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对小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思维的深刻性;采用科學的阅读训练方法,培养思维的精进力;借助课内外助读材料,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94-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而要教会学生阅读就离不开阅读教学。未来语文教学,要求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注重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培养结合起来。
一、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积极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在传递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审美和品味,体悟语言内涵,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和意蕴。过去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语言的意蕴探究深度不够,以教师的感悟代替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教师在阅读教学进行之前通过多媒体,网络、音频、视频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如一段精美的读书寄语,一个有趣的教学导入,一本好书的推荐等。几乎没有一个小学生不喜欢听故事,教师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个读书的故事,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教师的思维带动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打开思维,产生情感,进入阅读的天地,静下心来慢慢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由原来的苍白到产生阅读感知,由作品的外围进入作品的内部,从而就有了阅读兴趣,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培养思维品质,必须重视课堂语文阅读的方法。
首先,引导小学生理解语言,说文解字,遣词造句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仅仅理解了词语的一般意义,要真正了解这个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感和意蕴,必须要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体会,或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比如“花”课本上初次出现指的是“花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开花的植物”“栽花种草”这些都是“花”的本意,“妈妈很节约,舍不得花钱买手机”这里“花”就变成了“使用”,而到了“妈妈的脸像花朵一样漂亮”同样是“花朵”,这里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只有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去品味和比较才能对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说文解字,就是要老师带领学生既要明白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更能体会到比喻义,感受到每一个词语蕴含的情感。
其次,语文是一门有关语言的的课程,要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必须从语言入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更能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品质。阅读中有朗读、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等方法,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采用的就是朗读,于永正老师教《第一次抱母亲》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学生反复朗读和思考后明白了“责怪”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他便问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学生纷纷模仿和尝试,最后确实读出了责怪的语气。语文教师教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抓住精彩之处,细微之处,要慢慢去品读,要让学生意会,至于能意会多少,就看教师如何引导了,引导的深度了。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出来的,不读不知道它的美,不读不能理解它的意蕴。
三、拓宽阅读空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恰好给语文更大的拓展空间,增加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宽度、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抓住学生现有的思维,给他们一个馅饼,点燃学生,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未来的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打破教材的限制,打破原有知识的限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料结合起来,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故而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形成期和积累期,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范围,深化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获得成功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德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J].语文天地,2008(05).
[2]凌丽.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94-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而要教会学生阅读就离不开阅读教学。未来语文教学,要求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注重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培养结合起来。
一、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的积极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语文在传递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对语言的审美和品味,体悟语言内涵,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和意蕴。过去的语文教学许多老师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对语言的意蕴探究深度不够,以教师的感悟代替了学生的独特感悟,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好奇心,教师在阅读教学进行之前通过多媒体,网络、音频、视频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如一段精美的读书寄语,一个有趣的教学导入,一本好书的推荐等。几乎没有一个小学生不喜欢听故事,教师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个读书的故事,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教师的思维带动学生思维,诱导学生打开思维,产生情感,进入阅读的天地,静下心来慢慢去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由原来的苍白到产生阅读感知,由作品的外围进入作品的内部,从而就有了阅读兴趣,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培养思维品质,必须重视课堂语文阅读的方法。
首先,引导小学生理解语言,说文解字,遣词造句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仅仅理解了词语的一般意义,要真正了解这个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感和意蕴,必须要把词语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去体会,或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比如“花”课本上初次出现指的是“花朵”,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说出“开花的植物”“栽花种草”这些都是“花”的本意,“妈妈很节约,舍不得花钱买手机”这里“花”就变成了“使用”,而到了“妈妈的脸像花朵一样漂亮”同样是“花朵”,这里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只有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学生去品味和比较才能对语言有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说文解字,就是要老师带领学生既要明白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更能体会到比喻义,感受到每一个词语蕴含的情感。
其次,语文是一门有关语言的的课程,要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必须从语言入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更能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品质。阅读中有朗读、精读、默读、略读、速读等方法,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但这其中最值得大家采用的就是朗读,于永正老师教《第一次抱母亲》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学生反复朗读和思考后明白了“责怪”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他便问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学生纷纷模仿和尝试,最后确实读出了责怪的语气。语文教师教学生阅读时一定要抓住精彩之处,细微之处,要慢慢去品读,要让学生意会,至于能意会多少,就看教师如何引导了,引导的深度了。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是读出来的,不读不知道它的美,不读不能理解它的意蕴。
三、拓宽阅读空间,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语文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恰好给语文更大的拓展空间,增加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宽度、广度,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抓住学生现有的思维,给他们一个馅饼,点燃学生,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未来的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打破教材的限制,打破原有知识的限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料结合起来,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故而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形成期和积累期,要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阅读范围,深化阅读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思维品质,获得成功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德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J].语文天地,2008(05).
[2]凌丽.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小学教学参考,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