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指出:1米比我们的一庹短一些, 1厘米跟我们食指的宽度差不多。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呀?(1米=100厘米)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很扎实。除了米和厘米之外,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庭还有其他成员呢,你们想不想去认识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评析:回忆旧知,并用手比划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的课前交流,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气氛,沟通了师生的感情和距离,为本节课的操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二、 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 认识1分米。
  (1) 量一量
  用直尺把准备好的长方形的纸的宽量一量,交流得出:10厘米或1分米。
  揭示: 10厘米就是1分米。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板书:分米。
  (2) 画一画
  引导:请你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行吗?
  呈现学生的画法:从刻度0~10,刻度1~11,刻度2~12,刻度3~13…
  追问: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度都是1分米?
  小结:10厘米也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3) 比一比
  引导:你能比划出1分米有多长吗?同桌比划。
  指出:1分米比我们的一拃要短一些。
  (4) 找一找
  引导:在老师带来的几个物体上,你能找到1分米吗?
  交流:手机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纸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小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举例并汇报。
  2. 认识几分米。
  猜一猜:刚才那张长方形纸的长是几分米?
  生猜其长度,并用小棒量一量,汇报:2分米。
  引导:1分米是10厘米,2分米是多少厘米?
  指名学生交流,并说想法。
  追问:那3分米是多少厘米?(30)4分米呢?50厘米是多少分米?100厘米呢?
  (师手拿米尺)追问:这把米尺长1米,也就是100厘米,是10分米吗?生拿出米尺,找一找。
  汇报:第1个1分米在哪儿?第2个呢?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小结:1米就等于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回顾:看,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两根小棒呢?(2分米)几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拼成一把米尺?
  揭示:10分米就是1米。
  [评析:从测量长方形纸的宽入手,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测量经验,同时也对“1分米就是10厘米”有了初步的感知。紧接着让学生画出1分米,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画法,但这些画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10厘米就是1分米”。当学生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表象后,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比划、找、量,让内在的分析思考和外在的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变动态的活动为静态的观察和思考,实现从认识1分米到认识几分米的自然过渡。
  3. 认识毫米。
  (1) 捏一捏
  提问:认识了分米,看这本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捏住它的厚度,有1分米吗?(没有)有1厘米嘛!
  (课件呈现用放大镜显示的量书厚度的图)发现:书的厚度没有1厘米。
  追问:书的厚度没有1厘米,那书的厚度究竟有多厚呢?
  学生无法具体表达。
  (2) 量一量
  交流:根据学生的测量发现:书的厚度有6小格。
  引导:6小格,那用什么作单位呢?引出:毫米这个单位名称。板书:毫米。
  (3) 认一认
  提问: 1毫米有多长呢?
  揭示:直尺上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4) 数一数
  让学生再次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并数一数,说出数学书的厚度。
  提醒:1毫米比较短,可以用笔尖在直尺上点着数一数。
  数完6毫米,继续往下数,数到10毫米。
  揭示:10毫米也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强调:刚才数的时候,有条刻度线很特别,哪条线?它在几毫米处?介绍:5毫米刻度线比一般毫米刻度线要长一点,比1厘米刻度线要短一点。
  (5) 找一找
  找出5角硬币、银行卡、身份证等物体上,哪儿藏着1毫米。
  找到这些物体的厚度大约1毫米后,并用手捏一捏,感受1毫米。
  介绍:10张纸的厚度也大约是1毫米。下面我们一起在数学书上从第一张开始,数10张纸,再次感受一下1毫米。
  追问:1毫米给人有怎样的感觉?(非常的短)
  拓展:在直尺上找到11毫米,15毫米,21毫米。并用复名数表示。
  交流:11毫米=1厘米1毫米,15毫米=1厘米5毫米,21毫米=2厘米1毫米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是分米,另一个是毫米,分米在数学上用字母dm表示,毫米用字mm表示。   [评析:通过测量不到1厘米厚的数学书,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不易于表达,从而产生学习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然后通过数小格沟通了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十进关系,再通过找一找、捏一捏等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有了表象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毫米之短。
  三、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各是多少毫米。
  提问:你是怎样数的?
  再问:如果用复名数单位怎样表示?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同桌小朋友合作量一量,再交流是多少厘米,分别接近几分米,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5. 拓展。
  (出示卡通图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学了这节课之后,对小头爸爸说了这样的三句话,你觉得对吗?
  [评析:整个巩固练习环节的习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有新意,充分体现了生活化、自主化、开放化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拾级而上,学生的数学认识也得以丰富和拓展。这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能够发展思维能力的智慧型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在练习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学生得到的不仅是“鱼”,还有更重要的“渔”。
  四、 反思交流,总结收获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现在你能给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其实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庭里还有比米更大的单位,也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地去学习和研究。
  [评析:在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同时,再次回味课堂的精彩;在给长度单位排队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四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做一个整理排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提出“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也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重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广阔性,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通透的,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延续到课堂之外。总评:
  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直观的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正确地建立新知的表象,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一定的观察、操作、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经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通过数学思维获得的经验,更强调学生自己要亲身经历、操作。这种活动经验通过积累,可以上升为抽象的高度,而抽象的数学思维水平能为更抽象的数学思维水平提供经验,从而实现思维可持续发展。
  第一,创设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的形式多样,但是操作活动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数学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充分感知才能有所领悟的数学知识,操作活动常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光让学生用眼睛看肯定不能达成认识分米
  和毫米的教学目的,因为这两个长度单位是人为规定的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数学表象,进而认识这两个概念。所以在本节课中,教者基于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创设了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不仅感受到了分米的大小概念和表象,还积累了参与操作的活动经验。
  第二,经历操作过程,丰富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提供学生充分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直接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除了对分米的认识采用了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同样对毫米的认识也适时让学生的手动了起来,因为毫米的概念更为抽象。所以教者不但让学生量一量、数一数1毫米有多长,还让学生捏一捏1毫米有多厚,并且从身边物品里找一找“哪里是1毫米”。同时,操作活动的方式与认识分米又有所区别和互补,实践活动的类型非常丰富,给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广阔而多元的空间。
  第三,加强活动思考,积淀活动经验。
  操作活动作为数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独立存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而是与分析、交流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学生操作后,需要对操作活动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思考,让学生积累操作和思维的经验。例如在让学生认识毫米时,让学生说说表示毫米的刻度线似乎又有不同,中间一条刻度线比较长,并说明了这条“5毫米刻度线”的作用。这样就加强了操作活动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将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在丰富学生认识毫米的同时,又让学生长了“怎样用尺来测量物体长度”的见识。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意味深长的。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也是我们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  【关键词】学以致用习惯兴趣  一、 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滞后。在英语教学中,很多课堂上还是一本书,一个老师。老师在上面讲课,下面的学生在听课。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教师教的东西很
期刊
【摘要】近两年来,我校立足于小班背景下,研究“创意课堂”的本质特征,通过“ATDTA”范式的研究与实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老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从积极创设情境,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提问质疑能力的角度,来谈一谈“ATDTA”创意教学范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探索性地阅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的阅读方式。准确把握群文阅读的特点,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陈弊,充分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实现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我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的两三年间,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也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实践,与大家交流共勉。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期刊
【摘要】数学的美,在于简约之美、规律之美、探究之美,笔者通过同课异构《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准确定位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有机统一,注重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链接;注重口算、估算与笔算的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  【关键词】思维美统一美组合美延伸美  数学的美,在于简约之美、规律之美、探究之美。而计算教学,很多时候犹如“鸡肋”食之无
期刊
【摘要】小学音乐课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阶段,关键时期。在课改一轮又一轮的实践后,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共同经历的教学过程,在修改版音乐新课标的引导下,我们应以新课堂的“新”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课改音乐素养幸福教育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得好:“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种谬误。”柯达依也说过:“音乐使生活的美成倍增长,还有所有包括充满价值的一切。”可以设想:如果人类
期刊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影响。可如今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许多问题,那该如何提高语文朗读水平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问题,并且思考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存在问题策略  一、 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朗读时间不充分。作为一个经验尚浅的老师,在上完公开课后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评论:朗读时间不够充分。笔者因此在听课时一度非常关注学
期刊
【摘要】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大家的观点不一。我认为好课不求完美,但求有亮点:可以是精巧的引入,可以是深刻的探究,也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习题设计,还可以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教学拓展……。本文结合亲身经历的一次教研活动,通过剖析教学中的亮点,分享不同教学带给我们的精彩。  【关键词】探究建构提升  近日有幸参加了市优课的展示活动,全程观摩了13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观
期刊
【摘要】翻看孩子的藏书,发现科普读物的很少,目前的教育现状使得孩子的身边只有作文、语数外的一些练习讲解题,家长不重视孩子科普知识的积累,使得孩子们也没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通过科普阅读,能让儿童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和与科学有关的科学家、科学发明、科学故事及其他相关的科学史,使儿童受到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最后能更好地理解运用科学,达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
期刊
【摘要】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秩序感养成应注重计划性、持久性、灵活性和统一性的指导原则。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确定目标,选择适宜的游戏,创设良好的环境,大胆放手,让幼儿愿意遵守规则,自主尝试自定的规则,游戏规则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对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减少干预,保证幼儿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游戏,并且有一个自由游戏的空间,使幼儿各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  【
期刊
摘 要:教师多样化的专业特长是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基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将特长培训纳入校本培训之中,通过凝练思想、营造氛围、课题研究、行为跟进等方法来帮助教师特长发展,敦促教师自我提升,促进了教师整体的创新性提升。  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培养教师的多样化的专业特长成为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