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由字延伸到生活,讲述了有关兰州的民俗、典故、传说,并加入了作者与字有关的感想与经历,温暖抑或伤感的文字让读者获得精神抚慰。她的散文创作注重对题材的开拓,深入挖掘主题,敢于走出书斋,接受瞬息万变的生活撞击,感情真挚、坦率,以情动人,语言清丽优美、晓畅明快,富有美感。
[关键词]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36-03
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于2012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精选了40个有代表性的汉字,由字展开,讲述了有关兰州的民俗、典故、传说,并把与字有关的感想与经历融入其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书写了生活中的独特感受,我们日日所见、所感的事物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与旋律,这使她的散文创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注重对题材的开拓,深入挖掘主题
贾平凹先生说过:“穷极物理,万物皆可入文。”也就是说,只要对生活、社会进行深入艰苦的思考,无论什么对象,总可以找到闪光的、值得表现的东西,这些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散文的内容。这说明了一个关于如何开拓题材,提炼主题的道理。正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所言:“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发现美,特别是从平凡的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未能道出的意义,需要作者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是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说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中的题材也好,主题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来自生活,来自客观世界的,但客观生活不可能照搬到作品中去,在生活与作品中,有一个中介因素就是作者。从孙海芳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很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的,对于她来说,一颗露珠,一粒沙石,一弯月亮,一叶兰草,一瓣落英,都可以从中发现美,找到一定的哲理和诗情。如《灯》一篇中以“灯”为意象,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温暖、理想与希望的追求。人们通常把自己的信念比作一盏灯,作为追求光明,打击黑暗的武器。巴金1941年写的《日》中有这样一段话:“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一瞬间他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灯”是人间爱的呼唤,有时候,一盏油灯就能点亮生活的希望,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感受到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能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事情,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爱。灯的启示是深远的,作者希望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点亮一盏“灯”,通过灯把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香》也是从平凡中发现了意味深长的东西,作者从“香”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入手,讲到谷物的香气,植物的芬芳馨香,再延伸到祭祀时焚烧的香料,为读者介绍了香的作用、烧香的摆设、烧香的意义,又联系到我国香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自己善于制香的藏族朋友,文章最后作者为“德哲”送别,写道:“路过,是一个令人悲观的词语。它绝望的意味着时间的短暂和停留的无可奈何。有生之年,不做他人的过客,是一件幸运的事,更是一件功德的事,最近,我常想,一些冥冥中朝着命运狂奔的事件,如果少了路过的痕迹,多少会有些皆大欢喜的意义。” ①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却没仔细考虑过这其间的意义,作者的一席话让人茅塞顿开。简简单单的事,作者却写出了非常深刻的含义。通过阅读《香》、《诗》、《窗》、《钟》这几篇作品,可以发现,孙海芳散文的主题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含义的丰富性正是深刻性的表现,作家独辟蹊径,见常人之所未见,发常人之所未思,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深刻主题的诞生当然同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但这又绝不是作家的凭空想象,不是作家在寻求什么神秘的灵感。它靠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孙海芳的创作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孙海芳生在兰州,而且是一名老师,所以在书中,她多次描写了兰州的牛肉面文化以及房子、庙和兰州人的豪爽,她和学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注重从他们身上吸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二 、感情真实、坦率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它综合了各种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在处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方面,有明显的长处,作者往往容易向读者敞开心灵的窗户,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同读者产生共鸣,打动读者。②孙海芳的散文,不故作高深,不板着脸孔说教,而是把读者当作知己朋友,真切地倾听自己的各种情感。以情动人是孙海芳散文创作的又一大特色。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孙海芳更是把这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来看待。散文创作中的真情,就是要求作家以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来打动读者。中国现代早期散文家们的作品,无不大写一个“我”字,由于这一“自我”是真诚磊落的,是“我之情”、“我之感”、“我之意”,而非虚情而矫饰,言不由衷,从而使散文给人以真切、真挚、真诚的审美感受。③他们的卓越建树便是为散文这一文体确立了重要的审美内核——真诚美。佘树森先生说:“散文中的这个‘我’丝毫不能装腔作势,摆架子,矫揉造作,散文中的‘我’应该是诚实而又谦逊的,它既有不溢美隐恶的坦诚,又有不伤及他人的自尊,他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是非观,发表意见,抒发感情,坦率而尖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将读者视为知己,向读者交出那颗火热的心。” ④孙海芳的创作情绪,可以说是来兰州本土,来自生活中朴素纯洁的亲人朋友。那种情感,如山泉一样清纯,没有丝毫的虚假做作。在孙海芳的散文中,大量的是作家对于兰州、对于家人的真情。她带着一颗崇敬、善良的心,介绍着兰州的山水、社会、风土人情,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的爱。所以,甘肃虽然落后但作家却在其中表现了西北人民特有的豪爽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与感激之情。此外,作家写文学之情、母子之情、兄妹之情,也相当真挚,十分感人。如《父》一文,用如口语一般朴实的语言,通过平常人生活的细事,记叙了一个勤勤恳恳、老实本份,一辈子为工作、为家庭劳累的父亲形象。在这个作品中,作家描述了许多生活细节,由于作家饱含情感,把这些细节同父亲形象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平凡的生活画面中,在字里行间,又鲜明地流动着情感的潮水,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又如《祖》,写出了一位饱经风霜的祖母对于子孙怜爱、关怀和她身世的不幸,倾吐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对于祖母真心的爱。真情几乎是散文的生命线。这对于我们克服散文创作中的“假大空”问题,确实有很强的现实启示作用,真正的手书我心,至诚至善,推心置腹,真切真挚,方能培育出绚烂美丽的散文之花。 三、注重语言的锤炼
散文是美文 ,是一种具有无限艺术张力的文体。它的美,不仅美在内容,美在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等的倾诉与见解,也美在形式,美在语言。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语言尤其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突出地显示着它独有的魅力。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质朴纯真的美,如巴金的散文;有柔婉清新的美,如冰心的散文;有亮丽俊俏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散文。不同的语言,弹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彰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读朱自清的散文,犹如享用着语言的美餐,美的语言与美的情感相得益彰。《背影》是一首叙事诗,通篇使用白描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如下面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买橘子的情景是作者描述的重点,朱自清在全篇用字很少的情况下,对这一部分却不惜笔墨、详加描述, 而且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虽然连父亲的表情都没有,但这实实在在的情景,这感人的父爱,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孙海芳的散文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俚语、谚语、方言土语来加强语言的活力,不造作、不矜持地表达情感。如《窗》中写天窗:“小时候,奶奶家厨房有一个天窗,儿时的思维都不会思索其功能作用,仅仅是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刻,灰尘飞舞。一束阳光,随手可及,人与自然地距离就在一伸手的地方。这样的景象,时时缭绕于我的思绪中,恍惚里,一个小孩,坐在板凳上,一束可及的阳光直直的射进来,砸在泥土上,阳光里那么多精灵在飞舞,像极了童年时的那个梦。一只母鸡悠闲地走进来,背影一会亮,一会暗,安静极了。”作者通过对比、比喻, 把一个天窗的色彩、形状,写得非常生动传神。《方家湾93号》中写道:“很遗憾,我没留下小时候的痕迹,对于那些早已逝去的画面,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东边的矮墙上,是妈妈晒的花椒,个个咧开了大嘴,露出了乌黑的果实。还有妈妈偶尔尝试晒的果皮、桃干之类的干鲜,等待着我们偷吃。”此处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母亲晒的花椒、干鲜,体现了小孩子的顽皮和天真,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再如《父》中写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从事古建的木匠。父亲身上总会有淡淡的木材味,和着香烟的味道,有友人开始对檀木、沉香木、柏木感兴趣时,兴奋的拿给我嗅闻时,我总是会说:‘和父亲身上的味道一样。’”这段话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父亲的特点,写出了他的平凡,在平淡的语言中,显示出作者对父亲依恋的情感。作者虽然没有大喊大叫,但其中的感染力是强烈的,在平常的语言中显示不平凡的意蕴,这是美的语言的一大特色。美的语言,使得孙海芳的散文在形式上也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对于每一个作家,在他成功的实践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耐人寻味的东西,孙海芳的散文创作也确实给人不少启示。新时期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作者大大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几代作家同时活跃于散文领域,创作量达到历史之最,除却一直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作家之外,小说家、诗人、剧评家、记者以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都在散文中一展身手。媒体革命更是给散文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个人博客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实现了用文字交流的愿望,这一切似乎表明,散文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其实不然,因为散文是一种饱含着作者主体意识的文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得以在文字间流露出来,在近似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与读者亲切交流。孙海芳的散文感情真挚,书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笔自由、率真,体现了散文自然质朴、襟怀坦白的审美要求,从自身出发,对世间的亲情、友情、爱,做了美丽的阐述,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真诚的描写中。在当代散文创作这种“颇不宁静”的环境中,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寻找到了一种宁静、真诚、自然,好像漫不经心,却把这些漫不经心的话熔成一气,读来平和冲淡,悟后深受启发。
[注 释]
①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④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关键词]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36-03
孙海芳的散文集《这些字,那些事》于2012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此书精选了40个有代表性的汉字,由字展开,讲述了有关兰州的民俗、典故、传说,并把与字有关的感想与经历融入其中。作者以自己的视角书写了生活中的独特感受,我们日日所见、所感的事物被赋予了独特的色彩与旋律,这使她的散文创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注重对题材的开拓,深入挖掘主题
贾平凹先生说过:“穷极物理,万物皆可入文。”也就是说,只要对生活、社会进行深入艰苦的思考,无论什么对象,总可以找到闪光的、值得表现的东西,这些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散文的内容。这说明了一个关于如何开拓题材,提炼主题的道理。正如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所言:“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要发现美,特别是从平凡的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未能道出的意义,需要作者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是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个艰苦的过程。我们说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中的题材也好,主题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来自生活,来自客观世界的,但客观生活不可能照搬到作品中去,在生活与作品中,有一个中介因素就是作者。从孙海芳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很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的,对于她来说,一颗露珠,一粒沙石,一弯月亮,一叶兰草,一瓣落英,都可以从中发现美,找到一定的哲理和诗情。如《灯》一篇中以“灯”为意象,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温暖、理想与希望的追求。人们通常把自己的信念比作一盏灯,作为追求光明,打击黑暗的武器。巴金1941年写的《日》中有这样一段话:“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一瞬间他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灯”是人间爱的呼唤,有时候,一盏油灯就能点亮生活的希望,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助互爱,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感受到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能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事情,让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爱。灯的启示是深远的,作者希望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点亮一盏“灯”,通过灯把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香》也是从平凡中发现了意味深长的东西,作者从“香”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入手,讲到谷物的香气,植物的芬芳馨香,再延伸到祭祀时焚烧的香料,为读者介绍了香的作用、烧香的摆设、烧香的意义,又联系到我国香文明发展的历程和自己善于制香的藏族朋友,文章最后作者为“德哲”送别,写道:“路过,是一个令人悲观的词语。它绝望的意味着时间的短暂和停留的无可奈何。有生之年,不做他人的过客,是一件幸运的事,更是一件功德的事,最近,我常想,一些冥冥中朝着命运狂奔的事件,如果少了路过的痕迹,多少会有些皆大欢喜的意义。” ①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却没仔细考虑过这其间的意义,作者的一席话让人茅塞顿开。简简单单的事,作者却写出了非常深刻的含义。通过阅读《香》、《诗》、《窗》、《钟》这几篇作品,可以发现,孙海芳散文的主题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含义的丰富性正是深刻性的表现,作家独辟蹊径,见常人之所未见,发常人之所未思,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深刻主题的诞生当然同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但这又绝不是作家的凭空想象,不是作家在寻求什么神秘的灵感。它靠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和把握。孙海芳的创作活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孙海芳生在兰州,而且是一名老师,所以在书中,她多次描写了兰州的牛肉面文化以及房子、庙和兰州人的豪爽,她和学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注重从他们身上吸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
二 、感情真实、坦率
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文体,它综合了各种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在处理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方面,有明显的长处,作者往往容易向读者敞开心灵的窗户,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同读者产生共鸣,打动读者。②孙海芳的散文,不故作高深,不板着脸孔说教,而是把读者当作知己朋友,真切地倾听自己的各种情感。以情动人是孙海芳散文创作的又一大特色。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孙海芳更是把这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创作原则来看待。散文创作中的真情,就是要求作家以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来打动读者。中国现代早期散文家们的作品,无不大写一个“我”字,由于这一“自我”是真诚磊落的,是“我之情”、“我之感”、“我之意”,而非虚情而矫饰,言不由衷,从而使散文给人以真切、真挚、真诚的审美感受。③他们的卓越建树便是为散文这一文体确立了重要的审美内核——真诚美。佘树森先生说:“散文中的这个‘我’丝毫不能装腔作势,摆架子,矫揉造作,散文中的‘我’应该是诚实而又谦逊的,它既有不溢美隐恶的坦诚,又有不伤及他人的自尊,他有强烈的爱憎,鲜明的是非观,发表意见,抒发感情,坦率而尖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将读者视为知己,向读者交出那颗火热的心。” ④孙海芳的创作情绪,可以说是来兰州本土,来自生活中朴素纯洁的亲人朋友。那种情感,如山泉一样清纯,没有丝毫的虚假做作。在孙海芳的散文中,大量的是作家对于兰州、对于家人的真情。她带着一颗崇敬、善良的心,介绍着兰州的山水、社会、风土人情,流露出了对家乡的深深的爱。所以,甘肃虽然落后但作家却在其中表现了西北人民特有的豪爽和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与感激之情。此外,作家写文学之情、母子之情、兄妹之情,也相当真挚,十分感人。如《父》一文,用如口语一般朴实的语言,通过平常人生活的细事,记叙了一个勤勤恳恳、老实本份,一辈子为工作、为家庭劳累的父亲形象。在这个作品中,作家描述了许多生活细节,由于作家饱含情感,把这些细节同父亲形象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平凡的生活画面中,在字里行间,又鲜明地流动着情感的潮水,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又如《祖》,写出了一位饱经风霜的祖母对于子孙怜爱、关怀和她身世的不幸,倾吐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对于祖母真心的爱。真情几乎是散文的生命线。这对于我们克服散文创作中的“假大空”问题,确实有很强的现实启示作用,真正的手书我心,至诚至善,推心置腹,真切真挚,方能培育出绚烂美丽的散文之花。 三、注重语言的锤炼
散文是美文 ,是一种具有无限艺术张力的文体。它的美,不仅美在内容,美在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等的倾诉与见解,也美在形式,美在语言。散文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语言尤其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突出地显示着它独有的魅力。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质朴纯真的美,如巴金的散文;有柔婉清新的美,如冰心的散文;有亮丽俊俏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散文。不同的语言,弹拨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言,彰显着作者不同的个性。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读朱自清的散文,犹如享用着语言的美餐,美的语言与美的情感相得益彰。《背影》是一首叙事诗,通篇使用白描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如下面一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买橘子的情景是作者描述的重点,朱自清在全篇用字很少的情况下,对这一部分却不惜笔墨、详加描述, 而且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虽然连父亲的表情都没有,但这实实在在的情景,这感人的父爱,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孙海芳的散文运用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俚语、谚语、方言土语来加强语言的活力,不造作、不矜持地表达情感。如《窗》中写天窗:“小时候,奶奶家厨房有一个天窗,儿时的思维都不会思索其功能作用,仅仅是阳光照射进来的时刻,灰尘飞舞。一束阳光,随手可及,人与自然地距离就在一伸手的地方。这样的景象,时时缭绕于我的思绪中,恍惚里,一个小孩,坐在板凳上,一束可及的阳光直直的射进来,砸在泥土上,阳光里那么多精灵在飞舞,像极了童年时的那个梦。一只母鸡悠闲地走进来,背影一会亮,一会暗,安静极了。”作者通过对比、比喻, 把一个天窗的色彩、形状,写得非常生动传神。《方家湾93号》中写道:“很遗憾,我没留下小时候的痕迹,对于那些早已逝去的画面,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东边的矮墙上,是妈妈晒的花椒,个个咧开了大嘴,露出了乌黑的果实。还有妈妈偶尔尝试晒的果皮、桃干之类的干鲜,等待着我们偷吃。”此处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母亲晒的花椒、干鲜,体现了小孩子的顽皮和天真,以及对童年的怀念。再如《父》中写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从事古建的木匠。父亲身上总会有淡淡的木材味,和着香烟的味道,有友人开始对檀木、沉香木、柏木感兴趣时,兴奋的拿给我嗅闻时,我总是会说:‘和父亲身上的味道一样。’”这段话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父亲的特点,写出了他的平凡,在平淡的语言中,显示出作者对父亲依恋的情感。作者虽然没有大喊大叫,但其中的感染力是强烈的,在平常的语言中显示不平凡的意蕴,这是美的语言的一大特色。美的语言,使得孙海芳的散文在形式上也显示了独特的魅力。
对于每一个作家,在他成功的实践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到耐人寻味的东西,孙海芳的散文创作也确实给人不少启示。新时期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作者大大超过了历史任何一个时期,几代作家同时活跃于散文领域,创作量达到历史之最,除却一直致力于散文创作的作家之外,小说家、诗人、剧评家、记者以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都在散文中一展身手。媒体革命更是给散文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个人博客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实现了用文字交流的愿望,这一切似乎表明,散文创作进入了繁荣期。其实不然,因为散文是一种饱含着作者主体意识的文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得以在文字间流露出来,在近似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与读者亲切交流。孙海芳的散文感情真挚,书中所写都是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文笔自由、率真,体现了散文自然质朴、襟怀坦白的审美要求,从自身出发,对世间的亲情、友情、爱,做了美丽的阐述,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真诚的描写中。在当代散文创作这种“颇不宁静”的环境中,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寻找到了一种宁静、真诚、自然,好像漫不经心,却把这些漫不经心的话熔成一气,读来平和冲淡,悟后深受启发。
[注 释]
①孙海芳:《这些字,那些事》,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④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