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沧海,一笑天涯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hongyu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抵达当日:
  从济南乘高铁到青岛,傍晚时在中国海洋大学散步。
  “济南——青岛”高铁119.5元/公交车1元/住宿130元/晚餐 50元
  第一日:
  早餐后漫步大学路,找寻人文青岛,走访名人故居: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在咖啡空间小憩,午餐后到著名的圣弥厄尔教堂一游后,步行去胶澳总督府。


  早饭10元/公交车2元/住宿130元/午饭100元 /咖啡 30元/晚饭80元
  第二日:
  乘公交车到鲁迅公园,沿海边木栈道散步,沿栈道抵达栈桥,在栈桥回澜阁看海景。乘高铁踏上返程。
  早饭13元 /公交车1元/午饭40元 /回澜阁门票4元/“青岛——济南”返程高铁119.5元
  记得看过一部关于青岛的电影,名为《恋之风景》,色调怀旧。一名普通的邮差骑单车载着女主人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寻找过去的记忆。单车穿过德式红房顶的小楼,穿过沙滩和海边,穿过大街小巷中爷爷奶奶最真实普通的生活。单车也穿过我的心,青岛从那时起便是我心中的下一站目的地。
  乘上动车,转眼就到。下了火车,夕阳的金晖,正洒在青岛市的仿欧式车站。
  趁天还未全黑,我迅速搭乘上公交,沿海岸线去往住处。坐在公交车上,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到青岛玩。那时候是和妈妈一起,坐了整整一宿的火车,疲惫中终于被妈妈从卧铺上层唤醒,睡眼朦胧地走出了车站。可是刚一出站,就被咸咸的海风吹到,才突然惊讶地发现,面前已然一片茫茫大海。后来,看过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悄悄将这里命名为我心中的“世界尽头”。
  现在这条铁路尽头的海岸线,对于我早已不再是世界的尽头,但小时候的那份触动,也似乎使得我第一次对“旅行”这个词产生了懵懂的向往。
  青岛不怎么堵车,在预计的时间我抵达了住处,随后立刻出发,算是赶去吧,一路小跑去中国海洋大学。
  和夕阳赛跑,此役我胜出一筹,夕阳还在,我已经站在了海洋大学特有的建在山坡上的足球场最高端微微喘着气了。也或许,夕阳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想要与我竞赛的意思,只是懒洋洋歪在天边想着要不要就此回家休息。
  双手扶栏,面前一片开阔。这就是我早已想好要来的地方。因为海洋大学整个建在山坡上,而我所站的地方又是一个开阔的高点,想要看的尽在眼底。足球场不是大学的全部,更多富有历史的建筑也都隐藏在高大的杨树和梧桐树之间。在这里可以看到那些带有瑰丽梦想的大学生们三三两两成群成对的身影,像精神抖擞、跳跃奔跑的小鹿,眼神干净,青春美好。这才是大学,瑰丽、青春,带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谁不想伸手去抓住青春的尾巴?你若淡然,时光亦不可怕,便任它散去,鱼尾爬上眼角眉梢。


  第二天,不用起个大早去赶上些什么。首先要吃些早餐。
  在信号山、大学路附近,有许多的名人故居,最富盛名且同时是完整对游人开放的是康有为故居。著有《大同书》被称为“康圣人”的康有为人生中最后三年所居住的地方,无论人生是如何伟大,最终又是或成或败,终究躲不过生命的束缚,愿意也好不甘也罢,安详也好残念也罢。
  这次来青岛,我渴望再去看看的是沿海洋大学西侧一路下坡,需要仔细寻找,才能在蛛网般小巷里找到的老舍故居。只是这样的寻找,并不恼人。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终于看到那块镶在墙里的指示牌——“老舍故居”。
  青岛的老舍故居是老舍受聘于山东大学时所住的宿舍,老舍住一楼。在这里,老舍完成了那本“如果受到好评就辞掉工作专职写作”的转折之作《骆驼祥子》。就是这么个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探头看进去,正看到位仍旧住在小楼里的大婶在晾被子,满是市井生活气息。这些不也正符合了老舍无论人还是作品所带有的特质吗?无需再走进看些什么,只要可以一直这样保留下去,我觉得如此便是最好的状态来展现、纪念老舍了。
  看到老舍所生活过的地方一切如故,我便心满意足挎好照相机继续进发。


  穿出小巷,街道对面是显眼的红墙,越过红墙可以看到里面有黄瓦屋顶的中国式建筑,非常气派,那是青岛市美术馆,安静的院子常有画展。马路对面是一家我非常喜爱的咖啡馆:咖啡空间。玻璃天棚,阳光明媚,又因为老板的勤奋,天棚上干净透明,透过金黄色梧桐树叶星星点点,可以望到蓝天。老板的手艺没的说,更有趣的是老板对店面的布置也用心得很。养着金鱼的鱼缸架起的桌子,坐在那里可以看到鱼缸中的金鱼游弋。还有一个桌子是台拆开的咖啡机,咖啡机的机械感尽显,仿佛在发出咔咔的怀旧声。据说那台咖啡机价值已上万,真可算是个昂贵的桌子。
  喝过咖啡后,继续下坡,如同满心的期待终于得以实现,预料中的大海没有失约地出现在眼前。青岛的海,不算碧蓝,但很干净。远眺可见第二海滨浴场,因为冬季,没有夏天那样挤满了人,零零星星有些人踢着沙子,散步,走走停停。我坐在海边大口呼吸着咸湿的海风,抓了把沙子又让它细细地从指缝中溜走,算是和大海打了招呼,便沿海岸线乘车去中山路。海鲜大排档要到晚上才有,我找到一家看似不错的小馆子,点了鲅鱼水饺。汤汁浓郁,鲅鱼不腥且鲜,味道不错。意犹未尽,又点了鲅鱼锅贴吃。锅贴煎得外皮金黄,一点不硬,而且酥酥的皮包着鲅鱼馅,口感绝佳。
  金色夕阳逐渐又起,我便搭车去了胶澳总督府。
  胶澳总督府始建于1903年,同样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成。所以红顶且气势恢弘,也充满了19世纪中后期德国建筑的精髓。清末的胶东半岛——被割让给德国的殖民地最为集中的权力体现之地,而现在屋顶已插上中国国旗,建筑也成为了青岛市政府所在。胶澳总督府并不让进入参观,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较高,几乎可以俯视到半个青岛老城区,也值得一去。既可以感受德式建筑中如胶澳总督府那样的肃穆威严,也可以眺望老城,看着依着山坡而建,整齐又不失呆板的德式建筑,红顶黄墙错落有致,满是异国风情和穿越时空般的浪漫情怀。


  第三天,一早便出发去了海边。
  青岛蜿蜒的海岸线很长,我决定从鲁迅公园开始,这里,海岸并没有沙滩,而是由巨大的红色岩石错落组成。青岛以青字命名,却由于德式建筑的红色屋顶和海岸的红色岩石而迷人,这样的差异感让青岛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熟知却又猜不透的纱。
  我喜欢岩石的海岸,海浪拍打在岩石上的声音要比抚到沙滩上更具有厚重的苍茫感。鲁迅公园中的礁石颇多,站到巨大的暗红色礁石上眺望海边,静看潮起潮落。在海边,听着潮声,身边是一把浮沙几只海鸥,总是能淡看人生起伏转折。这也是我爱大海的一个原因,捧一杯沧海,便能一笑天涯。
  青岛沿海岸线修建了长达37公里的海滨木栈道。从极东的石老人海滨浴场一直修到西边的八大峡。沿木栈道走就可以一边欣赏海景一边走去下一个目的地:栈桥。很多人认为栈桥算不上特别,但每次来青岛,我却都不得不去。站在栈桥尽头“回澜阁”的感受,是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可能获得的。
  栈桥,是青岛的象征。它不代表着到底有多美或者多么令人难以忘怀,而是代表着一段曾经的不可磨灭的历史。1891年清政府下令在当时的胶澳建造了栈桥,彼时全长200米(如今有400米长)。那是军事码头,但是很快胶东半岛割让,德国迅速把这个码头改为了货运,真是一种带有着嘲讽般的改变。现如今,熙熙攘攘的栈桥上,人群中,站在大海中央看着群山环抱,过去也随微咸的海风散去。
  每次来到青岛都以栈桥为结束符,这次也一样。站在回澜阁中许久之后,还是提起行李走向火车站。再见,我心中的“世界尽头”。

其他文献
A  写大千世界的万象,有心有灵犀的触动和意趣盎然的百态;写纷繁复杂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抑或是叛逆难忘的青春。眼前尽是些密密麻麻和眼花缭乱,尽是些纸墨的幽香和文字的灵魂。他,心之所至,记录的是这个时代的精神与品位。偶然的邂逅,一切都是崭新的,恰恰是自己心爱的,用自己的文字,一笔一画,为他添上浓墨重彩。他,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我,由最初的一知半解,经时光荏苒,渐渐融入了他,习惯透过他的视角看待生活
期刊
珍重一份清白,不管多久远  先人精通于技,如四大发明,又奇又妙,只是术之苦,非常人所尝。  熟悉的一位先生,前几日约我写篇文章,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自己已知天命,仍兢兢业业行走于田野乡间。在电话里真切地焦虑着,他说,我在铅山。  总是这样,好多东西在即将逝去的时候才会唤起人们的珍惜,这次是“千年寿纸”的身世之争。老先生奔波于福建连城与江西铅山,他说,总说清白如纸,这下,纸也不清白了。  老
期刊
与《IN生活》结缘前,我在一本DM杂志做编辑。如同所有商业期刊一样,栏目设定需符合商业需求,编辑行为俨然广告公司文案做派,收效却甚微。因为不是理想的状态,所以选择了离开。  而在这之前,我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主办的城市文化类杂志做编辑,纯粹的深度和文化味儿曾让这本杂志拥有大批读者。我们称之为老师的主编是大学编辑学教授,在他的指引下我爱上这一行并有了职业兴趣。那时,初入编辑一行的我像偷东西的小人,从其他
期刊
几千年前的水泽河畔,两只水鸟欢愉地呼叫,一雌一雄,鸣声相谐。大片的荇叶浮于水面,那河流里涌动着原始的沉静和生趣。有一个女子在洗荇菜,纤纤素手下,流淌着丝丝缕缕的碧绿,或左或右,漂摇无方。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
期刊
最早的《IN》,在心里,那是2011年。  当年,遇到一个开发商,出了不少钱,我离开单位,做了另一本,土豪不要《IN》。多少和理想有关,但有差距,太多的美好是用钱买不到的。  后来,和一个编辑说了这个理想。那时候,还不叫《IN》。她把她的想法写成栏目单。有一些我着实看上了,不过大部分还有点遥远。前思后量的,总是时机不成熟。后来她去了北京,给一家心灵杂志做稿子,叫朋朋。  再后来,遇到一个颇具杂志天
期刊
早先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去澡堂”的流行语,虽说是玩笑话,却也说明洗澡在人们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位置。  济南资格最老的浴池应属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地人贺德顺在至德院街开办的顺德池。次年,同是当地人的张文炳在钟楼寺东街曾家桥开办了玉露春。布政司街东尚书府的德新池也属于开办较早的。那时的浴池大都是大锅烧水,大池洗澡,大条凳子更衣,设施十分简陋。  开埠以后,普利门外的瑞品香
期刊
免贵姓石  家中抽屉深处放着一本《石氏家谱》,是父亲和同宗人多年编纂而成。神秘复杂的家族谱系透露着家族的传统根系观念。如同所有人对自己的家族起源持有好奇心,翻开这本家谱追根溯源,发现不过是早年间从临淄迁居到了相邻的青州。  但石姓起源于何时又如何起源?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叙尽。  得姓始祖  石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五,是中国第六十三大姓。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定,石氏出自姬姓,起源
期刊
事实上,我们还是不太会轻易放弃那副热爱生活的真嘴脸,比如偶尔迸发的潜存文学激情,即便是装腔作势也欣慰于与时光同行的印痕。文气,大约得摆摆架势,有几分伪装的嫌疑,同青岛这座城相似几分,又陌路几分,拿捏着身段的海边,夜璀璨如白日,而颇具油画气质的老城的那些老路还是一如既往地静默迷离。  大学路便是老城的一处,净是尝尝咖啡的去处,人来得静,风拂过来也静。路两边的树拔得挺高,叶子何止繁茂,简直是实实在在的
期刊
A.  大约是因为,出生在深秋的缘故。一直毫无疑问地觉得,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碧云天,黄地叶,秋风紧,北燕南翔,晓来谁染霜林降。  皆在笔下化作一帧帧绚丽粲然的油彩。  该是怎样的去肆意挥霍,这短短数日,便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霎那金秋?  若你如我一般荤素不忌海纳百川,那不如共赴一场无关风月,只爱寿喜烧的吃情盛宴。   B.  寿喜烧于我,是冗长秋冬里不可忽视的一枚恩物。在日文中,它被称作
期刊
《深夜食堂》一直是相当喜欢的动画,每当平静悠然的旁白响起,总是能感到心中浓浓的暖意——“当忙碌的人群结束一天的工作后,都会身在哪里?有家的人未必在家,无家的人盼归家而不能,有家又在家的人是否就会享受天伦,品味到美食与爱情带给人的幸福感?”  我坚信食物的力量。而随着日日夜夜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更能确定的是,我们能对食物表达的最高敬意,就是我们对食物的依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