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强化演练1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素姑
  师陀
  当阳光从屋背上照进这个寂静的老宅,素姑,一个像春天般温柔,看见人和说话时总是宛然笑着的,走路时像空气在流似的无声的女子,很早很早她就低着头开始绣花了。孟林太太这时候照例在床上睡她的午觉。
  院子里有个开始凋零的丝瓜棚,自早晨就没有人来过,就在这种静止气氛中,素姑正是坐在院子里绣花。
  素姑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她给自己缝绣,也给亲友们和邻舍家的女友们。于是一年,十年……唉!后来连比她小十岁的少女也出嫁了。现在素姑是二十九岁!没有人能计算她总共绣过多少!
  时光无声地过去。素姑低着头已经绣了半只孟林太太的鞋面,在青缎的底上绣完两朵四瓣梅了。
  “妈,几点钟啦?”
  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孟林太太早已醒了,正一无所欲地在床上领略午睡后的懒倦。
  “瞧瞧看。”这是她照例的回答。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不知几时就停摆了。
  素姑手中捏着针线,惆怅地望着永远是说不尽的高和蓝而且清澈的果园城的天空;天空下面,移动着云。于是,是发黑色的树林,是青灰色的天陲,是茅舍,猪,狗,大路,素姑上坟祭扫时候看见过的;是远远的帆影,是晚霞,是平静的嫣红发光的黄昏时候的河,她小时候跟女仆们去洗衣裳看见过的。她想得似乎很远很远……
  一个沉重的脚步声蓦地里走进来,素姑吃了一惊。“老王,老王!”她转过头去喊。
  “嗯!”送水的这样应着,一面担了水急急往厨房里走。忽然间她自己也觉得好不奇怪,真个的,她喊老王做什么呢,老王每天在这个时候进来,给孟林太太家担水快二十年了。
  “果园里的果子卸光了吗?”她高声问。
  “卸光了,小姐;早就卸光了。”
  老王并不回头,说着时早已走过去了。庭院里接着又恢复原有的平静,远远地有一只母鸡叫着,在老槐树上,一只喜鹊拍击着树枝。
  “旱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
  时光是无声的,但是每一个小城里的日子都有一种规律。
  “还不该烧饭吗,刘嫂?”素始抬起头来问。
  刘嫂——孟林太太家的女仆,这天下午到河上洗衣裳去了,也许正在大门口和果园城的兴致永远很好的娘儿们闲谈。那个老座钟,我们说过它早就停了。
  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个卖绒线的。她走进来的时候并不曾呼喊,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以前她是每天都来的。
  “买点什么吧,小姐?”
  素姑并不要买什么,然而她仍旧想看看。于是在天井里,就在泥地上,卖绒线的坐下去,随后打开篮子,一些红的绿的绫绢露出来。素姑拣块杏红绫子,接着她又看中一种羽毛辫条。忽然间,仅仅是忽然间,当她想到这些东西该配到哪里最合适时——
  “不要了。”她说。她什么都不要了。她把卖绒线的货篮推开。
  “你明天出嫁时候用得着的,小姐。”卖绒线的发慌地喊。
  素姑感到受了一下更重的打击。她站起来,不,她什么都不要了,卖绒线的从后面望着她走进寂静的又深又大的上房。
  “外面是什么人?”孟林太太大声问。这时候她已经起来,在床上坐着,她的耳朵近几年有点聋。
  素姑没有回答就走进自己的闺房。她从书桌上拿起一本书,一本展开着的不知几时忘记收起来的“漱玉词”: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接着,她的手又废然垂下去,她的眼睛移到面前的镜子上去了。在镜子里,一个长长的鹅蛋形脸蛋儿;一绺散乱的头发从额上挂下来;一双浅浅的眉在上面画了两条弧线;眼的周围有一道淡黄的灰晕;她的嘴唇仍旧是好看的有韵致的,却是褪了色的。
  素姑正是这样望着,右手支着头。在窗外,雁嘹唳着从将晚的果园城上空飞过,晚风萧索地在庭院里凋零的丝瓜棚上发出轻微的响声。于是书从她手里落下去,渐渐地连镜子也在她眼里消失了,一颗泪珠从她脸上滚下来,接着又是一颗。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选自《果园城记》,有删改)
  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素姑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说明。(4分)
  (1)素姑心中忽然如有所动,忍不住抬起头来问。(2分)
  (2)“早就卸光了。”素姑在心里想,她的头又低下去了。(2分)
  3.请简要分析小说尾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4.文中两处写到早就停摆的“老座钟”,请探究这一细节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①表现素姑对过去温馨恬静、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②反衬今天小城封闭、死寂、刻板的生活状态;③表明素姑對未来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
  2.(1)①表现素姑心中忽然有点不安于刻板、重复、沉寂的生活。(答出“不安、单调、乏味、平淡、机械、枯燥”之类的词语即可,1分)②有一点青春的骚动、一点生活的期盼。(答出“期待”“向往”即可,1分)(2)①表现素姑由“卸光的果子”想到自己凋谢的青春而产生的伤感、失落、无可奈何。(答出“伤感、失落、无可奈何”其中一种即可,1分)②“早”体现上述情感程度之深。(1分)
  3.①写“雁嘹唳”“晚风萧索的响声”,以动衬静,写出“果园城”的沉寂、萧索。(1分)②以沉寂、萧索、凋零之景衬托素姑悲伤、寂寞的心情。(2分)(手法1分,情感1分)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1分)
  4.①早就停摆的老座钟,失去了“活力”,完全静止。②徒留形式的老座钟,成了纯粹的摆设,象征素姑的悲剧人生。③老座钟早就停摆,果园城的日子一成不变,暗示了果园城人生活的因循守旧。④寓示社会的动荡没有对小城封闭的生活产生丝毫影响。(每点2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从头再来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我有个好父亲。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
  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医生脸红了。“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
  “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
  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
  “我知道。”我说。我确实知道。
  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
  “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
  “没见过。”母亲勉强回答。
  “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
  “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母亲低声咕哝着,低頭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
  “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
  “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
  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
  “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
  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这才揭开了他的秘密。由于他没钱买瓷砖,他就和瓷砖公司达成了交易:他们免费提供瓷砖给我们,而父亲让他们把我们的公寓当作样板房。
  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他重复道。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
  (《读者》2016年第15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4分)
  3.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6分)
  4.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患癌晚期选择摘除;坚持换新居;新公寓铺彩砖;“二战”躲洞内。(一点1分)
  2.第一处,向医生笑谈对生活的态度,表现出他坦然接受现实,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第二处,向我重复强调谷底做决定的好处,表现他的果敢乐观(无畏)。(2分)   3.一是结构上:补充说明,与“我确实知道”父亲“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相照应;(2分)使情节更加曲折严密。(1分)一是内容上:丰富内容,使父亲形象更加丰满;更能突出父亲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2分)凸显人生绝处逢生、从头再来的主旨。(1分)
  4.陈述事实,表达愿望。明知道父亲没有多大希望,仍然希望父亲能像过去的决断一样,手术成功;(2分)对父亲无所畏惧、从头再来精神的赞叹;(2分)生活常常会陷入绝境,只有无所畏惧,果敢面对,才能迎来转机。(2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天窗室
  [美]欧·亨利
  帕克太太领着丽森小姐去一楼看双开间客厅。“这壁柜里,可以放骨骼标本,麻醉剂,或者——”
  “我不是大夫。”丽森小姐打了个寒战说。
  帕克太太用冰冷的眼色瞪了一眼,领她去看二楼。
  “八块钱吗?”丽森小姐说,“啊呀!我只是一个穷苦的做工小姑娘。”
  帕克太太露出鄙夷的神情,领她到三楼去看斯基德先生的大房间。斯基德先生整天待在里面写剧本。每个找房子的人总被引到他房里去欣赏门窗垂饰。每次参观后,斯基德先生害怕被勒令搬家,就会付一部分欠租。
  “这太美啦。”丽森小姐看着门窗垂饰,嫣然一笑,笑容跟天使一般美。
  她们走后,斯基德先生忙把他剧本里黑发、高挑的女主角抹去,换上一个头发浓密光泽,容貌秀丽活泼,娇小顽皮的姑娘。
  不久便响起了一声:“克拉拉!”警钟似地向全世界宣布丽森小姐的经济情况。一个黑皮肤小鬼带她爬上阴森森的梯子,把她推进一间顶上透着微光的拱形屋,吐出带有威胁意味的字眼:“两块钱!”
  “我租下!”丽森小姐嘘了一口气。
  丽森小姐每天出去工作。晚上她带一些有字的纸张回家,用打字机誊清。没有工作的晚上,她就跟房客们一起坐在门口台阶上。每逢此时,男房客们都乐开了,马上围拢过来。尤其是斯基德先生,他心里早把丽森小姐派做他私人浪漫剧的女主角。还有血气旺盛的大胖子胡佛先生,和年轻的埃文斯先生。
  一个夏天傍晚,房客们闲坐着,丽森小姐忽然抬头看看天空,爽朗地笑起来,嚷道:“哟,那不是比利·杰克逊吗!”丽森小姐用纤细的指头指着。“每天晚上我都可以从天窗里望到它。我管它叫比利·杰克逊。”
  “可不是吗!”在公立学校教天文的朗纳克小姐说,“我倒不知道你是个天文学家呢,丽森小姐。”
  “是啊,我跟任何一个天文学家一样,知道火星居民的秋季服装会是什么新式样。”
  “可不是吗!”朗纳克小姐说。“你指的那颗星是仙后座里的伽马。”
  “哦,”埃文斯先生说,“我认为比利·杰克逊这个名字好得多。”
  “我也同意。”胡佛先生呼噜呼噜喘着气,反对朗纳克小姐。
  “从这儿望去还不是顶清楚。”丽森小姐说,“一到晚上,我的屋子就像煤矿的竖井,比利·杰克逊就像是夜晚女神用来扣睡衣的大钻石别针了。”
  之后有一段时期,丽森小姐没有带那些纸张回来打字。她早晨出门挨家挨户地跑事务所,受尽了冷落和拒绝。
  有一晚,丽森小姐筋疲力竭地爬上了帕克太太的石阶。她没有吃晚饭。在她踏进门厅的当儿,胡佛先生遇到她,看准机会向她求婚,一身肥肉颤巍巍地挡在她面前。丽森小姐闪开了,他想去抓她的手,她却举起手来,有气没力地给了他一个耳光。
  她倒在床上,在那个地府般的屋子里,慢慢地抬起沉重的眼皮,微微笑了一下。因为比利·杰克逊正透过天窗,安详、明亮地照耀着她。她想抬起胳臂,抬了两次都没有成功。第三次,她总算把两只瘦削的手举到了嘴唇上,从黑暗的深渊中朝比利·杰克逊飞了一吻。
  “再见啦,比利。”她咕哝着,“你在几百万英里外,甚至不肯眨一眨眼。可是,当四周漆黑一片时,你多半还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是吗?……几百万英里……再见啦,比利·杰克逊。”
  第二天上午十点钟,克拉拉发觉丽森小姐的房门还锁着,喊人把门撞开。有人便跑去打电话叫救护车。
  没多久,救护车开到。一位穿白亚麻布罩衣的年轻医生跳上石阶,他举止沉着、灵活,光洁的脸上显得又潇洒,又严肃。
  “四十九号叫的救护车来了。”他简洁地说,“出了什么事?”
  帕克太太没好气地说:“用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救不醒她。是個年轻的女人,叫埃尔西·丽森小姐。”
  “什么房间?”医生暴喊起来,帕克太太生平没有听到过这种询问房间的口气。
  “天窗室,就在——。”
  医生显然很熟悉天窗室的位置,四级一跨,已经上了楼。
  不一会儿,就看见医生抱着那个天文学家下来了,那神情像是抱着一个死去的亲人。
  他们注意到,医生并没有把他抱着的人安顿在担架上,他只是对司机说:“拼命快开吧,威尔逊。”
  第三天早晨报纸上有消息说,贝尔维尤医院收了一个住在东区某街四十九号,因饥饿而虚脱的年轻女人。负责治疗的医生比利·杰克逊声称,病人定能复原。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题为“天窗室”,为什么开头写帕克太太带领丽森小姐逐层看房的过程?(6分)
  2.文中的画线句表现了丽森小姐什么样的心理?(4分)
  3.简要概括主人公丽森小姐的形象特征。(4分)
  4.小说以第二天上午丽森小姐被比利·杰克逊医生所救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①烘托天窗室的简陋阴冷;②表现帕克太太的势利和丽森小姐的贫穷;③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为故事展开作铺垫。(每点2分)
  2.“再见”:诀别时的依依不舍。“几百万英里外”:觉得比利遥不可及的绝望。“不肯眨一眨眼”:对比利的无动于衷感到遗憾。“待在我能看见的地方”:为能看到比利感到慰藉。(每点1分)   3.美丽活泼,热情善良;(1分)在极度贫困中,独立坚持,自尊自强;(1分)默默爱着心上人,看不到希望却执着坚守着纯真的爱情。(2分)
  4.揭开比利·杰克逊是丽森小姐心上人的谜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揭示了天窗上的星星原来是丽森小姐爱的寄托,读者在恍然大悟后被深深感染;暗示了丽森小姐与比利·杰克逊之间的爱情故事峰回路转;点明主题,即对美好纯真的爱情的礼赞。(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牛王
  盧慧龙
  ①斗牛,古已有之。秦汉时,中原有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唐末戴嵩、五代厉归真的斗牛图也甚有名。我们复兴镇的斗牛节,或许就是一种遗风?
  ②又是入冬以后的第一个“亥”日,天现曙色,三声铁炮响过,锣鼓齐鸣,各寨寨老带了斗牛向牛场坡进发。斗牛头上照例绑有两根遒劲的野鸡毛,背上都有刻着“二龙抢宝”图案的旗座,旗座上插有五面三角形彩旗。斗牛颈项那里还系了九颗响铃,一路走来,叮当作响。这自然是相当风光了。
  ③杨家二叔枯坐在火塘边,发红的两眼,盯着幽微的火光,一动不动。铁炮声和锣鼓声震动了窗棂,让他浑身悚惧。
  ④北风拂过门前的梧桐,枝杆似铁,发出簌簌的响声。
  ⑤牛栏那边,铁角水牯眼睛明亮锐利,哞哞吼叫,声音激越,完全是一种临战前的呼叫。片时,那对铁角铿铿地撞击着青杠栏栅,似乎要冲破它奔向那日思夜想的地方。
  ⑥牛场坡的斗牛场上,杨家二叔和他的铁角也曾风光过。铁角蝉联过三年冠军,当之无愧地成为复兴镇方圆十八寨的牛王。
  ⑦叫杨家二叔刻骨而铭心的是去年那一仗。在成百上千的寨邻面前,铁角遭遇了王家寨买进的“撞山倒”。两牛贸然相遇,角逐相抵,铁角一上去就败下阵来。坐在坡上观战的寨邻,一律站起来,为“撞山倒”叫好。两年夺魁的铁角头一回丢人现眼了。震天动地的欢呼似乎激怒了铁角,它四蹄翻飞,回头再战,百倍地勇猛。四只牛角撞击的铿锵之声,证明了双方都有千钧之力。对峙之中,铁角虽然吁吁喘气,而“撞山倒”却嘴溅白沫,终于轰然倒地。最后一个回合,铁角几乎把“撞山倒”抵死在岩石上,幸亏杨家二叔用绳索套住铁角的后腿,才让“撞山倒”免于一死。
  ⑧铁角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八寨都由衷地为它披红挂彩,鞭炮声应山应谷,其壮观千载难逢。杨家二叔也按惯例接受了每个寨子赠送的一只大公鸡。
  ⑨去年斗牛节后,十八寨的寨老坐拢来,反反复复相商,因为铁角无敌天下,斗牛节也少了悬念,少了乐趣,不如给它永久性荣誉,拜为十八寨牛王。寨老们还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以后,一年一度的斗牛节,铁角不必上阵,反正最高荣誉都属于它了。这也不是只对铁角,以后,只要得了三次第一,也都不参加第四次斗牛节,也可以封王。
  ⑩依了规矩,今天,铁角失去了上场拼斗的机会,只得困在牛栏里了。
  11雾罩早已消遁,天发蓝,阳光在博大的山野蔓延开来。
  12牛场坡那边的人声传来,虽说细微,却又真切。
  13杨家二叔走出门来,门前那棵梧桐树上,麻雀从这枝头跳到那枝头,追逐,扭打,不一会又扑扑飞了。几只小鸡,窥测了一下,大摇大摆地走进菜畦,东一下西一下地觅食。阶沿上,黄狗懒洋洋蜷缩着,不一会,缓缓地站起,前后地伸起懒腰来。
  14鞭炮声大作,牛场坡那边,斗牛进入了高潮。
  15杨家二叔的目光越发黯淡,心里空空荡荡。他下意识走到牛栏边,只见铁角眼神痴痴的,眼角含着浑浊的泪,它的两角因碰击栏栅而发亮。杨家二叔把铁角牵出来,在土院里转了几圈。往年出征的时候,他都要给铁角灌二两酒,让它运气鼓劲。今天呢,不用了,不用了。他后悔不迭,这铁角,去年,为什么不输给“撞山倒”呢?第一回合失利后,为什么还要斗下去呢?为什么没有制止它呢?
  16不知怎的,杨家二叔心中一阵惶恐,他把牛拴在梧桐树上,转回屋去。
  17就在他跨进门的一刹那,他决定重新喂一头斗牛,绝不亚于这铁角。不过,以后,最多只能让它赢两回。
  18他六神无主。
  19他迷迷糊糊,想到这铁角老去以后,他要从它印田穴上拔下一撮毛,沾着它的血,贴在神龛的牌位下边。他觉得对不起铁角,要永远记得它,永远记得它的这段光荣和孤独。
  (选自《散文》2015年第2期)
  1.杨家二叔在斗牛将开始时,小说先用“发红”描写他的神态,后用“悚惧”来描写他的情绪,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2.赏析第4、5段中画线句。(4分)
  3.作者在第13段写到麻雀、小鸡、黄狗的情况,似乎与行文风格脱节。作者为什么写这些情况?(6分)
  4.文中第15段连用三个“为什么”,分析其中蕴含的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①眼色发红,说明他火气很盛,突出他因为失去斗牛机会的愤怒与无奈;②浑身悚惧,体现他对铁角状况的深深担忧。(每点2分)
  2.①运用环境描写和比喻的手法,渲染沉重、紧张的气氛,呼应前文准备阵势,也为下文斗牛蓄势。②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和比拟手法,通过“目光锐利”“激越呼叫”“铁角撞击”以及渴望奔赴斗牛场的描写,突出铁角困于牢笼的愤怒和与对手搏斗的渴望。(每点2分)
  3.①麻雀的轻快、小鸡的从容和黄狗的缓慢,其实体现了结构的舒缓,丰富文章的内容,使行文摇曳多姿。②与上文“困在牛栏里”,又与下文“眼神痴痴的,眼角含着浑浊的泪”相对照,以动物们的自由自在反衬牛王铁角的困局,突出失去比赛权利的伤感与无奈。③也反衬杨家二叔内心的遗憾、后悔与伤感。(每点2分)
  4.①运用反问句,既有对铁角要赢得比赛的不满,也有对自己没有及时阻止比赛的遗憾。②隐含着对十八寨的寨老所定规矩的无奈和不满。③彰显没有对手,不也就没了自己的深刻道理。(感悟略)(包括“感悟”共四点,每点2分,任意答对三点得6分)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
  老马走进屠场
  萧红
  ①老马走上进城的大道,私宰场就在城门的东边。那里的屠刀正张着,在等待这个残老的动物。
  ②老王婆不牵着她的马儿,在后面用一条短枝驱着它前进。
  ③大树林子里有黄叶回旋着,那是些呼叫着的黄叶。望向林子的那端,全林的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凄沉的阳光,晒着所有的秃树。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深秋的田地好像没有感觉的光了毛的皮革,远近平铺着。夏季埋在植物里的家屋,现在明显地好像突出地面一般,好像新从地面突出。
  ④深秋带来的黄叶,赶走了夏季的蝴蝶。一张叶子落到王婆的头上,叶子是安静地伏贴在那里。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的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
  ⑤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着了;一步一步风声送着老马归去。
  ⑥王婆她自己想着:一个人怎么变得这样厉害?年轻的时候,不是常常为着送老马或是老牛进过屠场吗?她颤寒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
  ⑦这是它最末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了!
  ⑧它慢慢呼吸着。王婆用低音、慈和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马仍然仰卧着。王婆看一看日午了,还要赶回去烧午饭,但,任她怎样拉缰绳,马仍是没有移动。
  ⑨王婆恼怒着了!她用短枝打着它起来。虽是起来,老马仍然贪恋着小水沟。王婆因为苦痛的人生,使她易于暴怒,树枝在马儿的脊骨上断成半截。
  ⑩又安然走在大道上了!经过一些荒凉的家屋,经过几座颓败的小庙。一个小庙前躺着个死了的小孩,那是用一捆谷草束扎着的。孩子小小的头顶露在外面,可怜的小脚从草梢直伸出来;他是谁家的孩子,睡在这旷野的小庙前?
  11屠场近着了,城门就在眼前;王婆的心更翻着不停了。
  12五年前它也是一匹年轻的马,为了耕种,伤害得只有毛皮蒙遮着骨架。现在它是老了!秋末了!收割完了!没有用处了!只为一张马皮,主人忍心把它送进屠场。就是一张马皮的价值,地主又要从王婆的手里夺去。
  13王婆的心自己感觉得好像悬起来;好像要掉落一般,当她看见板墙钉着一张牛皮的时候。那一条小街尽是一些要坍落的房屋;女人啦,孩子啦,散集在两旁。地面踏起的灰粉,污没着鞋子,冲上人的鼻孔。孩子们拾起土块,或是垃圾团打击着马儿,王婆骂道:
  14“该死的呀!你们这该死的一群。”
  15老马——棕色的马,它孤独地站在板墙下,它借助那张钉好的毛皮在搔痒。此刻它仍是马,过一会它将也是一张皮了!
  16王婆得到三张票子,这可以充纳一亩地租。看着钱比较自慰些,她低着头向大门走去,她想还余下一点钱到酒店去买一点酒带回去,她已经跨出大门,后面发着响声:“不行,不行,……马走啦!”
  17王婆回过头来,马又走在后面;马什么也不知道,仍想回家。屠场中出来一些男人,那些恶面孔们,想要把马抬回去,终于马躺在道旁了!像树根盘结在地中。无法,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跟回院中。她给马搔着头顶,它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着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门奔走。在道口听见一阵关门声。
  18她哪有心肠买酒?她哭着回家,两只袖子完全湿透。那好像是送葬归来一般。
  19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那个使人取了钱走去。
  20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选自萧红《生死场》,有改动)
  1.请赏析文章第③段景物描写的特色。(6分)
  2.文章第⑩段在小说环境营造上有何作用?(4分)
  3.文中写王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王婆形象。(4分)
  4.作者在文末说“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请探究这句话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选取深秋的黄叶、秃树等典型景物,(1分)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1分)由近及远,(1分)营造了颓败、凄冷、肃穆的氛围。(1分)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怆,也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2分)
  2.交代了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破败的乡村,犹如人间的地狱。(2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突出了农民的悲苦和人的生命的卑微。(2分)
  3.①慈爱,对老马的爱,王婆用低音、慈和的音调呼唤。(1分)②善良,想到老马要被杀,内心不忍,很痛苦,最后是哭着回家。(1分)③易怒,因为苦痛的人生,王婆易于暴怒,用树枝抽打马儿。(1分)④生活窮困,被逼着卖马交租税,无奈看不到希望的农村底层妇女形象。(1分)
  4.“半目的痛苦”指老马辛劳一辈子,最后却免不了被杀剥皮,在这半日中,王婆内心很痛苦;但是卖马换来的三张票子,刚到家就被地主的使人取走了,所以说王婆半日的痛苦没有代价了。(2分)“一生的痛苦”指王婆辛苦一辈子也不过如老马畜生一般活着,付出了痛苦而没有任何回报,最后也难逃一死,所以说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的。(2分)反映了那片土地上农民的贫穷与辛酸生活,一种几乎令人绝望的生存状态。(2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2分)
  老兵客栈
  谢友鄞
  ①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拧!”   ②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于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③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瞭望楼上。
  ④民国后,兵营取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⑤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胧,老兵听见铃铛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⑥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鸟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⑦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桶洗屁股!”
  ⑧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⑨客人哪里晓得,民国年间,有人盗窃消防桶,被商会保安队逮住,将贼手贼脚捆住,用杠子一穿,鸣锣吹号,像抬着野猪游街。有的贼,气性大,到了不服软,按破坏救灾论处,被活活吊死。
  ⑩“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11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12“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13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14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15时间进入21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营子上空。
  1.文章③④两段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分)
  2.老兵的职业精神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写客房伙计和厨工“一拥而上”抓住客人游街有什么用意?(6分)
  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①交代水会营子的历史变迁,说明其精神代代相传;②揭示水会营子有着视死如归的敬业精神;③揭示水会营子有团结协作精神和严明的纪律、制度;④说明老兵形象的精神来源。(每点1分)
  2.①保持习惯,坚守消防兵身份;②有高度的职业警觉;③对水会营子规矩的严格遵守。(每点2分)
  3.①表现了人们对老兵的认可、敬重;②从侧面写出老兵威信(地位)之高;③表明水會营子的精神传统得到了传承。(每点2分)
  4.①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②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③暗含了对“老兵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每点2分)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4分)
  谁还来种麦
  徐国平
  那天一早,我正在工地上安排着一天的工程。手机响了,是爹打来的。
  爹说,明天回趟家吧,帮俺收麦子。
  眼下,为了赶工期,我恨不得爹娘多生一双手。
  不过,我最怵爹的脾气,犟起来三头牛都拉不回头。果然,没解释几句,就被爹一句话给呛住了。
  要不是拉碌碡压麦场扭伤腰,才懒得喊你,你爱回不回。说罢,就挂了电话。
  我气得直跺脚,好大的脾气,俺就不回了!
  我嘴上这么说,可心里还是挂记着爹。毕竟六十好几的人,又扭伤了腰,那一亩多麦子自个儿咋收回家啊?
  想起那一亩多麦子,我就窝火。
  老家的地几年前就被开发没了。别人都拿着补偿款喜滋滋地乐,独爹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说可惜了那些好地。我就劝,现在种地不值钱了。爹一瞪眼,把一沓补偿款扔在地上,骂道,放屁,地都没了,钱再多还能当饭吃啊?我好说歹劝,把爹哄进城。孰料,爹的身体也怪,每次一进城,好吃好喝,没几天便生一场大病。
  只得让爹一个人留在乡下。
  可是,爹偏偏闲得难受,想种麦子。我说,种了大半辈子麦子还没种够啊,你养花喂鸟钓鱼多好啊。爹却说,就想种麦子。我开始不理睬,爹竟然在一处闲置的厂区里,开出一块地,正要播下麦种,结果保安来阻止,爹理论不过,竟然跟人打了起来。被派出所送回家,还一肚子气,说好好的地闲着长草不让种麦子,太扯淡了。最终,迫于无奈,我还是托朋友从邻村租了一亩多地。   爹就跟淘了一件宝贝似的,开心无比。
  平时,爹在电话里说得最多的是他的麦子,麦子泛绿了,麦子抽节了,麦子落穗了。麦子的长势好,或者又帮麦子做了有意义的事,比如施肥了,松土了,爹就高興。如果麦子受了委屈,爹就不高兴。有一次刚浇了水,白天天气还是好好的,浇地时爹还把棉衣脱了。晚上天气突然就变了脸,降了温。爹焦急起来,这会冻伤他的麦子的。他开始坐卧不安,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不顾天黑,不顾还刮着呼呼的大风。结果,麦子没事,人却受寒感冒了,躺进卫生室挂了三天的吊针。
  我真搞不清爹这是图啥。
  每次回家,我对爹说,累了,就跟我一块走吧。
  爹总是说,不了,家里还有麦子哩。气得我直抱怨,在你眼里麦子比儿子都亲啊。爹咧嘴一笑,说当年要不是那一瓢麦粒,俺早死了,哪还有你个兔崽子。
  气归气,还是得回家。
  安排好一切,赶了半宿的夜路,我有些疲惫,跟爹没说几句话,倒头便睡。
  一睁眼,天已大亮。窗外响起一阵嚓嚓的声音。我睁眼一瞧,是爹在磨镰刀。我有些心疼地凑近前,腰都伤成这样了,还想用手割麦子啊。
  爹白了我一眼,闷声道,麦子不割自己会倒啊。我不想跟爹拌嘴,就商量说,你别一根筋了,放着联合收割机不用,这回俺出钱雇,你就在家歇着吧。
  爹没再反对,只是非要跟着去,说不放心。
  联合收割机就轰鸣着开进了麦地。我将仓里哗哗流出的麦子,装满一条条袋子,放在地头。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
  很快,麦子收割完毕,只剩一地齐刷刷的麦茬。
  我又将成袋的麦子拉到麦场。爹有个习惯,总要把新麦晒干才入仓。
  爹兴奋无比地说,今年收成不比去年少,咱家粮仓里都快攒足五千斤麦子了。
  我却毫不在意,说存那么多麦子干啥,就不怕受潮招虫?爹将麦子摊晒均匀,满头是汗,他扶着腰坐在一旁的碌碡上,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说这些,你没挨过饿你不懂。
  说罢,爹好像又回溯到往事之中。我心里却焦躁不安地挂牵着工地的事。
  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挥了挥手说,走吧,麦子进了场,俺看着晾晒就中。
  一听这话,我如释重负。
  可就在我上车的时候,爹却闷闷不乐地说,收下这茬麦子,地就被要回去了,说是一家开发商占了。
  我只得用暂缓之策,哄爹开心。爹,别急,待秋上俺回来,再租块地,保证还让你种上麦子。
  爹闻听后,脸上却没有一丝兴奋。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有地总有人种,可地都这么慢慢占没了,谁还来种?
  我没想那么多,急着回城。走出村口时,透过反光镜,就见爹伛偻的身影渐渐融入那片收割后的麦地里。
  遍地金黄。
  (节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谁还来种麦”作为标题,一语双关;作品不仅以此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以“遍地金黄”为结尾,这一安排出乎意料,直面经济发展中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又衬托了父亲伛偻的身影的渺小。
  C.小说采用了补叙的手法,打破了正常的时间顺序,把“收麦子”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忍不住拿上手电筒奔了麦田”“爹站在地头像在检阅自己一季的收成”,可以看出爹热爱土地。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C(每项2分。B.“这一安排出乎意料”错误,以“遍地金黄”结尾,主要起到衬托爹的形象与突出主题的作用;C.“采用了补叙的手法”错误,文章采用了插叙的手法)
  2.①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起于“我”接爹的电话,文章终于“我”走出村口,看到爹伛偻的身影。②起到见证人的作用,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③衬托人物:因“我”的出现,衬托了“爹”对土地的热爱。④推动情节发展。如“我”托朋友给父亲租地,雇收割机等情节。(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
  3.①性情急躁。通过电话与儿子通话,扔下“爱回不回”就挂了电话;因在闲置厂区播下麦种,与保安理论并厮打。②倔强。家里土地被开发,爹不顾“我”劝阻坚持种麦子,腰受伤了还要自己割麦子。⑧挚爱土地考虑长远。在粮仓中储备五千斤麦子,并且告诉儿子防止挨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每点2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4分)
  冬泳书记
  大海
  ①白马镇人人会水,除了行走不稳的小屁孩,还有耄耋之年的老年人。可是,只有一人胆敢在寒冷的冬日下到河中戏水。这个人就是镇党委书记白得水。
  ②白马镇无马,镇因河得名。在白马河中段,有两处相距半里的湾道,缓流清浅,细沙可见,形似依河相连的内湖。不知何时开始,第一处湾道成了男人沐浴之地,俗称“男湾”;第二处湾道成了女人沐浴之地,俗称“女湾”。夏日傍晚,白花花一片屁股蛋子和着轻微荡漾的碧波,上下翻飞,若隐若现,在夕阳映照之下煞是壮观。
  ③喝着白马河水长大的白得水,早年从村支书任上进入镇党委,直到五十岁那年上任镇委书记。白得水不但水性如同河里鱼儿一样了得,还是当地少见的一条“硬汉”。镇上传言:早年某个冬日,一个外地女人掉进河里,时任村支书的白得水恰在附近,跳水救出外地女人;后经媒体大幅报道,英雄帽子层层盖来,把白得水“盖”成了国家干部。当了镇干部之后,白得水干脆开始尝试冬泳,直至年年如此坚持不懈,还数次拿过县里冬泳大赛冠军。   ④有人不咸不淡地说,白得水是个“冬泳书记”,所有成绩都是他在冷水里泡出来的。白得水听了,也不生气。
  ⑤这一年“数九”开始后的某个傍晚,白得水正在河里游泳,被党政办主任叫上岸。他回到镇机关时,镇组织委员陪同县委组织部长已经等候多时。组织部长说,白书记啊,我可不是突然袭击,主要想看看镇区主官下班后忙些什么。白得水知道这是组织的意思,将胸脯拍得嘭嘭响,说,靠山亲山靠水亲水,我这条白马河里长大的“鱼”,如果没有大事和会务缠身,下班后雷打不动地下河游泳。
  ⑥组织部长呵呵一笑:作为一方长官,白书记下班后能推掉繁复的宴请?白得水也呵呵一笑:能办的不一定上饭桌,不能办的上了饭桌也没用,我什么饭局也不参加,再说又不是紧急大事,人家总不好意思将我硬拉上岸吧?!
  ⑦组织部长暗暗点头。接着就表明目的:白马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白书记做出的成绩上下有目共睹,组织上考虑您带领班子干了两届,年龄也将到任职期限,准备安排您去县人大继续发挥力量作贡献呢!
  ⑧白得水恍然大悟,县人大前不久空出个副处位置。作为县以下基层机关干部,绝大部分公务员在股级退休,要想成为科级县部办委局负责人非常不易,升至处级县领导者更是凤毛麟角。通常,县人大、政协班子位置空出,哪怕是非领导职务的副调研员,多少镇区和县部办委局领导也趋之如骛。已经58岁的白得水有些感动,说明组织上不仅肯定自己的成绩和努力,还在关心自己。
  ⑨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白得水要升处级的传闻,在全县官场坊间几成事实。虽然人大并无多少审批实权,毕竟也是县级领导。就有些本镇官员攀亲带友地请白得水吃饭,一律被他谢绝。有些县城官员物色到好地段的房子,暗示白得水以亲戚名义折扣买下,也被拒绝。
  ⑩白马河水,流淌如斯。待到白马镇换届,白得水出乎意料留镇了,改任非领导职务主任科员。无官一身轻的白得水落河更加勤快,下班准时出现河边。又有人不咸不淡地说,老家伙提拔泡汤,准是在任时干了坏事被组织查出。白得水听了,概不回应,人却更像一条得道的大鱼,入水沉静,上岸不惊。
  11次年夏,临近退休的县委组织部长羡慕白马河清澈无污,周末驱车来到白马镇约白得水同游。两人光身下水,无拘无束游到尽兴处,组织部长突然问道:老白啊,多少人对退休前上个台阶求之不得,你却推辞不要,究竟為什么?白得水呵呵一笑:要是追上我,就告诉你秘密!说完,一头扎进河里,潜行百米开外。月光碎银一般洒入河里。
  12白得水将矫健的背脊轻浮水上,脸面闭水,心想:当年要是调去县城,哪里去找这么干净的河水游泳?如果不能天天游泳锻炼,我还有这般硬朗的身子骨么?抬头吐了口河水,白得水心里说,好多官场的人啊,越是最后两年越舍不得放弃,结果丢了宫帽坏了身子,何苦呢!
  13大腹便便的组织部长朝着白得水奋力追游,片刻之间,就已筋疲力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2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的第②段内容写了白马镇的白马河天然形成的露天浴场的良好环境,以及淳朴开放的民风,为作品增添了地域风情。
  B.小说第⑨段的内容既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行贿受贿的不正之风很盛行,也更彰显了白得水自觉抵制住诱惑的难能可贵。
  C.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毫无波澜,但正是在这样的平铺直叙中,很好地塑造出了白得水这样一个基层干部形象,自然而真实。
  D.小说的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而“月光碎银一般洒入河里”这样的语句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点染作用,也暗含了对白得水的赞美。
  E.小说的最后一段写组织部长“大腹便便”“筋疲力尽”,暗示我们的干部普遍养尊处优,没有战斗力,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2.试分析小说第⑦段中,“组织部长暗暗点头”一句的内涵。(4分)
  3.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在“冬泳书记”白得水身上是怎样体现的。(6分)
  [参考答案]
  1.CE(每项2分。C.“毫无波澜”分析不当。E.理解错误,人到中老年身体发福属正常现象,只能说组织部长疏于锻炼,反衬白得水会生活)
  2.这句话反映了组织部长对白得水由衷的肯定。(1分)认为白得水每天下河游泳,既避开世俗的宴请,又锻炼自己的身体,这种为官之道很难得。(2分)也暗含了对白得水政绩的肯定。(1分,意思对即可)
  3.①他政治“硬”,对别人送礼请托概不接受,甚至饭局也不参加,很廉洁。②他能力“硬”,政绩突出,带领班子干满两届,让白马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③他人品“硬”,低调有度量,不贪名位,他对别人“不咸不淡地”评论,不生气;在能升的时候主动退下来;长期坚持冬泳,无不良嗜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九、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4分)
  仲夏的莲
  刘黎莹
  月亮出来的时候,把莲家的天井照得像铺了满地的白霜。莲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自家大门的。她听见爸使劲咳了一下。
  “疯。就知出去疯。”爸朝地下重重地吐口痰。
  “去秀儿家坐哩。”
  “坐哩坐哩。养你这么大就知个坐?”爸又朝地下吐痰。
  莲说:“缸里的水挑满了。灶里的柴也都抱好了。”
  爸就埋头抽旱烟袋。爸抽了大半辈子旱烟,一到冬天就喘个不停。瘦骨嶙峋的胸膛拉风箱一样让人看着揪心。有一回莲的妈买回一条纸烟。妈说别再抽旱烟了,伤身哩。莲的爸一把夺过纸烟,连撕带踩,踩了一地的碎烟末子。
  “败坏,就知败坏。有个金山银山也叫你给花空了。你有多大个脸?就给男人买纸烟抽,你想把这个家抽毁了呀你!”
  莲的妈大气都不敢哼一声。   莲说:“妈你早晚叫爸打死。”妈说:“你知?夫与天齐。有你爸的病身子撑着,咱就是头尾齐全的一家子人哩。”
  莲的眼里就有了泪。莲说:“等有了钱,我买一汽车纸烟,让爸踩个够。等爸踩累了,踩没劲了,就不踩了。”
  妈说:“你当钱好挣?等你去捡哩,这是命。”
  爸的烟袋锅像一个小火球在明晃晃的月亮地里一上一下地闪着红光,说:“南岭那边的亲事,定了。”
  莲问:“定了?”
  爸说:“定了。”
  莲的妈站在堂屋里扶着门框,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妈才40多岁,头上就有了那么多的白头发。
  爸说:“无公无婆,无哥无嫂,进门就当家。今过晌钱都送过来了。”
  莲说:“真?”
  爸说:“真。”
  莲说我刚问过秀儿,这门亲事好就好在游手好闲,又馋又懒。
  爸的脸上结了一层冰霜,说:“你都知?”
  莲睃一眼爸又睃一眼妈。
  莲的眼前晃动着跛着一条腿的哥。哥才不去管有月亮地还是没月亮地,饭碗一推,就跛着一条腿在天井里走过来又走过去。哥的脚步声总是一重一轻,像一把卷了刃的大锯把一家人锯得坐卧不宁,心事重重。这时候莲就会听见爸重重地咳一下,说:“我就不信,三只脚的蟾没处寻,两条腿的女人会找不来。”
  莲知爸的心思,爸在等莲回话哩,好定下婚期,买下做嫁衣用的料子。她偏不開口,心说我才不会像妈那样看你脸色,让你拿捏哩。
  莲的妈跌跌撞撞从屋里跑出来,“扑通”一下跪在莲跟前。妈说:“好娃儿,妈给你跪哩。妈给你说实情,人家送来的钱好厚一大卷子哩,够你哥娶媳妇盖房子用,只是苦了俺娃儿,妈对不住你。”
  莲的爸一脚踹过来,妈的嘴角就溢着一缕缕的血丝。爸说:“山高遮不住太阳,她吃你的奶长大,你还给她跪。”
  莲对爸说:“你敢再动妈一手指头,我立马就去南岭退婚。”妈嘴里的血丝把平领的月白褂子染红了一片。这是今年春上县里扶贫时发给莲家的,当时莲的妈还舍不得穿,怕人眼热,后来见左邻右舍都穿上分来的衣服,有的料子比她这件还好,她这才敢往外穿。
  莲说:“妈,我应。这门亲事我应下就是。”
  莲说完就一脚把天井里爸刚坐过的马扎子踢到大门外头。
  莲小时候和哥一块儿上坡里割草,回村的路上有两条狗在红着眼打架。莲手里的小镰刀惹恼了狗,狗以为马上要受到伤害,就回过头来一齐咬莲。哥急了,把一筐子草砸过去,狗就又掉头去咬莲的哥。哥的镰刀在草筐子里,哥说莲你快砍你快砍呀莲。莲一镰刀砍过去,狗跑了,却砍在哥的腿上。
  哥腿上的血汩汩地往外淌,按了好几把土,还是淌。后来,哥就跛了一条腿。
  第二年的夏天,莲就嫁到了南岭。
  莲极少回娘家。有一回娘家村的秀儿去找莲,一块儿红枣大的疤痕,就在莲的胭脂骨那里,很显眼。让男人用砖头砸的。
  又过了一年,秀儿去看莲。村里人告诉秀儿,果品加工厂的厂长,一天到晚忙着哩。
  村里人说她男人就在莲的手下听差。谁不知道她男人凶?末了还是得听莲的。这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秀长长嘘口气。
  呱呱呱,一阵清脆的蛙呜传来,秀儿看见村头池塘的莲花正开得爽人眼睛。
  (选自《(小小说选刊)十五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一把夺过纸烟”“连撕带踩”“踩了一地的碎烟末子”这些动作细节描写勾画出莲爸吝惜金钱、脾气暴躁的性格特点。
  B.从莲妈跪在女儿跟前说出定亲实情这一场景,可以看出莲妈重男轻女、重利轻义的封建思想和贪财寡情、口是心非的个性。
  C.莲的丈夫是个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脾气粗暴的男人,塑造这个形象是为突出控诉现实社会大男主义思想这一主旨服务的。
  D.“莲一镰刀砍过去,狗跑了,却砍在哥的腿上”,这一句照应上文,交代了哥跛腿的原因;也为莲最终答应婚事补充说明。
  E.小说开头与结尾分别写如霜的月色、清脆的蛙鸣、爽人的莲花等景物,简洁洗练,起到烘托人物形象、增强韵味的作用。
  2.小说中的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3.小说以“仲夏的莲”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探析。(6分)
  [参考答案]
  1.B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B.过度解读,应是“品味到莲妈无奈、惭愧、渴盼、怜悯,不舍、痛苦等百感交集的心绪”。C.“塑造这个形象是为突出控诉现实社会大男主义思想这一主旨服务的”错,这一理解偏离了小说的主题蕴含;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莲,塑造这一形象是为表现女性在厄运下主动掌握自己生存方向的信念这一主题思想服务的)
  2.①执拗、坚强,有主见,不轻易盲从;②善良、隐忍,体贴母亲、体恤家庭的困境;③勤快,质朴,活泼。(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3.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看,莲是小说的主人公,以之为题,突出了故事的主角,挈领全文内容。(3分)从小说的主题蕴含看,主人公取名为“莲”,并以“仲夏”来修饰,意在象征女主人公“莲”的形象,礼赞其有如仲夏盛开的莲花一般昂扬蓬勃的生命力,以之为题,意味隽永。(3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十、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4分)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兒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张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模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是因为“小家伙”横亘在他和父亲之间,造成了他们父子失和。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来源于和儿媳妇语言上沟通的不顺畅和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E.老人是一个藏族猎人,进入城市后极其不适应,除了城乡生活的反差外,还存在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冲突。
  2.概括并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形象。(4分)
  3.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ED(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4分。A.“小家伙”未造成他们父子失和;B.“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没有体现;C.这只是表面原因)
  2.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2分)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1分)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1分)
  3.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4分)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②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当年,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艺,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子泛着陈黄色漆的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熬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有时医馆很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师父便喊我去碾药。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笨重难使。我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这样一天下来,双手掌一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④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我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中药被往返碾磨,然后过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蜂蜜做中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可,大如梧桐亦行。而外敷的膏药则深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橘黄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特别注明“研末服用”。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事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水煎呢?师父笑道:“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况且此人为心绞痛,冲服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米叶被日头蒸卷了。我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烦,说:“碾药累不?孤独不?”我的心思仿佛被师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尬地嘿嘿笑。师父说:“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边碾边读书的。”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一路风雨而去。他踩的药轮子不是药轮子,是桨,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书中的淡泊。
  ⑨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外感了。有一次,一个萎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在处方笺上准备写几味疏风散热的药。尚未落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說:“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样。”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我起先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师父说:“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味,是药专而力足啊。”他停顿了下,又说:“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陡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予了它们治病救人的职责,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第二天,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11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风医馆。临行前,师父说:“中医之道,必尊中医之术。”他从后房搬出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别小看一个药碾,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12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上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全。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子,高高大大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置于大堂的右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13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我有时无事,心想没有药碾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14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买台小磨粉机吧?”
  15师父摇了摇头。
  16我知道,师父的坚持,不是守旧,是坚持一种工艺,一种传承,一种修行,一种医者的矜持,一种古色古香的慈悲大道。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先写师父赠送给“我”药碾子,然后写当年“我”跟师父学医的情形,这种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药碾子的重要。
  B.通过写医馆位置的偏僻和建筑的陈旧与简陋,反衬出厅堂里中药柜子的洁净和中药的芬芳,体现出医馆的历史久远,表现出“我”对医馆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C.小说中作者小声提醒师父“买台小磨粉机吧”体现了看到师父碾药劳累,感到心疼,同时也含有自己弃用承载着医者仁心的药碾子,面对师傅时,心里感到内疚、不安。
  D.第⑧段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师父脚踩药碾子时轻快自如的情景,突出他动作的娴熟,表现宁静淡泊,参禅悟道的心境。
  E.“一看它落魄的样子,我就觉得心被狠狠揪了一把”形象生动,写出了“我”弃用师父赠送的药碾子而改用电动磨粉机的悔恨之情。
  2.“我”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⑥⑨两段都引用了患者就医的事例,是否可以删掉一个,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C(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4分。B.“喜爱和留恋”错,应为“表现出‘我’对医馆生活的怀念”或“暗含着对主人高尚医德的赞美”,“或暗示主人医德的高尚”;D.“参禅悟道的心境”错,应为“在艰难岁月中以行医为乐而不辞辛劳的精神”;E.悔恨之情”说得过重,应该是内疚、矛盾之情)
  2.①小说中“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以“我”为视角叙述了师父悲喜起伏的一生;②通过“我”的学徒生涯的成长过程推动情节发展;③“我”是师父故事的见证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④“我”对主要人物师父的形象起到烘托、映衬的作用。(每点1分)   3.不可以删掉。(1分)⑥段承接上文,既突出了药碾子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之大,也表现了师父医术之高。(1分)⑨段特别写师父对“我”的悉心教导,具体展现了“我”在药碾子的陪伴下对中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进一步体现师父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2分)⑥⑨两段前后呼应,叙述详略有别,意在从不同角度塑造师父形象。(2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5分)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菜摊。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挲得发亮的木盒。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黄老太太扬声说:“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我不解地问:“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得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我赶紧岔开话题说:“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好,就当5000元好了。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有方。
  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于是黄老太太的兒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我摇摇头说:“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我不止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秦先生,你知道吗?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黄老太太想了想说:“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B.在小说中,“当票”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C.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D.小说围绕传家金簪所叙写的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E.小说结尾写“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这一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2.“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黄老太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传家金簪”有什么含意?作品以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BE(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分析有误,“层层包裹”不能体现年代久远,只能说明珍贵。C.“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分析错误,黄先生要赎回金簪主要是想消除亲友们对自己媳妇的误会。D.“情节曲折”错,这篇小说情节并不曲折)
  2.①“我”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到了连缀情节的作用。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故事,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③“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我”通过劝导、启发使黄先生与母亲重归于好,引发人们对家族传承文化的思考。(每点2分)
  3.①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作为传家宝的金簪她宁愿死后带走也不留给她认为不孝的儿子、儿媳。②自信、固执。认为自己可以给儿子找个好老婆,容不下儿子自己找的老婆。③宽容、明理。在儿子的主动沟通、转变后,她原谅了儿子、儿媳,赎回了金簪。(每点2分)
  4.含意: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并得到家族的认可,是黄家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2分)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作品以传家金簪为线索,揭示矛盾,展开情节。②巧设悬念。“金簪”冠以“传家”,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③揭示作品主题。作品中人物对金簪的态度,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每点2分)
其他文献
[作文题](2016年1月苏北四市高三一模)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  ——《国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提供言论类材料的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国语》记载,春秋第二霸晋文公登基不久,就向史官郭偃诉苦,说自己原来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当上国君之后才发
期刊
冯小刚导演:  您好!  听到您关于繁体字重回课堂的建议,我能感受到您对孩子们的人文关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您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但是我认为繁体字重回课堂尚需三思。  从汉字出现以来,汉字简化便为必然趋势。文字最基本的属性是工具性,也就是说,文字最大的作用在于沟通交流,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无疑,在这些方面,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功能相同,而简体字便于书写,便于记忆,大大提高了效率。《天演论》中说:“物
期刊
冯小刚叔叔:  您好!看到您的提议,我感触颇多。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宝库。它带着唐的丰腴,宋的清瘦,它携着明的俊朗,清的隽秀,跨过历史的长河匆匆向现代奔来,虽然化繁为简,方便生活,但繁体字的美好却不能被忽视。我支持您的提议,繁体字应重回课堂。  “繁”花中有古训来,不管是三字经中的教导还是弟子规中的道理,不管是孔子言中的智慧还是孟子书中的仁德,古人的经验智慧大多告诉我们关于爱的含义。而繁体的
期刊
[作文题]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6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  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亲要相见’,‘爱要有心’,学汉字就给孩子心中种下美好的种子。”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在4日上午的小组会上说,文化传承需要繁体字,我希望学校教育能教孩子们一些有生活含义、反映祖先智慧的字。  他说,比如,亲爱两个字。亲的繁体字(编者注:親),左边是亲,右边是见。爱字的繁体字(编者注:愛)是简体字中有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亲要相见”
期刊
在文言文中,“所”经常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称代。如“所学”即“学习的内容”,“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启”即“赞助的人”,“所有”即“拥有的东西”,“所如”即“去的地方”,这类所字结构之前经常还加一“之”字,如“之所学”“之所存”“之所启”“之所有”“之所如”。其实,加了一个“之”字,并没有改变这些句子或短语的结构和意义,所以这些句子里的“之”都是结构助词,仅仅是凑足一个音节,起一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8分)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
期刊
虽然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把文言文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文言文教学应使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不少同学却对文言文“畏而远之”,更别说是文言中意义和用法比较空灵和不确定的虚词了,再加上一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顾成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主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罔象。有盗入其舟,同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  事张士诚不乐,来归,常持伞盖,待上出入。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众不继,为其所缚。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青军扬州
期刊
高考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特别重视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探讨与发掘,无论是散文阅读还是小说阅读,都会设置涉及作品意蕴的探究题。文学作品的意蕴虽然涉及的层面宽广,内容丰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探讨意蕴的方法,明确了发掘意蕴的思路,此类题就容易解答了。现结合往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探讨如何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  一、明确探究意蕴的角度,把握探究的方向  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有时候会指明探究对象,但多数情况下
期刊