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墓室内温湿度变化在壁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wa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群墓室内留存了大量的砖壁画,日积月累,一些壁画出现了盐害、表面霉菌、起甲脱落等病害。根据魏晋墓七号墓室内近三年的温湿度和气象数据,采用横向和纵向对比,阐明了七号墓室砖壁画保存的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墓室内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墓室内温度随其径深增加而增高,且温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相对湿度随墓室的径深增加逐渐降低;受到降水、墓室外环境和地下水渗漏等影响,相对湿度会显著上升。同时,探索了墓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关联性:除入口处,前、中、后墓室内平均气温为12℃,相对湿度75%,且各点二者变量呈正相关;通过比对近三年墓室砖壁画照片得出,目前墓室内温湿度相对适宜,没有造成墓室内砖壁画病害进一步发育,为今后研究砖壁画的病害机理和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魏晋墓;砖壁画;温湿度监测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新城镇,这里分布着1000余座古墓葬,其中六号墓开放旅游,七号墓除了工作需要,长期处于关闭状态。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墓室内砖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褪色、霉菌、酥碱等现象。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也对其进行了探讨,如张兴盛①通过对比游客在参观墓室前后的干湿变化,提出砖壁画褪色与游客呼出的水汽、二氧化碳等以及带入的细菌有关。俄军②通过基于培养和分子鉴定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砖壁画保存环境的空气质量判定依据。刘洪丽③等以嘉峪关魏晋六号、七号墓葬为例,通过监测墓室内的微气候环境,说明旅游开放对砖壁画保存环境的影响。
  1 现存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
  由于受到外力和墓室内微环境的影响,七号墓室局部出现砖块裂缝、破碎、掉落,壁画表面霉菌以及地下水渗漏等造成的盐害等(图1、图2)。
  墓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其砖壁画的保存有一定影响,为此进行墓室内的微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魏晋墓墓区六号墓东侧布设了全自动小型气象站,用于监测墓室外气象环境;在墓室内不同位置安装了温湿度探头(图3),全天候自动监测记录墓室内温湿度的变化。
  图4中,50c9位于墓道上部;50cd位于墓道中部;50c8位于墓门前西南角;50d2位于前墓室西南角;50ce位于中墓室西南角;50cc位于主墓室西南角。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魏晋墓监测工作自2017年9月开始,墓室的温湿度采取实时监测。
  2.1 温度变化规律
  从图5可以看出,在近三年的周期内,七号墓室内不同位置上的温度变化都呈现出规律性正弦曲线变化。即深度越深,波动变化越小;深度越浅,波动变化越大。①墓室入口处的波动呈正弦曲线变化,波动幅度比墓室内部各点的大。墓室从前室开始,温度基本处于平稳的状态。
  另外,在墓室内部的同一监测点位,9月至次年2月,温度呈下降趋势,次年3月至8月温度逐渐上升。除了墓室入口处和墓道处的温度变化较大,墓室内部其他各点位变化幅度较小且稳定,每年6月至11月各点温度趋于一致,即墓室径深加深,温度趋于平稳。墓室内气温最高值在2018年7月的墓室入口处,温度为30.84℃,最低温度在2018年1月份的墓室入口处,温度为-0.87℃,二者之值相差31.71℃。墓室内平均气温最高的是50c9,为13.89℃,其次是50cc、50ce、50d2、50c8,气温最低的是50cd为10.20℃。50c9、50cd分别处在墓室门入口处和墓道中,开启墓室门或者工作人员进出带来的气流,以及墓室外的环境,都会影响这些地方的气温,因此此处变化幅度较大;而50d2、50ce、50cc处于地下十余米处且径深较深,受外界干扰较小,空气交换速度慢,气温变化小,则相对气温高。
  2.2 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空气的含湿量和温度决定着墓室内的相对湿度。当空气的含湿量不变,则空气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空气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②观察图6得出:从相对湿度的变化来看,墓室内湿度在夏季相对高些,其中2018年9月50cd处达到了99.74%,相对湿度最低是2020年5月50c9处,为25.39%。墓室内相对湿度排序为50cd>50c8>50d2>50ce>50cc>50c9。由此可以看出,因为墓室距地面11.7米,墓道水平长27米,处于墓室较深位置,空气交换慢,且受到地下水与墓室顶部渗水的影响,导致墓室内下层空气中的含水量较高;另外降雨造成墓室内短时间的湿度值上升外,墓室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偏高且稳定状态,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墓室内大部分病害为何主要集中在中下层。
  2.3 降水情况
  近几年,西北地区的降水较往年有所增加,特别是夏季的降水明显逐年增多。嘉峪关年降水很少,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月、8月、9月。冬季有时会有降雪,这些都对魏晋墓墓区的相对湿度有一定影响。降水是引起墓室内相对湿度上升的重要原因,因为七号墓除了工作需要开放外,长期关闭,没有游客进入,所以游客几乎不对墓室内相对湿度产生影响。当有少量降水时,墓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波动不大;当遇到强降水时,墓室内相对湿度会出现剧增,并持续较短时间。
  图7是七号墓50d2前室西南角近三年来墓室内相对湿度与外界环境降水量的对比图。从监测结果看,降水后的第二天墓室内相对湿度会上升,這是因为墓室防盗门阻隔所致,墓室内空气交换速度缓慢,墓室外的水汽进入墓室停留时间长。当墓室内相对湿度达到一定值时,文物的病变速率将大于相对湿度较低的时候①,因此在降雨时或者降雨后,适时关闭防盗门可阻止部分水汽进入墓室。等天气晴好时,适当打开大门或打开墓室入口处的换气扇,加速墓室内外的空气交换,确保墓室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一个稳定适宜的状态,同时避免有害空气微生物增殖后破坏砖壁画。
  2.4 温湿度相关性
  降水一方面会增加墓室内的相对湿度,另一方面会引起墓室内的温度变化。②
  由图8~图13可以看出,在墓室内,除50c9监测点外,其余各监测点的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相关性,即同一监测点位的温湿度在同一时刻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墓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各自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变化范围内。50c9点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较显著,二者关系呈负相关,这主要是因为50c9点处于墓室入口处(墓道上部),几乎与外界环境相通,相对湿度的变化取决于空气的含湿量和温度,空气含湿量不变,则空气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变小。③
  此外,前期已经有专家学者④对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真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得出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霉菌中青霉菌占多数:青霉袍子萌发的最低相对湿度在80%~88%,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①经过分析发现,除入口处以外,前、中、后墓室内平均气温在12℃,相对湿度在75%,且各点二者变量呈正相关;通过比对近三年墓室砖壁画照片(表1),此温湿度相对适宜,没有造成墓室内砖壁画病害进一步发育。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墓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在时间、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且会随着外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墓室入口处,墓室内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密封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深度越深,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且变化幅度越小。
  每年降水集中在7月、8月、9月,墓室内相对湿度增高。在降水时或降水后,关闭防盗门,防止墓室内湿度升高,有利于砖壁画的保存。待降水过后,空气干燥的时候适当打开防盗门或开启换气扇进行通风,维持墓室内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关闭墓室有利于维持壁画表面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长期关闭使封闭的墓室环境相对湿度升高,使微生物增殖,且墓室内空气交换缓慢,这对砖壁画的保存构成了威胁。①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所处保存环境相对适宜,除入口处以外,前、中、后墓室内平均气温在12℃,相对湿度在75%,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季节性变化并未对砖壁画造成损坏。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并以上海市青浦区博物馆为例,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动;文化传播;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品牌  进入21世纪以
期刊
摘 要:傩面具是傩戏的活化石,被称为民间的艺术瑰宝。它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映射出灿烂无比的傩文化。为了更加深入和直观地了解武安傩面具,通过在武安市的持续调研,并对手工艺者马增祥进行深入采访,总结出傩面具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都透露着质朴的艺术美感和美好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武安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面具特征  0 引言  傩文化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傩戏的表现形式将其
期刊
摘 要:教育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研学是这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实践的方式参与学习,成为教育部、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呼声。白鹤梁题刻具有重要水文科学、文学艺术、历史价值,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2018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白鹤梁题刻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成为学生研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文章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展的独特
期刊
摘 要: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瓷都,现称世界陶瓷之都。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瓷塑以陈设艺术品为主,多为佛像、观音及人物造型。文章以福建博物院馆藏珍品为例赏析明清及当代德化观音的瓷塑,探讨德化观音瓷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古今;观音瓷塑;艺术风格  1 明代德化窑立云观音瓷塑  观音为佛教菩萨,自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原译观音自在或者观
期刊
摘 要:伴随人们对文化教育方面关注度的提升,国内博物馆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博物馆除了保存历史文物的作用外,还具有教学功能。在当下,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许多博物馆建馆历史较长,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类别,这就使其可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需要,尤其是为青少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进而帮助青少年提升知识储存量。随着博物馆教育被社会所认可,博物馆教学层次也得到了相对优化,进而教育模式也变得越发科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文物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历史和记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文章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品牌意识的树立、品牌团队的构建、品牌形象的建立、品牌项目的创新等方面,对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的开展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山市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探索  0 引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和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中,博物馆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彰显文化特色的品牌,是目前发展创新的必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审美需求的提高,博物馆在坚持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提升,有利于更好地展示博物馆的魅力,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获得更佳的参观感受。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实例,阐述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内容、意义和社会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建设  现代博物馆依然是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功能的机构,但已不像传统博物馆那样,仅采用传统模式处理
期刊
摘 要:西资寺石佛造像体魄高大,气势宏伟,形象逼真,雕工精致,充分显示古代泉州石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是研究泉州石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西资寺石佛造像也是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荣和佛教兴盛的重要标志,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大型宗教题刻造像,是研究晋江、泉州乃至福建佛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关键词:西资寺;石佛造像;佛教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山川俊秀。唐、五代至宋以来,大量中原士族举
期刊
摘 要:古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古建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古建筑,为让其为世人所了解,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利用VR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立体呈现,借助网络进行广泛传播,让参与者在古建筑仿真环境中穿梭,领略古建筑的魅力,深入挖掘古建筑的价值,激发人们对古建筑的研究热情,激起人们到实地参观的兴趣,让古建筑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现,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VR技
期刊
摘 要: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