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文坛巨匠,美国现代戏剧的开山鼻祖。他的大多数作品皆为悲剧, 死亡成了奥尼尔创作的一大主题。而他的作品确被一些评论家看成是病态的、阴郁的和充满绝望的;他创造的舞台被看成是逃避现实的出口。奥尼尔的成功恰恰是把戏剧舞台看成是进入现实的入口。1936年,奥尼尔由于取得了戏剧创作的卓越成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对死亡主题的哲学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奥尼尔 欲望 现实 死亡
在西方文学中,众多作家都青睐以死亡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使之在文学领域独占鳌头。众多作家、诗人如海明威、福克纳、迪金森皆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他们在各自的小说、诗歌创作中用了极浓厚的笔墨来书写他们对死亡的认知与体验,并通过死亡来阐释他们对生存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观点。然而在戏剧界,能够用毕生精力探讨死亡主题,能够在几十部作品中浸润着自己独特的、深邃的死亡意识,从而揭示出诸多生命哲学的戏剧家,除莎翁外,无人能与奥尼尔匹敌。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死亡犹如一面多棱镜,从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出潜在的生存哲学,揭示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奥秘。奥尼尔以他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意义,使读者透过死亡看到人生的真谛。一般来说,人一生最痛苦、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死亡,但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却是死亡(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给予人最大的幸福,这虽似乎有悖于常理,却是奥尼尔对人生积极思考后得出的合理结论。在奥尼尔看来,人的生活只是一场持续不断地、谋求生存的斗争,一场人必然会归于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最终会征服一切。奥尼尔戏剧中的主人公本性都是善良的,真诚的,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却被现实剥夺了一切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可能性,因而在他们探求生活目的的斗争中面临重大冲突和选择,需要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力量时,他们就只能毅然选择死亡,因为就某种意义讲,死亡毕竟是对毫无希望的现实的一种安慰,是摆脱现实悲剧的最好方式。这种死亡意识始终追随着他们,也成为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事实。生活的悲剧使得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而死亡使得生活变得不那么悲惨,就如他的早期剧本《东航卡迪夫》的主人公杨克在甲板上等待死亡时所说的:“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不论等待我的是什么,它不会比现在更糟糕。” 可见,从死亡中获得幸福实际上是对不能给予人生之快乐的现实的最强烈的讽刺和反击,体现的恰恰是主人公生命意志的强盛。
《天外边》中的罗伯特怀着生前不可企及的理想死去,结束了围绕他一生的烦恼;《毛猿》中的杨克在死亡中达到了和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琼斯大帝》中的黑人琼斯,一个自鸣得意的暴君,利用迷信和愚弄形成的权力识破而最后走向灭亡。他在森林中东奔西跑,一层脱掉皇帝的外衣,象征着琼斯从异化寻找自我的心理路线。他在森林里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意味着他从自我出发又到自我的全过程。琼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仍然是死亡。无论是杨克、罗伯特还是琼斯,对于他们的处境来说,他们的生命不会给他们再带来新的额外价值,既然存在所面临的状态是厌恶、是恐惧、是无所作为,那么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死亡。正是死亡升华了他们麻木沉沦中的生命。
生命的终结是死亡,在人生显示出无价值是死亡便是逃避虚无、摆脱荒谬的唯一避难所。奥尼尔以死亡表现了生的无奈,也用死亡意识表现了灵魂的净化。《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伊本和埃比就是物质主义的浓厚气氛下选择死亡作为了自己的归宿。农场的每个人物都想占用农场,强烈的占有欲充斥着他们的灵魂。伊本和埃比起初的人生目标也是要占有财产、占有农场。埃比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老凯伯特完全是出于物质利益,她需要有个家,她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我为什么要嫁给像他这样的老头子呢?”老凯伯特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伊本一直坚信是老凯伯特的冷酷无情和贪得无厌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并夺走了过去属于他母亲、现在应由自己继承的农场,他因此仇恨老凯伯特并千方百计的想夺回农场。在他知道他的哥哥们打算去西部淘金的时候,他用父亲藏起的600美元换来了哥哥们放弃农场继承权的签字时,他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这又是妈妈的农场了!奶牛夜归我了!我要亲自给我自己的奶牛挤奶了!”但美梦没做多久,他的继母埃比来了。开始伊本和埃比是互相憎恨的,即使两人私通以后伊本也是怀疑埃比是利用自己生个儿子继承农场的,因此他诅咒她,骂她虚伪。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爱伊本,埃比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时两个人才真正消除了仇恨,才真正从自私、狭隘、迷茫的精神桎梏中走出来,得到了灵魂的自由,激发出强烈的不可抵挡的爱情,最后携手接受世俗法律的审判,从容走向死亡,无所畏惧。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有过迷惑和错误,但他们最后对死亡的无所谓并充满了爱的欢乐,使死亡成为证明他们爱情纯洁的不容争辩的证据。奥尼尔通过情欲与死亡的描写,一方面指出了所谓美国的现代文明的实质,描述了人们那种精神空虚、道德沦丧、追求肉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根源。同时当面对罪恶和毁灭时,是死亡净化了人性美、战胜了内在的空虚,导致了人性本体的回归。净化的自我是与空虚和死亡相对抗的坚固的自我,他们对自己的理想目标有炽烈的追求精神。欲望是生存的欲望、是理想的欲望,其中包含着人性多元化因素。带有死亡色彩的毁灭是一场艰难的净化仪式,它将使人摒弃杂念、走向升华。
奥尼尔没有刻画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但是从他塑造的那些小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他看到了“死亡”有发掘人的主体价值意象的哲学本质,表现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严肃思考。所谓死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虚无,它逼促着个体生命作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换为无限的本质形式,即有价值的人生。正因为如此,死亡才使得灰色的虚无的人生闪现出绚丽的亮点。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死亡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为一种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的重要手段。他们在死亡面前所展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不仅在情感上感染了读者,而且把读者带进了剧本中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世界,使读者沉醉在无尽的思考之中,反省着包括自身的人类生存问题。他的死亡情节将他的悲剧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达到了一种伟大的艺术升华。可以这样说,奥尼尔的剧作本身如同剧中的人物一样也同样超越了死亡,超越了时空,必将在人类的艺术殿堂里永放光芒。
(辽宁大学110036)
关键词:奥尼尔 欲望 现实 死亡
在西方文学中,众多作家都青睐以死亡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使之在文学领域独占鳌头。众多作家、诗人如海明威、福克纳、迪金森皆具有强烈的死亡意识,他们在各自的小说、诗歌创作中用了极浓厚的笔墨来书写他们对死亡的认知与体验,并通过死亡来阐释他们对生存的态度和人生价值的观点。然而在戏剧界,能够用毕生精力探讨死亡主题,能够在几十部作品中浸润着自己独特的、深邃的死亡意识,从而揭示出诸多生命哲学的戏剧家,除莎翁外,无人能与奥尼尔匹敌。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死亡犹如一面多棱镜,从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出潜在的生存哲学,揭示了人与命运之间的奥秘。奥尼尔以他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意义,使读者透过死亡看到人生的真谛。一般来说,人一生最痛苦、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死亡,但在奥尼尔的悲剧中,却是死亡(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给予人最大的幸福,这虽似乎有悖于常理,却是奥尼尔对人生积极思考后得出的合理结论。在奥尼尔看来,人的生活只是一场持续不断地、谋求生存的斗争,一场人必然会归于失败的斗争,因为死亡最终会征服一切。奥尼尔戏剧中的主人公本性都是善良的,真诚的,渴望美好的生活,但却被现实剥夺了一切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可能性,因而在他们探求生活目的的斗争中面临重大冲突和选择,需要显示自己作为人的力量时,他们就只能毅然选择死亡,因为就某种意义讲,死亡毕竟是对毫无希望的现实的一种安慰,是摆脱现实悲剧的最好方式。这种死亡意识始终追随着他们,也成为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事实。生活的悲剧使得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而死亡使得生活变得不那么悲惨,就如他的早期剧本《东航卡迪夫》的主人公杨克在甲板上等待死亡时所说的:“死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坏…不论等待我的是什么,它不会比现在更糟糕。” 可见,从死亡中获得幸福实际上是对不能给予人生之快乐的现实的最强烈的讽刺和反击,体现的恰恰是主人公生命意志的强盛。
《天外边》中的罗伯特怀着生前不可企及的理想死去,结束了围绕他一生的烦恼;《毛猿》中的杨克在死亡中达到了和周围世界的和谐关系;《琼斯大帝》中的黑人琼斯,一个自鸣得意的暴君,利用迷信和愚弄形成的权力识破而最后走向灭亡。他在森林中东奔西跑,一层脱掉皇帝的外衣,象征着琼斯从异化寻找自我的心理路线。他在森林里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意味着他从自我出发又到自我的全过程。琼斯寻找自我的过程仍然是死亡。无论是杨克、罗伯特还是琼斯,对于他们的处境来说,他们的生命不会给他们再带来新的额外价值,既然存在所面临的状态是厌恶、是恐惧、是无所作为,那么他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死亡。正是死亡升华了他们麻木沉沦中的生命。
生命的终结是死亡,在人生显示出无价值是死亡便是逃避虚无、摆脱荒谬的唯一避难所。奥尼尔以死亡表现了生的无奈,也用死亡意识表现了灵魂的净化。《榆树下的欲望》中的伊本和埃比就是物质主义的浓厚气氛下选择死亡作为了自己的归宿。农场的每个人物都想占用农场,强烈的占有欲充斥着他们的灵魂。伊本和埃比起初的人生目标也是要占有财产、占有农场。埃比嫁给了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老凯伯特完全是出于物质利益,她需要有个家,她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我为什么要嫁给像他这样的老头子呢?”老凯伯特第二个妻子生的儿子伊本一直坚信是老凯伯特的冷酷无情和贪得无厌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并夺走了过去属于他母亲、现在应由自己继承的农场,他因此仇恨老凯伯特并千方百计的想夺回农场。在他知道他的哥哥们打算去西部淘金的时候,他用父亲藏起的600美元换来了哥哥们放弃农场继承权的签字时,他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这又是妈妈的农场了!奶牛夜归我了!我要亲自给我自己的奶牛挤奶了!”但美梦没做多久,他的继母埃比来了。开始伊本和埃比是互相憎恨的,即使两人私通以后伊本也是怀疑埃比是利用自己生个儿子继承农场的,因此他诅咒她,骂她虚伪。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爱伊本,埃比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这时两个人才真正消除了仇恨,才真正从自私、狭隘、迷茫的精神桎梏中走出来,得到了灵魂的自由,激发出强烈的不可抵挡的爱情,最后携手接受世俗法律的审判,从容走向死亡,无所畏惧。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有过迷惑和错误,但他们最后对死亡的无所谓并充满了爱的欢乐,使死亡成为证明他们爱情纯洁的不容争辩的证据。奥尼尔通过情欲与死亡的描写,一方面指出了所谓美国的现代文明的实质,描述了人们那种精神空虚、道德沦丧、追求肉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导致人生悲剧的根源。同时当面对罪恶和毁灭时,是死亡净化了人性美、战胜了内在的空虚,导致了人性本体的回归。净化的自我是与空虚和死亡相对抗的坚固的自我,他们对自己的理想目标有炽烈的追求精神。欲望是生存的欲望、是理想的欲望,其中包含着人性多元化因素。带有死亡色彩的毁灭是一场艰难的净化仪式,它将使人摒弃杂念、走向升华。
奥尼尔没有刻画感天动地的英雄形象,但是从他塑造的那些小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他看到了“死亡”有发掘人的主体价值意象的哲学本质,表现出了他对生命本质的严肃思考。所谓死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虚无,它逼促着个体生命作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换为无限的本质形式,即有价值的人生。正因为如此,死亡才使得灰色的虚无的人生闪现出绚丽的亮点。
在奥尼尔的剧作中,死亡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成为一种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的重要手段。他们在死亡面前所展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不仅在情感上感染了读者,而且把读者带进了剧本中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世界,使读者沉醉在无尽的思考之中,反省着包括自身的人类生存问题。他的死亡情节将他的悲剧推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达到了一种伟大的艺术升华。可以这样说,奥尼尔的剧作本身如同剧中的人物一样也同样超越了死亡,超越了时空,必将在人类的艺术殿堂里永放光芒。
(辽宁大学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