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到“自觉”,从“偶然”到“必然”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意外收获——“自然”“偶然”中发现
  一次《我们爱剪纸》的汇报课上,学生们以主人翁姿态,分为5个小组进行展示,人人参与,十分精彩,不少老师更是直言:你们班孩子能力真强!回首研究过程,我不禁也发现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超乎我的活动目标,得到的意外收获。课程就像跑道,在奔跑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显性课程带来的知识,还有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们称之为隐性课程。这次能力的培养,是主题研究完成后的水到渠成,也是活动目标达成后的偶然所得。
  虽然是“偶然”所得的能力,但学生能够运用习得的能力,更好地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
  就目前课堂教学重流程、重课型、忽视过程和学生发展来看,我们强调要真正关注学生,用终身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因此,我们不应将能力的培养定位为“自然”或“偶然”,而是应让它成为一种“自觉”和“必然”。
  二、发展需要——“自觉”“必然”中培养
  所谓“自觉”“必然”的能力培养,简言之,就是在每堂综合实践课上,能够有意识,有目标地开展研究,并提升学生的八大关键能力。一个完整主题研究下来,学生也会不知不觉中形成能力培养的意识,并会有重点地对相关能力进行锻炼。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个体认知发展具有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儿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是由儿童自身决定的。也就是说,当儿童关注哪些方面能力,他在认知发展中就会倾向培养、发展哪些方面能力,在这堂课程中的参与体验也会逐渐加深。
  三、有效尝试——基于节日主题。培养八大关键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也指出: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因此,我校课题组选取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节日为主题,将节日主题分为传统节日与纪念日两个板块,将八大关键能力通过研究主题进行渗透、锻炼、提高。此次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举例,体现关键能力训练的“自觉”与“必然”。
  [案例]《包粽子迎端午》方法指导课
  第一次教学:(导入部分省略)
  (1)请一位学生奶奶上台,现场示范介绍三角粽的方法。
  (2)学生回忆老奶奶包粽子的方法,并复述。
  (3)老师PPT出示包粽子的方法,分条出示,关键词“紧满扎实”板书。
  (4)学生尝试包粽子,老奶奶巡视。
  最后一次教学:
  (1)请学生奶奶(于老师)为大家介绍包粽子的方法。
  (2)于老师现场示范介绍包粽子的方法(分解介绍)。
  (3)师简要总结,并板书关键词。
  (4)再邀请2名学生奶奶上台,每人拿着自己粽子作品,用一句话介绍(菱角粽,小脚粽)。
  (5)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粽子样式,向相应师傅请教。
  (6)出示学习要求:
  a.认真听师傅介绍包粽子的方法。
  b.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想学哪一种粽子的包法,轻轻地走到师傅面前,虚心向师傅请教,学包粽子。
  c.每组推荐一个包得好的粽子,进行评比。
  1.有选择、有重点进行关键能力培养
  这是一堂方法指导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制作步骤,掌握包粽子的方法。在这堂课上,学生会运用到许多关键能力,比如自由说粽子种类、准备的材料等,是沟通与交流能力的体现;观察粽子的包法,运用上观察能力……
  但是,一节课上若想关键能力培养成为必然,且又面面俱到,这是无法实现,最终只能造成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局面。
  因此,每节课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有选择、有重点,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是这节课能力培养的关键。
  2.有条理,有方法进行关键能力培养
  《纲要》中5-6年级“能力目标”指出,“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生活中的一些技能”,“当某运行系统需要修理时,能排除故障,或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等。
  第一次教案中,魏老师考虑得更多的是包粽子步骤的表述,力求让每个学生了解具体步骤,便于实践。
  但效果事与愿违:
  (1)难有学生复述清楚步骤,最多知道最后一步要将绳子系紧,而且老奶奶说话有口音,学生听不太清。
  (2)PPT出示的包粽子步骤,字数过多,难以理解,且讲解内容与老奶奶包粽子方法不一致,学生易出现混乱现象。
  下课铃响,只有个别学生学会包粽子,他们的能力习得是一种“偶然所得”,其他孩子只能拿着手中的粽叶“望洋兴叹”。不难看出,教学目标并未达成,学生的生活技能未能掌握。
  第一次教案设计忽视了以学生,未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学生从零开始,看一遍,听一遍,就全部掌握技能,这是极有难度的。1人对26人的指导,缺少针对性,动作方式讲解有口音,听不清楚,难以模仿。
  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动作示范、有效练习、动作反馈。而此次动手能力的训练并未形成系统化,动作示范不够正确,步骤不够简单明了,速度较快。
  另外,动手能力的习得并非知识的堆砌,而是要落到动手上,多次练习后,才能达到动作“自动化”,形成技能。所谓“做中学”,只有在动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想、边想边改,才能习得。
  两份教案对比:
  第一,后者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兴趣。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是学生积极学习动作技能的内在原因。
  第二,在动手能力养成这个关键能力难点突破上,后者方法更科学合理细致,大大降低难度。这次设计中“先说”“再分解做”“再简要补充”,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避免了原先教案上,老师与老奶奶讲解步骤不一致的现象。老师承担了课堂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对于包粽子方法的简要概括,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能够了解包粽子的步骤。
  第三,学生具有差异性,单一包粽子方法讲授可能仍会有一些学生不感兴趣。后者则给了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时渗透了创新意识。正是有三角粽、菱角粽、小脚粽这样繁多的样式,打开了学生思维。《纲要》中5-6年级“动手能力”最高目标是:能与小伙伴互助合作,自主设计、制作或改装,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创意作品。也许学生进行小组的头脑风暴,会创新出其他粽子样式,这样可以为下一节汇报课的“包粽子大会”提供灵感,而下一节课关键能力的培养重点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四,改变了原来集体授课制的局限,最后一次教学中1对7人的授课方式,更像小班化授课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注与指导。这样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并能对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时排除障碍,还能创造性地合作完成作品。
  3.有展示,有评价进行关键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不应只局限于培养,也要进行表现性的评价,这是对能力培养与否的一种展示与体现,也是一种促成与激励。
  活动最后一步,小组派代表进行粽子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这更能激励学生去发挥与创造,有利于能力形成的“必然”。
  教育效果并非在课后就结束,课后学生拿着自己的粽子互相展示,互相交流的画面是不会停歇的。接下来的汇报课,就是集中展现学生习得技能的舞台,是活动的延伸与拓展。
  这堂课教学方式灵活而富有趣味,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体现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理念。“我要学”的意愿远远大于“要我学”,大家在争着抢导师来指导的过程中,倍感珍惜,达到了能力培养的“自觉”。动手能力培养难点得到突破,达到能力培养的“必然”。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可知,7-12岁的孩子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能力培养必须借助相应合适的主题,才会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与接受。因此,关键能力培养是要有载体、有重点、有选择、有方法、有评价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将模棱两可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我们在综合实践的道路上,能不断更新理念。
其他文献
【摘 要】识字教学在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汉字与生俱来的“象形表意”、“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质,可以让学生在识写的过程中厚实语言积累、提升思维品质、涵育审美旨趣、领略文化魅力。朝向“素养发展”,可以让识字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更科学、高效,且富有文化的张力与厚度。  【关键词】识字教学 语言 思维 审美 文化  统编教材的投用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行,让我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摘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又是当今课堂教学关注的热点。本文就如何悦读绘本,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能图文结合,于猜想、探究中发展思维;拓展绘本,升华主题情感,最终丰富学生思维等方面谈谈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绘本 思维 能力 提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一、案例概述  (一)教材分析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一次难忘的经历:在一次班级演出中,老师安排“我”扮演大老虎,“我”因不会做豁虎跳的动作而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自己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课文以“演老虎要不要豁虎跳”这一矛盾冲突贯穿始终,对演出前后“我”不断变化的心情描写使整个故事显得非常生动有趣,语言风趣幽默、平实质朴。  (二)课标
文本解读  初读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会读到它的短小精致,读到它的意象叠生,仅用三百余字,便生动地描绘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读此文,只觉得景美,词美,情更美。  细读之后,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和印记,读到宫中女官独有的敏感和纤细。会看到,在资讯并不发达的唐朝,大唐文明如何通过日本“遣唐使”的传诵,创造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展示华夏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将信息个性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思想情感的驱动中,学会理解和体验、学会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熏陶下,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在掌握丰富的阅读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悦读”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 策略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教材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版,纵观各个时期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数学文化的内容在教科书中呈现的比例有增无减。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是一带而过,大多数教师埋没了数学文化本该有的光芒,如果一线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一、了解数学史点燃“正能量”  我们现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每册都有近10%的数学史知识介绍,编者的意图是想通过数学史知识向学
[摘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名人课程资源,将海门地域名人课程资源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启研学之旅,让语文学习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学习的长宽高得以拓展。  [关键词]地域名人 语文学习 研学之旅  名人,是一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与馈赠。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名人用他们高尚的品格、杰出的才华、非凡的成就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历史的浪潮中,位于长江人海口的海门,也
“读写联动”是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必须注重倾吐学生的积蓄。所以“读”要为“写”服务,要让学生把心中的积蓄倾吐出来,就必须在读写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我细心挖掘教材的潜力,精心寻找合适的读写结合生成点,设计各种形式的小练笔,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让课堂更高效、更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工作非常辛苦,但学生往往也和班主任的感情最为亲密,总会把班主任比喻成“妈妈”。由于学校工作调整,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中途接班的情况,这对于新任班主任而言,的确是一个考验。由于学生对原班主任的依恋,导致其对新班主任的挑剔和极高要求,所以学生一开始总会以一种审视,甚至抵触的心理来看待新班主任。因此,中途接班的工作难度甚至超过了组建新的班级。  因工作需要,我2011年新接了一个毕业班。开
近年来,在贫困山区,校园环境创设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关注,受到不少领导、校长、老师的重视,引起了办学者的反思,一些有识之士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地方运用“乡土美术”资源打造校园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究其特点,其不再是校园环境建设的盲目跟风,而是有本地的“乡土美术”元素的主调;其不再是简单的“乡土美术”的装饰,而是有自己学校的校本特色的创造;其不再是一些校本的“乡土美术”创造的堆积,而是有自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