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农业自身的弱势和特殊性使它很难参与工商业的平均利润分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的农业、农民面临着新的严重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减小工农业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不对称;非道德行为
一、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实施的原因。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针对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农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的种植方式,规模较小而且比较分散,使得农业被割裂,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农村与城市的长期隔离,以及国家长期实施的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和农产品的剪刀差问题使得农民不能获得和工商业一样的平均利润,城乡收入差距进一部扩大。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我国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初级销售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等,使得我国的农业竞争力较弱无法与国际农业抗衡。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发挥一体化生产诸环节的协同效应和利润共同体的组织协调功能打破工商业最大限度对农业利润的追逐,把利润转移到一体化的内部,减小剪刀差的损失,使农民从中得到利益。
三、农业产业化成效。
1.党的“ 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2004 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 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达 8099 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 14261 亿元。2004 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产业化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收入。2004 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其中龙头企 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 40.9%。2004 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 200 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有 131家,超过 5000万美元的有 26家,超过 1 亿美元的有 10家。农业现代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如图:2002-2005年农业现代化进展
注释: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整理
四、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面临的特殊风险。首先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为生产对象的,农业的分布受地貌,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的丰收与否以及种植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其次由于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其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粮食。而粮食是生活必需品。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可知,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于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且由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恩格尔定律的约束,限制了农业的持续增长,使农产品的供给成蛛网模型,很那调节。
﹙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时期,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农业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和价格来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和产品的销售在时间上被分割,而且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与市场或需求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民在调节农业生产时具有滞后性。导致了农产品的周期波动和农业投入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在转轨过程中制度风险的存在使得制度的主客体对制度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农业主体行为的选择,导致农业配置资源的损失。
﹙三﹚农业生产的自身的弱势地位。
1. 农业生产的主体素质较低
如图 2005年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每户农村居民数)
注释:来源于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2006年9月
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的比重上升,务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老人农业”、“附属农业”趋势日渐明显。
3.2005年我国总人口 130756万人、总耕地面积 130039.2千公顷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5488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278千公顷,人多地少难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无法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竞争。小规模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大约站3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 30 %,远低于世界市场水平与发达国家。
4.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农户的非道德选择。由于人们的“理性人行为”即满足 maxU(p,w) s.tP×E+W×K=R(其中U为效用、 R为农民的财产总量、 E为精神产品、 P为道德的价格、 W为农民的物质商品的价格)。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非道德选择有:(1)在订单农业中,当市场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不履行合同单方面毁约。(2)由于农业知识的贫乏和传统的耕种习惯,他们购买劣质化肥、对农产品过量用农药、以此来提高产量结果是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3)为追求短期利益,他们盲目开荒、增加复种指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灾害,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中心和生产、加工、服务中心,作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者和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大多数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装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低、经营规模小辐射力不够、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据统计:我国的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中,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不具备现代化生产的条件和生产安全的意识。他们对农产品的加工不深,而且生产要求的标准较低,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进口标准,很难参与国际的竞争。
(五)在农业产业化中,全国各地没有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和区位特色制定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不能得到由于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分工带来的利益。
六、解决的途径
(一)针对农业的特殊风险,我们应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系起来,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针对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和龙头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自的“理性行为”而造成的非道德行为,政府应该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合同和人们的行为;各参与双方应该尽量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以及约定解决纷争的途径,来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的诚信度、提高效率,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针对农业自身的弱势,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首先,政府在每年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各乡镇自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其次,抓好各类农科机构的设置.在政府、财团、大公司的支持下,逐渐形成各农业高校的的农业技术部门从事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各级农业科学院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各基层农技站与专业农民则负责技术的推广。这样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链条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
(四)针对龙头企业的“小、散、低、弱”的现状,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1.在财政上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如2003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7亿元,用于产业化龙头项目占多种经营的财政总收入的60.5%,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8.20亿元;2006年国家支农支出2450.3亿元。
2.积极推进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即将财政收入以股本形式投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只参股,不控股”按股分红,适时退出。所得红利和退出股本收益继续用于农业综合开发。200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开发投资参股资金4.52亿元。
3.采取有偿无偿资金结合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中央年度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有偿无偿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为21.57亿元。其中12.24亿元用于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占总额的56.75%。
4.针对龙头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应该采取多种渠道来融资。除了财政拨款和来自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外,国家应该制定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资金。比如吸收个人的资金、私营企业的资金、农业外即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和外商的资金。除此以外可以尝试构建专门服务龙头企业的金融机构。建立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专门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解决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供给不畅问题。
(五)针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分散化、雷同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根据剧集聚效益和分工理论优化产业化在全国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2002年龙头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占43.0%, 中部28.5%, 西部28.5%。从产业类型看,粮棉油料占32.5%,水果、蔬菜等园艺产品占28.5% ,肉蛋奶等畜牧产品占28.5% ,水产品占4.8%, 其他占5.6%。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应该发展外向型农业,把它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花卉、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挥外向型农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该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发展优质小麦、高油大豆、专用玉米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的龙头企业;西部地区应该重点扶持草畜、特色瓜果、特色油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9)
[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
[3]2006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出版社2006,(9)
[4]张岳恒 林向勇 日本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经验
[5]李增梅 李桃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商业研究 [J].2007,(4)
[6]杨明洪农从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问题[J]. 2001,(4)
[7]霍红梅农业产业化视角下的农民道德行为研究观察思考[J].2007,(7)
[8]严瑞珍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 [J].1997,(10)
[9]杨世志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管理论坛[J].2005,(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不对称;非道德行为
一、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利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实施的原因。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针对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农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的种植方式,规模较小而且比较分散,使得农业被割裂,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的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农村与城市的长期隔离,以及国家长期实施的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和农产品的剪刀差问题使得农民不能获得和工商业一样的平均利润,城乡收入差距进一部扩大。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我国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重初级销售轻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等,使得我国的农业竞争力较弱无法与国际农业抗衡。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率、增强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发挥一体化生产诸环节的协同效应和利润共同体的组织协调功能打破工商业最大限度对农业利润的追逐,把利润转移到一体化的内部,减小剪刀差的损失,使农民从中得到利益。
三、农业产业化成效。
1.党的“ 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2004 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 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达 8099 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 14261 亿元。2004 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产业化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收入。2004 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其中龙头企 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 40.9%。2004 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 200 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超过 1000 万美元的有 131家,超过 5000万美元的有 26家,超过 1 亿美元的有 10家。农业现代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如图:2002-2005年农业现代化进展
注释: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的整理
四、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面临的特殊风险。首先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为生产对象的,农业的分布受地貌,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的丰收与否以及种植的品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其次由于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其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粮食。而粮食是生活必需品。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可知,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于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而且由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和恩格尔定律的约束,限制了农业的持续增长,使农产品的供给成蛛网模型,很那调节。
﹙二﹚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时期,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农业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市场经济是通过供求和价格来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生产决策和产品的销售在时间上被分割,而且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与市场或需求方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民在调节农业生产时具有滞后性。导致了农产品的周期波动和农业投入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在转轨过程中制度风险的存在使得制度的主客体对制度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农业主体行为的选择,导致农业配置资源的损失。
﹙三﹚农业生产的自身的弱势地位。
1. 农业生产的主体素质较低
如图 2005年农户家庭人口与劳动力情况(每户农村居民数)
注释:来源于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2006年9月
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的比重上升,务农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下降。“老人农业”、“附属农业”趋势日渐明显。
3.2005年我国总人口 130756万人、总耕地面积 130039.2千公顷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5488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278千公顷,人多地少难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无法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竞争。小规模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遇到的问题。我国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大约站30%,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 30 %,远低于世界市场水平与发达国家。
4.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农户的非道德选择。由于人们的“理性人行为”即满足 maxU(p,w) s.tP×E+W×K=R(其中U为效用、 R为农民的财产总量、 E为精神产品、 P为道德的价格、 W为农民的物质商品的价格)。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的非道德选择有:(1)在订单农业中,当市场的价格发生变动时不履行合同单方面毁约。(2)由于农业知识的贫乏和传统的耕种习惯,他们购买劣质化肥、对农产品过量用农药、以此来提高产量结果是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不到标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3)为追求短期利益,他们盲目开荒、增加复种指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灾害,不利于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中心和生产、加工、服务中心,作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者和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大多数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装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低、经营规模小辐射力不够、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据统计:我国的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中,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不具备现代化生产的条件和生产安全的意识。他们对农产品的加工不深,而且生产要求的标准较低,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进口标准,很难参与国际的竞争。
(五)在农业产业化中,全国各地没有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优势和区位特色制定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政策,造成了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不能得到由于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以及资源优势分工带来的利益。
六、解决的途径
(一)针对农业的特殊风险,我们应该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系起来,注重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二)针对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和龙头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自的“理性行为”而造成的非道德行为,政府应该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合同和人们的行为;各参与双方应该尽量减少合同的不完全性,以及约定解决纷争的途径,来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合作的诚信度、提高效率,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针对农业自身的弱势,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的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首先,政府在每年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各乡镇自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其次,抓好各类农科机构的设置.在政府、财团、大公司的支持下,逐渐形成各农业高校的的农业技术部门从事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各级农业科学院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各基层农技站与专业农民则负责技术的推广。这样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技术链条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效率。
(四)针对龙头企业的“小、散、低、弱”的现状,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1.在财政上要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如2003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7亿元,用于产业化龙头项目占多种经营的财政总收入的60.5%,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8.20亿元;2006年国家支农支出2450.3亿元。
2.积极推进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即将财政收入以股本形式投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只参股,不控股”按股分红,适时退出。所得红利和退出股本收益继续用于农业综合开发。200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业开发投资参股资金4.52亿元。
3.采取有偿无偿资金结合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扶持中央年度投资300万元以上的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有偿无偿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中央财政资金为21.57亿元。其中12.24亿元用于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占总额的56.75%。
4.针对龙头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应该采取多种渠道来融资。除了财政拨款和来自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外,国家应该制定各种优惠的政策来吸引资金。比如吸收个人的资金、私营企业的资金、农业外即第二、第三产业的资金和外商的资金。除此以外可以尝试构建专门服务龙头企业的金融机构。建立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资,专门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解决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供给不畅问题。
(五)针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分散化、雷同化的现象,我们应该根据剧集聚效益和分工理论优化产业化在全国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2002年龙头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占43.0%, 中部28.5%, 西部28.5%。从产业类型看,粮棉油料占32.5%,水果、蔬菜等园艺产品占28.5% ,肉蛋奶等畜牧产品占28.5% ,水产品占4.8%, 其他占5.6%。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应该发展外向型农业,把它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花卉、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挥外向型农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带动作用;中部地区应该发挥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发展优质小麦、高油大豆、专用玉米等优势农产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的的龙头企业;西部地区应该重点扶持草畜、特色瓜果、特色油料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9)
[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9)
[3]2006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出版社2006,(9)
[4]张岳恒 林向勇 日本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经验
[5]李增梅 李桃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商业研究 [J].2007,(4)
[6]杨明洪农从产业化经营的风险及其防范 经济问题[J]. 2001,(4)
[7]霍红梅农业产业化视角下的农民道德行为研究观察思考[J].2007,(7)
[8]严瑞珍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 [J].1997,(10)
[9]杨世志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管理论坛[J].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