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Hardy Kruse在英国的成名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Hardy Kruse作为一名德国前纳粹演员,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的电影界能红极一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优秀的剧本和Hardy本身所具有的男性魅力则是其走向辉煌的关键。
  关键词 Hardy Kruse《德兵逃亡记》经济利益 国际关系 男性力量 纳粹
  
  在影视界,因一部作品而声名雀起的演员大有人在,如姜文因《芙蓉镇》而一炮而红,巩俐因《红高粱》而身价倍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自然,这些演员的演出地点都在国内,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果要在国外树身立名,就没那么容易了。Hardy Kruse便是在异国电影界有所作为的演员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试对Hardy Kruse在英国的成名现象进行剖析,以期揭示其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
  Hardy Kruse于1928年生于德国,15岁时参加了德国电影《年轻的雄鹰》的拍摄,这是他演艺生涯的开始。但是他的艺术生涯很快就因战争而中断。1944年,16岁的Hardy被征入德国步兵团,成了一名纳粹士兵。二战以后Hardy重返演艺业。8年以后被英国的海外电影发行人J.Arthur Rank“发现”。1957年Hardy应邀赴英主演《德兵逃亡记》(The OneThat Got Away)并因此片在英国,甚至在欧洲几乎一夜成名。在随后的两年里Hardy又在两部英国影片《单身汉的恋爱》(1958)和《约会》(1959)中担任主角。这三部影片奠定了Hardy在英国电影界的地位,使他成为英国人尤其是妇女最喜爱的演员之一。1958年由英国的著名电影杂志《影迷》(Picturegoer)所发布的表演奖排行榜上,Hardy名列第二,那么Hardy为何能在反纳粹战争影片占主流的英国一举成名呢?
  Hardy能在英国崭露头角,和当时英国电影界人士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大陆市场有关。为了吸引欧洲大陆国家的影迷,特别是德国这个欧洲大国的影迷,英国的电影制作人开始从欧洲大陆招募演员参与拍摄,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德国演员来到英国,Hardy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被选择担任《德兵逃亡记》的主角,并获得极大成功的。而Hardy电影的成功,也给其制作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德兵逃亡记》的公映不仅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在欧洲的发行也得到了影迷的致追捧,特别是在德国更是如此。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为Hardy的成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外。Hardy能从英演艺界脱颖而出也和他主演的影片《德兵逃亡记》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在Hardy到达英国之前的50年代英国的银幕上,德国演员在电影中所饰演的德国人的形象多为傲慢狂热的纳粹分子,以英国敌人的形象出现。而Hardy在《德兵逃亡记》中所饰演的虽然也是纳粹分子(名为Von Werra),但不是作为英国敌人的形象而出现的,而是以一个“人”的形象而出现的。导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改变了当时英国电影界一贯的从敌人的视角来刻画德国人的套路,转而从“人”的角度去展现一个纳粹士兵的逃跑经历,虽然主人公Von Werra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纳粹的痕迹,而影片也对其进行了英国式的贬拟与幽默的讽刺,但是观众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他做为一个男子汉的发光的一面。Von Werra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试图逃跑以及为达到逃跑的目的而宁愿忍受巨大的肉体痛苦,如把脸藏在泥巴里,靠吃生土豆维持生命等情节,在一定程度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从而淡化了观众对其作为纳粹的反感,强化了观众对其不迭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性格的钦佩。
  这种对德国人趋向正常化的电影描述倾向。也和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上世纪50年代后期是国际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在这时期冷战已经开始拉开帷幕,正如英国的电影历史学家Christine Geraghty指出的,冷战“重新划分了欧洲政治疆界,使德国从二战前的敌人变成了朋友,而俄国则从二战时的盟友转变成了敌人。”这种转变要求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德国人的形象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描述,而《德兵逃亡记》一片正是对这种潮流倾向的绝好回应。
  当然,Hardy为英国观众喜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其在表演风格上的标新立异。Hardy充满活力而又强悍的男子汉表演风格和当时英国本土传统的内敛的绅士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充满阳刚的男子汉银幕形象对于看惯了文质彬彬甚至有些迂腐的绅士形象的英国人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Burt Raiher在《Hardy Kruger的魔力》一文中对Hardy风行英国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指出,Hardy之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红极一时,主要是因为隐藏在Hardy年轻英俊的外表下的那种“男性力量”和“果断”性格,那种忍耐、机智、甚至粗野的性格特点。在他拍摄的三部英国电影中,其表演定位都是尽情展示其强健而活跃的肉体力量,从《德兵逃亡记》里Ven Werras无所畏惧、灵活敏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企图逃跑的表现,到《单身汉的恋爱》里的Welf风流倜傥、充满激情的恋爱,再到Blind Date里的Jan从身体角度而非从智力角度对一位绘画艺术家的刻画,都表现了这一点。Hardy的表演风格和美国银幕上的硬汉风格很接近。《泰晤士报》就曾把他比做美国硬汉奥斯卡影帝James Cagney。对于个如此英气十足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演员,受到妇女崇拜迷恋似乎确乎无可厚非了:因为基于两性间的天然吸引而产生的对强健的硬汉形象的渴望是女人的本能,在某种程度上,它超越了基于民族偏见及历史纠葛的理性取舍。
  总之,Hardy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英国以一个异国演员的身份创造了成功的奇迹,他所塑造的银幕硬汉的形象曾经迷倒无数影迷。从Hardy成名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演员的成功固然需要有多种因素来促成,但是最重要的是表演者自身的魅力,而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特点的优秀剧本同样不可或缺。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他的十四行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坛上最优秀的篇章。  十四行诗(sonnet),又被译为“商籁体”诗。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诗歌形式之一。十四行诗是一种形式完整、格律严谨、以歌咏爱情为主的小诗,十三、四世纪盛行于意大利,起最主要代表者为彼得拉克。16世纪传人英国,
一、 黄梅戏电影发展阶段概述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片,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延续至今已有111年历史。1955年,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问世,瞬间如一缕山野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遍了海内外,香满四溢。时至今日,黄梅戏电影先后问世了19部作品,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还为中国电影贡献了独特的清新质朴的美学风格。  回首黄梅戏电影的发
[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庸小说中反面人物慕容博形象的分析,表明金庸的悲剧人物创作成就不仅在于塑造了众多的古典悲剧人物形象,还在于成功地塑造了悲剧性的反面人物,证明了方面人物也可以具有悲剧性,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充实了悲剧理论,为文学人物画廊增加了一个新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悲剧 反面人物    一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金庸小说的读者。此话绝非夸张。作为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创作的小说无疑
摘要 青年导演王超在电影中描绘生活现实,揭示。灵真实,他对底层民众生存处境及生存状态有着忧心与关注,企图在电影中救赎人生救赎人性,显示了其人文反思和理性观照。  关键词 王超电影 底层 救赎    “底层写作”是近年文坛上的热点,影坛上近年来也有着为数不少的“底层电影”,像《泥鳅也是鱼》、《落叶归根》、《耳朵大有福》、《一年到头》等等。青年导演王超迄今已执导三部影片,也均立足底层,叩问生存,焕发出
[摘要]冯小刚的新作《集结号》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人想到了诸多的社会人生问题,如名与实、残酷与柔情、战争与和平等,从而使影片超越了一般的战争片范式,更偏向于哲学的思辨。  [关键词]冯小刚 《集结号》 正名    有人说,冯小刚是创作战争题材电影的大腕,但我只看过他的这部《集结号》。我感觉冯小刚所追求的并不是“再现”战争,也不是“表现”,他更注重“发现”,力图挖掘和发现战争留给人们的一些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Cormac McCarthy是当代美国文坛的先驱,他的电影小说《老无所依》被誉为老龄化社会的悲歌性史诗。影片通过警长贝尔第一人称口吻的哲理性叙述,让观众去感悟传统的死亡——美国文明的哀歌,恐怖的情节和充满寓意的哲理性言行将观众一次次抛入——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漩涡中,去经历人性与诱惑的拷问。  [关键词]隐喻 悲歌 上帝 老人 魔鬼    小说电影是在电影传统
[摘要]该片是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作品中艺术价值颇高的一部,其中展现的家的观念与人性的乐观及苦难,展现了其作为一名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对现实的神奇表达、场面调度的充分应用以及民族音乐的创造性的运用展现了其作为一个世界级导演的功力与艺术水准。  [关键词]魔幻现实 多层次场面调度 民族化音乐    《流浪者之歌》(茨冈人时代)是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89年的作品。这部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以诙谐
[摘要] 《士兵突击》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组军人的形象。这些军人的气质形象打动了观众。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被视为社会的“他者”,相对而言男性则成为与他者相对的“此者”。在描述此者的世界中,编者不是用男人看男人的视角,而是女人看男人,这就是他者的此者世界。在这部只有男人的电视剧中,男人之所以真男人,是具备了社会人的所有特质,包括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他者的视角讲述了此者的世界。  [
我的孩子上小班,做什么都是“3分钟”热度,我非常希望他能安静下来,做好一件事再做另外一件事。在家里,他总是一会儿画图画,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看绘本,一会儿玩游戏……我的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他还是不听。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引导他。(多多妈妈)  我的孩子上中班了,我明显感觉她的坚持性比小班时进步很多,这让我很欣慰。不过有的时候,孩子做事遇到问题了,我鼓励她坚持把事情做完,她还是会找各种理由中途放弃。遇到这
[摘要]从视听感受的角度,影视作品的节奏可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视觉和听觉因素在电影中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同步与不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画面的视觉节奏必须与人声、音响、音乐等的听觉节奏紧密配合,做到视听节奏的有机匹配。在影视作品中应注意处理好视听节奏之间的关系,使视觉与听觉有机匹配,画面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为影片内容的表达、风格的形成而服务。  [关键词]视觉 听觉 节奏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