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思想,巧妙地表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应该真诚,这谁也不会否认。但是真诚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情,因为考试作文有个起码的要求——“思想健康”,否则就可能“很傻很天真”。那么,高中生的作文在“写真情”和“思想健康”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协调点呢?我以为,写真情时注意表达的技巧是很重要的。
  清明节之前,我布置了个作文题“清明不休息”。题目刚介绍完,学生就一片嘘声,甚至有人起哄。我一看,就心里暗喜,题目达到了要求,同学们应该能写出真情实感,这个题目他们有话可写。
  出这个题目,是为了适应语文必修三教材“写作,也是对话”的教学,看学生对“对话必须真诚”的写作观的反应,并非是学校真的不放清明假,而是故意刺激下他们,看看如果他们盼望已久的清明节不休息的话,他们怎么反应,有什么意见。我预设了几种情况:一是学校不放假,学生不休息;二是学校放假,学生能休息,但家长不允许他们休息,逼着他们学习,赶着他们补课;三是学校也放假,家长也希望孩子放松调整下,但学生自己不愿意休息,学习、劳动或参加社会实践感受传统文化,在清明祭祖中体会感恩等。当然,不休息,不仅限于身体上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应该说,这三种情况都是有生活基础的,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结果作文写好上交后,事实也确实如此。多数同学写的是第一种情况,少数同学写的是第三种情况,个别同学写的是第二种情况。写第一、第二种情况的作文中,多数是通篇埋怨、责备、牢骚,埋怨学校、埋怨教育制度、埋怨野蛮的应试,埋怨法定假日的不“法”,埋怨不通情理的父母,也有少数是先埋怨、牢骚,后表示对“不休息”的理解,表示接受不休息的决定,理解学校、父母的良苦用心,自己还是变烦躁为动力、变牢骚为调剂,重新收拾心情好好学习。
  根据高考评分标准,第三种自然是“思想健康”的优秀作文;写第一、第二种情况的作文中,先牢骚后理解,继续振奋精神好好学习的,质量次之;通篇发牢骚,主旨是埋怨的文章,是最下等之作,因为它们“思想不健康”。但我发现,这些牢骚的作文,绝对是“真诚”的,好多平时作文平庸的学生这次非常有特色,要么语句短促、铿锵,气势磅礴,要么环境烘托,渲染气氛,要么描摹心理、抒写心情,还有平时少见的反语讽刺也用上了。字里行间,都是对“不休息”有感而发。
  作文批改结束后,我却陷入了思考:写作文追求真诚、真情,是必要的,但真诚、真情不等于粗俗、粗鄙,也需要讲雕饰、求技巧。写作既然是对话,就需要注意对方的接受心理,根据对方选择适合的方式、技巧来表达,真诚、真情是写作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要构思、剪裁,这里的剪裁、构思并不是粉饰,也不是造假,而是润色!并非所有的真就是好的,真要真得“得体”,真得恰到好处。
  那些少数对“清明不休息”先牢骚、抱怨,后表示理解的作文,显然比一味牢骚、责怪的文章好。他们理解“清明不休息”的原因也非常朴实,有的想到了农村孩子的竞争劣势,考试还相对公平;有的想到社会竞争的压力,不靠勤补拙怎么能先人一步;有的想到社会的不公平,少有情事能全由自己的个性、情绪决定,退一步海阔天空;有的想到辛勤劳累的父母,平时辛苦上班周末还小心地照料自己,他们周末何尝不想休息!这就合理地写出了自己态度的变化,或对比铺垫,或类比感悟,总之,有了技巧的融入,真诚的作文,流露的真情,更易被接受,更易打动人!
  如同礼貌并非谎言一样,把真诚的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是一种语文素养。像“清明不休息”的那些先抱怨后理解的作文构思一样,即使“理解”部分的内容有些勉强,也是较好的。与其说理解“不休息”的文章结尾,是被“思想健康”的要求绑架,不如说是一种清醒的认识,是一种对话、沟通能力的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不认可的别人不一定就不认可,很多事当你有排斥、对抗情绪时,难道就是直白、粗俗地表达意见?从我们的生活经历来看,显然不是。
  真话也需要巧说,巧说并非就扭曲了真话。作文的“思想健康”并非是不能写社会的“阴暗面”,生活的负面,关键是在于写这些后展示的“意义”,也就是写作者本人的看法,文中透露的作者的看法应该是正确的、积极的,有启迪性、鼓舞性、教育性,于人于己都有裨益,不消极、不颓废,不玩世不恭、不腐朽堕落、不违法乱纪,能辨别是非、区分美丑,具有一定的道德思想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并非是讲大话、假话、空话、套话。
  我们的构思、立意、剪裁,不能直观地停留在牢骚上面,否则,就是肤浅。从肤浅的真实感受出发,遵循巧妙表达的要求继续追寻,就会将思考引向深入。人有“本我”、“超我”,写作中将真实的“本我”引向健康的“超我”,巧妙地表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一、知识与能力层面  高中语文的第一节课,我和学生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要学好它。我问学生“完璧归赵”“璧”为何物?他们回答璧就是玉啊。我接着问璧中心空的部分叫什么?学生们答不上来,很好奇。我告诉他们那叫“好”,看到的玉的部分称为“肉”。“肉”直径大于“好”的直径时,称为璧;“肉”等于“好”时称为“环”;“肉”小于“好”时称为瑗。一节课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语文知识和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书育人。“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承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不仅点明了二者的关系,还明确告诉我们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办法。  一、紧扣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人”学。
【摘 要】先秦历史散文中,“武”是一个常用字,但好多注本对它的含义解释不确。“武”字的本义,首先是舞蹈的形象.以后才引申出军武、征伐之义,武德之义,“不武”即不合武德。  【关键词】先秦 武 武德     《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篇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人教必修一,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劝说,与晋文公共同围攻郑国的秦穆公毅然单方面与郑国私下讲和,撤兵回国。晋文
【摘 要】对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解读,在文学史界一直存在着许多分歧。本文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对作品的深层内蕴作了深入的挖掘,从而认定该诗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赞歌。  【关键词】《长恨歌》 主题 爱情    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就一直存在着颇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李、杨之间坚贞的爱情,描写二人死别后绵长的相思之“恨”;有人认为,此诗前一半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
有一次,我们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文本选用了女作家筱敏的名作《山峦》。这篇文章2006年被重庆市高考语文试卷用过。散文的背景是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主要描写的是那些毅然抛却一切到西伯利亚追随身为囚徒的丈夫的年轻妻子们。阅读问题三为:“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做这道题时首先应看到这
【摘 要】毛泽东于1961年12月,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启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出了同题材同词调而立意却相反的词作。他以陆游所不具备的昂扬格调和时代精神,诉诸优美的“梅花”物象以新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开放,迎春而不争春,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自信自强自豪的革命家形象,表现了崇高的领袖风范、坚强的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关键词】赏析 《卜算子·咏梅》 奇
《归去来兮辞》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潜的传世名篇,不少人在解读诗人归隐心境时,走入了仰视文本的误区,肆意拔高、神化,作了“表现了陶潜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豪迈气概”,“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欣然归隐的主题”的解读。在这种盲目的跪拜式解读中,人物戴着“伟大”“崇高”的光环飘渺起来,幻化成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遥不可及的圣人影像。如此解读势必影响读者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汇聚和融合,也终将让阅读课堂迷失为空中
【摘要】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充分开掘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体验生活、用心读书、训练思维即是这样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写作水平 体验生活 用心读书 训练思维    一、生活积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力求写出富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
一、就地取材 多思善取  当下,中学写作的难度并不表现为“怎么写的艺术形式问题”,而是表现为“写什么的材料内容问题”。作家余华回答记者关于他的小说简洁的语言风格时,余华风趣地说,他识字不多,所以语言简洁。而在一些文学随笔中,余华还表示,当他有话想说时,一种表达就会找上门来,这是多么美妙的表达。我们纵观余华的许多小说确实很少看到所谓的“高级词汇”。余华写作昭示中学生写作困境,我们可以理解,中学写作的
【摘要】立论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确立观点,提出主张。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困境,笔者从阅读鲁迅的《立论》一文,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思考,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关键词】鲁迅 立论 感受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