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Hardy Kruse作为一名德国前纳粹演员,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的电影界能红极一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优秀的剧本和Hardy本身所具有的男性魅力则是其走向辉煌的关键。
关键词 Hardy Kruse《德兵逃亡记》经济利益 国际关系 男性力量 纳粹
在影视界,因一部作品而声名雀起的演员大有人在,如姜文因《芙蓉镇》而一炮而红,巩俐因《红高粱》而身价倍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自然,这些演员的演出地点都在国内,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要在国外树身立名,就没那么容易了。Hardy Kruse便是在异国电影界有所作为的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试对Hardy Kruse在英国的成名现象进行剖析,以期揭示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Hardy Kruse于1928年生于德国,15岁时参加了德国电影《年轻的雄鹰》的拍摄,这是他演艺生涯的开始。但是他的艺术生涯很快就因战争而中断。1944年,16岁的Hardy被征入德国步兵团,成了一名纳粹士兵。二战以后Hardy重返演艺业。8年以后被英国的海外电影发行人J.Arthur Rank“发现”。1957年Hardy应邀赴英主演《德兵逃亡记》(The OneThat Got Away)并因此片在英国,甚至在欧洲几乎一夜成名。在随后的两年里Hardy又在两部英国影片《单身汉的恋爱》(1958)和《约会》(1959)中担任主角。这三部影片奠定了Hardy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使他成为英国人尤其是妇女最喜爱的演员之一。1958年由英国的著名电影杂志《影迷》(Picturegoer)所发布的表演奖排行榜上,Hardy名列第二,那么Hardy为何能在反纳粹战争影片占主流的英国一举成名呢?
Hardy能在英国崭露头角,和当时英国电影界人士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大陆市场有关。为了吸引欧洲大陆国家的影迷,特别是德国这个欧洲大国的影迷,英国的电影制作人开始从欧洲大陆招募演员参与拍摄,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德国演员来到英国,Hardy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被选择担任《德兵逃亡记》的主角,并获得极大成功的。而Hardy电影的成功,也给其制作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德兵逃亡记》的公映不仅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在欧洲的发行也得到了影迷的致追捧,特别是在德国更是如此。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为Hardy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外。Hardy能从英演艺界脱颖而出也和他主演的影片《德兵逃亡记》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在Hardy到达英国之前的50年代英国的银幕上,德国演员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德国人的形象多为傲慢狂热的纳粹分子,以英国敌人的形象出现。而Hardy在《德兵逃亡记》中所饰演的虽然也是纳粹分子(名为Von Werra),但不是作为英国敌人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是以一个“人”的形象而出现的。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改变了当时英国电影界一贯的从敌人的视角来刻画德国人的套路,转而从“人”的角度去展现一个纳粹士兵的逃跑经历,虽然主人公Von Werra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纳粹的痕迹,而影片也对其进行了英国式的贬拟与幽默的讽刺,但是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他做为一个男子汉的发光的一面。Von Werra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试图逃跑以及为达到逃跑的目的而宁愿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如把脸藏在泥巴里,靠吃生土豆维持生命等情节,在一定程度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从而淡化了观众对其作为纳粹的反感,强化了观众对其不迭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性格的钦佩。
这种对德国人趋向正常化的电影描述倾向。也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是国际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在这时期冷战已经开始拉开帷幕,正如英国的电影历史学家Christine Geraghty指出的,冷战“重新划分了欧洲政治疆界,使德国从二战前的敌人变成了朋友,而俄国则从二战时的盟友转变成了敌人。”这种转变要求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德国人的形象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描述,而《德兵逃亡记》一片正是对这种潮流倾向的绝好回应。
当然,Hardy为英国观众喜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其在表演风格上的标新立异。Hardy充满活力而又强悍的男子汉表演风格和当时英国本土传统的内敛的绅士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充满阳刚的男子汉银幕形象对于看惯了文质彬彬甚至有些迂腐的绅士形象的英国人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urt Raiher在《Hardy Kruger的魔力》一文中对Hardy风行英国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Hardy之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红极一时,主要是因为隐藏在Hardy年轻英俊的外表下的那种“男性力量”和“果断”性格,那种忍耐、机智、甚至粗野的性格特点。在他拍摄的三部英国电影中,其表演定位都是尽情展示其强健而活跃的肉体力量,从《德兵逃亡记》里Ven Werras无所畏惧、灵活敏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企图逃跑的表现,到《单身汉的恋爱》里的Welf风流倜傥、充满激情的恋爱,再到Blind Date里的Jan从身体角度而非从智力角度对一位绘画艺术家的刻画,都表现了这一点。Hardy的表演风格和美国银幕上的硬汉风格很接近。《泰晤士报》就曾把他比做美国硬汉奥斯卡影帝James Cagney。对于个如此英气十足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演员,受到妇女崇拜迷恋似乎确乎无可厚非了:因为基于两性间的天然吸引而产生的对强健的硬汉形象的渴望是女人的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它超越了基于民族偏见及历史纠葛的理性取舍。
总之,Hardy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以一个异国演员的身份创造了成功的奇迹,他所塑造的银幕硬汉的形象曾经迷倒无数影迷。从Hardy成名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演员的成功固然需要有多种因素来促成,但是最重要的是表演者自身的魅力,而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的优秀剧本同样不可或缺。
关键词 Hardy Kruse《德兵逃亡记》经济利益 国际关系 男性力量 纳粹
在影视界,因一部作品而声名雀起的演员大有人在,如姜文因《芙蓉镇》而一炮而红,巩俐因《红高粱》而身价倍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自然,这些演员的演出地点都在国内,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要在国外树身立名,就没那么容易了。Hardy Kruse便是在异国电影界有所作为的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试对Hardy Kruse在英国的成名现象进行剖析,以期揭示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Hardy Kruse于1928年生于德国,15岁时参加了德国电影《年轻的雄鹰》的拍摄,这是他演艺生涯的开始。但是他的艺术生涯很快就因战争而中断。1944年,16岁的Hardy被征入德国步兵团,成了一名纳粹士兵。二战以后Hardy重返演艺业。8年以后被英国的海外电影发行人J.Arthur Rank“发现”。1957年Hardy应邀赴英主演《德兵逃亡记》(The OneThat Got Away)并因此片在英国,甚至在欧洲几乎一夜成名。在随后的两年里Hardy又在两部英国影片《单身汉的恋爱》(1958)和《约会》(1959)中担任主角。这三部影片奠定了Hardy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使他成为英国人尤其是妇女最喜爱的演员之一。1958年由英国的著名电影杂志《影迷》(Picturegoer)所发布的表演奖排行榜上,Hardy名列第二,那么Hardy为何能在反纳粹战争影片占主流的英国一举成名呢?
Hardy能在英国崭露头角,和当时英国电影界人士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大陆市场有关。为了吸引欧洲大陆国家的影迷,特别是德国这个欧洲大国的影迷,英国的电影制作人开始从欧洲大陆招募演员参与拍摄,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德国演员来到英国,Hardy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被选择担任《德兵逃亡记》的主角,并获得极大成功的。而Hardy电影的成功,也给其制作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德兵逃亡记》的公映不仅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在欧洲的发行也得到了影迷的致追捧,特别是在德国更是如此。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为Hardy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外。Hardy能从英演艺界脱颖而出也和他主演的影片《德兵逃亡记》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在Hardy到达英国之前的50年代英国的银幕上,德国演员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德国人的形象多为傲慢狂热的纳粹分子,以英国敌人的形象出现。而Hardy在《德兵逃亡记》中所饰演的虽然也是纳粹分子(名为Von Werra),但不是作为英国敌人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是以一个“人”的形象而出现的。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改变了当时英国电影界一贯的从敌人的视角来刻画德国人的套路,转而从“人”的角度去展现一个纳粹士兵的逃跑经历,虽然主人公Von Werra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纳粹的痕迹,而影片也对其进行了英国式的贬拟与幽默的讽刺,但是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他做为一个男子汉的发光的一面。Von Werra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试图逃跑以及为达到逃跑的目的而宁愿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如把脸藏在泥巴里,靠吃生土豆维持生命等情节,在一定程度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从而淡化了观众对其作为纳粹的反感,强化了观众对其不迭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性格的钦佩。
这种对德国人趋向正常化的电影描述倾向。也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是国际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在这时期冷战已经开始拉开帷幕,正如英国的电影历史学家Christine Geraghty指出的,冷战“重新划分了欧洲政治疆界,使德国从二战前的敌人变成了朋友,而俄国则从二战时的盟友转变成了敌人。”这种转变要求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德国人的形象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描述,而《德兵逃亡记》一片正是对这种潮流倾向的绝好回应。
当然,Hardy为英国观众喜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其在表演风格上的标新立异。Hardy充满活力而又强悍的男子汉表演风格和当时英国本土传统的内敛的绅士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充满阳刚的男子汉银幕形象对于看惯了文质彬彬甚至有些迂腐的绅士形象的英国人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urt Raiher在《Hardy Kruger的魔力》一文中对Hardy风行英国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Hardy之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红极一时,主要是因为隐藏在Hardy年轻英俊的外表下的那种“男性力量”和“果断”性格,那种忍耐、机智、甚至粗野的性格特点。在他拍摄的三部英国电影中,其表演定位都是尽情展示其强健而活跃的肉体力量,从《德兵逃亡记》里Ven Werras无所畏惧、灵活敏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企图逃跑的表现,到《单身汉的恋爱》里的Welf风流倜傥、充满激情的恋爱,再到Blind Date里的Jan从身体角度而非从智力角度对一位绘画艺术家的刻画,都表现了这一点。Hardy的表演风格和美国银幕上的硬汉风格很接近。《泰晤士报》就曾把他比做美国硬汉奥斯卡影帝James Cagney。对于个如此英气十足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演员,受到妇女崇拜迷恋似乎确乎无可厚非了:因为基于两性间的天然吸引而产生的对强健的硬汉形象的渴望是女人的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它超越了基于民族偏见及历史纠葛的理性取舍。
总之,Hardy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以一个异国演员的身份创造了成功的奇迹,他所塑造的银幕硬汉的形象曾经迷倒无数影迷。从Hardy成名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演员的成功固然需要有多种因素来促成,但是最重要的是表演者自身的魅力,而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的优秀剧本同样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