在传承我们原词原谱歌曲的同时,我们当代的作曲家是否能关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我觉得现在很多作曲家过于功利,中国丰厚的古诗词资源,却没有引起作曲家们的足够重视。所以,传承古典诗词歌曲和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是同等重要的。刚才吴斌老师讲的很对,我们必须界定清楚探讨的范围。我想,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应该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完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我们要挖掘、整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文献,进一步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及演唱规律;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国古诗词的歌曲创作和演唱。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民族特色之路。因此,中国古诗词歌曲传承和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应是更加丰富。
  我们要先去整理、挖掘,然后再走向传承。从挖掘来说,如何从理论方面挖掘古诗词歌曲很重要;从传承来说,如何将古诗词歌曲通过当代音乐传播开来,使其成为我国高等音[JP2]乐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而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现在有高雅艺术进校园,能不能有“中国古诗词歌曲进校园”?或者举办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大赛,不断推进古诗词歌曲的整理、挖掘、传承、推广、创作,最终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摘要]在音乐创作中,结构一直是作曲家创作思考中的主要问题,结构的组织方式,结构思维的逻辑及其外在展现形式,都是希望在创作技法上有所创新的作曲家的关键思考点。作为中国当代音乐作曲家中的代表性人物,朱世瑞的作品《之问》体现了其对于结构组织方式及其外化形式的可能性的创新探索,本文也以对该作品结构的分析为例窥探当代音乐创作中的结构创新探索。  [关键词]作品结构 ;朱世瑞 ;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J6
期刊
2013年12月5日晚,我有幸在北京音乐厅观摩聆赏了由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主办的“华夏情怀”——储望华交响乐·钢琴作品音乐会。时至今日十天匆匆过去,当晚音乐会的情景多次在心中萦回,那些音乐也始终在我的心头鸣响——我真的应该写一点感想了。  我是学键盘专业出身,也是一名有30年以上教龄的键盘乐器教师。对储老师的钢琴作品可以说很熟知,除了练习演奏过他的部分作品之外,对储老师其他的钢琴作品也都非常关注或者说
期刊
[摘要]《五个背景中的茉莉花》是作曲家康和教授根据同名江苏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该曲采用了多调性与调模糊的现代作曲手法,对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始民歌《茉莉花》进行改编创作,从而使现代与传统、原生态与现代城市纯艺术生态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乐曲采用了织体变奏手法,对《茉莉花》主题进行了五次变奏,五次变奏试图表现五个不同背景中的茉莉花。  [关键词]康和;变奏;茉莉花;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
期刊
[摘要]全国各大高校在学校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绩,也出现了问题。以儿童舞蹈艺术教学为例,就大庆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来说,通过大胆的创新与尝试,走出了一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与实践为助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转型道路。积极地推进了大庆师范学院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了高校舞蹈教师带动区域内幼儿教师学习共同体,服务社会的愿望。  [关
期刊
1971年春末的一天,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一楼琴房里,传出一阵断断续续的歌声:“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万年的枯藤发了芽……”循着歌声我轻轻推开房门,只见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歌者正围拢在钢琴旁,争相试唱着同一首歌。由于这是一首具有高难度演唱技巧的花腔女高音歌曲,非一般歌手所能胜任,所以令在场的歌者纷纷感到无奈,却又都表现出欲罢不能的遗憾。不久,我们便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欣赏到由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演
期刊
[摘要]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是当代国际芭蕾舞坛中最具活力的舞蹈编导大师之一,包括《小美人鱼》、《茶花女》、《仲夏夜之梦》、《尼金斯基》等在内的多部作品已经成为当代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小美人鱼》是其在2005年创作的,舞剧一贯延续其以往的创作思路——取别人的材、创自己的舞剧,在保留原著基本情节框架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解读与阐释,将戏剧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文章从舞剧的创意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雅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欣赏高雅音乐的价值 并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 更有一些地区把普及高雅音乐作为城市文化生活提升的重要举措。但在一些边远地区 由于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 极大地制约和阻碍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它虽然地处边区 却能创造条件改变劣势 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了边远地区高雅音乐普及的先行者 成为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高品位
期刊
[摘要]三线以下城市占全国城市的大部分,本文通过对四平市铁西区和铁东区进行的社会钢琴教育方面的考察研究,发现社会钢琴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并对社会钢琴教育发展提出设想。相信社会钢琴教育发展将朝着更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三线以下城市;社会钢琴教育;现状;发展探究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5)10-00
期刊
[摘要] :圆舞曲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体裁经常活跃于各种场合,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非常喜爱这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肖邦将圆舞曲从舞蹈里分离出来,其圆舞曲作品时而优美、华丽,时而忧郁 、哀愁,不单单为舞蹈伴奏,而且经常被用作音乐会的独立演奏曲目。本文就以肖邦的经典圆舞曲op34.no1为例,根据钢琴演奏家弗朗索瓦、阿图尔·鲁宾斯坦和尼基塔·马加洛夫三位的成长环境、主要经历,分析他们各自演绎这部作品的音色
期刊
看到此文的大标题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有点儿“弯弯绕”,不太好理解。实际上我是想表达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声乐很难,但从理论上讲很简单,并不复杂;二是说虽然理论上很简单,但想要学有所成很难,并不容易。  我之所以给自己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写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我发现在现实中有很多学习声乐的人,乃至一些声乐教师,常常把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说得过于复杂,五花八门的理论太多。比如在关于歌唱的呼吸、换声、高音、吐字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