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活动课形式多样,主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75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引导,学生参与研讨或展示的教学方式。历史活动课包括阅读、创作、艺术表现、技能展示、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种类和形式,可以是整堂课,更多是一个小片段,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构成一堂完整的历史课。活动课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心理逻辑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设计编制,充分遵循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能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而且在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后一课都设计了活动课。因此,历史活动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开展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历史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每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老师颁布任务之后,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经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课当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中的第三子目“建设成就”时,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建国初期一些伟大的成就,学生的理解可能只是流于表面,也难以体会到在当时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因此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与“铁人”王进喜、雷锋和邓稼先等人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布置学生对自己爷爷奶奶及所在地区长辈进行访谈调查,去当地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查阅自己家乡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具体成就。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式完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比较敏感,可在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邓稼先先生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迹;有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可走访社会、街道,与当地居民相接触寻找资料;有的同学对史料研究比较感兴趣的也可通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带来直观上的感悟。这不仅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可以传递人类的经验,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要求教师能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同时他也提出要“从做中学”,教育应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让学生直接作用于“实物”,在行动中“展现自我”。而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和社會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充分地与社会相接触,可以弥补在课堂当中所难以体现出来的一些方面。如在现行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9课当中的课后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以一个改革开放者的身份收集身边农村或者城市改革开放的资料并谈谈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学生可以去走访自己身边的一些人或者事,去亲身感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真真切切的变化,探究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背后深层次含义,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更多的事社会上的一些事物,要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怎样完美地处理好一件事情以及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同学思考和讨论的。
三、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考试评价要求等原因,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出现了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奇怪现象。从身心发展角度看,初中生在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并不能保持很久,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三十分钟。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也就是说学什么东西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此一来方可学的更精、坚持得更长久。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注意力分散之时,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注意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较好的途径之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需要,从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郡县制建立时,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秦始皇、王绾和李斯,进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辩论。又如在现行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3课当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可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表的那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视频相对于音频而言能够通过它的画面感冲击学生的视觉,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通过视频也可让学生相对较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历代优秀的中华儿女都誓死捍卫着我们国家的主权,由此也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如此一来,既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完成。
四、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一个没有创新潜质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班级,也是难以在激流中奋勇前行。而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乃国家之本,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情境创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不受教科书、教学目标等限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探究、自我研发、自我创新等,开展各类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内容,在讲述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时,可提前让同学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以不同方式展示成果,有的小组采用制作表格的方式呈现,有的小组会以演小品的方式展现,有的小组则是制作PPT播放视频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等等方式。在准备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尽可能地突出每个小组的自己的特色,为了突出学生所在小组的与众不同,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
五、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创建多种教学方法
在我国的教学之中教法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师生之间沟通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注重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大大地弥补了这种缺陷,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组织上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知识上来,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利于多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如在讲解某一课时,可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应的资料,在上课时分小组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能力,也可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应课程的小品或者话剧,课上进行表演,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一堂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课。不仅有助于创建多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多种学法的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活动课形式多样,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历史思维的生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感知社会。同时主要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活动方式,这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学生的学习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婕.中学历史活动课作用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学报,2019(01).
[2]邢艳莉.对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3(29).
[3]徐宫.初中历史活动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徐俊超.浅谈历史活动课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6(12).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066)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75
历史活动课是历史教师根据相关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引导,学生参与研讨或展示的教学方式。历史活动课包括阅读、创作、艺术表现、技能展示、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种类和形式,可以是整堂课,更多是一个小片段,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构成一堂完整的历史课。活动课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心理逻辑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设计编制,充分遵循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能力,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而且在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中,最后一课都设计了活动课。因此,历史活动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开展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要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不能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历史活动课程中,教师是活动的主要设计者,每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在老师颁布任务之后,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经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课当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讲述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中的第三子目“建设成就”时,如果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建国初期一些伟大的成就,学生的理解可能只是流于表面,也难以体会到在当时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我们的科学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因此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一些与“铁人”王进喜、雷锋和邓稼先等人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布置学生对自己爷爷奶奶及所在地区长辈进行访谈调查,去当地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查阅自己家乡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具体成就。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式完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比较敏感,可在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邓稼先先生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一些具体的历史事迹;有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强,可走访社会、街道,与当地居民相接触寻找资料;有的同学对史料研究比较感兴趣的也可通过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带来直观上的感悟。这不仅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可以传递人类的经验,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要求教师能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同时他也提出要“从做中学”,教育应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让学生直接作用于“实物”,在行动中“展现自我”。而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和社會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充分地与社会相接触,可以弥补在课堂当中所难以体现出来的一些方面。如在现行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9课当中的课后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以一个改革开放者的身份收集身边农村或者城市改革开放的资料并谈谈经济特区的建立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在完成这一活动时,学生可以去走访自己身边的一些人或者事,去亲身感悟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一切真真切切的变化,探究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背后深层次含义,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而非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更多的事社会上的一些事物,要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怎样完美地处理好一件事情以及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同学思考和讨论的。
三、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安排、考试评价要求等原因,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出现了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课的奇怪现象。从身心发展角度看,初中生在一件事情上的注意力并不能保持很久,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三十分钟。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也就是说学什么东西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此一来方可学的更精、坚持得更长久。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注意力分散之时,灵活地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注意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就是较好的途径之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需要,从而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讲述郡县制建立时,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秦始皇、王绾和李斯,进行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辩论。又如在现行统编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3课当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时,可播放电影《我的1919》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表的那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视频相对于音频而言能够通过它的画面感冲击学生的视觉,抓住学生的眼球。同时通过视频也可让学生相对较直观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历代优秀的中华儿女都誓死捍卫着我们国家的主权,由此也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如此一来,既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完成。
四、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一个没有创新潜质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班级,也是难以在激流中奋勇前行。而创新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乃国家之本,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情境创设,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不受教科书、教学目标等限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探究、自我研发、自我创新等,开展各类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内容,在讲述天子与诸侯之间的权力和义务时,可提前让同学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以不同方式展示成果,有的小组采用制作表格的方式呈现,有的小组会以演小品的方式展现,有的小组则是制作PPT播放视频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等等方式。在准备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尽可能地突出每个小组的自己的特色,为了突出学生所在小组的与众不同,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
五、历史活动课有助于创建多种教学方法
在我国的教学之中教法多采用讲授法。讲授法不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较少,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师生之间沟通方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注重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大大地弥补了这种缺陷,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转变到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组织上来,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知识上来,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利于多种教学方式的发展。如在讲解某一课时,可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应的资料,在上课时分小组上台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能力,也可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应课程的小品或者话剧,课上进行表演,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一堂有“温度”有“活力”的历史课。不仅有助于创建多种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多种学法的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活动课形式多样,符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历史思维的生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社会、感知社会。同时主要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从而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活动方式,这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还是学生的学习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婕.中学历史活动课作用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学报,2019(01).
[2]邢艳莉.对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的探讨[J].才智,2013(29).
[3]徐宫.初中历史活动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徐俊超.浅谈历史活动课中创新素质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6(12).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