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穷其一生,在苦苦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婚姻、土地与爱情,她想要的儿女情长与日月相守。是的,母亲用一生的妄求掩埋了自己。终究,她带着无限的孤独和无限的遗憾上路,去往她认定存在的天国,与她心中的诸神会合。
  去年的这个日子,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这场雪让我想起母亲临别前赠予我的一个梦:在我出生的山村里,落着冬日的空冷,在空冷的狭长的土街上,母亲着一身白茫茫的素装从西走向东。可事实上,她似乎并未走动,只是浮在那里,浮在一个叫黑姥姥家的小巷口。她一脸肃静,嘴唇如我熟悉的那般微闭着,眼睛望着远处。她的目光触及之处一片白茫茫的雪雾。我从梦中惊醒,一种不祥的预感。那时,我已知母亲病重。可家里没有人告诉我母亲病情。并非他们不想告诉我,是母亲不许。母亲对父亲说,让她念书,一直让她念。砸锅卖铁,也不能耽搁了她,除非有一天她自己不念了!这是母亲的遗言,父亲一直记着。
  我一直认为母亲的死与我有关,与我家的穷有关。在供我念书与给母亲看病这两件事上,母亲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我认定我今天的一切是母亲拿命换来的,可我无处表达这种亏欠。眼前是母亲仅存的一张略显模糊的黑白遗照。年轻的母亲和苍老的父亲合在一起,看上去是如此的不和谐。伴随着他们的不独是一辈子的不和谐,还有他们用年复一年的勤劳也换不到富足与平安的缺憾,是血,是眼泪,是绝望,是万念俱灰。
  在这个安静的清晨,我思念母亲。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代替母亲重历这或纷杂或幽静或寒冷或曛暖的人世。我有着与她一样的妄求,也有着与她一样的失落;我有着与她一样对人事的敏感与生命无所不在的悲情,也有着与她一样的期盼阳光与爱情的渴望;我也有着与她一样的固执和任性,有着与她一样修长的身躯和灵秀的内心,也有着与她一样无所不在的恐惧与自卑。这一切都是她给我的。如今,我替她呼吸这早晨的轻盈,我代她醉饮这新春的静谧。自然,我也要与她一样孤独地穿过生命里每一个如今日这样平淡无奇的日子,逐渐习惯老与死亡的临近,就如习惯我的一日三餐昏睡晨起。
  在母亲年轻的遗像前上三炷香。我想对母亲说,只要我还活着,你就不会死去,只要我的文字尚存人世,你和我就永不会消弭!消弭与散去,或许该是另一种存在,像云的缥缈不定,像神的无踪来去。
其他文献
小时候,随父亲去了新安煤矿,住在煤矿的邻村——黄泥岗,周围有许多小山,山上小水竹蓊蓊郁郁,密密层层。一阵新雨过后,竹叶上挂着玲珑剔透的小水珠,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水竹很细,粗的只有大拇指般粗,细的像筷子样细。别看它细小,竹笋的味道却列各种竹笋之冠。春雷响,万物长。每年春分后,水竹笋就悄悄地从泥土里探出脑袋。由于气温低,水竹笋长得缓慢,今天往上蹿一点,明天往上长一丝,如果把水竹笋拔来是没有多少笋肉
期刊
玉米,我对它情有独钟,尤其是青棒子时,无论是烀熟,还是烧熟,都特别好吃。  今年五月,旱情严重,小园里的玉米很矮小,根部的叶子黄了三四片之多,其余的叶子也不愿意绿了,打着绺,有逐渐变黄的趋势。我决定给儿女们打电话,叫他们回来帮我浇水。儿女们还真的有爱心,他们编了班,每隔三天回来一个人给小园浇水。这喝饱水的玉米,叶子逐渐地变绿了,身腰拔起很高,显露出生机勃发的样子,在中间的节处又有了玉米苞了。  “
期刊
那年我在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教书。  山里的孩子,大都是有乳名的,为的是好养活。按当地的风俗,乳名越土、越俗、越粗就越好养活,像锄头、铁蛋、臭孩儿、狗剩儿等等,比比皆是,听了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在家里,大人小孩儿可以随意呼唤他们的乳名,但上学后,渐晓人事的他们,就渐渐羞于有人当众喊他们的乳名了,甚至,有些同学还为此打架斗殴。我班上就有一个叫张成的男生,就因为班上另一个男生学着他本家爷爷的口吻,当众叫
期刊
感谢平凹,这是多年来埋在心底的一句话。  记得当年创办《山泉》时,平凹先生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文坛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传遍在大江南北。这是天地间生他养他双亲的骄傲和爱他护他故乡商洛的荣光。那是一个阳光明朗的春天,在平凹先生西大的那间书房里,当他得知家乡文联要创办一个文学期刊《山泉》时,就像当年喜得千金般的喜悦。那刻,住在书房旁的平凹的母亲健在,看着平凹那高兴劲儿,老人家脸上露出了慈祥温馨的笑容。这一慈祥
期刊
半夜醒来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星星,数着数着,天就亮了。  穷困潦倒的时候,喜欢为你写诗,诗是礼物,写着写着,忘了忧伤。  亲爱的,这一刻啊,虽然缺少华丽的辞藻和磅礴的气势,但我固执地用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为你点燃那束温暖的光。
期刊
我九岁、妹妹三岁时,母亲就抛下我们离开了人间,父亲只得既当爹又当娘,一个人在生产队拿工分。为了不让我们挨饿,父亲有时中午不去砍柴,就到村前村后的田里去捉泥鳅黄鳝。  父亲捉黄鳝的技巧,盖过了村里任何人。只要在水田里看到一个钱眼大的洞,他就用右手的食指轻轻伸到那洞里去,顺着黄鳝洞穴的路子探到底,再狡猾的黄鳝也会被他揪出来,常常一个中午的时间,鱼篓里便有两三斤泥鳅黄鳝在里面活蹦乱跳。  一到家,父亲拿
期刊
去年秋季的一天,刚吃完饭,固定电话响了:“你是王立群吗?”“是,你是哪位?”“我是你的老同学修国成。”我一时有点发愣,蓦地,想起来了,这是我中专时的同学。时光已逝去近50个春秋,我们之间并没有过联系。他是怎么想起了我,怎么知道了我家的电话?于是,我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的?”他说:“通过公安啊。我不光知道了你家的电话,还知道了你的手机号。”他说出的11位数,完全对……  1965年秋,我
期刊
慢,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场等待。  慢,好比怀孕,时间一天天地推移才能看小腹隆起;慢,好比是冬天里梅花对春天的思念;慢,好比那缓慢上升的高山,缓缓中提升无穷的高度。慢,好比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山林之中,大地之下,它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山林的连绵万里,但是它有隐者追求的超然,有诗人追求的幽深,更有画家追求的写意。  慢,徘徊在乡村的田野上,它就是一种释然,悠闲的情调让南归的大雁讶然;它也是一种
期刊
清脆的鸟声把我唤醒,打开舱盖,见东方已亮出一抹鱼鳞……  我登上小舢板,摇动小橹,向远处的鱼栅悠悠滑去。水面上缕缕雾气在轻柔地舒展,我的舢板轻轻,不牵动一丝波纹。  鱼栅中间约40米宽的凹处,篱笆横竖在河里,既可让船来往,又隔断了鱼的通行,隔不断的流水,撒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冒出水面。  舢板近了鱼栅。几根粗粗的毛竹架起一间小竹屋,紧挨着鱼栅,那就是渔人的家。  我用小橹在水上拍打着,水的音韵里,一
期刊
俗话说:“七十有妈,八十有家。”我只能偷着乐,因为我已经67岁了,上有87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下有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四世同堂”。  前些日子,母亲戴了20多年的老式上海牌手表坏了,妹妹拿去修表店,说已无修理价值。母亲对我说,戴惯了手表,冷不丁没了,手脖子上空空的。我答应母亲,给她买一块新手表。  一晃,我忙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买手表的事,糟了,母亲她准是着急了。于是,让大儿子赫天开车,去他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