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该文通过对我国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梳理,分析了课程设置的现状,评价了三大课程理念,即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学生为中心理念、社会为中心理念,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得出结论:1)高职体育课程理念应该更新,抛弃和批判学科为中心理念;2)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需求,但要讲求实践的可操作性。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 学科为中心理念 学生为中心理念 社会为中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大学课程理论建设与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与时俱进地尝试着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着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由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模糊,即强调属于大学教育序列,又有和本科教育以及培养目标显著的差异,是继承本科院校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体系进行高职课程设置,还是以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课程理论,或者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所以,使得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探索、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的改革较为混乱,高职体育课程也难以幸免。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内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回顾,结合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即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给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希望为高职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承了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客观地讲,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的教育学段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也表现出其课程设置固定、陈旧、不重视个体差异、扼杀创造力等致命弱点。鉴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进行了密集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表象就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三大理论。但相对其他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缓慢,尤其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更为滞后,高职体育课程授课内容混乱,高职体育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上世纪末到现在的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数量为1215所,而上世纪末全国只有161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得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改革,根据就业导向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即,不同的专业学生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色,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即,违背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讲为专业技能服务,忽视了体育技能与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所以,根据以上现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
  1.学科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也叫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它形成的历史较为深远,从代表实质主义课程理论的斯宾塞,代表主知主义课程理论的赫尔巴特,到20世纪中期的代表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布鲁纳,这些理论与人物,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的发展。根据对以上课程研究与解读,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主要概括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习、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学术人才,成为该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成员,它不但要求学生要学习该学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与拓展,并能为该学科自身发展服务。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设置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不太重视学生的意愿,以及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知识。我国本科以上大学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目的是培养应用与研究混合型人才和专业研究型人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与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注重基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基本沿用大学本科教材,加之,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很少使用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但思维的惯性与改革的惰性,高职体育课程还是以专为主,注重体育学科教学,即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各式各样的体育动作技术掌握能力和达标水平。田径、武术、球类几乎占了课程时数的全部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体育课教学很容易成为专业体育训练课,人为地割裂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缺乏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教育的功能。它无疑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是有利的,但这种专业体育技能,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能不能掌握与运用?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不能体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
  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也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起来。
  2.学生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与技术的繁荣与革新,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但最早提出学生为中心论的不是在欧洲,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J.Dedey),早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以美国教育家为主开始反思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反思的根源来自受教育群体的分化,学生对个体的差异以及对将来自己职业的不同向往,为了满足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需求,美国教育家给出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课程设置的良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学生为中心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很长时间内的初衷是为了颠覆学科为中心理论,反对学科为中心理论,只讲求知识,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与需求,把知识无条件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必须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但学科为中心理论带来一个极大的实际操作问题,即,学生群体的增大,势必造成学生分化的越细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填写了如:高尔夫,橄榄球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因师资与经费的问题不能开展,这又极大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体能,开设的举重课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扭转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3.社会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与解决一些问题的办法。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但由于对该理念解读得不够充分,社会为中心理论理解出现偏差,比如衍生的就业导向理念,或者是职业导向理念,无论是就业导向理念还是职业导向课程理念,都主张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结合,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这无疑忽视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也进一步矮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其进步的一面,重视学生职业培训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社会的适应性,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的功能,忽视和矮化了体育课程锻炼的基本功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职体育课程理念应该更新,抛弃和批判学科为中心理念。
  (2)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需求,但要讲求实践的可操作性。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建议
  (1)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课程方案,并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
  (2)无论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理念,都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不能矮化体育课程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
  (3)把学生为中心理念与社会为中心理念进行整合,一方面重视学生的需求,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坚持锻炼、教育、学生的需求前提下,提出新的课程理念。
  (4)规范高职体育教材,把以学科为中心理念指导的教材剔除出来。
  (5)在统一体育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构建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这一体系,要能体现锻炼价值、情感教育、社会需求、职业特色四大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分析[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04).
  [2]毛振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体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22) 3: 86-92.
  [3]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4]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53- 56.
  [5]姜生成. 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
  [6]顾渊彦.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及体育课程改革动态.在南京市体育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上的报告.2002/10/1.
  [7]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185-187.
  [8]赵鸽而.新课程标准与教育理念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5,(5):39-40.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陕西咸阳
其他文献
[摘 要] 伴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招生数量的扩张对于高校教学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东北财经大学的教材建设为例,探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财经院校教材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财经院校 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财经院校教材建设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对于与
期刊
[摘 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手高校热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地方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现状与困惑的分析,指出应理性看待高校“非遗”热现象,并提出优化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设想与途径。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考  基金项目:2012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
期刊
[摘 要]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是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保证学生“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主轴线。通过实践探索,以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理论。  [关键词] 陕西省 高校体育教学 实践 西北大学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资助项目(Kjg10035)。  前 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期刊
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科院校重要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所具有的学科专业综合性和真实的工程环境,决定了其能够而且应当在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安理工大学紧紧抓住“实践育人”这一核心理念,依托该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打造大平台,构建课程群,改革教学方法,引进企业人才,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可,逐渐成
期刊
[摘 要] 横渠书院是一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之一宝鸡文理学院筹建的二级学院,横渠书院的建设是地方高校与区域互动发展模式的新探索。首先,采取地方政府出让土地、企业筹资建设、高校租赁使用的合作办学模式,体现了地方高校办学空间拓展路径的新探索;其次,以古代书院文化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体现了地方高校培育人才的新探索;最后,以高校带动区域文化发展,体现了地方高校彰显大学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职能的新探索。  
期刊
[摘  要] 根据陕西省植物资源优势和资源植物学课程特色,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形成一套与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资源植物学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资源植物学 区域经济发展 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陕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SGH2010169);陕西教育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  资源植物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学
期刊
[摘 要] 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将雁阵理论运用于团队建设,在攻坚克难中借助“V”字飞行的力量;在平行发展中借助“一”字飞行的力量;在比学赶帮中借助不断鸣叫的力量,从而实现团队的有效“飞行”。这对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雁阵理论 雁阵战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期刊
[摘 要] 本文结合我院图书馆的读者情况和服务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高职服务工作内容构想。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读者为中心,完善读者服务工作,将推动高职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院 图书馆 服务工作  在市场经济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以及办学目标和定位与本科院校有很大区别,高职院校更趋向于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
期刊
【摘 要】悲剧性因素是西方音乐创作中很鲜明的风格特征,柴科夫斯基是颇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通过对其《b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个案分析,运用音乐形态分析和音乐文化分析两个研究层面,来探究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悲剧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对西方音乐创作中悲剧性风格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交响曲 悲剧性因素     绪 论  在学习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期刊
[摘 要] 为了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有效的育人机制,笔者对陕西省六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46名学生、30名教师及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了调研,对有关于学生的价值观,心理因素和就业状况做了问卷调查和详细访谈。本论文认为,情感、激励、应用型人才培养三结合的育人机制是高职学生教育的源头、根本和切入点,形成了生活层面、精神层面和科学培养层面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